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象条件对福州市夏季臭氧(O3)浓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谢祖欣 冯宏芳 +4 位作者 林文 张福旺 李丹 陈彬彬 蒋永成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251-2261,共11页
福建省夏季持续时间长,多晴热、高温、强辐射天气,沿海地区夏季首要污染物多为臭氧(O3),臭氧已成为继颗粒物后福建沿海面临的又一主要大气环境问题。为了解福建沿海大气臭氧污染状况、污染成因和气象条件对臭氧污染的影响,以福州市为例... 福建省夏季持续时间长,多晴热、高温、强辐射天气,沿海地区夏季首要污染物多为臭氧(O3),臭氧已成为继颗粒物后福建沿海面临的又一主要大气环境问题。为了解福建沿海大气臭氧污染状况、污染成因和气象条件对臭氧污染的影响,以福州市为例,利用环保部门公开发布的大气成分监测数据,结合气象资料,研究分析了气象条件对福州市夏季臭氧浓度(ρ(O3))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福州市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ρ(O3-8 h)有142 d良,14 d轻度污染,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所占比例超过半数(51%),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臭氧污染的87.8%),其中7、8两月最严重。ρ(O3)与气温日变化趋势一致,在14:00最高而06:00最低;云量和降水通过影响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间接影响近地面臭氧生成,不同天气下白天的臭氧浓度有明显区别。福州市总体空气质量较好,O3前体物浓度不高,生成能力有限,夏季以良为主。污染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受到气象因子的促发,(1)5月春夏之交之时,气温、辐射升高,O3生成能力增强,降水间歇期较为丰富的水汽和小风、静稳等气象条件不利于臭氧扩散,ρ(O3)快速上升而缓慢消散造成污染。(2)全面进入夏季之后,在东南风输送下臭氧个别时次污染时有发生,而8小时O3污染的出现,常在连续数日高温、强辐射、高浓度二氧化氮(NO2)且扩散条件较差等多种因子的综合作用下,ρ(O3-8 h)逐日升高直至污染。福州市区夏季臭氧浓度受盛行风向的输送影响显著,位于市区东南侧工业区较高浓度的臭氧随盛行东南风向市区输送,对市区白天臭氧浓度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气象条件 污染成因 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西岸晴天近地面大气电场日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2
作者 杨超 曾金全 +2 位作者 江慧远 范晓龙 陈德花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3-149,共7页
利用台湾海峡西岸晴天近地面大气电场、PM_(10)、SO_2、NO_2、CO、NO、NO_X、温度、相对湿度和气压的同步观测资料,对大气电场日变化及其与典型大陆复杂型大气电场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大气电场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利用台湾海峡西岸晴天近地面大气电场、PM_(10)、SO_2、NO_2、CO、NO、NO_X、温度、相对湿度和气压的同步观测资料,对大气电场日变化及其与典型大陆复杂型大气电场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大气电场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台湾海峡西岸晴天大气电场日变化呈双峰双谷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4时和10时,谷值分别出现在14时和19时,相比其他区域大气电场的差异性特征,台湾海峡西岸大气电场的日变化与海陆风关系较为密切.PM10、SO_2、NO_2、CO、NO、NO_X、相对湿度和气压与大气电场呈现正相关性,O_3和温度与大气电场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西岸 大气电场 大气污染物 气象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公共安全思维的灾害性气象预估与应急管理——评《灾害性气象事件影响预评估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黄雅芳 王倩云 朱亚飞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7-458,共2页
灾害性气象事件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见识或经历过不同的灾害事件,常见的气象灾害事件如洪涝、冰冻、台风、高温等,关系到社会每一个人的现实利益。灾害性气象事件的发生通常是不可控的,其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威胁不仅... 灾害性气象事件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见识或经历过不同的灾害事件,常见的气象灾害事件如洪涝、冰冻、台风、高温等,关系到社会每一个人的现实利益。灾害性气象事件的发生通常是不可控的,其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威胁不仅局限于灾害性气象事件本身,还可能诱发相关的公共安全风险,从而会导致公共安全状况进一步恶化,损失加大。尽管当前人类科技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然而对于气象灾害依旧缺乏足够完善的应对手段,每一次灾害性气象事件的发生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与伤害。对大部分气象灾害而言,目前只能采用被动防御应对手段,追求降低损失,而难以完全避免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被动防御 气象灾害 应对手段 灾害事件 应急管理 气象事件 降低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应急综合管理的气象灾害敏感单位等级划分 被引量:3
