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的疗效 被引量:6
1
作者 叶莉华 李长荣 范秀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18-1821,共4页
目的:探究Q开关Nd:YAG激光治疗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的疗效,以为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48例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方式... 目的:探究Q开关Nd:YAG激光治疗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的疗效,以为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48例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方式,观察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痊愈率达到60%以上,总有效率达到82%以上。同时,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方式会导致患者出现皮肤水肿、红斑、肿胀以及暂时性色素沉着等并发症,经过治疗后均有所缓解。另外,在治疗中,未出现瘢痕及感染患者。结论:Q开关Nd:YAG激光治疗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YAG激光 疗效 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黑素瘤系统治疗的新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林飞燕 谢宗宙 王泉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35-638,共4页
恶性黑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对放化疗不敏感、病死率很高的肿瘤,目前有较多研究对其各种治疗方法进行探索。最近恶性黑素瘤治疗的两项重要进展分别是在分子靶向治疗方面和免疫治疗方面,该文以介绍ipilimumab和vemurafenib两种新药为... 恶性黑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对放化疗不敏感、病死率很高的肿瘤,目前有较多研究对其各种治疗方法进行探索。最近恶性黑素瘤治疗的两项重要进展分别是在分子靶向治疗方面和免疫治疗方面,该文以介绍ipilimumab和vemurafenib两种新药为主,对恶性黑素瘤的系统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瘤 恶性 治疗进展 IPILIMUMAB VEMURAFENI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检测淋病患者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解尿支原体的结果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泉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46-147,共2页
PCR检测淋病患者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解尿支原体的结果分析王泉江①临床工作中,常发现被诊断为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患者多数有淋病史。故对在本科确诊的淋病患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沙眼衣原体(CT)和解尿... PCR检测淋病患者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解尿支原体的结果分析王泉江①临床工作中,常发现被诊断为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患者多数有淋病史。故对在本科确诊的淋病患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沙眼衣原体(CT)和解尿支原体(UU),以了解淋病合并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病 泌尿生殖系 沙眼衣原体 解尿支原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脱发为主要表现的二期梅毒7例 被引量:3
4
作者 伍振飞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2-82,共1页
关键词 二期梅毒 临床表现 脱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家系的PTCH1基因突变检测
5
作者 叶莉华 王丽 +7 位作者 田振 陈庆东 于伟玲 林道志 陈佳 方欧 李才华 张正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91-395,共5页
目的:检测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BCCS)家系中先证者和12个家系成员的PTCH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先证者和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提取其外周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PTCH1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和侧翼序列,测序明确突变位点... 目的:检测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BCCS)家系中先证者和12个家系成员的PTCH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先证者和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提取其外周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PTCH1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和侧翼序列,测序明确突变位点。结果:Sanger测序发现先证者和家系中2个患病成员均携带PTCH1基因9号外显子的第1 341位碱基A发生重复的移码突变(c.1341dupA),导致其编码的448位氨基酸发生移码突变(p.L448fs)。结论:PTCH1基因的检测为该家系提供分子诊断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PTCH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TRNA2-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B细胞中的高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万梦婕 邱湘宁 陆前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中T和B淋巴细胞中穹窿核糖核酸2-1(vault ribonucleic acid 2-1,VTRNA2-1)基因的表达水平,初步探索SLE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5例健康对照者和32例SLE患者的外周血CD4^+...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中T和B淋巴细胞中穹窿核糖核酸2-1(vault ribonucleic acid 2-1,VTRNA2-1)基因的表达水平,初步探索SLE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5例健康对照者和32例SLE患者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另外再收集62例SLE患者(其中活动性SLE患者47例,非活动性患者15例)和29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采用real-time PCR检测VTRNA2-1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共沉淀实验寻找VTRNA2-1的直接作用蛋白。结果:通过对SLE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T细胞和B细胞中的VTRNA2-1基因进行检测,发现SLE患者T细胞中的VTRNA2-1基因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性和非活动性的SLE患者外周血B细胞中的VTRNA2-1基因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和P<0.05)。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VTRNA2-1通过与蛋白激酶R(protein kinase R,PKR)特异性结合而发挥生物学功能。结论:VTRNA2-1基因在SLE患者的B细胞中呈高表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KR而发挥生物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窿核糖核酸2-1 系统性红斑狼疮 蛋白激酶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对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影响
7
作者 周君 文海泉 梁云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87-288,共2页
目的:初步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1、Th2的状态及超抗原的致病机制。方法:分别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肠毒素B(SEB)和植物凝血素(PHA)刺激体外培养的AD患者及健康对照组PBMC,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PBMC产生... 目的:初步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1、Th2的状态及超抗原的致病机制。方法:分别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肠毒素B(SEB)和植物凝血素(PHA)刺激体外培养的AD患者及健康对照组PBMC,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PBMC产生的白介素(IL)-4、干扰素(IFN)-γ的含量。结果:PHA刺激后,AD患者PBMC产生的IFN-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两组间IL-4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SEB刺激后,AD患者PBMC产生的IL-4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IFN-γ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AD患者PBMC经SEB刺激后,Th2、Th1细胞亚群失衡,表现为Th2细胞亚群呈优势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特应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 超抗原 白介素-4 γ-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