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安保保障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董宣 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82,共22页
本文综述了生物安保在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性及其对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生物安保作为一种基于风险分析的战略性综合方法,其核心目标在于防控疫病风险,保障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生物安保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讨... 本文综述了生物安保在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性及其对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生物安保作为一种基于风险分析的战略性综合方法,其核心目标在于防控疫病风险,保障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生物安保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讨论了这一概念与生物安全、疫病防控和健康养殖、动物卫生等概念的联系与差别,并提出生物安保、动物卫福和生态干预构成动物卫生三要素,探讨了生物安保体系构建的六大要素和生物安保计划的实施流程。随后,概述了生物安保概念所涉及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科技和政策领域的研究发展现状。接下来,文章讨论了全球和区域性组织在推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战略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法规体系构建方面的实践,特别介绍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等国际组织重视运用生物安保理念来推动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文章进一步讨论了水产养殖企业生物安保分级及其技术内容,以无特定病原(SPF)虾苗培育为例介绍了国外企业生物安保的发展,描述了水产养殖企业生物安保体系构建方法和在对虾育苗场的实践。最后,文章重点指出了中国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方面的挑战和机遇,展望了生物安保战略的发展方向,包括构建国家生物安保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路线图、强化生物安保相关的研究与教育普及,优先发展种业生物安保,构建高标准生物安保水平上的种业体系,以保障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安保 水产养殖 疫病防控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探究海水养殖浮漂破碎形成微塑料的特征
2
作者 刘国顺 赵信国 +4 位作者 孙雪梅 朱琳 隋琪 魏曼曼 夏斌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47,共11页
随着塑料制品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废弃塑料所形成的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在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尤为突出,特别是在海水养殖区。塑料海水养殖设施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照射、波浪冲击、微生物侵蚀等因素下,逐渐破碎形成微塑料... 随着塑料制品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废弃塑料所形成的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在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尤为突出,特别是在海水养殖区。塑料海水养殖设施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照射、波浪冲击、微生物侵蚀等因素下,逐渐破碎形成微塑料。尽管已有大量研究关注微塑料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但针对自然环境下塑料海水养殖设施破碎形成微塑料的规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自制的塑料破碎原位收集装置,监测并分析了海水养殖浮漂在自然环境下的破碎情况。结果显示,在37 d内,无浮漂组装置中微塑料丰度为(307.09±16.37)个/kg,浮漂组装置中微塑料丰度为(392.72±27.22)个/kg;收集的微塑料尺寸以小于0.5 mm为主,形状以纤维状为主,颜色以透明色为主。海水养殖浮漂在此过程中生成约(136.41±10.59)个微塑料,浮漂生成的微塑料形状以薄膜状为主,颜色以黑色为主。其中,有薄膜状微塑料(85.75±6.06)个,颗粒状(46.74±3.32)个,泡沫状(2.77±0.21)个,纤维状(1.16±0.96)个;黑色(95.42±6.87)个,透明色(40.10±3.46)个,其他颜色最少,有(0.90±0.22)个。该装置对海水养殖浮漂破碎形成的微塑料具有良好的收集效果。研究结果为评估和预测养殖浮漂对微塑料的生成、迁移及其生态风险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海水养殖浮漂 原位研究 微塑料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池塘营养物质转化与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健 陈钊 +1 位作者 常志强 李吉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55-2161,共7页
