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copath模型的长山列岛邻近海域褐牙鲆增殖生态容量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徐晓卉 尹洁 +4 位作者 刘淑德 纪毓鹏 薛莹 任一平 徐宾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2,共10页
为确定长山列岛邻近海域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增殖放流的合理容量,本文基于2016-2017年长山列岛邻近海域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季度调查数据,构建了包括29个功能组的长山列岛邻近海域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分析了该海域生态系统... 为确定长山列岛邻近海域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增殖放流的合理容量,本文基于2016-2017年长山列岛邻近海域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季度调查数据,构建了包括29个功能组的长山列岛邻近海域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分析了该海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征,评估了放流种褐牙鲆的生态容量。研究表明:长山列岛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范围为1~4.57,总能量转换效率为6.23%,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TPP/TR)为1.47,总初级生产量/总生物量(TPP/TB)为26.87,循环指数(FCI)为6.91%,连接指数(CI)为0.24。长山列岛邻近海域褐牙鲆增殖生态容量为0.0143 t·km^(-2),约为该海域褐牙鲆当前生物量的1.55倍。褐牙鲆生物量达到生态容量时,长山列岛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略有增加,总消耗量、总输出量等其他参数基本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牙鲆 长山列岛 ECOPATH模型 生态容量 能量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州湾小眼绿鳍鱼微塑料污染特征及潜在风险评估
2
作者 王驰 薛莹 +3 位作者 纪毓鹏 徐宾铎 张崇良 吴蒙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4,共10页
随着海洋污染的日益加剧,微塑料的危害逐渐被人们关注,其不仅可以随洋流运动,还可以沿着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进行传递和累积。为探究海州湾渔业生物的微塑料污染特征,并对聚合物潜在风险进行评估,本研究对海州湾海域小眼绿鳍鱼(Chelidoni... 随着海洋污染的日益加剧,微塑料的危害逐渐被人们关注,其不仅可以随洋流运动,还可以沿着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进行传递和累积。为探究海州湾渔业生物的微塑料污染特征,并对聚合物潜在风险进行评估,本研究对海州湾海域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体内的微塑料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潜在风险进行了评估。研究显示,小眼绿鳍鱼的鳃部和胃肠道普遍存在微塑料,小眼绿鳍鱼体内微塑料平均丰度为(1.98±2.02)个/个体。微塑料尺寸主要集中在500μm以内,颜色以黑色为主,绝大多数为纤维状。在小眼绿鳍鱼鳃部和胃肠道共检测出8种聚合物类型,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小眼绿鳍鱼胃肠道内的微塑料丰度与全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鳃部微塑料丰度、总微塑料丰度与小眼绿鳍鱼全长、体质量、胃肠质量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利用聚合物危害指数(PHI)进行风险评估表明,海州湾小眼绿鳍鱼聚合物危害总体上处于中低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小眼绿鳍鱼 海州湾 海洋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州湾游泳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
作者 党亚茹 李迎冬 +3 位作者 董秀强 赵天亚 张崇良 任一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60,共12页
为探究游泳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季节变化,本研究基于2022年4和9月在海州湾调查获取的渔获物数据和环境数据,探究了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时空分布,并应用... 为探究游泳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季节变化,本研究基于2022年4和9月在海州湾调查获取的渔获物数据和环境数据,探究了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时空分布,并应用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上述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春季各指数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均为海州湾南部海域、日照近海海域和前三岛邻近海域较高,海州湾东北部海域较低;秋季存在明显的差别,其中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在南北部海域均较高而在中部海域较低,其余指数的分布趋势随纬度变化而有所差异。除Margalef物种丰富度外,其余指数均为秋季高于春季。GAM模型分析表明,春季各指数主要受水深和底层温度的影响,而秋季则主要受底层盐度和水深的影响。不同季节影响各指数的环境因子及其贡献率略有差异,同一季节不同指数的影响因素和贡献率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海州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渔业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动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环境因子 季节 广义加性模型 海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GAM模型对海州湾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资源分布预测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孙霄 张云雷 +4 位作者 刘笑笑 程远 纪毓鹏 任一平 薛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28,共9页
