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造礁珊瑚对高悬浮物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
1
作者 王宇杰 刘依娜 +3 位作者 周曦杰 王建佳 张涵 郑新庆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1-100,共10页
近岸的珊瑚礁普遍受到高悬浮物的长期胁迫,但对造礁珊瑚的悬浮物耐受阈值目前了解不多,阻碍了我们对近岸造礁珊瑚群落的保护和管理。本研究以造礁珊瑚群落分布北缘—东山海域造礁珊瑚的优势种—标准盘星珊瑚(Dipsastraea speciosa)和刺... 近岸的珊瑚礁普遍受到高悬浮物的长期胁迫,但对造礁珊瑚的悬浮物耐受阈值目前了解不多,阻碍了我们对近岸造礁珊瑚群落的保护和管理。本研究以造礁珊瑚群落分布北缘—东山海域造礁珊瑚的优势种—标准盘星珊瑚(Dipsastraea speciosa)和刺星珊瑚(Cyphastrea sp.)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设计开发的悬浮物质量浓度模拟控制系统,设置了4个悬浮物质量浓度(0 mg/L,35 mg/L,50 mg/L,100 mg/L),以珊瑚表观形态特征以及光合生理参数为指标,研究了它们对持续28 d的高悬浮物暴露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在实验起始阶段,悬浮物处理组的刺星珊瑚和标准盘星珊瑚均呈现水螅体收缩现象,但随着时间的增加,所有处理组的两种珊瑚水螅体逐渐恢复至正常状态,且没有观察到珊瑚白化或死亡。此外,两种造礁珊瑚均表现出较强的光合生理可塑性。随着悬浮物浓度的增加,两种珊瑚的实际光量子产量(ΦPSⅡ)也增加,并在悬浮物质量浓度100 mg/L时达到最大值,表明这两种珊瑚在高悬浮物质量浓度下可以通过增强光合作用效率来抵消光照的不足。与此同时,两种珊瑚的最大光量子产量(F_(v)/F_(m))、叶绿素含量和虫黄藻密度在高悬浮物暴露下均维持相对稳定,表明两种珊瑚的光合性能在悬浮物胁迫下依旧保持健康状态,表明东山这两种造礁珊瑚对悬浮物质量浓度的耐受阈值可能超过100 mg/L,有着较强的高悬浮物耐受性。本研究是国内首个实现室内长期高悬浮物控制的实验,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造礁珊瑚群落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珊瑚 悬浮物 形态特征 光合作用 FV/F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沿海地区海岸带韧性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戚洪帅 毛紫建 +6 位作者 曹超 蔡锋 刘建辉 雷刚 赵绍华 刘根 赵欣彤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2-304,共13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胁迫下,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带成为生态环境风险的高危地区。为揭示研究区海岸带韧性特性,有效评价海岸带韧性发展历程,从而对海岸带韧性提升提出针对性成效管理策略。本研究以闽南沿海地区的1...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胁迫下,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带成为生态环境风险的高危地区。为揭示研究区海岸带韧性特性,有效评价海岸带韧性发展历程,从而对海岸带韧性提升提出针对性成效管理策略。本研究以闽南沿海地区的18个县区(不包括金门县)为研究对象,选取海岸动力、海岸防护能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特征等5个方面、14个海岸韧性指标因子,利用AHP-Critic法、灰色关联TOPSIS法、自然断点法以及贡献度模型,构建研究区海岸带韧性评价体系。结果表明,闽南沿海地区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部以厦门市辖区为代表区域的海岸带韧性高值区(韧性平均值为0.517~0.542),南部是漳州沿海地区的海岸带韧性低值区(韧性平均值为0.482~0.514);海岸动力、海岸防护能力是其主控要素和影响因子。闽南沿海地区韧性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韧性提升阶段(1980—1990年),经济高速发展中生态环境造破坏的韧性破坏阶段(1991—2010年),注重生态修复保护工作,使海岸带韧性提升的恢复阶段(2011—2020年)。厦门、漳州、泉州三地在上述3阶段的韧性演化过程存在时间上的相位差异,其与三地不同的区位特点与地域经济发展历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海岸韧性 时空特征 灰色关联法 闽南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多源环境因素影响下珊瑚群落的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梁姗姗 王建佳 +4 位作者 黄锦树 陈彬 刘文华 郑新庆 胡文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360-2369,共10页
珊瑚礁作为典型脆弱生态系统,易受到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源因素的影响。以中国造礁石珊瑚集中分布的最北界——福建东山为研究区域,在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将自然-社会-经济因素融入珊瑚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ESA(Exposure-Sensi... 珊瑚礁作为典型脆弱生态系统,易受到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源因素的影响。以中国造礁石珊瑚集中分布的最北界——福建东山为研究区域,在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将自然-社会-经济因素融入珊瑚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ESA(Exposure-Sensitivity-Adaptive capacity)模型建立近岸多源环境因素影响下珊瑚群落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评估珊瑚群落生态脆弱性的等级和空间分布,探索环境因素与珊瑚群落状态之间的定量关系,为珊瑚群落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东山研究区珊瑚群落的生态敏感性整体评价值偏高,大多数站位评价值大于0.6,东山湾口、东门屿和澳角周边的珊瑚群落生态敏感性最高。综合而言,生态脆弱性较高的站位基本位于东山湾口、东门屿一带,站位的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结果均大于0.8,属于中度和高度脆弱站位。生态脆弱性较低的站位位于马銮湾-金銮湾内,站位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结果均小于0.3,表明该区域珊瑚群落状态较好。