海水池塘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传统方式,也是当前陆基海水养殖的主体,具有分布面积广、养殖品种多、经济效益高等特点。2023年我国海水池塘养殖面积42.2万hm^(2)、产量311.58万吨,养殖品种以虾、蟹、鱼和海珍品等经济价值高的种类为主。... 海水池塘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传统方式,也是当前陆基海水养殖的主体,具有分布面积广、养殖品种多、经济效益高等特点。2023年我国海水池塘养殖面积42.2万hm^(2)、产量311.58万吨,养殖品种以虾、蟹、鱼和海珍品等经济价值高的种类为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海水池塘养殖经历了粗放式、半集约、集约化和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的发展历程[1],目前养殖模式呈现低位池养殖、高位池养殖、温棚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等多态化特点。低位池一般建于潮间带区域,利用潮差直接或间接进排水,养殖环境可控性较弱,养殖密度较低[2];高位池一般建于潮间带以上,养殖池内常用混凝土硬化或铺设土工膜,进水通过管道抽水,并利用地势差排污,养殖密度大幅提升[2];温棚养殖是在面积较小的池塘(0.4—1亩)上建设塑料大棚,降低季节和天气对养殖池塘的不利影响,提升对养殖水环境的可控性,延长养殖生产时间、提高养殖效益;工厂化养殖是在养殖车间内建造水泥池、聚丙烯池、玻璃钢池等进行养殖,并配备良好的进排水、充气、排污、控温、水处理、杀菌消毒等设施设备,大幅提升养殖可控性,提高养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生态养殖 工厂化养殖 杀菌消毒 养殖密度 塑料大棚 可控性 海珍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蟹类寄生虫病研究进展
4
作者 毕竞男 谢国驷 梁成伟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4-108,共5页
海水蟹类养殖业近年发展迅速,但蟹类寄生虫病严重危害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针对当前国内外主要海水养殖蟹类的寄生虫病的种类、流行情况、致病机制、诊断技术与防控等进行梳理,对当前海水养殖蟹类寄生虫病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 海水蟹类养殖业近年发展迅速,但蟹类寄生虫病严重危害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针对当前国内外主要海水养殖蟹类的寄生虫病的种类、流行情况、致病机制、诊断技术与防控等进行梳理,对当前海水养殖蟹类寄生虫病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蟹类寄生虫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病 海水养殖蟹 诊断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大连刺参原种场核心区生态环境质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朱晓彤 荣小军 +7 位作者 李彬 王印庚 葛建龙 廖梅杰 王锦锦 吴岩强 赵欣涛 施国军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水产原种是良种培育的种质基础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为全面掌握我国首家国家级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原种场核心保种区状况,本研究于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对该核心保种区的水环境、沉积物环境进行了周年检测,同时利用高通量... 水产原种是良种培育的种质基础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为全面掌握我国首家国家级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原种场核心保种区状况,本研究于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对该核心保种区的水环境、沉积物环境进行了周年检测,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海水和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进一步完成生态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海水水质良好,除春季活性磷酸盐,夏、秋、冬季铅元素和秋季镍元素含量符合Ⅱ类水质标准外,其他水质指标均符合Ⅰ类水质标准,保种区水体属于贫营养级;沉积物中除了秋季铬元素含量未达到Ⅰ类沉积物标准外,其他全部指标均符合Ⅰ类沉积物标准,表明保种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对海水和沉积物四季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核心区水体共获得3796个OTUs,4个季节水体中的Shannon指数在5.90±0.04~6.84±0.01之间,秋季最高,夏季最低;沉积物中共获得4151个OTUs,四个季节沉积物的Shannon指数在6.06±1.44~7.88±0.22之间,夏季最高,春季最低。PcoA分析显示,水体和沉积物在四季的菌群结构存在差异,且水体的菌群结构受季节影响变化相对于沉积物而言更为显著。对不同季节的水体和沉积物菌群LEfSe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季节的水体和沉积物样品中分别筛选到73和66个显著差异菌群(P<0.05),其中冬季沉积物中的代表性差异菌群包含弧菌科(Vibrionaceae)、冷单胞菌科(Psychromonadaceae),需要警惕冬季弧菌对刺参健康的潜在威胁。环境因子与菌群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温度、pH、盐度是影响水体菌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机碳、硫化物、重金属(铜、铅)是影响沉积物菌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上述研究结果为评估保种核心区生态环境、解析其风险因子和影响因素提供支撑,为我国刺参原种的高效保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原种场核心区 生态环境质量 微生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吊笼养殖刺参肠炎病的发病特征及其菌群结构分析
6
