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SR-OWA模型的海口市生态风险评价及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胡纪汉 毛铭江 +4 位作者 龚文峰 刘铁冬 邱新彩 吴庚鸿 谢艺丹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1-314,共14页
[目的]评价区域生态风险并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对于降低区域生态风险、维护生态安全和合理开发与规划国土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海口市2000年、2010年、2020年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引入区域累计气旋能量、城市开发利用强度和... [目的]评价区域生态风险并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对于降低区域生态风险、维护生态安全和合理开发与规划国土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海口市2000年、2010年、2020年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引入区域累计气旋能量、城市开发利用强度和旅游压力等评价因子,构建基于网格尺度下的PSR(Pressure-State-Response)典型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估模型,探究20年间区域生态风险空间分布格局、时空分异及其关联特征,基于双变量全局空间自相关揭示海口市城镇化水平对区域生态风险的响应关系,同时耦合GIS-OWA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海口市生态风险时空格局配置及其生态保护对策。[结果](1)2000—2020年期间海口市低和高生态风险区分别增加229.7 km^(2),91.38 km^(2),中生态风险区减少的面积最大,为150.48 km^(2),研究区生态状况总体上有所改善;(2)研究期间区域高等级生态风险区呈持续扩张趋势,海口市中西部生态风险整体优于北部及江东新区等城镇建设区;(3)3期Moran′s I均高于0.6且呈递增趋势,生态风险空间聚集特征明显并呈现显著的空间上正相关,生态风险格局及其空间关联格局整体呈现出“南北高中间低”“东热西冷”的异质性特征,城镇化水平对区域生态风险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4)低风险(87.5%)、中风险(33.6%)和高风险(70.7%)分别在“生态优先型”“维持现状型”和“开发优先型”3种模拟模型中占据一定优势地位。[结论]海口市生态风险呈现向好发展趋势,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且发展趋势受到决策者影响巨大。研究结果可为海口市生态风险防范、土地利用优化决策和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 PSR 空间自相关 空间分异特征 OW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南渡江流域下游段生态安全评价
2
作者 李美慧 韦玲艳 +3 位作者 龚文峰 毛铭江 吴庚鸿 刘铁冬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64,共13页
南渡江流域下游段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和城镇化日趋加速使该区域生态安全遭受许多潜在的威胁,而以往结合多时空尺度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探究该区域生态安全及其演变特征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耦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压力-状态-响应(P... 南渡江流域下游段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和城镇化日趋加速使该区域生态安全遭受许多潜在的威胁,而以往结合多时空尺度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探究该区域生态安全及其演变特征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耦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选取20个指标构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法、障碍度诊断模型和莫兰指数等对2000、2010年和2020年南渡江流域下游段生态安全时空动态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南渡江流域下游段年平均生态安全指数由2000年的0.4594上升到2020年的0.5424;低等级生态安全(Ⅰ级、Ⅱ级)在空间上由中南部向北部转移,且面积呈现萎缩趋势。2)2000—2020年以低等级向高等级生态安全转移为主,2个时间段均以Ⅲ级→Ⅳ级最为明显,变化面积分别为579.31 km^(2)和681.52 km^(2)。3)研究区生态安全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且分异特征明显,热点区域均以下游段西部的林草地为主,而冷点区域以建设用地和耕地为主且由中南部逐渐向北部聚集。4)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障碍因子已从早期的温度、粮食总产量和农作物播种面积等指标转变为旅游人数和人均GDP等指标,表明社会经济指标已转变为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PSR模型 障碍度 空间分异 南渡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域分布的红原鸡和中华鹧鸪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及其重叠性分析
3
作者 吴冠糆 曾庆羚 +2 位作者 丁一硕 许誉馨 饶晓东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3期475-486,共12页
2023年3月至2024年1月,采用样线法和卫星跟踪技术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获取红原鸡(Gallus gallus jabouillei)和中华鹧鸪(Francolinus pintadeanus)的分布位点105个和79个。结合12个环境变量,采用最大熵模型对两个物种的栖息... 2023年3月至2024年1月,采用样线法和卫星跟踪技术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获取红原鸡(Gallus gallus jabouillei)和中华鹧鸪(Francolinus pintadeanus)的分布位点105个和79个。结合12个环境变量,采用最大熵模型对两个物种的栖息地进行适宜性预测和重叠性分析。结果如下:1)两个物种的适宜栖息地空间分布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红原鸡的适宜栖息地位于保护区西北部和中部,以落叶阔叶林和灌丛林为主;中华鹧鸪的适宜栖息地位于保护区北部,以草地为主。二者的潜在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633.18 hm^(2)和337.31 hm^(2),分别占保护区面积的48.61%和25.89%;2)红原鸡和中华鹧鸪的生态位重叠指数较低,其D值和I值分别为0.421和0.711,适宜栖息地重叠面积为41.31 hm^(2),分别占红原鸡和中华鹧鸪适宜栖息地面积的17.64%和17.22%;3)对红原鸡栖息地分布影响程度最大的变量是距巡护道距离,红原鸡偏好选择距离巡护道较近的落叶阔叶林和灌丛;而影响中华鹧鸪栖息地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距水源距离是影响两个物种栖息地分布的第二大主要因素,红原鸡和中华鹧鸪分别偏好选择距水源距离400和500~1000 m范围内活动。研究结果揭示了同域分布的红原鸡和中华鹧鸪空间生态位关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热带雉类的种间竞争及其共存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原鸡 中华鹧鸪 同域分布 生态位分化 最大熵模型 适宜栖息地 栖息地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鹊鸲(Copsychus saularis)对人工巢箱位置的选择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冯艳民 许誉馨 +3 位作者 郑元斌 郭艺 饶晓东 马雪峰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4期437-444,共8页