4
作者 杨超 潘敖大 +1 位作者 李娟 王彦明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31,共5页
针对当前国内不同单位在气象灾害应急综合管理中基本措施较为笼统,不同单位在具体实施时无据可依的现状,选取灾害天气频数、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四个因子构建气象灾害敏感度指标体系,采用分级赋值的方法对各指标实际值进行了... 针对当前国内不同单位在气象灾害应急综合管理中基本措施较为笼统,不同单位在具体实施时无据可依的现状,选取灾害天气频数、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四个因子构建气象灾害敏感度指标体系,采用分级赋值的方法对各指标实际值进行了半量化处理,使不同灾种的风险值统一在同一标准,并建立了气象灾害敏感单位的评估模型,最终将不同单位的气象灾害敏感度划分为高、较高、一般和轻微四个类别,旨在为规范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 综合管理 气象灾害 敏感度 等级划分 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象预测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策略——评《安全生产与气象》
5
作者 黄雅芳 黄阳霞 陈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7-198,共2页
安全生产是保障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生命财产安全愈加重视,安全生产的要求与标准越来越高。从发展趋势来看,安全生产相关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日趋完善,各项安全生产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在安全... 安全生产是保障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生命财产安全愈加重视,安全生产的要求与标准越来越高。从发展趋势来看,安全生产相关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日趋完善,各项安全生产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在安全生产活动中,人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各种风险普遍得到了较好地防范与控制。在安全生产活动中,气象因素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范与控制 安全生产技术 安全生产活动 安全生产水平 气象预测 安全生产管理 生命财产安全 气象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鱼养殖气象预报技术研究
6
作者 张炜月 胡雅君 江颖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20年第3期60-61,共2页
水温和水溶解氧是保证金鱼健康生长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根据福建省闽侯县2018年的鱼塘水温和水溶解氧及附近区域站的气象观测数据(气温、气压、湿度、降水和风向风速等),研究在金鱼不同生长期水温和水溶解氧的变化规律,同时基于多元线性... 水温和水溶解氧是保证金鱼健康生长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根据福建省闽侯县2018年的鱼塘水温和水溶解氧及附近区域站的气象观测数据(气温、气压、湿度、降水和风向风速等),研究在金鱼不同生长期水温和水溶解氧的变化规律,同时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构建水温和水溶解氧的预报模型,以期为提高水产养殖效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鱼养殖 气象预报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强对流云系S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分析 被引量:52
7
作者 林文 张深寿 +4 位作者 罗昌荣 江慧远 谢祖欣 李丹 陈彬彬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72,共10页