作者 王锦锦 王印庚 +6 位作者 李彬 荣小军 廖梅杰 葛建龙 黄强 王璐 施国军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1-216,共16页
本研究以福建东吾洋海域吊笼养殖区暴发肠炎病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病特征、病原病理以及刺参肠道菌群结构进行解析,以期掌握该养殖模式下相关疾病的发病原因,为该区域刺参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流行病学... 本研究以福建东吾洋海域吊笼养殖区暴发肠炎病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病特征、病原病理以及刺参肠道菌群结构进行解析,以期掌握该养殖模式下相关疾病的发病原因,为该区域刺参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病刺参肠道变细且肠道内含有大量积水;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病变肠道结缔组织细胞肿大且部分崩解,排布较为松散,结缔组织与肌肉层出现分离现象。采用涂布培养法对刺参肠道及环境样品进行可培养细菌培养和占比分析,结果显示,患病刺参肠道总菌数和弧菌数均显著高于健康刺参。通过对16S rDNA可变区V3~V4区域进行高通量测序,菌群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检测到的细菌归属于25门、311科,健康组肠道排名前三的优势菌科为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杆菌科(Bacillaceae)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相对丰度分别为8.69%、5.53%和5.12%;而患病组肠道排名前三的优势菌科依次为立克次体科(Rickettsiaceae)、弧菌科(Vibrionaceae)和肠杆菌科,相对丰度分别为12.66%、8.22%和5.71%,患病组的弧菌科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环境样品中混合饲料的弧菌科相对丰度最高,达到34.99%。PCoA分析及UPGMA聚类分析显示,各组样品聚类良好,且混合饲料菌群类别与肠道菌群较为接近。在差异菌群的高丰度操作分类单元(OTU)定位分析中,相对丰度高于0.5%的OTU主要定位到泥单胞菌属(Lutimonas)、另类弧菌属(Aliivibrio)和华美菌属(Formosa),且弧菌属(Vibrio)多为致病菌,华美菌属多为益生菌,高丰度OTU在健康组和患病组的肠道中差异显著。上述结果表明,患病刺参肠道组织结构发生改变,且肠道中的大量弧菌主要来源于混合饲料,刺参饵料中的大量菌群对其健康具有一定的威胁性,益生菌在健康刺参肠道中的含量高于患病刺参,致病菌在患病刺参中的含量高于健康刺参。相关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为潜在益生菌的开发利用和潜在病原菌的筛查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推动刺参饵料的优化,为科学养殖及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肠炎病 混合饲料 菌群结构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基金属有机骨架对中华青鳉毒性作用的持续性与恢复性
7
作者 叶君玉 李衍红 +4 位作者 李以玲 高阳 夏斌 崔正国 曲克明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60,共9页
铁基金属有机骨架(Fe-MOFs)在环境治理和修复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在Fe-MOFs合成、应用及处置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释放到水环境中,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造成潜在毒害作用。目前,关于Fe-MOFs生态毒性效应的研究仍较为有限。... 铁基金属有机骨架(Fe-MOFs)在环境治理和修复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在Fe-MOFs合成、应用及处置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释放到水环境中,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造成潜在毒害作用。目前,关于Fe-MOFs生态毒性效应的研究仍较为有限。以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作为实验对象,探究了一种典型Fe-MOF(MIL-88B(Fe))对中华青鳉的毒性持久性和恢复性效应。实验将中华青鳉在0.4 mg·L^(-1)的Fe-MOFs中胁迫14 d,随后进行14 d恢复阶段的观察。转录组学分析表明,在暴露阶段,Fe-MOFs显著影响了鱼体内核糖体功能、碳代谢、内质网蛋白质加工、糖酵解/糖异生以及丙酮酸代谢等关键生物学过程。在恢复阶段,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cAMP信号通路、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和谷氨酸突触的破坏与Fe-MOFs诱导的毒性持久性密切相关。这些发现有助于揭示Fe-MOFs在鱼体内毒性效应的持续性及其恢复机制,对评估其生态环境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金属有机骨架 中华青鳉 生态毒性 转录组学 恢复 持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清河湾浮游生物群落对近海河口环境变化的不同响应及其关键驱动因素
8
作者 翁辰施 李志祥 +5 位作者 王英哲 丁东生 崔正国 曲克明 胡海燕 魏玉秋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92,共17页
