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环境暴露下生物膜对微塑料的理化性质和环境行为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大圳 章宇晴 +5 位作者 付茜茜 冯丹 赵媛媛 俞花美 邓惠 葛成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9-353,共15页
在风、光、微生物等共同作用下,长期暴露于环境中的塑料易碎裂成粒径较小的塑料碎片或颗粒,即微塑料。微塑料已被认为是一种可能会严重威胁到海洋生物安全的新型污染物,大部分合成塑料极难降解。疏水性的微塑料可随着水流做长距离的迁移... 在风、光、微生物等共同作用下,长期暴露于环境中的塑料易碎裂成粒径较小的塑料碎片或颗粒,即微塑料。微塑料已被认为是一种可能会严重威胁到海洋生物安全的新型污染物,大部分合成塑料极难降解。疏水性的微塑料可随着水流做长距离的迁移,成为微生物、藻类和虫类等生物附着生长的载体。微塑料表面生物膜的形成可改变其表面形貌、粗糙度和表面官能团等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其环境行为和归趋。本文系统地综述了海洋环境下微生物群落附着对微塑料理化性质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生物膜的形成对微塑料沉降和吸附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期为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生物降解、污染控制和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生物膜 环境行为 理化性质 海洋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中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章宇晴 李大圳 +5 位作者 付茜茜 冯丹 赵媛媛 俞花美 邓惠 葛成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6-128,共13页
微塑料因其比表面积大、难降解等特点,在水环境中长期存在,可作为水环境中微生物的独特栖息地。以细菌群落为主的微生物可定殖在微塑料表面,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海水、淡水环境中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特... 微塑料因其比表面积大、难降解等特点,在水环境中长期存在,可作为水环境中微生物的独特栖息地。以细菌群落为主的微生物可定殖在微塑料表面,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海水、淡水环境中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特征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多样性,分析了暴露时间、地点及塑料理化性质对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探讨了水环境中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的生态效应和健康风险。后续研究应采用宏基因组学全面地探究水环境中的“微塑料圈”,并关注远洋、入海口和内陆地表水微塑料表面微生物群落,从全球尺度上探索水环境中微塑料表面微生物群落的定殖规律及其生态效应。此外,鉴于微塑料表面存在降解菌,需进一步明确定殖在微塑料表面的微生物参与微塑料降解的效率及其机制,可为了解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归宿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细菌群落特征 生物膜 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对抗生素环境行为的影响及在热区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3
作者 李昉泽 俞花美 +2 位作者 冯丹 葛成军 邓惠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1期5250-5254,共5页
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污染状况和环境行为备受关注。生物质炭是一种友好的环境功能材料,在抗生素污染土壤或水体修复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综述了生物质炭对土壤中抗生素环境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在热区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抗生素 热带地区 土壤 污染修复 环境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草床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的检测方法、赋存特征及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4
作者 侯帅玲 樊瑾珞 +6 位作者 任国梁 邓惠 赵媛媛 李佳桐 赵维斌 冯丹 葛成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126,共15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被频繁检出,对海洋生物和环境的生态风险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海草床作为一个重要的海洋“蓝碳”生态系统,正受着微塑料污染的潜在威胁。本文梳理了海草床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的分离提取与定性定量...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被频繁检出,对海洋生物和环境的生态风险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海草床作为一个重要的海洋“蓝碳”生态系统,正受着微塑料污染的潜在威胁。本文梳理了海草床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的分离提取与定性定量检测方法,系统总结了海草床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归纳了其对海草床生态系统的毒理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海草床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的风险评估和污染防控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海草床生态系统 毒理效应 检测分析 赋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寨港人工和天然红树林群落“塑料际”特征差异比较
