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石碌铁矿石氢基矿相转化——磁选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郭风芳 韩跃新 +2 位作者 张琦 高鹏 何佳昊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56,共5页
海南石碌铁矿石铁品位为52.45%,铁主要以赤(褐)铁矿形式存在,分布率达86.18%,少量以磁铁矿形式存在。为高效回收利用该矿石,采用氢基矿相转化(HMPT)—磁选工艺流程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并对适宜条件下的产品进行了化学成分、XRD和VSM... 海南石碌铁矿石铁品位为52.45%,铁主要以赤(褐)铁矿形式存在,分布率达86.18%,少量以磁铁矿形式存在。为高效回收利用该矿石,采用氢基矿相转化(HMPT)—磁选工艺流程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并对适宜条件下的产品进行了化学成分、XRD和VSM分析。结果表明:试样在给矿粒度-0.074mm占89.41%、HMPT温度525℃、HMPT时间10min、总气体流量500m L/min、H_(2)浓度20%、HMPT产品磨矿细度-0.045mm占69.68%的适宜条件下,经磁选获得铁品位65.26%、铁回收率95.39%的铁精矿。试验所获铁精矿较原重磁联合工艺铁精矿品位提高了2.7个百分点,铁回收率增加了30个百分点。研究不仅为海南石碌铁矿氢基矿相转化—高效分选工业应用提供技术支撑,还为其他复杂难选铁矿资源的绿色高效分选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石 氢基矿相转化 磁选 H_(2)与CO摩尔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应力解除法的石碌铁矿地应力测量及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宋永亮 付吉顺 +7 位作者 王培涛 王献纲 林鲁强 马驰 郑壮志 王兴武 陈天奎 黄杰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9-205,共7页
研究地应力分布特征是矿山安全高效开采的基础路径之一。针对石碌铁矿北一采区的地应力分布规律问题,采用应力解除法,结合双温度补偿的瞬接续采型空心包体地应力测试装置,开展了石碌铁矿北一采区-75m水平、-90m水平和-105m水平五个测点... 研究地应力分布特征是矿山安全高效开采的基础路径之一。针对石碌铁矿北一采区的地应力分布规律问题,采用应力解除法,结合双温度补偿的瞬接续采型空心包体地应力测试装置,开展了石碌铁矿北一采区-75m水平、-90m水平和-105m水平五个测点的地应力测量,分析了石碌铁矿北一采区的地应力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石碌铁矿北一采区埋深220~250m的地应力场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导。各测量点均有两个主应力接近于水平方向,其倾角在1°~29°范围内变化;一个主应力接近于竖直方向,其与垂直方向夹角不大于30°。五个测点的最大主应力位于近水平方向,各测点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无一致性,且其方向范围为-70°~110°。各测点最大主应力方向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主方向分布范围大致相似。最大水平主应力为6.80~11.93MPa,属于低等、中等应力水平。σ_(H)、σ_(h)和σv值随着埋深增加而增大,地应力特征参数KHv、KHh、Kav和μm的范围分别为1.35~2.46、1.15~2.47、1.14~2.30和0.07~0.42。研究结果为石碌铁矿北一采区的安全生产、巷道支护和采场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应力解除法 空心包体应力计 特征参数 地应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石碌铁矿床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智琳 许德如 +3 位作者 张玉泉 陈福雄 王力 吴俊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2-299,共8页
海南石碌铁矿床是我国最大的富铁矿矿床,其矿床成因一直存在着争论,其中争议之一是矿床成因除与火山-沉积变质有关外,是否还与后期构造-岩浆事件的改造富集作用有关。前人曾对石碌铁矿床铁矿石、主要赋矿围岩石碌群以及矿区周围出露的... 海南石碌铁矿床是我国最大的富铁矿矿床,其矿床成因一直存在着争论,其中争议之一是矿床成因除与火山-沉积变质有关外,是否还与后期构造-岩浆事件的改造富集作用有关。前人曾对石碌铁矿床铁矿石、主要赋矿围岩石碌群以及矿区周围出露的花岗岩类进行过多方法同位素地质定年,但迄今尚未对矿区内分布的花岗斑岩类进行相应的工作。本文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对矿区内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获得了(93±2)Ma的年龄,表明该花岗斑岩侵入时代为燕山晚期晚白垩世。结合燕山晚期华南处于拉张构造环境的认识以及石碌矿区矿床地质特征,暗示晚白垩世拉张事件使石碌矿区内的断裂重新活动从而引起花岗斑岩侵位,而花岗斑岩后期演化的热液对石碌铁矿床的富化具有改造叠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U-PB年龄 花岗闪长斑岩 地质意义 海南石碌铁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铁矿露天转地下三维探采结合方法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海英 任凤玉 +1 位作者 周胜利 王春贤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4-27,共4页
