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整治中底泥质耕作层土壤的构建方法及应用效果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永兵 李翔 +8 位作者 刘永杰 程言君 张建中 臧振远 许杰峰 杨文杰 沈来新 赵从举 郭逸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42-248,共7页
开展底泥质耕作层土壤的构建方法研究,是确保土地整治工程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该研究以河流疏浚底泥土地利用为主线,从底泥质耕作层土壤构建方法的基础理论、底泥环境肥力调查评价、底泥重金属稳定化修复、底泥改造土壤工程及底泥... 开展底泥质耕作层土壤的构建方法研究,是确保土地整治工程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该研究以河流疏浚底泥土地利用为主线,从底泥质耕作层土壤构建方法的基础理论、底泥环境肥力调查评价、底泥重金属稳定化修复、底泥改造土壤工程及底泥应用案例等方面系统地探讨了土地整治工程中底泥质耕作层土壤构建方法的基础、内容、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工程参数。污染底泥修复后大田种植空心菜试验表明:重金属含量可达到无公害蔬菜安全标准、Cd降低率在38.61%~85.69%,稳定化修复明显降低蔬菜重金属含量;底泥质耕层土壤适宜开展种植,可提蔬菜高产量8.7%~13%,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95~2.1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 构建 河道 底泥 重金属 修复 耕作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河流底泥肥力和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风险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永杰 胡振华 +4 位作者 刘永兵 李翔 王佳佳 罗楠 洪文良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1-138,共8页
特征分析及其评价是底泥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前提,为了解海南岛热带玄武岩地区河流底泥特征及其资源化利用的可能性,选取典型河段塘柳塘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断面布点采样法,对52个底泥样本的重金属和肥力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表明:1)参照第... 特征分析及其评价是底泥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前提,为了解海南岛热带玄武岩地区河流底泥特征及其资源化利用的可能性,选取典型河段塘柳塘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断面布点采样法,对52个底泥样本的重金属和肥力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表明:1)参照第2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养分分级指标,底泥中全氮质量分数指标达到Ⅰ级水平,全磷、全钾和有机质质量分数均为Ⅱ级水平,阳离子交换量达到Ⅳ级水平;各肥力指标的灰色关联度指数均大于对照区,说明河流底泥养分较为良好。2)采用HJ 332—2006《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主要污染物Cd超标率为65.4%,超标幅度为14%;Hg超标率为59.6%,超标幅度为11%。3)地累积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该河段底泥中主要污染物为Cd和Hg,河段整体达到中度污染水平。4)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表明,Hg是最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河段整体达到"轻微生态危害"等级。该研究在海南省南渡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中,为疏浚底泥生态改造与土壤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底泥 养分 重金属污染 地累积指数污染评价 潜在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南渡江新坡河塘底泥养分状况及重金属污染评价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永兵 贾斌 +4 位作者 李翔 吴军 孟萍 洪文良 赵从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3-224,J0007,共13页
南渡江流域新坡河塘疏浚底泥的利用方向规划为农田土地整治工程中耕作层的替代土,用来发展蔬菜种植业。为了探清该流域河塘疏浚底泥的养分水平及重金属污染状况,综合考虑河塘的形态、水域面积、断面特征、流速、底泥沉积量采取典型断面... 南渡江流域新坡河塘疏浚底泥的利用方向规划为农田土地整治工程中耕作层的替代土,用来发展蔬菜种植业。为了探清该流域河塘疏浚底泥的养分水平及重金属污染状况,综合考虑河塘的形态、水域面积、断面特征、流速、底泥沉积量采取典型断面布设和网格法布点,将所调查的河塘分为上游和下游,共采集0~40cm深的底泥样品78个。通过室内底泥样品成分检测、养分灰色关联度评价、内梅罗综合污染评价、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和评价了河塘底泥的养分特征、肥力水平、重金属的含量、污染程度及空间格局分布特征,掌握了该流域底泥的养分条件、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底泥农业利用的风险。结果表明:1)底泥的全氮、全磷、全钾及有机质含量呈现空间异质性,下游的全氮、全磷均值含量较上游分别高出32.45%、11.88%,而下游的全钾、有机质均值含量较上游分别低14.64%、14.62%,上游段底泥养分数据的变异系数普遍高于下游段,底泥养分异质性是由河流流速、周边的自然环境及人为耕作活动造成。底泥中的全氮、全磷、有机质等养分指标达到1级(丰)水平,统计分析全钾含量为5级(缺)水平;整个河塘底泥养分要高于对照点,为底泥的农业土地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2)底泥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为Cd和Cu,其次为和Cr和Ni,Cd、Cu、Cr、Ni样品单因素污染超标率分别为76.92%、47.44%、56.41%、23.07%,且超标幅度分别为58.45%、104.58%、6.06%、68.48%;底泥重金属污染是因基性火山岩为成土母质,背景值偏高,土壤重金属被酸雨淋溶出,并随地表径流汇集在河塘中,造成了底泥的重金属超标。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可知河塘底泥是以轻微污染和中度污染为主,分别占样品数的46.15%、28.21%;底泥污染状况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轻微污染水平(3级)和中度污染水平(4级)的区域面积分别为62.05%、25.80%,以中、轻微污染水平的区域为主。河塘下游水面宽阔,流速减慢,造成底泥沉积量增加,污染加重及污染空间分布异质性强。应该根据底泥的污染等级及养分条件综合决定其农业土地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养分 重金属 空间格局 污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