近海河流和海洋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交互关系,因此,近海河口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进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已经被证实是近海河口生态系统中水质状况的重要生物指标。因此,综合评价多重环境因素对近海河口生态系... 近海河流和海洋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交互关系,因此,近海河口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进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已经被证实是近海河口生态系统中水质状况的重要生物指标。因此,综合评价多重环境因素对近海河口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至关重要。目前,关于流清河湾浮游生物群落及环境因子影响的研究相对空白,本研究于2021年3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采集了流清河湾海域7个站位的水样,获得了生物(即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数据及相关环境因子数据。研究结果显示,3个航次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94种,以硅藻(Bacillariophyta)为主,其丰度及碳生物量在夏季达到最大值[(242.50±136.40)×10^(3) cells/m^(3);(946.89±810.66)μg C/m^(3)]];浮游动物共10类48种,桡足类(Copepods)出现次数最多,但春季最优势浮游动物为夜光虫(Noctiluca miliaris)浮游幼虫,且其丰度及生物量在春季最大[(5665.71±4576.32)ind./m^(3);(431.55±298.80)mg/m^(3)]]。通过冗余分析(RD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了环境因子对浮游生物优势种和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流清河湾浮游生物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化,其中,春、夏季浮游生物优势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和营养盐浓度;影响秋季浮游生物优势种的主要驱动力是温度、盐度及营养盐,并且春、秋季存在发生赤潮的风险。此外,洋流、陆地径流及气象灾害等也是影响浮游生物优势种群落组成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提高对近海河口生态系统浮游生物群落的了解,为更深入了解近海浮游生物群落变化的环境影响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科学管理流清河湾生态环境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清河湾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环境变化 驱动因素 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中IHHNV DNA检测方法的评估与应用
9
作者 吕若萱 王秀华 +6 位作者 王美凤 连新宇 李晨 许华 尹伟力 贾鹏 杨冰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0-169,共10页
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虾类疫病重要病原之一,对对虾养殖业造成危害,其主要检测方法通常通过捕获个体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环境DNA(eDNA)技术可直接从环境样本中快速、经济地监测到目标病原,在水生动物病原检测方... 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虾类疫病重要病原之一,对对虾养殖业造成危害,其主要检测方法通常通过捕获个体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环境DNA(eDNA)技术可直接从环境样本中快速、经济地监测到目标病原,在水生动物病原检测方面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为了评估eDNA技术检测虾类疾病病原IHHNV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研究以不同粒径底质池塘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结合3种试剂盒进行提取条件优化,评估不同底质下eDNA的提取效果,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IHHNV最低核酸检出量。结果显示,优化的方法对于沙底沉积物中IHHNV的检测灵敏度可达1.52×10^(2)copies/μL,泥底沉积物中IHHNV的检测灵敏度为1.32×10^(2)copies/μL,该方法灵敏度较高,方便可行,不同的池塘沉积物成分最低检测限浓度相差不到一个数量级,对提取效果差异不明显,可用于沉积物中IHHNV的检测。应用优化的eDNA技术和养殖对虾组织样品qPCR方法对养殖环境中IHHNV的存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点养殖池塘沉积物和养殖对虾样品中均有IHHNV检出,且存在一定对应关系。该研究对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中IHHNV DNA检测方法的评估与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为监测养殖动物健康状态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丰富并完善了eDNA方法在虾类病原监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HHNV 环境DNA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养殖过程中氮、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变化规律
10