根据2011年及2013-2018年春、秋两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该海域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的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受环境因子和饵料生物的影响,并比较了两种模型(普通GAM模型和PCA-GAM模型)对其资源分布的... 根据2011年及2013-2018年春、秋两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该海域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的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受环境因子和饵料生物的影响,并比较了两种模型(普通GAM模型和PCA-GAM模型)对其资源分布的预测效果,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的预测能力及拟合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PCA-GAM模型的拟合度及预测效果均优于普通GAM模型。春、秋两季海州湾短吻红舌鳎资源丰度均呈现南高北低、近岸浅水区大于深水区的分布特征,因为海州湾南部近岸海域较高的水温利于春、秋季短吻红舌鳎产卵群体性腺发育,较低的盐度利于其鱼卵及仔鱼的生长发育,同时,近岸海域丰富的饵料资源为产卵后的亲体提供大量食物供给。分别应用两种模型预测了2018年春季和秋季短吻红舌鳎在海州湾的资源分布,结果显示,PCAGAM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调查的结果更为吻合,预测效果要优于普通GAM模型。本研究为今后开展渔业生物空间分布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M模型 主成分分析 海州湾 黄海中部 短吻红舌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州湾鹰爪虾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陈艺璇 张云雷 +4 位作者 黄锘妍 郭笳 陈皖 任一平 薛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4-95,共12页
根据2011年及2013-2017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同步测定的底层水温、底层盐度、水深和资源量等数据,开展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栖息地适宜性的研究,先利用广义加性模型对环境因子进行筛选,再应用... 根据2011年及2013-2017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同步测定的底层水温、底层盐度、水深和资源量等数据,开展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栖息地适宜性的研究,先利用广义加性模型对环境因子进行筛选,再应用提升回归树模型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然后分别采用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选择最优模型。结果表明:春季鹰爪虾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采用算术平均法构建,选择水深和底层盐度作为变量,具有最小的拟合;秋季鹰爪虾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采用几何平均法构建,选择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作为变量,具有最小的拟合。对春季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总偏差贡献率最大的是水深(76.23%),其次是底层盐度(23.77%);对秋季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总偏差贡献率最大的是底层水温(82.56%),其次是底层盐度(17.44%)。海州湾春季鹰爪虾的最适栖息水深为24 m以内,底层盐度为29.7~31.8;秋季的最适栖息底层水温为18~24℃,底层盐度为29.2~31.5。本研究表明,环境因子的优化有助于改进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并提升其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优化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鹰爪虾 广义加性模型 提升回归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3种贝叶斯模型研究鱼类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以海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为例
6
作者 沈独清 张云雷 +6 位作者 崔晏华 于华明 张辰宇 徐宾铎 张崇良 纪毓鹏 薛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8-100,共13页
栖息环境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共同影响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本研究以海州湾的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为例,利用3种贝叶斯模型对2013-2022年春、秋季在海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和环境监... 栖息环境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共同影响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本研究以海州湾的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为例,利用3种贝叶斯模型对2013-2022年春、秋季在海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和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六丝钝尾虾虎鱼的栖息分布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子。通过比较发现,贝叶斯正则化神经网络(BRNN)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和预测性能,故本研究应用该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六丝钝尾虾虎鱼的相对资源密度与饵料生物相对资源密度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底层水温、底层盐度、水深、捕食者和竞争者的增加,六丝钝尾虾虎鱼的相对资源密度呈现先上升或保持相对平稳,而后下降的趋势。海州湾春、秋季六丝钝尾虾虎鱼的相对资源密度均呈现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且西南近岸浅海区的资源密度较高。秋季的资源密度高于春季,同时2018年、2021年和2022年秋季六丝钝尾虾虎鱼在34.7°~36°N、121°~121.6°E之间离岸较远的海域出现了资源聚集区。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六丝钝尾虾虎鱼的栖息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其资源养护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模型 贝叶斯正则化神经网络模型 海州湾 六丝钝尾虾虎鱼 相对资源密度 栖息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金乌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7