为研究鹊鸲(Copsychus saularis)巢箱选择策略及主要影响因素,在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内共设置了150个人工巢箱,于2021年和2022年鸟类繁殖期内调查了鹊鸲种群对巢箱的选择行为。结果发现:(1)2年共有59个人工巢箱被鹊鸲占用繁殖。其中,2... 为研究鹊鸲(Copsychus saularis)巢箱选择策略及主要影响因素,在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内共设置了150个人工巢箱,于2021年和2022年鸟类繁殖期内调查了鹊鸲种群对巢箱的选择行为。结果发现:(1)2年共有59个人工巢箱被鹊鸲占用繁殖。其中,2021年监测巢箱90个,34巢被占用繁殖,巢箱的利用率为37.78%,重复利用率为14.71%;2022年监测巢箱60个,25巢被占用繁殖,巢箱的利用率41.67%,重复利用率为16.00%;2年繁殖成功率分别为67.65%和68.00%;(2)鹊鸲优先选择距水源距离较近[(14.25±13.66)m],巢上枝距较高[(2.57±1.81)m]的巢箱,同时,距地面高度[(2.82±0.53)m],距道路距离[(9.34±7.02)m],草本盖度[(34.07±28.15)%],巢树胸径[(91.30±24.30)cm],地面裸露度[(30.00±22.40)%]也是其重要影响因素;(3)影响鹊鸲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有隐蔽程度因素(34.32%),干扰因素(25.76%)和生存资源因素(17.65%)。巢址的优劣程度主要取决于筑巢的隐蔽性和不易接近性。本研究结果表明:鹊鸲在巢箱选择时,依次考虑隐蔽度、干扰因素和生存资源因素。后续的研究将关注城市化对鹊鸲巢址选择的影响及对不同种群繁殖成功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鹊鸲 巢址选择 繁殖成效 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绿化覆盖率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童鑫雨 刘铁冬 +4 位作者 蔡挺 龚文峰 饶晓东 邱梓轩 陈仁利 《中国城市林业》 2021年第6期48-54,共7页
文章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于2019年8月—2020年7月在海口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不同研究区域对其鸟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共记录鸟类14目40科88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2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名录中记载的鸟类2种、... 文章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于2019年8月—2020年7月在海口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不同研究区域对其鸟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共记录鸟类14目40科88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2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名录中记载的鸟类2种、海南特有亚种8种;在全年的鸟类种类组成中,种类数量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各区域的鸟类数量表现为河流区>羊山水库区>道博龙湖区>公园已建成区>沙坡水库区;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达3.6250,均匀度指数为0.8096。通过对各区域间相似度与绿化覆盖率的比较,提出增加鸟类多样性的景观优化途径,以期为鸟类资源及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季节动态 绿化覆盖率 景观优化 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1年海南岛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张阳阳 刘铁冬 +3 位作者 龚文峰 段璇瑜 孙雨欣 邱梓轩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45-154,共10页
【目的】了解海南岛植被动态变化特征与驱动力,预测未来植被覆盖度的演变趋势,为海南岛绿色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部门的决策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01~2021年的MODIS NDVI植被指数产品,估算海南岛年最大... 【目的】了解海南岛植被动态变化特征与驱动力,预测未来植被覆盖度的演变趋势,为海南岛绿色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部门的决策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01~2021年的MODIS NDVI植被指数产品,估算海南岛年最大植被覆盖度,并用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变异系数、Hurst指数等研究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植被覆盖度进行分析,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揭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驱动力。【结果】21 a间海南岛年均植被覆盖度为0.87,中部山区的植被覆盖度较高,年际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速率为0.0016/a);植被覆盖度变异系数均值仅为0.04;未来植被覆盖度呈现减少趋势的面积占比60.82%;人类活动因素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相关性系数最高。【结论】21 a间海南岛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较稳定;未来植被覆盖度将呈减少趋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影响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人类活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NDVI 动态变化特征 海南岛 人类活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