5
作者 王昊森 吕淑果 +5 位作者 付彦 吴晓晨 孙宏飞 邓惠 赵媛媛 葛成军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61-2475,共15页
作为陆海交界处独特的潮间带生态系统,红树林是阻止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进入海洋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沿海红树林已经成为MPs的主要汇集地。为探究人工与自然红树林群落中MPs赋存特征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本研究以海南省东寨港... 作为陆海交界处独特的潮间带生态系统,红树林是阻止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进入海洋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沿海红树林已经成为MPs的主要汇集地。为探究人工与自然红树林群落中MPs赋存特征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本研究以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择典型人工和天然红树林群落为研究对象,以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和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为目标MPs开展原位暴露实验,比较PVC与PLA两种MPs在人工和天然红树林群落暴露后微观形貌与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不同红树林群落“塑料际”细菌群落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与人工红树林群落中的MPs相比,暴露于天然红树林群落中MPs表面形貌塌陷程度更显著,接触角、结晶度和疏水性变化也更剧烈,表明天然红树林环境暴露加速了MPs的老化过程。人工和天然红树林群落“塑料际”和周围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均差异显著(P<0.05)。暴露于天然红树林群落中的MPs优势菌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而在人工红树林群落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在MPs表面大量定殖。其中天然红树林群落沉积物的pH水平为“塑料际”微生物结构的主控因子(P<0.01),而人工红树林群落沉积物中的NH_(4)^(+)-N含量与“塑料际”微生物多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所述,相比于人工红树林群落,天然红树林环境可促进MPs的老化效应及“塑料际”表面微生物群落演替。研究结果阐明了天然和人工红树林原位暴露下PLA和PVC的理化性质及“塑料际”的构建过程,为进一步分析MPs“塑料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系统 微塑料 “塑料际” 微生物群落结构 表面微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浦湾表层海水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黎平 刁晓平 +3 位作者 赵春风 郑鹏飞 冯少君 王富强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7-133,共7页
以海南洋浦湾海域的8个位点为监测对象,采用固相萃取法富集,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表层海水中14种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研究了PAHs的不同季节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污染来源,并与国内外其他河口及海湾海水中PAHs质量浓度进行了比较... 以海南洋浦湾海域的8个位点为监测对象,采用固相萃取法富集,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表层海水中14种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研究了PAHs的不同季节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污染来源,并与国内外其他河口及海湾海水中PAHs质量浓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洋浦湾海域水体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多环芳烃污染,14种PAHs总质量浓度范围为426.52~1 006.30 ng/L,平均总质量浓度为569.95 ng/L,其中萘的浓度最大,占PAHs总量的59.8%。2~5环PAHs分别占总浓度的59.8%、18.4%、20.6%、1.2%,5环在部分采样点中未有检出,6环均未检出。该海域PAHs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冬季(均值690.70 ng/L)和春季(均值625.66 ng/L)PAHs含量明显高于秋季(均值481.94 ng/L)和夏季(均值481.51 ng/L),其中冬季各样点平均含量最高。旱季水体中PAHs质量浓度明显高于雨季。工业码头和港口PAHs浓度低于渡口、渔港等生活区。采用同分异构体比值法进行污染来源分析,表明春、夏、秋季洋浦湾表层水中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污染;冬季生活区主要为高温燃烧和石油的混合源,工业区则主要来自石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PAHs) 洋浦湾 表层水 季节分布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薯渣基生物质炭对水中Cd^(2+)Cu^(2+)的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肖瑶 葛成军 +3 位作者 张丽 李昉泽 岳林 俞花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87-1594,共8页