作者 姜月 张云雷 +5 位作者 逄志伟 纪毓鹏 徐宾铎 张崇良 任一平 薛莹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7-624,共8页
研究根据2013—2020年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栖息环境综合调查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通过交叉验证,结合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等评判指标,构建了金乌贼(Sepia ... 研究根据2013—2020年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栖息环境综合调查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通过交叉验证,结合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等评判指标,构建了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的空间分布模型,并分析环境因子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旨在探究海州湾金乌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深对金乌贼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底层盐度次之,其次是底层水温和离岸距离。金乌贼的相对资源密度随水深的增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底层水温的升高而减小。在海州湾水深约27 m,离岸距离约40 km的海域,金乌贼的相对资源密度较高,其分布格局呈现出在东部和中北部海域丰度高,而西南部近岸海域丰度低的特点。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海州湾金乌贼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养护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湾 支持向量机模型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金乌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功能性状和群落功能多样性
8
作者 张凭智 张崇良 +3 位作者 薛莹 纪毓鹏 任一平 徐宾铎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7-176,I0001,I0002,共12页
为查明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功能和环境变化的关系,根据2013年6、7、8、10月和2014年2、4、5月共7次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包含有关鱼类摄食、运动、生态适应性、繁殖行为和种群动态等13种功能性状,利用功能... 为查明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功能和环境变化的关系,根据2013年6、7、8、10月和2014年2、4、5月共7次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包含有关鱼类摄食、运动、生态适应性、繁殖行为和种群动态等13种功能性状,利用功能丰富度指数(Functional richness index,FRic)、功能均匀度指数(Functional evenness index,FEve)、功能离散度指数(Functional divergence index,FDiv)共3个功能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加权平均数指数(Community Weighted Mean,CWM)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各月份多以食底栖动物、营养级较低、生长系数较低、恢复力较高、口端位或下位且较小、体型为鳗形和侧扁形、生活于海水和咸淡水的短距离洄游或定居性的暖温性鱼类为主,如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等。FRic在6月最高为0.81,在2月最低为0.32;FEve在5月最高为0.50,在8月最低为0.24。FDiv在10月最高为0.94,在4月最低为0.236。总体上FRic在黄河口及河口外侧海域最高,在黄河口南北两侧较低;FEve由沿岸向东逐渐升高;FDiv普遍偏高,在黄河口及北部海域较低,黄河口南部及东部海域较高。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与温度、深度及盐度有显著相关性。由于鱼类的洄游,该海域鱼类功能性状和群落功能多样性呈现出月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鱼类群落 功能性状 功能多样性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山列岛邻近海域甲壳类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
9
作者 曹婧璇 邹建宇 +2 位作者 徐宾铎 孙利东 纪毓鹏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90,共10页
为探明长山列岛邻近海域甲壳类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根据2016—2017年长山列岛邻近海域渔业资源与环境季度调查数据,应用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对重要性指数和广义加性模型等研究了该海域甲壳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物种... 为探明长山列岛邻近海域甲壳类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根据2016—2017年长山列岛邻近海域渔业资源与环境季度调查数据,应用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对重要性指数和广义加性模型等研究了该海域甲壳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季节和空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捕获甲壳类37种,隶属于2目16科26属;暖水种、暖温种、冷温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8.92%、72.97%和8.11%。甲壳类资源密度呈明显的空间、季节变化。季节间物种组成更替率为36%~53%,其中秋-冬季(53%)、冬-春季(48%)更替率较高,春-夏(37%)、夏-秋(36%)两季更替率较低。