海南铁矿矿石为高品位赤铁矿,矿体形态及其尖灭再现关系复杂,在露天转地下开采的过渡期,应用大结构参数诱导冒落法开采挂帮矿体,为加快其开采进程和有效控制矿石损失贫化,需要快速探清矿体分布及其边界位置。为此,研究海南铁矿三维探采... 海南铁矿矿石为高品位赤铁矿,矿体形态及其尖灭再现关系复杂,在露天转地下开采的过渡期,应用大结构参数诱导冒落法开采挂帮矿体,为加快其开采进程和有效控制矿石损失贫化,需要快速探清矿体分布及其边界位置。为此,研究海南铁矿三维探采结合方法,利用3个分段同时施工的探采结合工程、露天边坡以及分段钻探工程揭露的矿岩信息,快速探测与二次圈定矿体,据此优化采准工程的布置形式与合理位置。生产实践表明:这一三维探采结合方法,提高了矿体圈定的效率与精确度,保障了挂帮矿的高效开采,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矿体 多分段同时采准 分段钻探 三维探采结合 高效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石碌铁矿床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铁多金属成矿富集的关系 被引量:10
5
作者 许德如 吴俊 +4 位作者 肖勇 陈福雄 王力 刘朝露 王智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53-564,共12页
海南石碌铁矿曾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富铁矿",其形成、定位与褶皱变形及伴随的剪切、塑性流动等构造密切相关。石碌矿区构造变形大致分为早期(D1)复式向斜的形成时期、晚期(D2)褶皱叠加和剪切变形时期。后者又进一步分为韧-脆性... 海南石碌铁矿曾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富铁矿",其形成、定位与褶皱变形及伴随的剪切、塑性流动等构造密切相关。石碌矿区构造变形大致分为早期(D1)复式向斜的形成时期、晚期(D2)褶皱叠加和剪切变形时期。后者又进一步分为韧-脆性变形(D2a),脆-韧性变形、层间滑脱断层形成(D2b)和脆性变形、矿体破坏(D2c)3个阶段。石碌铁矿床受NW—SE向复式向斜及其与NE—NNE向褶皱叠加所形成的横跨或斜跨褶皱的严格控制;褶皱过程所伴随的剪切变形和高温塑性流动是富铁矿形成的重要机制。复式向斜轴部,尤其是2期向斜褶皱轴的叠加部位往往可发现厚大的富铁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褶皱控矿 剪切和高温塑性流动 石碌铁矿床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石碌铁矿碧玉及其对矿床成因的制约 被引量:5
6
作者 孙剑 朱祥坤 +1 位作者 李志红 陈福雄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69-1278,共10页
海南石碌铁矿是我国著名的富铁矿床。由于其复杂的地质特征,矿床的形成机制和富集机理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石碌铁矿的碧玉和铁矿石进行了详细的矿相学和岩相学研究,特别是对肉眼无法识别的微小的碧玉进行了识别和观察。结果发现,碧玉... 海南石碌铁矿是我国著名的富铁矿床。由于其复杂的地质特征,矿床的形成机制和富集机理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石碌铁矿的碧玉和铁矿石进行了详细的矿相学和岩相学研究,特别是对肉眼无法识别的微小的碧玉进行了识别和观察。结果发现,碧玉除了在铁矿层的露头中有发育,在微观尺度上,微小的碧玉在铁矿石中也普遍发育,并和铁矿具有密切的共生关系,说明碧玉是石碌矿床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碧玉是一种与火山-热液活动有关的化学沉积产物,因此可以明显地排除铁矿的矿浆喷溢型成因模式和矽卡岩型成因模式观点,表明原始的石碌铁矿是一套化学沉积的Si-Fe建造,从而为矿床的火山-热液沉积模式提供了直接有力的证据。由于Si-Fe质沉积过程有可能直接沉积形成富铁矿,所以石碌矿床的富铁矿是否像前人所提出的由构造去硅作用富集形成,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 碧玉 火山沉积 矿床成因 海南石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石碌铁矿外围花岗岩类成因及形成的构造环境 被引量:7
7
作者 余金杰 陈福雄 +2 位作者 王永辉 梁将 车林睿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00-1711,共12页