以木薯渣为原料,制备不同温度(350、450、550℃)的生物质炭(BC350、BC450、BC550),对其性质进行表征,探究吸附时间、溶液初始浓度、温度、p H对生物质炭吸附Cd^(2+)、Cu^(2+)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对Cd^(2+)、Cu^(2+)的吸附平... 以木薯渣为原料,制备不同温度(350、450、550℃)的生物质炭(BC350、BC450、BC550),对其性质进行表征,探究吸附时间、溶液初始浓度、温度、p H对生物质炭吸附Cd^(2+)、Cu^(2+)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对Cd^(2+)、Cu^(2+)的吸附平衡时间随着生物质炭热解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吸附动力学特性(R2>0.983)。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和Langmuir模型,但Freundlich模型拟合的线性更好,R2分别在0.951~0.998和0.992~0.998之间,说明生物质炭对Cd^(2+)、Cu^(2+)的吸附为多层吸附。lg KF值表示吸附能力,随生物质炭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明BC550吸附效果最好,对Cd^(2+)、Cu^(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5.55和5.44 mg·g-1。生物质炭对Cd^(2+)、Cu^(2+)的吸附具有自发的特性,吸附量随p H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最适p H分别为5.5和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渣 生物质炭 Cd^(2+) Cu^(2+)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酚AF暴露对胚胎期和幼鱼期斑马鱼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16
8
作者 杨洋 陈亚文 +1 位作者 唐天乐 唐文浩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19-1226,共8页
为明确不同发育阶段的斑马鱼对BPAF(双酚AF)暴露的易感性,采用暴露试验法初步研究了BPAF对胚胎期和幼鱼期斑马鱼的发育毒性.结果表明:1BPAF暴露可延缓胚胎期斑马鱼的发育和孵化,使其出现心包水肿、卵黄囊异常、心率下降、心脏搏动停止... 为明确不同发育阶段的斑马鱼对BPAF(双酚AF)暴露的易感性,采用暴露试验法初步研究了BPAF对胚胎期和幼鱼期斑马鱼的发育毒性.结果表明:1BPAF暴露可延缓胚胎期斑马鱼的发育和孵化,使其出现心包水肿、卵黄囊异常、心率下降、心脏搏动停止等症状.2暴露96 h后,ρ(BPAF)为2.0、2.5、3.0 mg/L暴露组胚胎期斑马鱼的畸形率高达100%,暴露24 h致畸的EC50(半数效应浓度)为2.00 mg/L,暴露96 h的LC50(半数致死浓度)为1.84 mg/L.3暴露72 h后,对照组幼鱼期斑马鱼鱼鳔发育缺陷率为0;除ρ(BPAF)为1.0 mg/L暴露组外,其余BPAF暴露组幼鱼期斑马鱼鱼鳔发育缺陷率为100%.4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以及中毒程度的加深,幼鱼期斑马鱼出现的中毒症状依次表现为心包水肿、卵黄囊水肿、背脊弯曲、心跳停止,暴露48和72 h时其心包水肿的EC50分别为1.76、1.56 mg/L,暴露96 h的LC50为1.77 mg/L.胚胎期和幼鱼期斑马鱼对BPAF暴露响应的差异分析显示,幼鱼期斑马鱼对BPAF暴露的反应更为敏感,幼鱼期斑马鱼的心包水肿症状可作为BPAF毒性响应的最佳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F 斑马鱼 胚胎 幼鱼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芘暴露对马氏珠母贝鳃和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杜俊俏 刁晓平 +3 位作者 郑鹏飞 李玉虎 冯少君 韦双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11-1716,共6页
在实验生态条件下,采用生态毒理学方法,选用海洋环境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芘(Pyrene),以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为实验材料进行毒理实验。研究了芘不同质量浓度(8、16、32和64μg·L-1)、不同时间(7,10 d)的胁迫对马... 在实验生态条件下,采用生态毒理学方法,选用海洋环境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芘(Pyrene),以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为实验材料进行毒理实验。研究了芘不同质量浓度(8、16、32和64μg·L-1)、不同时间(7,10 d)的胁迫对马氏珠母贝鳃和肝胰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3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酶在不同组织和不同胁迫时间的敏感性有所差异,在芘胁迫马氏珠母贝第7天,鳃组织中SOD、POD、GPx 3种酶活性主要表现为诱导现象,高质量浓度组对3种酶活性均具有极显著诱导作用(p<0.01),而芘胁迫对肝胰腺3种酶活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且POD酶活性表现最敏感,在较低浓度组就被显著抑制(p<0.01);到染毒第10天,鳃组织中SOD、GPx两种酶诱导作用明显,POD诱导现象不显著(p>0.05),肝胰腺中3种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诱导明显,并表现出一定的剂效关系。