口虾蛄为各季节优势种,脊腹褐虾和日本鼓虾为春、冬季共有优势种。春、夏季甲壳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最高(2.22),冬季(1.66)较低;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均呈现秋季(1.48)高、夏季(0.26)低趋势;春季西北海域出现物种丰富度指数高峰,东南海域及近岸出现低值,夏季在中部海域出现两个高峰值,秋季表现为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秋季在西北、东南海域出现两个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高峰,冬季在东北海域出现高峰,在近岸较低;秋季在东南近岸出现物种均匀度指数高峰。广义加性模型分析表明,水深、底层温度和底层盐度是影响该海域甲壳类多样性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长山列岛邻近海域甲壳类群落种类组成和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山列岛 甲壳类 种类组成 物种多样性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州湾秋季鱼类β多样性组分分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雪童 徐宾铎 +2 位作者 薛莹 任一平 张崇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6-56,共11页
由于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胁迫,近年来海州湾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为了解海州湾鱼类β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根据2013-2017年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S?renson相异性指数等方法计算了调... 由于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胁迫,近年来海州湾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为了解海州湾鱼类β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根据2013-2017年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S?renson相异性指数等方法计算了调查站位间以及海州湾海域整体的鱼类β多样性,并将β多样性分解为周转和嵌套两个组分,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合海州湾环境数据,采用广义非相似性模型分析海州湾鱼类β多样性及其组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州湾鱼类β多样性及其周转和嵌套组分在年际间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态势,浅水区的波动较为明显,深水区其次,海州湾整体则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鱼类群落组成以周转模式变化。海水盐度和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β多样性及其周转的主要因素,两者累计的模型偏差解释率分别为28.05%和23.33%,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广义非相似性模型对嵌套组分的解释率较低。本研究深入解析了海州湾鱼类β多样性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建立海洋保护区、优化海洋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 Β多样性 环境因子 广义非相似性模型 海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州湾和莱州湾短吻红舌鳎生长参数的异质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天亚 刘逸文 +5 位作者 王琨 徐宾铎 管清华 薛莹 任一平 张崇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7-174,共8页
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是山东近海海域鱼类群落的优势种,在该海域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研究基于2013—2020年海州湾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和2016—2017年莱州湾渔业资源调查数据,使用Bootstrap重抽样的电子体长频率分析法,... 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是山东近海海域鱼类群落的优势种,在该海域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研究基于2013—2020年海州湾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和2016—2017年莱州湾渔业资源调查数据,使用Bootstrap重抽样的电子体长频率分析法,估算了海州湾和莱州湾短吻红舌鳎群体的生长参数,并研究了生长参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异质性。研究表明,海州湾群体的体长均值和优势体长在2014—2019年呈波动变化,莱州湾群体的体长均值和优势体长小于海州湾群体。海州湾群体的极限体长L_(inf)由2015年的234.1 mm降低至2019年的200.3 mm,生长参数K由2015年的0.33 a^(-1)上升至2019年的0.45 a^(-1),其中2017—2018年生长参数的年际变化最大,群体呈小型化趋势。莱州湾群体的极限体长L_(inf)为206.3 mm,小于海州湾群体,生长参数K为0.44 a^(-1),大于海州湾群体,生长参数呈一定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渔业管理决策应充分考虑生长参数的异质性对渔业资源评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吻红舌鳎 生长参数 时空异质性 海州湾 莱州湾 体长频率 渔业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种分布模型分析环境因子对海州湾偶见种资源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涛 赵天亚 +2 位作者 栾静 张云雷 张崇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9-78,共10页