通过厦门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观测到的超级单体、普通降雹单体和非降雹单体三种不同强度的强对流个例,分析其在发展、成熟阶段出现的双偏振参数特征差异,包括差分反射率(ZDR)、差分相位差(KDP)、相关系数(CC)等,发现:ZOR柱和KDP柱是不... 通过厦门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观测到的超级单体、普通降雹单体和非降雹单体三种不同强度的强对流个例,分析其在发展、成熟阶段出现的双偏振参数特征差异,包括差分反射率(ZDR)、差分相位差(KDP)、相关系数(CC)等,发现:ZOR柱和KDP柱是不同强度强对流云体内部普遍存在的动力特征;超级单体和普通降雹单体在近地层还有表征入流区的CC谷特征;此外在超级单体成熟阶段低层还出现了ZDR弧、KDP印,以及高层对应着大冰雹的CC低值区等特征。ZDR柱不仅可用于识别过冷水区还具有预测强对流云体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利用CC谷可识别强单体的入流区,KDP柱、KDP印及其空缺可识别强降水、大冰雹区等,因此双偏振参量特征识别在强对流短时临近预警预报、人工防雹方面都具有很强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差分反射率 差分相位差 相关系数 冰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苏力”台风西行登陆引发闽南大暴雨成因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赵玉春 王叶红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5-380,共16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3年7月13~14日"苏力"台风引发福建南部大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诊断分析和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台风环流内强的正差动涡度平流和强的低层暖平流叠置是台风对流暴雨形成的有利大尺度强迫环...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3年7月13~14日"苏力"台风引发福建南部大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诊断分析和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台风环流内强的正差动涡度平流和强的低层暖平流叠置是台风对流暴雨形成的有利大尺度强迫环境。台风登陆后移动旋转过程中,其风场、假相当位温场(θse)、水汽场、对流有效位能(CAPE)、对流不稳定度的空间结构及其正相对涡度、辐合区随着台风旋转在不断发生变化,台风环流内高θse和高比湿气团的影响、带有CAPE气流的输入、低层气流汇合或风速辐合、对流不稳定以及局地地形强迫等共同作用是闽南大暴雨发生的主要原因,强降水区主要位于环境风垂直切变的下游和左侧。此西移经台湾北侧的台风个例中,台湾地形可能主要通过改变台风环流内降水及其非绝热加热分布,进而影响台风的结构和移动路径,最终影响台风暴雨的强度和落区。闽南局地地形在台风大暴雨的形成中起到了一定的增幅作用,海陆摩擦差异造成的风速辐合在台风移近到登陆阶段对台风北侧偏东气流内降水具有不可忽视的增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暴雨 地形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沿海典型霾天气过程特征和成因分析
9
作者 郑秋萍 王宏 余永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215-222,共8页
文章选取2016年3月28日-4月4日(积累型)及2016年1月18-21日(输送型)两次霾天气过程,分析福建省沿海典型霾天气过程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积累型过程持续时间长,福建沿海受地面倒槽暖区天气形势控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ρ(PM2.5)积累升高导... 文章选取2016年3月28日-4月4日(积累型)及2016年1月18-21日(输送型)两次霾天气过程,分析福建省沿海典型霾天气过程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积累型过程持续时间长,福建沿海受地面倒槽暖区天气形势控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ρ(PM2.5)积累升高导致霾天气出现,受到较高ρ(PM2.5)和相对湿度的共同影响,能见度最低降至2 km以下,从霾生成、维持到消散具有增温、增湿、风速小的特点,大气垂直结构中出现逆温层更加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剧霾的严重程度。输送型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较短,受东北冷涡和高空槽影响,低层PM2.5受东风回流影响输送至福建省沿海,导致福建省沿海自北而南出现霾天气,在污染物输送过程中,大气垂直结构中出现低层逆温不利于污染物向地面输送,会延迟霾天气出现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天气过程 积累型 输送型 福建省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海温场不同时间尺度背景下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统计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彦明 高建芸 +2 位作者 池艳珍 唐振飞 陈思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6-131,共6页