石碌铁矿床外围的印支期花岗岩属于昌江岩体的一部分。这些花岗岩岩性为二长花岗岩,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变化不大,∑REE介于134.96×10-6~241.05×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 石碌铁矿床外围的印支期花岗岩属于昌江岩体的一部分。这些花岗岩岩性为二长花岗岩,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变化不大,∑REE介于134.96×10-6~241.05×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REE/HREE变化于4.44~9.67,(La/Yb)N变化于3.95~10.69;具有中等负Eu异常(δEu=0.28~0.57),Ba、Nb(-Ta)、Ce、Sr、P、Ti具明显负异常。Ba、Sr、Eu的明显负异常表明源区有斜长石的大量残留或岩石经历了斜长石的结晶分异作用。花岗岩87Sr/86Sr初始比(ISr)主要变化于0.710 852~0.715 492(1个样品ISr值为0.706 364)。εNd(t)=–7.3~-9.1,TDM2模式年龄变化于1.5~1.9 Ga。总体来说,ISr值、εNd(t)值和TDM2值比较均匀,表明源区是均匀的,由中元古代抱板群部分熔融作用所形成。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笔者在探讨海南岛与俯冲有关的弧岩浆活动、同碰撞岩浆活动和与后碰撞有关的岩浆活动基础上,认为海南岛海西—印支期花岗岩可与北越南海西—印支期花岗岩进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期花岗岩 后碰撞 部分熔融 石碌矿床外围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某难选铁矿石磁选—浮选试验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开扬 颜统玉 +2 位作者 周廷波 刘杰 孙永升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8-143,共6页
针对海南某铁矿山不断开采、矿石品质下降的问题,提出采用铁矿石分质分选的新思路,开展了弱磁选富集磁铁矿、反浮选回收赤铁矿的工艺流程试验。结果表明:原矿经过磨矿(-0.074 mm占54.21%)—一段弱磁选(79.58 kA/m)—弱磁精矿再磨(-0.045... 针对海南某铁矿山不断开采、矿石品质下降的问题,提出采用铁矿石分质分选的新思路,开展了弱磁选富集磁铁矿、反浮选回收赤铁矿的工艺流程试验。结果表明:原矿经过磨矿(-0.074 mm占54.21%)—一段弱磁选(79.58 kA/m)—弱磁精矿再磨(-0.045 mm占63.82%)—二段弱磁选(79.58 kA/m)获得铁品位62.42%、回收率19.28%的弱磁精矿,对一段弱磁尾矿经强磁选获得的强磁精矿与二段弱磁尾矿合并为混磁精矿,混磁精矿再磨至-0.045 mm占85.52%,以淀粉为抑制剂、CaCl2为调整剂、Ts-2为捕收剂,经1粗1精3扫闭路反浮选,获得铁品位60.60%、回收率36.23%的浮选精矿。弱磁精矿和浮选精矿中铁矿物分别主要以磁铁矿和赤铁矿形式存在,主要脉石矿物皆为石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磁选 混磁精矿 反浮选 浮选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石碌铁矿枫树下露天采场涌水量试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艺山 王培涛 +1 位作者 张东炜 崔银祥 《中国矿业》 2023年第4期107-112,132,共7页
采场涌水量预测是矿山设计中的重要一环。但常见涌水量预测设计中,不仅存在渗透系数取值不够准确的情况,而且没有考虑降雨过程的影响,使得预测值与实际值相比偏差较大。针对海南矿业枫树下采场在降雨条件下的采场涌水问题,采用矿坑抽水... 采场涌水量预测是矿山设计中的重要一环。但常见涌水量预测设计中,不仅存在渗透系数取值不够准确的情况,而且没有考虑降雨过程的影响,使得预测值与实际值相比偏差较大。针对海南矿业枫树下采场在降雨条件下的采场涌水问题,采用矿坑抽水试验测算、渗流计算反演、钻孔抽水试验等方法测算获得了该矿坑的综合渗透系数、上覆土层渗透系数及局部渗透系数;确定了该露天采场的渗透系数;根据对该矿坑雨季长达四个月的降雨量、矿坑水位及地下水位等数据监测,分析了该矿坑在雨季的涌水量特点;计算了50~70 d一次连续降雨下矿坑水分迁移过程,得到枫树下露天采场降雨过程中涌水量变化渗流机理;研究提出了对于单次100 mm以上的降雨需要进行矿坑外围截排,防止大量地表径流进入矿坑,增加后续抽水的压力。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海南热带雨林地区涌水量计算提供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涌水量计算 渗流 抽水试验 露天采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选铁尾矿有价元素回收及资源化利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风芳 兰舟 +3 位作者 朱智超 张少平 赵强 张鹏羽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0-98,共9页