偶见种易受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外界威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由于其数据量较少、分析困难,目前对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其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尚待探究。本研究基于2013–2019年海州湾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凤鲚(C... 偶见种易受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外界威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由于其数据量较少、分析困难,目前对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其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尚待探究。本研究基于2013–2019年海州湾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凤鲚(Coilia mystus)、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和虻鲉(Erisphex pottii)3种海州湾偶见种资源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比较了广义可加模型(GAM)和随机森林(RF)模型对其资源分布的拟合效果,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水深是影响春、秋季凤鲚和红狼牙虾虎鱼资源分布的最显著因子,而底层水温仅在秋季是影响虻鲉资源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凤鲚分布模型的方差解释率最高,其次为红狼牙虾虎鱼,虻鲉模型方差解释率最低。凤鲚、红狼牙虾虎鱼和虻鲉分布模型在春季方差解释率均低于秋季。交叉验证表明,3个物种预测结果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在0.70~0.85之间,仅秋季凤鲚的AUC值达到0.9;同时GAM预测结果的AUC值均大于RF模型,表明对于偶见种而言,GAM的预测性能优于RF模型。本研究为今后开展偶见种研究的模型选择提供了参考,对偶见种资源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湾 偶见种 广义可加模型(GAM) 随机森林(RF)模型 交叉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weedie-GAM模型的鱚属鱼类鱼卵丰度与栖息环境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简盈 张云雷 +5 位作者 丁兆成 张崇良 徐宾铎 纪毓鹏 薛莹 任一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3-53,共11页
早期补充群体的生长及其存活率决定了群体资源数量和群体结构特征。为深入了解鱚属(Sillago)鱼类鱼卵的补充机制,本文根据2014—2018年5—8月黄海中南部海域(33°00′N—36°00′N,119°00′E—122°00′E)的鱼卵调查数... 早期补充群体的生长及其存活率决定了群体资源数量和群体结构特征。为深入了解鱚属(Sillago)鱼类鱼卵的补充机制,本文根据2014—2018年5—8月黄海中南部海域(33°00′N—36°00′N,119°00′E—122°00′E)的鱼卵调查数据,利用Tweedie分布的广义可加模型(GAM),研究了黄海中南部鱚属鱼类鱼卵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影响鱚属鱼类鱼卵分布的因素有经纬度、月份、流速、海水表层盐度、海水表层温度,偏差解释率分别为29.20%、15.30%、1.10%、0.40%和1.20%。鱚属鱼类鱼卵主要分布在海州湾海域(34°00′N—36°00′N,119°00′E—121°00′E)。产卵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上旬,7月上旬鱼卵数达到峰值。鱚属鱼类鱼卵的适宜分布区为流速较小的区域,在流速0.12~0.16 m/s范围内的区域鱼卵数较多。鱼卵丰度随着海水表层盐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海水表层温度的增长呈波动趋势,其海水表层最适盐度为28~33、海水表层最适温度为23~27℃。本文揭示了鱚属鱼类鱼卵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为鱚属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鱚属 鱼卵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海州湾 广义可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州湾底层鱼类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万勇慧 刘淑德 +3 位作者 张崇良 纪毓鹏 徐宾铎 薛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2-90,共9页
随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全球许多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科学的海洋生态保护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根据2013-2022年春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基于结构... 随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全球许多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科学的海洋生态保护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根据2013-2022年春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探究了底栖鱼类群落中环境因素、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与均匀度)和生态系统功能指标(以总生物量表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均匀度和生物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环境因素中盐度对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均有显著的影响,而对于温度来说,夏季与冬季的温度比年平均温度对生物量的影响更强烈。本研究表明,生态位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这两种机制可能同时对维持海州湾底层鱼类群落中的生物多样性-生物量关系发挥了作用,此外这种关系还依赖于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和栖息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功能 结构方程模型 生物量 生态位互补效应 选择效应 底层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样频次对渔业资源调查物种丰富度估计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桢 薛莹 +2 位作者 张崇良 任一平 徐宾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4-41,共8页