利用1961—2012年华南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太平洋海温场两种不同时间尺度背景下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统计特征,并探讨了海洋外强迫信号可能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低频变化周期造成的影响,以期为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延伸期预报提... 利用1961—2012年华南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太平洋海温场两种不同时间尺度背景下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统计特征,并探讨了海洋外强迫信号可能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低频变化周期造成的影响,以期为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延伸期预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冷位相年,华南前汛期发生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概率比PDO暖位相年大,且暴雨强度偏强,持续时间偏长;太平洋海温场两种不同时间尺度背景下,华南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呈现不同的特征,PDO冷位相配合冬春Nino区海温异常,华南前汛期易出现强度较强、持续时间较长的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太平洋海温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外强迫信号可能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的低频变化周期,进而影响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持续性暴雨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Nino区海面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地区大冰雹超级单体演变的双偏振特征分析 被引量:60
11
作者 潘佳文 魏鸣 +3 位作者 郭丽君 阮悦 罗昌荣 巫凌寒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08-1620,共13页
通过研究大冰雹超级单体风暴的偏振特征、动力及云物理结构的演变,可了解大冰雹形成的物理过程,并获得与大冰雹形成、生长相关的相关征兆偏振特征,进而提升对大冰雹超级单体的预警能力。利用厦门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结合双雷达风场反... 通过研究大冰雹超级单体风暴的偏振特征、动力及云物理结构的演变,可了解大冰雹形成的物理过程,并获得与大冰雹形成、生长相关的相关征兆偏振特征,进而提升对大冰雹超级单体的预警能力。利用厦门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结合双雷达风场反演和粒子相态识别算法对2019年4月22日发生在闽南地区一次导致大冰雹的超级单体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差分反射率因子(Z dr)大值区位于三体散射(TBSS)的起始位置及反射率因子(Z h)强中心的远端。同时,TBSS中的相关系数(CC)较低,TBSS的偏振特征有助于识别高空中的大冰雹。大冰雹区表现出高Z h和低Z dr的偏振特点,随着大冰雹降落融化,其表面存在外包水膜现象使得大冰雹周围的Z dr增大,CC减小。在超级单体低层的Z h强中心内存在一个差分相位常数(K dp)增大的区域,被称为K dp足。K dp对大冰雹较不敏感,是冰雹融化的较好指标。因此,K dp足可用于指示由冰雹融化导致的下沉气流区。在水平风场上存在明显的双涡旋结构。双涡旋结构有助于超级单体的发展及大冰雹的循环增长。在中气旋的东北侧,存在一个中等强度Z h、低Z dr、高CC的区域,被称为霰带。粒子相态识别算法显示霰带中主要的水凝物为霰。由于靠近中气旋,部分霰作为雹胚被卷入上升气流中。基于上述分析给出大冰雹超级单体的偏振特征和三维风场结构示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大冰雹 超级单体 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 粒子相态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雷达、双雷达反演降雹超级单体风暴三维风场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29
12
作者 韩颂雨 罗昌荣 +2 位作者 魏鸣 黄美金 陈磊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7-770,共14页
为研究降雹超级单体风暴的三维结构特征,利用厦门、龙岩、梅州3部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基数据,采用基于动态地球坐标系的双雷达和三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分析了2016年4月8日傍晚福建省南部漳州地区出现的一次冰雹过程的回波强度... 为研究降雹超级单体风暴的三维结构特征,利用厦门、龙岩、梅州3部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基数据,采用基于动态地球坐标系的双雷达和三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分析了2016年4月8日傍晚福建省南部漳州地区出现的一次冰雹过程的回波强度、三维风场及相关物理量分布变化。主要结果为:(1)冰雹云初生、发展阶段,低层水平流场出现气旋性辐合,云体内部形成较强的上升运动。(2)冰雹云强盛阶段,回波顶高度达16 km,其中大于60 dBz的回波高度由5.3 km发展至9 km,最强回波达74.5 dBz,伴随出现最长达25 km的三体散射长钉回波和32.7 km的旁瓣回波。低层水平维持气旋性流场的同时,高层出现反气旋性流场。4—8 km高度内,大于20 m/s的强上升气流持续近37 min。最大垂直速度达51.06 m/s,出现在超级单体悬垂部(约7.5 km高度处)。(3)降雹时段,出现明显的下沉气流。降雹超级单体的三维流场结构表现为:风暴移向前沿低层气旋性气流进入风暴后逐渐倾斜上升,到达风暴顶形成反气旋性气流,并逐渐向下形成下沉气流。(4)系统减弱阶段,出现系统性下沉气流,强回波底及地。双雷达和三雷达能较好地反演降雹超级单体的三维风场精细结构,有助于加深对冰雹云结构的认识进而提高冰雹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超级单体 双雷达风场反演 三雷达风场反演 三维风场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14号台风“莫兰蒂”在厦门湾及其周边海域引发风暴潮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13