作者 赵鑫 崔正国 +4 位作者 胡海燕 荆艺 崔鸿武 丁东生 高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8-1109,共12页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养殖过程中水体中氮、磷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规律,在实验室以封闭式水体养殖模拟开放式水体海水养殖菲律宾蛤仔30 d,设置3种换水量(20%、50%、70%)和大[(3.4±0.4)cm]、中[(2.4±0.4)cm]、小[(1.5±0.4...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养殖过程中水体中氮、磷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规律,在实验室以封闭式水体养殖模拟开放式水体海水养殖菲律宾蛤仔30 d,设置3种换水量(20%、50%、70%)和大[(3.4±0.4)cm]、中[(2.4±0.4)cm]、小[(1.5±0.4)cm]3种养殖规格的实验,测定分析养殖水体中各项指标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实验周期的增加和生物体排泄物的累积,NH^(+)_(4)-N浓度呈下降趋势,COD、NO^(-)_(3)-N和NO^(-)_(2)-N总体波动式上升。不同换水量条件下,总氮(TN)的平均浓度为20%换水量(1.889 mg·L^(-1))>50%换水量(1.144 mg·L^(-1))>70%换水量(0.918 mg·L^(-1)),20%换水量的TP呈上升趋势,50%和70%换水量时则呈下降趋势。不同养殖规格条件下,NH^(+)_(4)-N浓度平均下降速率为大规格(84.80%)>中、小规格(84.10%、82.02%);TN的平均浓度为大规格(1.568 mg·L^(-1))>中规格(1.301 mg·L^(-1))>小规格(1.082 mg·L^(-1))>对照组(0.261 mg·L^(-1));TN浓度的增长率为大规格26.42%、中规格24.89%、小规格21.55%;TP的平均浓度为大规格0.147 8 mg·L^(-1)、中规格0.126 0 mg·L^(-1)、小规格0.098 3 mg·L^(-1)。实验组COD均低于国家海水水质二类标准。20%换水量条件下,蛤仔成活率高,营养物质浓度累积较多,3种无机氮浓度变化最显著。50%和70%换水量条件下,TP和PO^(3-)_(4)-P浓度呈波动式下降趋势,菲律宾蛤仔养殖对水体中TP和PO^(3-)_(4)-P的消耗大于累积。随着壳长的增加,蛤仔净化效果表现为大规格>中规格>小规格,大规格蛤仔的滤水能力和适应能力强,中、小规格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且成活率低于大规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养殖 菲律宾蛤仔 总氮 总磷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州湾贝类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粒径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1
作者 宫雪 张继红 +4 位作者 王新萌 吴文广 孟嵘钊 谭柳书仪 马浩杰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8,共14页
为了解海州湾贝类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及影响因素,于2023年3、7、9、10和12月对海州湾的贝类养殖区(一区和二区)和非养殖区(航道区和空白区)浮游植物的叶绿素a(Chl-a)浓度、粒径结构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3月和12... 为了解海州湾贝类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及影响因素,于2023年3、7、9、10和12月对海州湾的贝类养殖区(一区和二区)和非养殖区(航道区和空白区)浮游植物的叶绿素a(Chl-a)浓度、粒径结构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3月和12月,调查海域各区域的Chl-a浓度无显著差异,其平均值分别为(1.98±0.61)μg/L和(3.69±1.55)μg/L;7月和10月,一区Chl-a浓度的平均值分别达到了(9.80±2.04)μg/L和(12.34±6.27)μg/L,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9月,二区Chl-a浓度(1.47~1.94μg/L)显著低于非养殖区(P<0.01)。从粒径结构来看,3月和7月,微型浮游植物和小型浮游植物占据主要优势地位;9月、10月和12月,调查海域以小型浮游植物为主,占比分别为58.43%、75.87%和89.01%。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微微型浮游植物的贡献率受月份因素影响显著(P<0.001),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的贡献率受月份、月份和区域交互作用影响显著(P<0.05)。RDA排序结果显示,一区粒径结构受N/Si的影响显著,二区受总氮和N/P影响显著,航道区受铵盐的影响显著,空白区受溶解无机氮的影响显著(P<0.05)。总体来讲,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Chl-a浓度主要受到陆源输入营养盐和温度的影响,其中二区浮游植物在9月受贝类滤食的影响较明显。4个区域的浮游植物粒径结构的改变主要是由季节变化引起,这说明海州湾贝类养殖的密度适宜,未对浮游植物的Chl-a浓度和粒径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粒级结构 贝类养殖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命周期法的凡纳对虾池塘养殖碳足迹评估
12
作者 王云飞 王新萌 +3 位作者 李迎 于金珍 孔杰 张继红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8,共10页
海产品在满足人类所需的重要蛋白质食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产品在养殖过程中产生较大的碳排放,核算海产品养殖的碳足迹可以建立针对性的减排增汇措施,对实现“双碳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究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池塘... 海产品在满足人类所需的重要蛋白质食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产品在养殖过程中产生较大的碳排放,核算海产品养殖的碳足迹可以建立针对性的减排增汇措施,对实现“双碳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究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池塘养殖的碳足迹,本研究通过对山东滨州的养殖池塘进行现场监测、走访养殖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获得相关基础数据。