合理的调查采样设计可有效降低调查成本、获取高质量的调查数据。为深入理解采样频次对渔业生物物种丰富度估计的影响,本文基于2009—2010年胶州湾近岸水域逐月张网的渔业调查数据,采用计算机模拟重抽样方法,比较了简单随机抽样和两种... 合理的调查采样设计可有效降低调查成本、获取高质量的调查数据。为深入理解采样频次对渔业生物物种丰富度估计的影响,本文基于2009—2010年胶州湾近岸水域逐月张网的渔业调查数据,采用计算机模拟重抽样方法,比较了简单随机抽样和两种分层随机抽样方案下不同采样频次在物种丰富度估计方面的表现。研究表明,三种采样方案下的物种丰富度的相对估计误差(REE)和相对偏差(RB)绝对值均随采样频次的增加而降低;简单随机抽样的REE值和RB值的绝对值略高于分层随机抽样;物种丰富度探测率达到90%、80%和70%时分别需要进行10、8和6次调查。对于胶州湾等温带半封闭海湾渔业生物多样性的调查,调查频次应尽可能覆盖全年以保证调查数据的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样频次 渔业资源 物种丰富度 张网调查 胶州湾 重抽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长-繁殖潜力比方法的海州湾小黄鱼资源状态评估 被引量:2
16
作者 夏恒睿 王琨 +4 位作者 董秀强 刘逸文 张崇良 纪毓鹏 任一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5-32,共8页
为了解海州湾小黄鱼(Larimichthy polyactis)群体的资源开发状态,本研究根据2013—2018年春、秋季在海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使用体长-繁殖潜力比方法(LB-SPR)估算了海州湾小黄鱼群体的50%、95%选择性体长(L_(s50)、L_(s95)... 为了解海州湾小黄鱼(Larimichthy polyactis)群体的资源开发状态,本研究根据2013—2018年春、秋季在海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使用体长-繁殖潜力比方法(LB-SPR)估算了海州湾小黄鱼群体的50%、95%选择性体长(L_(s50)、L_(s95))和相对捕捞死亡系数F/M(捕捞死亡系数F除以自然死亡系数M),进而估算该群体的繁殖潜力比(SPR);同时,研究了两组50%、95%选择性体长对应的F/M对海州湾小黄鱼SPR的影响。研究表明,海州湾小黄鱼群体体长平均值呈波动状态,其优势体长组成分布和体长均值的年间变化趋势相同;2013—2018年小黄鱼的选择性体长L_(s50)与L_(s95)的估计范围分别为93~104 mm和113~130 mm,平均值分别为97和121 mm,时间序列下L_(s50)与L_(s95)年度估算值均呈下降趋势。2013—2018年F/M的估算范围为2.36~2.58,平均值为2.46,时间序列下F/M估算值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SPR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均值为0.22水平,不低于最低限制参考点(SPR=0.2)。在海州湾现有网具选择性情况下,当F/M=2.21时,SPR=0.2,达到限制参考点水平;当F/M降到0.85时,SPR=0.4,达到目标参考点水平。在模拟中设定小黄鱼开捕体长为150 mm(海州湾海域小黄鱼最小可捕标准体长),当F/M=2.46时(当前相对捕捞压力水平)对应的SPR=0.51。本研究结果表明,海州湾小黄鱼群体长期遭受高强度的补充型过度捕捞,群体繁殖潜力偏低,小黄鱼渔业可持续性面临严重挑战。因此,建议适当降低开发强度,同时限制渔具网目尺寸,以实现海州湾小黄鱼群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体长-繁殖潜力比 渔业资源评估 海州湾 体长频率 数据有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秋季海州湾长蛇鲻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承之 张云雷 +5 位作者 赛可 韦雯钰 谢姝妤 夏铭璟 任一平 薛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4-51,共8页
根据2011年和2013-2018年秋季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同步采集的底层水温、底层盐度、水深、资源密度、饵料生物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数据,开展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栖息地适宜性的相关研究。利用提升回归树(Boo... 根据2011年和2013-2018年秋季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同步采集的底层水温、底层盐度、水深、资源密度、饵料生物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数据,开展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栖息地适宜性的相关研究。利用提升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模型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分别采用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确定最优模型。结果表明:海州湾长蛇鲻在秋季最适宜栖息的底层水温范围为17.5~18℃,最适底层盐度范围为31.3~32.0,最适水深范围为24~37 m;选择其3种主要饵料生物作为生物因子,即枪乌贼(Loligospp.)、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和六丝钝尾鰕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与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和水深共同作为影响因子建立HSI模型。结果显示,对长蛇鲻空间分布总偏差贡献率最高的是饵料因子,其次是水深和底层水温。通过交叉验证发现,运用算术平均算法,且赋予权重的HSI模型具有较低的赤池信息准则值(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研究发现,海州湾秋季长蛇鲻的最适栖息地(HSI≥0.7)主要分布在34.5°~36°N,119°~121°E之间,其中35°~36°N海域的最适栖息地分布范围大,而且从近岸至远海,HSI指数有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湾 长蛇鲻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 权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效应模型的海州湾方氏云鳚的生长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天亚 杨晓改 +5 位作者 李勋 薛莹 徐宾铎 纪毓鹏 任一平 张崇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3-61,共9页