作者 朱婧 叶龙彬 +2 位作者 陈德花 李彦卿 林毅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30,共11页
基于FVCOM风暴潮模式,利用重建的台风风场资料,模拟了1614号台风“莫兰蒂”过程中厦门湾及其附近海域的风暴潮。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较为准确地再现此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利用模拟结果分析了风场、风生流场和增水高度在台风过程中的特征... 基于FVCOM风暴潮模式,利用重建的台风风场资料,模拟了1614号台风“莫兰蒂”过程中厦门湾及其附近海域的风暴潮。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较为准确地再现此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利用模拟结果分析了风场、风生流场和增水高度在台风过程中的特征,结论如下:(1)台风“莫兰蒂”造成闽南沿海大范围的增水。台风风场的时空变化是造成风生流流向和流速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增水大值区分布特征与风生流方向较为一致,当岸线走向与风生流流向近乎垂直时往往容易出现显著增水;(2)平潭、厦门和东山站点风暴潮的余振振幅均大于先兆波动,其中厦门站振幅最强;(3)台风过程中最大增水区主要与台风风场和岸线特征有关,分布在台风东北象限和中心等向岸风长时间作用的区域。最大减水区主要与风场有关,往往出现在离岸风长时间作用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风暴潮 厦门湾 FVCO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循环对福建省近地层臭氧浓度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宏 郑秋萍 +1 位作者 温珍治 黄艳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5-153,共9页
ENSO(ElNiño-SouthernOscillation)循环被认为是年际气候变化的最强信号,是由东亚季风异常造成的赤道西太平洋异常纬向风驱动的热带太平洋次表海温距平的循环。利用NOAA提供的ONI(OceanicNiñoIndex)指数资料与福建省近地层质... ENSO(ElNiño-SouthernOscillation)循环被认为是年际气候变化的最强信号,是由东亚季风异常造成的赤道西太平洋异常纬向风驱动的热带太平洋次表海温距平的循环。利用NOAA提供的ONI(OceanicNiñoIndex)指数资料与福建省近地层质量臭氧浓度(ρ(O_(3)))资料,经数理统计、标准化处理,以滞后相关为切入点,开展福建省不同城市O_(3)Z指数与NiñoZ海温距平指数相关性分析,并探讨了ENSO不同相位对福建省ρ(O_(3))产生强迫的程度及其滞后效应。(1)福建省ρ(O_(3))的年际变化与ENSO的年际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城市O_(3)Z指数与NiñoZ海温距平指数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且滞后在3个月时二者相关(绝对值)达到最大,加权平均后,相关系数为-0.5102,通过ɑ=0.001显著性检验。(2)不同城市O_(3)Z指数与NiñoZ海温距平指数的相关性有一定的差异,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明显偏小,且滞后性也不同,前者均在滞后1个月后相关系数(绝对值)达到最大值,平均相关系数-0.4048(ɑ=0.01),后者在滞后3个月时相关系数(绝对值)达到最大值,平均相关系数-0.5487(ɑ=0.001)。(3)ENSO循环对福建省ρ(O_(3))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ElNiño影响时ρ(O_(3))较常年平均值偏低,在LaNiña影响时ρ(O_(3))较常年平均值偏高,且O_(3)年超标天数偏多。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基于ENSO预测,为开展福建省ρ(O_(3))长期趋势预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循环 Niño Z海温距平指数 O_(3)Z指数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颗粒物输送路径和源区季节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蒋永成 蒋宗孝 +7 位作者 童怀忠 陈德花 李璇 李镔 邓发荣 张磊 赵丽娟 赵天良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4-191,共8页
