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卫星热红外异常——四川汶川Ms8.0级大地震的短临震兆 被引量:38
1
作者 魏乐军 郭坚峰 +2 位作者 蔡慧 李海兵 强祖基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3-591,共9页
利用我国FY-2C红外一波段(10.3~11.3μm)的卫星遥感图像,通过解译和研究,发现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前,就出现了明显、孤立的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其异常现象的特征具体表现为:①震兆出现早:即在2008年3月18日(震前55d),就... 利用我国FY-2C红外一波段(10.3~11.3μm)的卫星遥感图像,通过解译和研究,发现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前,就出现了明显、孤立的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其异常现象的特征具体表现为:①震兆出现早:即在2008年3月18日(震前55d),就开始出现了热红外异常;②异常阶段多且复杂:汶川地震前的卫星热红外异常,可分5个阶段,而且热红外异常的展演各有不同。这在众多的卫星热红外地震研究案例中,可能是迄今为止异常阶段最多的一次;③单个阶段的持续时间长:最长达13d;④如此沿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分布的明显的地热增温异常现象,可能在卫星热红外地震研究案例中是首次发现。这对研究发震特点、余震走向具有重要指示和启示意义。本项研究的结果再一次证明:作为地震短临震兆,在地震(特别是≥Ms5.0)前必然出现热红外异常现象的实践性和规律性。利用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进行地震短临预测研究是最有效和最有可能突破地震预测科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地震 预测 地应力 卫星热红外 短临震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分形理论研究海南岛的活动断裂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运平 席道瑛 樊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1-355,共5页
在编制海南岛及其邻近地区地震构造图的基础上 ,利用数盒子法计算了海南岛的活动断裂的分形维数 ,并从分形理论的角度讨论了活动断裂和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 ,认为活动断裂的分形维数和地震活动性的分形维数是相等的。从活动断裂的分形... 在编制海南岛及其邻近地区地震构造图的基础上 ,利用数盒子法计算了海南岛的活动断裂的分形维数 ,并从分形理论的角度讨论了活动断裂和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 ,认为活动断裂的分形维数和地震活动性的分形维数是相等的。从活动断裂的分形维数和地震活动性的分形维数的一致性来看 ,区域性的地震活动可能受到该地区活动断裂空间分布的制约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分形理论 活动断裂 B值 地震活动性 数盒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