两种组织中SOD和GPx活性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同步性。通过比较最低可观察效应质量浓度(LOEC),发现在第7天,鳃组织中敏感性强弱表现为SOD=POD>GPx,肝胰腺中表现为POD>GPx>SOD,而到第10d,两组织中敏感性又分别表现为GPx>SOD>POD,GPx=SOD>POD。因此,在较短的暴露时间,POD酶活性可作为芘胁迫对马氏珠母贝的生物标志物,而对于较长时间的染毒实验,可选用GPx酶作为芘胁迫对马氏珠母贝的生物标志物以监测海洋环境芘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肝胰腺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寨港表层海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禹 刁晓平 +4 位作者 黎平 程华民 王海花 项楠 李森楠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79-1785,共7页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被广泛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在环境中难降解、易富集。红树林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是很多鸟类和植物栖息的场所,同时也是海陆交界带重要的污染物收纳场所,因此探讨污染物在其环境中的行为具...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被广泛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在环境中难降解、易富集。红树林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是很多鸟类和植物栖息的场所,同时也是海陆交界带重要的污染物收纳场所,因此探讨污染物在其环境中的行为具有很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研究以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水体为研究对象,在雨季(8月)与旱季(11月)分别采集表层海水样品,采用固相萃取法富集海水中的PAHs,利用超高效液相(UPLC)测定东寨港水体中12个采样点14种PAHs的质量浓度,以探讨PAHs在东寨港红树林表层海水中的分布特征、来源分析,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东寨港红树林湿地表层水体平均总PAHs质量浓度旱季(1 015.27±154.27)^(2 069.07±420.25)ng?L^(-1)明显高于雨季(234.46±114.77)^(683.33±157.03)ng?L^(-1),其中旱季平均质量浓度为(1 490.69±305.02)ng?L^(-1),雨季平均质量浓度为(479.06±152.58)ng?L^(-1)。就单一组分而言,旱季菲(590±176.32)ng?L^(-1)和芴(486.02±248.22)ng?L^(-1)的质量浓度最高,苊(38.95±18.88)ng?L^(-1)的质量浓度较低;雨季萘(175.81±119.83)ng?L^(-1)和芴(151.68±40.6)ng?L^(-1)的质量浓度较高,蒽类和苊质量浓度较低,其余PAHs组分未被检出。应用B[a]A/(B[a]A+Chr),Flu/Pyr及Flua/202等比值法进行来源分析,结果表明东寨港水体PAHs主要源自石油源污染。船坞停靠口及餐饮生活区PAHs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其他样点。PAHs组成成分与其结构相关,其中二环和三环占据了较大比例。此外,运用商值法进行东寨港水体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东寨港水体具有中度生态风险,对水生动植物具有潜在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寨港红树林 海水 多环芳烃 多环芳烃分布及来源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处理甘蔗渣和牛粪混合废弃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邓惠 陈淼 +3 位作者 刁晓平 俞花美 葛成军 陈键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29-331,共3页
采用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利用蚯蚓堆制处理甘蔗渣和牛粪的混合废弃物,研究堆制处理过程中蚯蚓生长繁殖及处理前后混合废弃物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热带农业废弃物甘蔗渣和牛粪的不同配比基质中赤子爱胜蚓的生长繁殖良好,赤子爱胜蚓的平... 采用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利用蚯蚓堆制处理甘蔗渣和牛粪的混合废弃物,研究堆制处理过程中蚯蚓生长繁殖及处理前后混合废弃物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热带农业废弃物甘蔗渣和牛粪的不同配比基质中赤子爱胜蚓的生长繁殖良好,赤子爱胜蚓的平均体重由初始的140 mg/条左右增加到250 mg/条左右,其在80%牛粪+20%甘蔗渣处理中繁殖情况最好,产茧数量最多。同时,赤子爱胜蚓对此类热带农业废弃物也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不同配比基质经蚯蚓处理后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甘蔗渣 牛粪 堆制处理 农业废弃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对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血细胞免疫功能及氧化应激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春风 刁晓平 +4 位作者 谢嘉 曹佳 宋芹芹 郑鹏飞 王海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75-381,共7页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是一种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潜在毒性、致癌性。