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当地珊瑚群落状态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活性磷酸盐浓度、浊度和距海水养殖区距离。根据评价结果,保护区管控、海水养殖区划调整和水质改善等措施可能对降低东山珊瑚群落的生态脆弱性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可从以上方面开展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有利于消减外源驱动因子,维持珊瑚群落的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脆弱性 珊瑚礁 生态系统管理 ESA模型 生态系统评价 RD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生态修复固碳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4
作者 陈顺洋 安文硕 +1 位作者 陈彬 陈光程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42,共9页
红树林是具有重要碳汇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保护和修复成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适宜的生境条件是红树林生态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红树植物物种和种植措施等也决定了修复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发展。本研究综述了红树林... 红树林是具有重要碳汇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保护和修复成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适宜的生境条件是红树林生态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红树植物物种和种植措施等也决定了修复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发展。本研究综述了红树林生态修复固碳功能的特点,分析了生境条件、物种和种植措施等因素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效果的影响,以期为红树林生态修复提供参考。总体上,红树林生态修复促进了有机碳在植物体和土壤中的累积,而在生态修复初期红树植被的固碳能力高于土壤。水文条件、滩涂高程、底质条件、物种、种植密度和种苗来源等关系到修复后红树植物的生长、颗粒态有机物的沉降、有机物的输出和保留、有机质的分解等过程,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因此,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时选择适宜生境条件的修复地块,合理选择物种和种植措施,在提高植被恢复效果的同时可提高红树林固碳增汇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红树林 固碳 生态修复 植被 土壤 种植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口琅岐岛潮滩沉积物粒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海琪 王爱军 +4 位作者 叶翔 梁灏深 张望泽 吴水兰 李云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24,共11页
潮滩位于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其沉积环境变化与海岸带生态系统演化、海岸带开发利用等密切相关。为了清晰认识河口潮滩时空变化特征,选取闽江口琅岐岛东侧潮滩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采集和分析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探讨琅... 潮滩位于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其沉积环境变化与海岸带生态系统演化、海岸带开发利用等密切相关。为了清晰认识河口潮滩时空变化特征,选取闽江口琅岐岛东侧潮滩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采集和分析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探讨琅岐岛潮滩沉积物粒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为深刻理解河口潮滩沉积过程对环境变化响应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琅岐岛潮滩沉积物组成总体以粉砂为主,砂和黏土含量呈现较大的时空差异;时间上,琅岐岛潮滩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为2.2~7.4Φ,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夏季节沉积物平均粒径Φ值大,冬季节沉积物平均粒径Φ值小,春季和秋季位于过渡期间。空间上,由西向东,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沉积物平均粒径Φ值总体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由北向南,表层沉积物粗颗粒组分的分布范围逐渐增大。闽江口琅岐岛潮滩沉积物分布格局与国内外其他河口、海湾及开放型潮滩沉积物分布格局一致,是物源、水动力和地貌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研究区水动力强度、植被覆盖和沉积物供应季节差异显著,引起潮滩沉积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十分显著,沉积物粒度组成对环境变化响应非常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参数 季节变化 潮滩 琅岐岛 闽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棘刺尻鱼的胚胎发育和仔鱼早期发育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琰 方鸿飞 郑新庆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2-309,共8页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分布广泛的小型珊瑚礁鱼——双棘刺尻鱼(Centropyge bispinosa)的胚胎发育和仔鱼早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双棘刺尻鱼在关灯(日落)后10~20 min产出配子,其受精卵呈透明圆球状,卵直径为638.5±5.7μm,卵内存在单一油...