该研究基于聚类后向轨迹分析法和潜在源贡献因子法,针对2015-2016年厦门地区季轨迹聚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春季、秋季和冬季以偏北和局地路径占比最高,夏季为偏南和局地路径占比高。当颗粒物污染等级达到良或以上时,偏西和局地路径的PM2.... 该研究基于聚类后向轨迹分析法和潜在源贡献因子法,针对2015-2016年厦门地区季轨迹聚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春季、秋季和冬季以偏北和局地路径占比最高,夏季为偏南和局地路径占比高。当颗粒物污染等级达到良或以上时,偏西和局地路径的PM2.5浓度较高;除局地累积外,冬季表现出明显的由北向南的跨区域输送特征,春季受来自长三角以及湖南、江西、福建西南等地区的污染气团影响明显;细颗粒物污染主要出现在局地输送和偏北路径下,粗颗粒污染则是在西北长距离路径下出现。潜在源区分析结果表明,本地排放、长三角、华北一带是冬春季污染输送的主要源地,珠三角至闽南沿海一带是厦门地区秋季的主要源区。空气相对清洁的厦门地区颗粒物来源存在明显季节差异,受多来源多尺度颗粒物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污染 区域传输 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 聚类后向轨迹 海峡西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C_CSM1.1m模式对福建前汛期降水预测的误差订正 被引量:3
16
作者 池艳珍 梁潇云 +2 位作者 何芬 吴伟杰 唐振飞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14-724,共11页
采用1991—2017年BCC_CSM1.1m季节预测模式的月降水预测数据及福建省前汛期(4—6月)66个国家气象站降水资料,利用距平相关系数(ACC)、时间相关系数(TCC)、平均方差技巧评分(MSSS)和趋势异常综合评分(Ps)等评估方法,检验评估了提前0、1、... 采用1991—2017年BCC_CSM1.1m季节预测模式的月降水预测数据及福建省前汛期(4—6月)66个国家气象站降水资料,利用距平相关系数(ACC)、时间相关系数(TCC)、平均方差技巧评分(MSSS)和趋势异常综合评分(Ps)等评估方法,检验评估了提前0、1、2和5个月模式对福建省前汛期降水的预测能力。采用系统偏差、一元线性回归和EOF-相似误差(EOFL和EOFNL)等4种统计方法对回报结果进行订正,并进行效果检验。BCC_CSM1.1m在不同起报时间对福建省前汛期降水的预测均能抓住降水的前两个主模态:全省一致和南北反向分布的空间特征,但预测的气候平均值较实况存在负偏差。模式在不同起报时间对前汛期降水预测的TCC高技巧区主要位于福建省北部,ACC技巧和Ps评分存在比较大的年际差异,负系统偏差的存在使得MSSS技巧不高。经订正后,模式的预测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系统偏差、线性回归、EOF相似误差线性和非线性订正方法提前2个月起报的2011—2017年平均Ps评分分别提高5.9、3.5、6.7和7.8分;不同起报时间线性回归订正的2011—2017年平均ACC技巧分别提高0.02、0.21、0.12和0.11;上述4种方法订正的MSSS评分均有了显著提高,其中系统偏差和线性回归订正后达正技巧。综合而言,线性回归订正较其他3种订正方法表现出更为稳定的订正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预测 检验 统计订正 BCC_CSM1.1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的双偏振雷达观测分析 被引量:58
17
作者 潘佳文 蒋璐璐 +4 位作者 魏鸣 罗昌荣 高丽 郑秀云 彭婕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6-100,共15页
为分析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偏振特征及其动力和云物理结构,利用厦门海沧双偏振雷达数据及常规观测资料,采用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和粒子相态识别等技术,对2018年5月7日发生在闽南地区的一次导致特大暴雨的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分析,... 为分析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偏振特征及其动力和云物理结构,利用厦门海沧双偏振雷达数据及常规观测资料,采用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和粒子相态识别等技术,对2018年5月7日发生在闽南地区的一次导致特大暴雨的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相关系数小值区出现在有界弱回波区和钩状回波之前,可指示低层上升气流的位置.(2)在前侧下沉气流南侧的反射率因子梯度大值区附近,存在一个浅薄的差分反射率因子大值区(差分反射率因子弧),其形态与超级单体的发展程度有关.在本次过程中差分反射率因子弧先于钩状回波和中气旋出现,对超级单体的发展具有较好的指示性.(3)在中层的融化层上,差分反射率因子大值区和相关系数小值区呈环形围绕在上升气流周围.差分反射率因子环和相关系数环对确定中层上升气流的位置具有指示意义.(4)差分反射率因子柱位于有界弱回波区的上方,并位于主上升气流附近,在仅有单部雷达进行观测时,差分反射率因子柱可用于识别主上升气流的位置.(5)差分相位常数柱主要由大量混合相态水凝物造成,其位置与地面雨强中心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强降水超级单体 风场反演 粒子相态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长生命史超级单体降雹演化机制及双偏振雷达回波分析 被引量:30
18
作者 高丽 潘佳文 +1 位作者 蒋璐璐 翁之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0-182,共13页