采用从“大门到大门”的生命周期评价法,核算了山东滨州凡纳对虾养殖系统从池塘建造、养殖阶段及池塘拆除阶段的碳足迹。研究发现,生产1 kg凡纳对虾的碳足迹为5.60 kgCO_(2)e,其中,碳的排放总量为7.69 kgCO_(2)e,来自水体生态系统的碳吸收量为2.09 kgCO_(2)e。主要碳源包括养殖期间肥水所用的鸡粪、配合饲料和生石灰,分别占碳排放总量的73.0%、11.3%和10.7%。建议采用控制鸡粪的使用量、精准投喂和综合养殖(如添加滤食性贝类)的方式以减排增汇、降低碳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对虾 碳足迹 池塘养殖 生命周期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水经济贝类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吉腾 吴薇 +4 位作者 李嘉伟 孙秀俊 席瑞 周丽青 吴彪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4年第2期91-98,共8页
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海水贝类养殖产量在海水养殖总产量中占比最高,并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在新技术、新产业及新业态飞速发展背景下,中国贝类产业在绿色健康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由于中国沿海海域的养殖... 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海水贝类养殖产量在海水养殖总产量中占比最高,并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在新技术、新产业及新业态飞速发展背景下,中国贝类产业在绿色健康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由于中国沿海海域的养殖环境差异较大,而且不同贝类的生物学特性和生产模式多样,因此,在高质新品种创制、大规格苗种培育及供应、装备机械化智能化提升、全产业链条融合发展等方面仍面临较大挑战,限制了海水贝类产业的绿色发展进程。针对现存问题,结合政策支持、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等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海水贝类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贝类 贝类养殖 绿色发展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育种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陈松林 徐文腾 +10 位作者 卢昇 胡炜 王德寿 胡晓丽 周茜 刘清华 赵紫霞 覃钦博 王师 刘洋 崔忠凯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4-226,共13页
生物技术是水产种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全面提升水产育种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并实现种源自主可控,对于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我国水产育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国内外水产行业在转基因育种、倍性育种、... 生物技术是水产种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全面提升水产育种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并实现种源自主可控,对于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我国水产育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国内外水产行业在转基因育种、倍性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组选择育种、基因组编辑育种、分子设计育种、生殖干细胞移植等生物技术方向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进一步分析了相关技术方向上的未来研发需求。研究提出了未来水产育种生物技术的发展目标,包括水产生物优异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精准鉴定,重要性状遗传基础与调控机制深度解析,高效精准育种技术创建,突破性新品种创制在内的重点任务。研究建议,优化水产种业发展政策、推动水产育种技术创新、建立水产良种创制与转化平台、设立专门项目推动技术创新和种业发展,以此推动我国由水产种业大国向水产种业强国的深刻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技术 水产育种技术 传统育种技术 分子育种技术 智能育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蛤蜊岗四角蛤蜊和光滑河蓝蛤的能量收支及其养殖容量评估
15
作者 姜娓娓 白永安 +5 位作者 袁明军 李伟伟 李昂 朱玲 毛玉泽 蒋增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56,共10页
为探究辽东湾蛤蜊岗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和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的能量收支及其养殖容量情况,本研究利用便携式颗粒计数器、多通道溶氧仪以及现场流水系统,测定了四角蛤蜊[壳长(35.89±1.61) mm]和光滑河蓝蛤... 