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分布广泛的小型珊瑚礁鱼——双棘刺尻鱼(Centropyge bispinosa)的胚胎发育和仔鱼早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双棘刺尻鱼在关灯(日落)后10~20 min产出配子,其受精卵呈透明圆球状,卵直径为638.5±5.7μm,卵内存在单一油滴,直径为179.9±10.3μm,油滴内部占据空间最多的是卵黄。在24.5℃的水温下受精后16 h 30 min孵化。初孵仔鱼体长为1161.3±55.2μm,大量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无口和消化道,眼睛无色素沉淀,不具备主动游泳的能力。孵化后第1天其体长快速发育至2241.7±54.2μm,卵黄大部分被吸收,躯干上出现较大的色素细胞。孵化后第2天仔鱼体长发育速度减缓,增长至2476.4±12.7μm,但是同时重要器官如消化道、肛门发育完成,卵黄几乎全部被吸收。孵化后第3天,体长几乎没有增长,但是眼睛完成色素沉淀开始发挥功能,口部也发育完成,开始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有能力对猎物和捕食者做出反应。本研究为国内首次报道双棘刺尻鱼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为未来进一步开展该鱼的人工繁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双棘刺尻鱼 胚胎发育 仔鱼 早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河口潮滩季节性冲淤变化格局及其控制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爱军 李海琪 +7 位作者 叶翔 梁灏深 张望泽 吴水兰 冉畅 陶舒琴 刘子同 于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共13页
潮滩是潮汐作用下形成的细颗粒沉积物堆积体,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在碳汇和海岸防护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河流输沙的减少,河口潮滩冲淤格局发生了变化,直接影响了潮滩功能发挥,亟需开展河口潮滩短周期的冲淤变化过程研究,为评... 潮滩是潮汐作用下形成的细颗粒沉积物堆积体,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在碳汇和海岸防护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河流输沙的减少,河口潮滩冲淤格局发生了变化,直接影响了潮滩功能发挥,亟需开展河口潮滩短周期的冲淤变化过程研究,为评估潮滩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在福建闽江口琅岐岛潮滩开展的不同季节沉积动力要素(水深、流速、波浪、悬沙浓度)和现场冲淤观测及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果,琅岐岛潮滩表层沉积物在夏季主要以粉砂和黏土组成的细颗粒沉积物为主,冬季则主要以砂和粉砂组成的粗颗粒沉积物为主;潮间带上部的互花米草盐沼总体以持续淤积为主,潮间带中部和下部表现出周期性的冲淤特征,总体以夏季淤积、冬季侵蚀为总特征,并且潮间带中部的冲淤变化幅度较潮间带下部大;冬季潮流流速、波浪作用及悬沙浓度均大于夏季,冬季潮周期内近底部悬沙以净向海输运为主,而夏季则以净向岸输运为主。综上所述,闽江口潮滩冲淤变化主要受动力过程控制,冬季波浪作用导致表层沉积物发生再悬浮,并被较强的潮流净向海输运,导致滩面发生侵蚀;夏季,波浪作用较弱,水体中的悬沙易发生沉降,较弱的潮流将泥沙净向岸输运,导致潮间带发生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潮滩 冲淤格局 盐沼 动力过程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区XRF技术的海洋生物元素快速无损检测 被引量:5
8
作者 林梵宇 尹希杰 +2 位作者 郑新庆 黄杰超 梁毓娜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26-635,共10页
海洋生物体中无机元素的分布特征,对其生理代谢活动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并且能够揭示包括海洋重金属污染在内的多种环境变化特征。利用微区XRF技术对鱼、虾、双壳类、海胆等多种类型海洋生物样品表面的无机元素进行检测,并进行了高分辨... 海洋生物体中无机元素的分布特征,对其生理代谢活动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并且能够揭示包括海洋重金属污染在内的多种环境变化特征。利用微区XRF技术对鱼、虾、双壳类、海胆等多种类型海洋生物样品表面的无机元素进行检测,并进行了高分辨、原位无损的多元素微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微区XRF技术检测虾类样品时可见氯(Cl)、钙(Ca)存在明显的分布互补性;检测鱼类样品时可观察到钾(K)、硫(S)在侧线的前后两侧分别存在趋同性和差异性;检测双壳类、海胆时也存在不同元素特异的分布特征。由此可见,该技术适用于多种海洋生物样品,便于比较不同元素在海洋生物表面分布的差异及相关性,并可在数据处理后形成肉眼可视的图像,从而为该技术在海洋生物元素分布检测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 微区XRF 元素分布 原位 无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夹竹桃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张飞 陈慧英 +5 位作者 陈珊 孙元敏 李和阳 马勇 丁伟伦 汤坤贤 《林业科技》 2022年第5期18-22,共5页
以长势良好的2年生夹竹桃为研究对象,探究干旱对其光合特性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干旱组和对照组,分别测定2组夹竹桃在不同水分供给条件下的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等光合呼吸指标。结果表明,... 以长势良好的2年生夹竹桃为研究对象,探究干旱对其光合特性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干旱组和对照组,分别测定2组夹竹桃在不同水分供给条件下的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等光合呼吸指标。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夹竹桃植株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和气孔导度极显著降低,复水后以上4种指标都出现不同程度地增加;同时夹竹桃在干旱胁迫下胞间CO_(2)浓度出现小幅增加,复水后该指标出现降低。研究显示干旱胁迫会显著抑制夹竹桃的光合作用,部分抑制作用是非气孔限制导致的。经历干旱后再复水,夹竹桃可以很快恢复,凸显了该植物较强的耐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竹桃 干旱胁迫 光合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