本研究利用2015−2019年海州湾方氏云鳚(Pholis fangi)耳石样本,基于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MEM)研究了方氏云鳚在2013−2018年内生长速度的年际变化,评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方氏云鳚的生长对底层温度、叶绿素含量和种群密度等外界因素的响应。... 本研究利用2015−2019年海州湾方氏云鳚(Pholis fangi)耳石样本,基于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MEM)研究了方氏云鳚在2013−2018年内生长速度的年际变化,评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方氏云鳚的生长对底层温度、叶绿素含量和种群密度等外界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方氏云鳚个体在不同年龄的耳石增量具有明显差异,0龄平均耳石增量为0.327 mm,显著高于高龄耳石增量。模型随机效应表明,方氏云鳚的生长速度在2013−2016年呈现逐步变快的趋势,在2016−2018年波动较为明显。方氏云鳚0龄时期生长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底层温度和种群密度,其生长速度随温度的上升先加快后降低,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方氏云鳚1龄时期的生长速度受底层温度和饵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显著,体现了成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本研究深入解析了鱼类的生长动态对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响应,有助于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对渔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氏云鳚 耳石 环境因子 生长速度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海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近海三种底层鱼类的摄食生态与食物竞争 被引量:3
19
作者 韩方成 李凡 +5 位作者 冯媛 刘利军 钮春香 许叶鹏 任一平 薛莹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51-962,共12页
研究根据2016—2017年在山东近海进行的四个季节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和胃含物分析数据,应用分类树和生态位重叠指数法等,研究了该海域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黄鮟鱇(Lophius litulon)和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 研究根据2016—2017年在山东近海进行的四个季节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和胃含物分析数据,应用分类树和生态位重叠指数法等,研究了该海域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黄鮟鱇(Lophius litulon)和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3种主要底层鱼类的食物组成及其营养-空间二维生态位的重叠情况,并分析环境因素对其摄食习性的影响,旨在为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基础资料。研究发现,这3种底层鱼类均主要以虾类和鱼类为食,属于底栖动物食性。3种鱼类的摄食习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通过构建分类树将其进行区分。通过CCA分析发现,这3种鱼类的摄食习性受不同的环境因素影响,其中高眼鲽的摄食习性主要与其体长有关,随着体长的增加,高眼鲽会摄食更多的鱼类和虾类;小眼绿鳍鱼的摄食主要与季节有关,不同季节小眼绿鳍鱼摄食鱼类和虾类的比例不同;而黄鮟鱇的摄食主要受空间分布的影响,高纬度的黄鮟鱇摄食更多的虾类,而随着经度的增加,黄鮟鱇会摄食更多的鱼类。黄鮟鱇的营养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均最高,而其余两种鱼的营养和空间生态位宽度相对较小。山东近海这3种鱼类的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都较高,但是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它们之间的种间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重叠 分类树 CCA分析 食物竞争 山东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州湾5种关键饵料生物的主要捕食者及其捕食压力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铭伟 刘淑德 +5 位作者 徐从军 徐宾铎 张崇良 纪毓鹏 任一平 薛莹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51-858,共8页
为了解海州湾关键饵料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被捕食压力及自然死亡率波动情况,研究基于2011和2013—2020年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和胃含物分析数据,以物种间的营养联系为基础,选择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 为了解海州湾关键饵料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被捕食压力及自然死亡率波动情况,研究基于2011和2013—2020年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和胃含物分析数据,以物种间的营养联系为基础,选择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枪乌贼(Loligo sp.)、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5种关键饵料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捕食压力指数(Predation pressure index,PPI),分析它们在海州湾食物网中的主要捕食者及其捕食压力,并计算了纳入捕食压力指数的自然死亡系数。结果表明,细螯虾的捕食者对其年平均捕食压力指数最高,小黄鱼的捕食者对其年平均捕食压力指数最低。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对细螯虾和枪乌贼的年平均捕食压力指数最高,分别为168.89和75.77;(Miichthys miiuy)对日本鼓虾和口虾蛄的年平均捕食压力指数最高,分别为39.41和9.85;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对小黄鱼的年平均捕食压力指数最高,为5.50。方差分析表明,捕食压力指数的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在捕食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自然死亡系数随着捕食压力指数的波动,而产生相应的变化。研究表明,海州湾5种关键饵料生物的捕食者存在种间营养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减少种间食物竞争,增加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此外,这些关键饵料生物是海州湾多种高营养级鱼类的食物来源,在维持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湾 关键饵料生物 捕食压力指数 食物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