2019年3月21日一次长生命史超级单体导致浙江省中部多个县(市)降雹,为了研究超级单体得以长时间维持的环境背景及其云物理特征,利用常规资料以及宁波S波段双偏振雷达数据,结合粒子相态识别算法,对此次过程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2019年3月21日一次长生命史超级单体导致浙江省中部多个县(市)降雹,为了研究超级单体得以长时间维持的环境背景及其云物理特征,利用常规资料以及宁波S波段双偏振雷达数据,结合粒子相态识别算法,对此次过程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前、850 hPa切变线附近和地面冷锋为超级单体提供了合适的环流背景;风暴传播区域对流有效位能的增加、风暴承载层的平均风向与风暴移动方向相近、风速大、对流风暴沿地面假相当位温梯度大值区向东传播及沿海强垂直风切变,导致中气旋旋转速度和旋转厚度的增加,这些都是对流风暴长时间维持的原因。通过此次降雹单体风暴结构分析发现:整个生命史对流发展非常旺盛,最大反射率维持在60 dBz以上,风暴顶维持在8 km以上,风暴质心高度出现的三次明显波动,对应三次降雹过程。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跃增量虽不及传统指标,但结合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密度(VILD)、VIL最大值及最大反射率因子大值区,对冰雹业务预报有指示作用。通过降雹单体双偏振特征分析发现:冰雹下落过程中的翻滚现象,导致差分反射率(Z_(dr))值接近0 dB,水平和垂直偏振波差异导致三体散射特征(TBSS)根部Z_(dr)大值区的出现;冰雹降落融化产生的外包水膜现象,使其Z_(dr)值增大,相关系数(CC)值减小;通过偏振参数Z_(dr)和CC特征,有助于识别高空大冰雹;超级单体的有界弱回波区(BWER)附近的Z_(dr)柱不仅可指示上升运动,同时对降雹单体不同的成长阶段具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 长生命史 双偏振雷达 粒子相态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岛地形对登陆台风“莫兰蒂”(1614)强对流雨带发展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赵玉春 王叶红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48,共22页
2016年9月14~15日超强台风"莫兰蒂"(1614)登陆厦门后在福建省中北部引发了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特大暴雨由台风登陆后北侧至东北侧一个缓慢移动的长生命史中尺度强对流螺旋雨带活动造成。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9)对台风登... 2016年9月14~15日超强台风"莫兰蒂"(1614)登陆厦门后在福建省中北部引发了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特大暴雨由台风登陆后北侧至东北侧一个缓慢移动的长生命史中尺度强对流螺旋雨带活动造成。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9)对台风登陆引发福建省中北部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区域无嵌套数值模拟,较准确地模拟了台风引发特大暴雨的强度和落区,并成功地再现了台风登陆后北侧至东北侧长生命史中尺度强对流螺旋雨带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发现,台风大风区外围几个零散的中尺度辐合区在移入台湾地形下游的弱风切变区、正涡度带、湿静力能(假相当位温、比湿)锋区后,组织发展成一个带状的中尺度辐合带而形成强对流螺旋雨带,长时间地维持和发展,并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动。台湾地形在有利于强对流螺旋雨带长时间组织发展和维持的中尺度环境场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即地形效应在其下游形成的正涡度带(正位涡带)、雨带(位于高湿静力能区)南侧低湿静力能带(即湿静力能锋区),对强对流螺旋雨带的长时间发展维持非常重要。地形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台湾地形在台风登陆后东北侧长生命史中尺度强对流螺旋雨带形成及维持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特大暴雨 中尺度地形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的雹暴偏振特征分析 被引量:33
20
作者 潘佳文 高丽 +2 位作者 魏鸣 蒋璐璐 蔡菁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8-180,共13页
为了研究雹暴的偏振特征及其在实际业务中的应用,使用S波段双偏振雷达所观测到的46例冰雹数据,对其中反复出现的3种偏振特征:冰雹在各高度层的偏振参数特征、差分反射率因子柱、三体散射偏振特征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3种偏振特征大、... 为了研究雹暴的偏振特征及其在实际业务中的应用,使用S波段双偏振雷达所观测到的46例冰雹数据,对其中反复出现的3种偏振特征:冰雹在各高度层的偏振参数特征、差分反射率因子柱、三体散射偏振特征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3种偏振特征大、小冰雹事件的差异。结果表明:(1)大冰雹的水平反射率因子中位数要高于小冰雹,二者的水平反射率因子分布存在较大重合区域。(2)冰雹偏振参数的变化主要集中在融化层之下,相较于小冰雹,大冰雹具有更低的差分反射率因子和相关系数。(3)所有雹暴的差分反射率因子柱最大伸展高度均超过−10℃层,有83%的大冰雹事件其差分反射率因子柱最大伸展高度可超过−20℃层;在小冰雹事件中这一比例仅为46%。(4)差分反射率因子柱高度的演变对于雹暴的发展具有预示性,特别是在持续降雹过程中,差分反射率因子柱的再度发展预示着雹暴的再次增强。差分反射率因子柱高度的极值相对于降雹具有时间提前量,在大冰雹事件中这一提前量的中位数为24 min,而在小冰雹事件中这一数值为11 min。(5)三体散射的偏振特征有助于识别高空的冰雹,尤其是当冰雹核的后侧存在其他降水回波时。在所统计的19例大冰雹事件中均发现三体散射偏振特征。在小冰雹事件中同样可发现三体散射偏振特征,出现比例为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冰雹 偏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