为探究辽东湾蛤蜊岗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和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的能量收支及其养殖容量情况,本研究利用便携式颗粒计数器、多通道溶氧仪以及现场流水系统,测定了四角蛤蜊[壳长(35.89±1.61) mm]和光滑河蓝蛤[壳长(17.66±0.66) mm]的摄食、代谢等生理指标,分析了其能量分配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基于有机碳供需平衡模型估算了辽东湾蛤蜊岗2种主要滩涂贝类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1)四角蛤蜊和光滑河蓝蛤的滤水率分别为(4.87±0.85) L/(h·g)和(6.46±2.25) L/(h·g),耗氧率分别为(0.94±0.45)mg/(h·g)和(0.22±0.14)mg/(h·g),四角蛤蜊和光滑河蓝蛤的总吸收能分别为748.97~1 333.52 J/(h·g)和931.55~1 647.08 J/(h·g);2)基于有机碳供需平衡模型,结合海域初级生产力及贝类滤水率,估算出辽东湾蛤蜊岗海域1龄(总湿重6.7 g)、2龄(总湿重9.3 g)和3龄(总湿重14.6 g)四角蛤蜊的养殖容量分别为57、47和34 ind./m^(2);1龄(总湿重0.14 g)、2龄(总湿重0.69 g)和3龄(总湿重1.25 g)光滑河蓝蛤的养殖容量分别为346、143和99 ind./m^(2)。四角蛤蜊的平均养殖密度已超出了该海域的养殖容量,而光滑河蓝蛤的养殖密度尚存在一定的空间。研究结果为滩涂贝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蛤蜊岗 四角蛤蜊 光滑河蓝蛤 能量收支 养殖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对虾核心育种群生长和抗WSSV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被引量:2
16
作者 和怡婧 李旭鹏 +13 位作者 栾生 孔杰 曹宝祥 罗坤 谭建 曹家旺 陈宝龙 代平 邢群 刘绵宇 强光峰 刘杨 隋娟 孟宪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5-164,共10页
为开展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生长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抗性复合选育,本研究以凡纳对虾59个核心育种群家系1770尾77~94日龄的个体为实验材料,利用两性状动物模型、公母畜阈值模型,评估在WSSV感染情况... 为开展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生长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抗性复合选育,本研究以凡纳对虾59个核心育种群家系1770尾77~94日龄的个体为实验材料,利用两性状动物模型、公母畜阈值模型,评估在WSSV感染情况下凡纳对虾体长、抗WSSV存活时间和家系WSSV半致死存活率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结果显示,凡纳对虾体长、抗WSSV存活时间和家系WSSV半致死存活率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17±0.05、0.18±0.05和0.14±0.05,均属于中等遗传力水平,且均与0差异极显著(P<0.01)。凡纳对虾体长与抗WSSV存活时间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15±0.20,与家系WSSV半致死存活率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25±0.22,上述遗传相关与0差异不显著(P>0.05);抗WSSV存活时间性状与家系WSSV半致死存活率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96±0.03,遗传相关与1差异不显著(P>0.05),为高度正相关。结果表明,在该育种群体中,凡纳对虾生长与WSSV抗性可根据育种需要,通过赋值制定综合选择指数,进行多性状复合选育。此外,为优化每代育种的操作过程,可选用家系WSSV半致死存活率作为WSSV抗性的指标性状。本研究为开展凡纳对虾生长和WSSV抗性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对虾 遗传参数 生长 存活 WSS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生物钟相关基因克隆及在卵巢发育成熟过程中表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晏科文 马晓东 +3 位作者 史宝 程汉良 王重女 赵新宇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16,共16页
为阐明生物钟相关基因在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卵巢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采集性成熟半滑舌鳎不同发育期的卵巢组织提取总RNA,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对5个核心生物钟基因Clock1a、Bmal1a、Cry1a、Cry2和Per... 为阐明生物钟相关基因在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卵巢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采集性成熟半滑舌鳎不同发育期的卵巢组织提取总RNA,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对5个核心生物钟基因Clock1a、Bmal1a、Cry1a、Cry2和Per2的编码区(CDS)序列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Clock1a的CDS序列编码712个氨基酸,序列中有功能性结构域PASD1和PAS11。Bmal1a的CDS序列编码626个氨基酸,序列中有功能性结构域PASD3和PAS11。Cry1a和Cry2的CDS序列分别编码631个、669个氨基酸,序列中均有功能性结构域FAD7。Per2的CDS序列编码1415个氨基酸,序列中有功能性结构域PeriodC和PAS11。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5个生物钟基因mRNA在性成熟半滑舌鳎卵巢不同发育期的表达特性,发现5个生物钟基因存在性腺发育周年表达规律,且在卵巢Ⅱ期和Ⅲ期相对高表达(P<0.05),在卵巢Ⅳ、Ⅴ和Ⅵ期相对低表达,这说明生物钟基因对半滑舌鳎的卵巢发育成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生物钟基因调控半滑舌鳎卵巢发育成熟的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为提高半滑舌鳎的繁育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钟基因 半滑舌鳎 卵巢 周年表达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感应核心调控子OpaR和AphA对副溶血弧菌生物学功能及毒力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景媚 王利莹 +2 位作者 王国浩 杨倩 董宣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4期76-83,共8页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间一种常见的信号传递机制,可影响细菌的生物学功能与毒力基因表达。