选取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为研究对象,研究DEHP对其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将成年马氏珠母贝暴露于不同浓度(0.5、2.0...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是一种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潜在毒性、致癌性。选取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为研究对象,研究DEHP对其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将成年马氏珠母贝暴露于不同浓度(0.5、2.0、8.0、16.0 mg·L-1)的DEHP中,暴露14 d后测定血细胞数目(THC)、吞噬能力(phagocytic activity)、细胞膜稳定性(cell membrane stability)、脂质过氧化程度(LPO)和总谷胱甘肽含量(T-GSH)的变化。结果显示,血细胞数目随DEHP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最低可见效应浓度(LOEC)<0.5 mg·L-1。细胞膜稳定性和吞噬活力均随DEHP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LOEC值分别小于2和8 mg·L-1。细胞中丙二醛(MDA)含量随染毒浓度增加逐渐升高,在8 mg·L-1浓度组达到最高值,之后降低,与之相应的脂质过氧化水平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LOEC<2 mg·L-1。8mg·L-1浓度组的总谷胱甘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LOEC<8 mg·L-1。研究结果表明:DEHP染毒14 d对马氏珠母贝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的影响,同时还会诱导机体产生氧化应激效应,在所测试的指标中,血细胞计数对DEHP的胁迫最敏感(LOEC<0.5 mg·L-1),细胞膜稳定性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的敏感性次之(LOEC<2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 马氏珠母贝 血淋巴细胞 免疫功能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处理农业废弃物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热区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俞花美 邓惠 +3 位作者 陈淼 刁晓平 葛成军 陈健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9-193,共5页
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蚯蚓分解处理农业废弃物的研究进展。从蚓种选择、蚯蚓分解处理不同农业废弃物效果比较和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关键参数分析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在处理农业废弃物的可行性及处理效果与存在问题,并展望了其... 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蚯蚓分解处理农业废弃物的研究进展。从蚓种选择、蚯蚓分解处理不同农业废弃物效果比较和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关键参数分析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在处理农业废弃物的可行性及处理效果与存在问题,并展望了其研究发展趋势及其在热区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热带农业废弃物 分解处理技术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渣基生物质炭对溶液中Cd(Ⅱ)的吸附解吸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岳林 邢巧 +4 位作者 吴晓晨 葛成军 俞花美 符博敏 李昉泽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6-220,共5页
以典型南方农业废弃物甘蔗渣为前驱物,于350、450、550℃限氧条件下制备3种生物质炭,分别标记为BC350、BC450、BC550,研究其对溶液中Cd(Ⅱ)的吸附解吸特性,并探讨了p H值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生物... 以典型南方农业废弃物甘蔗渣为前驱物,于350、450、550℃限氧条件下制备3种生物质炭,分别标记为BC350、BC450、BC550,研究其对溶液中Cd(Ⅱ)的吸附解吸特性,并探讨了p H值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生物质炭对Cd(Ⅱ)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其理论平衡吸附量(qe)大小顺序为BC550>BC450>BC350;生物质炭对Cd(Ⅱ)的吸附过程可采用Freundlich模型(平均R2为0.997 9)和Langmuir模型(平均R2为0.997 8)进行拟合,Langmuir模型可更好地描述Cd(Ⅱ)在3种生物质炭上的解吸过程(平均R2为0.924 0);生物质炭对Cd(Ⅱ)的吸附与解吸过程是不可逆的,存在着明显的迟滞效应(HI为1.347~1.944),并表现为负滞后效应;生物质炭对Cd(Ⅱ)的吸附量随溶液初始p H值的增大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p H值为6时吸附量最大。因此,甘蔗渣基生物质炭能够强烈吸持溶液中的Cd(Ⅱ)且具明显的解吸迟滞效应,可作为外源Cd(Ⅱ)去除的良好环境功能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渣 生物质炭 吸附 解吸 Cd(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酚AF对雄性斑马鱼卵黄蛋白原水平与芳香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亚文 杨洋 +1 位作者 唐天乐 唐文浩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20-327,共8页
双酚AF(4,4'-六氟-2-二酚,BPAF)对生物有机体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为研究低剂量BPAF对水生生物的效应,本研究选择成年雄性斑马鱼为研究对象,考察了0.005、0.05和0.5 mg·L^(-1)3种浓度BAPF暴露30 d对血浆中卵黄蛋白原(VTG)含量... 双酚AF(4,4'-六氟-2-二酚,BPAF)对生物有机体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为研究低剂量BPAF对水生生物的效应,本研究选择成年雄性斑马鱼为研究对象,考察了0.005、0.05和0.5 mg·L^(-1)3种浓度BAPF暴露30 d对血浆中卵黄蛋白原(VTG)含量、2种卵黄蛋白原基因(vtg^(-1)和vtg-3)表达和2种芳香酶基因(cyp 19a与cyp 19b)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05 mg·L^(-1)浓度暴露30 d后,血浆中VTG含量显著升高,随着暴露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不显著;BPAF暴露对不同组织中的4种基因存在不同的影响,0.005 mg·L^(-1)BPAF暴露可诱导脑部cyp19b、肝脏中cyp19a和性腺中vtg^(-1)、vtg-3和cyp19b基因表达;0.5 mg·L^(-1)BPAF暴露可导致肝脏中vtg^(-1)、vtg-3、性腺中cyp19a等基因显著上调。实验结果表明,BPAF具有雌性激素样效应,可诱导雄性斑马鱼体内部分组织卵黄蛋白原基因和芳香酶基因的表达。BPAF可引起斑马鱼血浆中的VTG含量的上升,从而干扰由VTG所参与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与免疫系统的正常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F 斑马鱼 卵黄蛋白原 芳香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氏珠母贝hsp90基因的克隆及芘胁迫对其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杜俊俏 廖承红 +4 位作者 周海龙 刁晓平 陈好 李玉虎 王富强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03-511,共9页
利用简并引物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获得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 hsp90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2 584 bp。根据所得序列设计定量特异性PCR引物,采用... 利用简并引物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获得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 hsp90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2 584 bp。根据所得序列设计定量特异性PCR引物,采用半定量RT-PCR以及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PCR)PCR检测了马氏珠母贝外套膜、鳃、肝胰腺、闭壳肌、性腺、腹足等组织中hsp90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芘暴露处理前后马氏珠母贝肝胰腺组织中hsp90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马氏珠母贝hsp90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性腺>鳃>肝胰腺>外套膜>腹足>闭壳肌,表现出组织差异性。芘胁迫对马氏珠母贝hsp90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诱导作用,暴露后第1天和第5天,随染毒浓度的增加,hsp90基因的表达上调,呈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于染毒后第7天基本恢复。研究结果显示,马氏珠母贝hsp90基因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分子生物标记物用于监测海洋环境中芘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P90基因 马氏珠母贝 实时荧光定量PCR 肝胰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典型农业土壤产流与面源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葛成军 唐文浩 +3 位作者 陈淼 唐天乐 冯丹 俞花美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69-1474,共6页
采用径流场结合人工模拟降雨方式,研究各种降雨条件下海南岛不同土地类型产流产沙的规律与面源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泥沙)产流系数与平均流失速率表现为暴雨>大雨>中雨,且暴雨时的泥沙平均流失速率为中雨时的416%、大雨时的26... 采用径流场结合人工模拟降雨方式,研究各种降雨条件下海南岛不同土地类型产流产沙的规律与面源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泥沙)产流系数与平均流失速率表现为暴雨>大雨>中雨,且暴雨时的泥沙平均流失速率为中雨时的416%、大雨时的261%,在中雨、大雨和暴雨强度下,平均径流系数分别为24.49%、33.97%和53.40%;雨强对土壤营养物质流失速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COD、有机质和氮素以径流流失为主,磷素以泥沙流失为主;土壤径流和泥沙中的COD、有机质、氮素和磷素流失速率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坡度也可明显影响面源污染物的流失;海南岛农业土壤平均流失量为3.79 t/(hm2·a),中雨强度条件时为1.92 t/(hm2·a),大雨强度条件时为2.57 t/(hm2·a),暴雨强度条件时为6.87 t/(hm2·a)。