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是一种对全球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影响的弧菌。OpaR和AphA是副溶血弧菌Q...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间一种常见的信号传递机制,可影响细菌的生物学功能与毒力基因表达。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是一种对全球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影响的弧菌。OpaR和AphA是副溶血弧菌QS系统中的两个核心调控子,其中OpaR主要在高细胞密度(high cell density,HCD)下,AphA主要在低细胞密度(low cell density,LCD)下发挥调控作用。调控子OpaR和AphA参与生物膜形成、运动能力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调控,在副溶血弧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处于不同菌体密度时,副溶血弧菌QS核心调控子OpaR和AphA及相关基因转录表达情况,及其对菌体生物学功能与毒力基因表达调控情况,同时进一步从分子层面解析了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制,以期为防控副溶血弧菌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群体感应系统 OpaR Aph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形藻生物膜诱导下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幼虫的变态及其蛋白质组学响应
19
作者 徐筱琰 杜美荣 +5 位作者 蒋增杰 姜娓娓 夏苏东 秦晓芳 严瑾 吕建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0-966,共7页
为深入了解舟形藻(Navicula sp.)生物膜诱导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幼虫附着变态的机制,选用舟形藻和虾夷扇贝幼虫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4个浓度梯度舟形藻液(1A、10A、100A和1000A)下虾夷扇贝幼虫附着变态率以及幼虫响应舟形... 为深入了解舟形藻(Navicula sp.)生物膜诱导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幼虫附着变态的机制,选用舟形藻和虾夷扇贝幼虫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4个浓度梯度舟形藻液(1A、10A、100A和1000A)下虾夷扇贝幼虫附着变态率以及幼虫响应舟形藻生物膜诱导的蛋白质组学差异。结果表明,稀释10倍后的藻液(1366 ind./mm^(2))所形成的生物膜对幼虫诱导率最高为45%,与空白组(13%)差异极显著(P<0.01),过高或过低浓度都导致诱导率降低。采用非标记定量技术(4D label free)蛋白质组学分析比较舟形藻生物膜和对照组幼虫发现,经舟形藻生物膜诱导后共316个蛋白质表达显著上调或下调。如谷胱甘肽S转移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组织蛋白酶K、组织蛋白酶L、NAD(P)H氧化酶(形成H2O2)、软骨基质蛋白、胶原蛋白和铁蛋白等。以上这些差异蛋白表达的上下调均与贝类幼虫在附着变态过程中形态学变化息息相关。因此,舟形藻生物膜诱导虾夷扇贝幼虫附着变态的有效成分可能是其产生的胞外多糖,幼虫体内的凝集素检测到舟形藻生物膜表面的多糖后,特异性与多糖结合,最终诱导幼虫完成附着和变态。研究结果可为虾夷扇贝人工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 舟形藻生物膜 变态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在海水-沉积物界面吸附行为的影响
20
作者 姜舒祺 毕宇杰 +4 位作者 张涛 冯志华 耿倩倩 谭志军 郭萌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2-473,共12页
模拟海水-沉积物环境,分析了不同盐度影响下5种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含量变化,并解析了PFAS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等吸附行为.在设置的不同盐度实验组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沉积物中的吸附能力强于相同碳氟链长度的全氟辛酸(PFOA)... 模拟海水-沉积物环境,分析了不同盐度影响下5种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含量变化,并解析了PFAS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等吸附行为.在设置的不同盐度实验组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沉积物中的吸附能力强于相同碳氟链长度的全氟辛酸(PFOA),其中PFOS在沉积物中的吸附量大于其替代物9-氯十六氟-3-氧杂壬烷-1-磺酸钾(9Cl-PF3ONS);PFOA在沉积物中的吸附量大于其替代物六氟环氧丙烷二聚酸(HFPO-DA),而小于另一替代物六氟环氧丙烷三聚酸(HFPO-TA).PFAS的沉积物分配系数(Kd)与盐度呈正相关,随着盐度的升高,PFAS在沉积物中的吸附量随之增加.PFAS的吸附过程涉及了疏水和静电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 海水 沉积物 盐度 吸附 新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