海南岛农业土壤的水土流失强度较高,海南农业土壤的水土流失与农田污染物输出状况不容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场 模拟降雨 农业面源污染 海南岛 流失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芘污染对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D型面盘幼虫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谢嘉 刁晓平 +3 位作者 杨宝 赵春风 杜俊俏 周海龙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6-373,共8页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多具有潜在毒性、致癌性及致畸诱变作用。选取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作为模式动物,研究芘对马氏珠母贝D型面盘幼虫发育的影响。将马氏珠母贝D型面盘幼虫暴露于不同浓...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多具有潜在毒性、致癌性及致畸诱变作用。选取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作为模式动物,研究芘对马氏珠母贝D型面盘幼虫发育的影响。将马氏珠母贝D型面盘幼虫暴露于不同浓度(2、4、8、16和32μg·L-1)芘(pyrene)中,在暴露后第12、24、36、48、60、72和84小时,分别测定其死亡率和畸形率,并观察形态学的变化。结果表明,芘对D型面盘幼虫的发育有显著影响,同一浓度组的死亡率与时间呈正相关。在2~32μg·L-1浓度范围内,不同暴露时间段,死亡率与浓度呈正相关。芘暴露对马氏珠母贝D型面盘幼虫的形态也有显著影响,随着芘浓度的增大幼虫畸形的比例增高,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8和32μg·L-1浓度组的响应最敏感。同时,芘暴露对马氏珠母贝D型面盘幼虫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60h后趋于稳定,LC50值为43.50μg·L-1。研究结果表明,芘暴露能影响马氏珠母贝D型面盘幼虫的发育,并可能对其种群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D型面盘幼虫 发育毒性 死亡率 畸形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木薯渣联合作用对热带城市污泥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富强 王海花 +3 位作者 张禹 程华民 赵洪伟 刁晓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7-441,共5页
通过蚯蚓-木薯渣联合作用与单一蚯蚓作用处理热带城市污泥试验,比较研究了蚯蚓生物量、污泥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含量变化情况,并对污泥农用做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比较2种处理方式对污泥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蚯蚓-木薯渣联合作用不仅能够... 通过蚯蚓-木薯渣联合作用与单一蚯蚓作用处理热带城市污泥试验,比较研究了蚯蚓生物量、污泥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含量变化情况,并对污泥农用做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比较2种处理方式对污泥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蚯蚓-木薯渣联合作用不仅能够同时处理2种热带农业废弃物,而且在增加蚯蚓生物量、降低污泥重金属含量及潜在生态风险方面的效果优于单一蚯蚓作用。联合组蚯蚓个体平均质量增幅115.33%,高于单一组的106.33%,总产茧量85.33个也高于单一组的76.33个。pH值分别下降0.47、0.80,电导率分别增加793、1 668μS/cm,有机质分别降低15.5%、13.52%,联合组全氮含量显著下降20.18%,单一组降低不明显。联合组与单一组污泥中重金属含量降低次序分别为Pb、Cr、Zn、Ni、Cu和Pb、Zn、Cr、Ni、Cu,联合组在Cr、Cu、Ni 3种元素的降低效果中优于单一组,处理后污泥重金属总量相对更低;蚯蚓体内重金属富集次序分别为Cr、Ni、Pb、Cu、Zn和Ni、Cr、Cu、Pb、Zn,联合组蚯蚓对Cr、Pb、Zn、Ni 4种重金属的富集效果优于单一组,富集重金属总量也高于单一组。通过Hakanson生态风险评估,联合作用污泥处理后由中等风险变为低风险,单一蚯蚓作用处理前后均为中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地区 城市污泥 赤子爱胜蚓 木薯渣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处理热带农业废弃物木薯渣的可行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富强 王海花 +2 位作者 张禹 程华民 刁晓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57-460,共4页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试验对象,用典型热带农业废弃物木薯渣为基质直接饲养蚯蚓,研究不同配比木薯渣与牛粪复合基质对蚯蚓平均增质量、生长率、日增质量倍数、产茧量、孵化率等生长繁殖指标及处理前后基质速效养分含量的影...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试验对象,用典型热带农业废弃物木薯渣为基质直接饲养蚯蚓,研究不同配比木薯渣与牛粪复合基质对蚯蚓平均增质量、生长率、日增质量倍数、产茧量、孵化率等生长繁殖指标及处理前后基质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蚯蚓可以直接对热带农业废弃物木薯渣进行生物处理,A6组最适合蚯蚓生长,A7组最适合蚯蚓繁殖;蚯蚓处理后复合基质的速效养分含量均有所提高,A7组速效磷含量增幅最大,且增幅与牛粪比例有较好的相关性;A2组速效钾含量增幅最大;A7组碱解氮含量增幅最大。综合比较可知,A7组(90%牛粪+10%木薯渣)不仅能使蚯蚓生长繁殖效果更好,而且能最大程度提高物料的速效养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子爱胜蚓 木薯渣 生长繁殖 速效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