“双碳”背景下,尾矿综合利用技术已进入新阶段,不仅可以通过选矿回收尾矿中的有价元素,同时以尾矿粉用作水泥混凝土掺合料的尾矿资源化利用技术也具有发展前景。本文以选铁尾矿为对象,先通过选矿工艺回收其中有价元素,再探究选矿过程... “双碳”背景下,尾矿综合利用技术已进入新阶段,不仅可以通过选矿回收尾矿中的有价元素,同时以尾矿粉用作水泥混凝土掺合料的尾矿资源化利用技术也具有发展前景。本文以选铁尾矿为对象,先通过选矿工艺回收其中有价元素,再探究选矿过程产生的<5 mm细粒级尾矿粉用作掺合料置换水泥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尾矿经破碎筛分到合适粒度后,通过磁选可以得到铁品位为32.44%、回收率为35.03%的铁精矿;再用<5 mm细粒级尾矿粉用作掺合料置换水泥,当替代率为10%时得到的混凝土力学性能保持稳定,抗压强度达到未掺混凝土的95%以上,抗折强度达到未掺混凝土的99%以上。本文创新性地将选矿回收与混凝土原料制备相结合,既富集回收了铁精矿,避免了资源浪费,同时也缓解了铁尾矿堆积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整体实现了该选铁尾矿中有价元素的回收及资源化利用,为该类型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一定依据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铁尾矿 有价元素回收 力学性能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抑制剂木质素磺酸钙在赤铁矿和绿泥石浮选分离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风芳 朱智超 +2 位作者 张鹏鹏 杨婷 陈洲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7-93,共7页
绿泥石属于层状含铁硅酸盐脉石矿物,与赤铁矿性质接近难以分离,通过单矿物浮选及人工混合矿浮选、吸附量测试、接触角测量、Zeta电位测试、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探究了木质素磺酸钙(CLS)作为赤铁矿/绿泥石浮选抑制剂的... 绿泥石属于层状含铁硅酸盐脉石矿物,与赤铁矿性质接近难以分离,通过单矿物浮选及人工混合矿浮选、吸附量测试、接触角测量、Zeta电位测试、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探究了木质素磺酸钙(CLS)作为赤铁矿/绿泥石浮选抑制剂的可行性和产生吸附的主要机制。浮选试验结果证明,在pH=10、CLS用量为60 mg/L情况下能有效选择抑制绿泥石,但对赤铁矿的抑制效果不明显,CLS可作为赤铁矿与绿泥石分离的抑制剂。CLS吸附在绿泥石表面,使绿泥石表面显著亲水,同时阻碍了捕收剂十二胺(DDA)在绿泥石表面的吸附。在浮选过程中,CLS的大量磺酸基团吸附在绿泥石表面,改变了绿泥石的表面环境,Ca离子也吸附在绿泥石表面并促进了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泥石 赤铁矿 浮选 抑制剂 木质素磺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难选铜铁多金属矿高效分选与综合回收试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风芳 张严之 赵强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79,共10页
某铜铁多金属矿中铜主要以黄铜矿的形式赋存,质量分数为0.26%;铁主要以磁黄铁矿、磁铁矿与褐铁矿的形式赋存,质量分数为27.88%;砷主要以毒砂的形式赋存,质量分数为0.76%。其矿物嵌布粒度较细,且相互间的共生关系密切,属复杂难选高硫高... 某铜铁多金属矿中铜主要以黄铜矿的形式赋存,质量分数为0.26%;铁主要以磁黄铁矿、磁铁矿与褐铁矿的形式赋存,质量分数为27.88%;砷主要以毒砂的形式赋存,质量分数为0.76%。其矿物嵌布粒度较细,且相互间的共生关系密切,属复杂难选高硫高砷的铜-铁多金属矿。基于矿石的性质特点,本文开展系统的选矿试验研究,制定“优先选铜—弱磁选铁—铁硫分离”的选别工艺流程,通过采用Z-200为铜捕收剂,强化粗精矿再磨、铁精矿脱硫等多项措施,有效提高原矿分选过程中铜、铁的回收效果。闭路试验获得了铜品位为25.25%、回收率为81.81%、砷质量分数为0.16%的铜精矿,以及铁品位为64.98%、回收率为33.26%、硫质量分数为0.15%的铁精矿,实现铜、铁、硫矿物的高效分选与综合回收,为类似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铁多金属矿 黄铜矿 磁黄铁矿 毒砂 浮-磁联合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转地下开采强降雨入渗特征分析及降雨入渗量预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艺山 何祥 +3 位作者 张妨 王少泉 东龙宾 兰舟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27,共5页
针对露天转地下崩落法开采强降雨入渗量估算问题,以海南石碌铁矿北一采区露天转地下工程为例,借助现场调查、塌陷区数值模拟,分析了北一采区崩落法开采过程覆岩沉陷“三带”特征;采用覆盖层非饱和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覆盖层形态对... 针对露天转地下崩落法开采强降雨入渗量估算问题,以海南石碌铁矿北一采区露天转地下工程为例,借助现场调查、塌陷区数值模拟,分析了北一采区崩落法开采过程覆岩沉陷“三带”特征;采用覆盖层非饱和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覆盖层形态对降雨渗入系数的影响;结合矿山实测降雨和排水数据,对冒落带渗入系数、地表径流系数等进行了统计和反演分析。计算得到北一采区露天转地下强降雨入渗量为225 386 m^(3),可为露天转地下开采防排水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 降雨入渗 崩落法 渗入系数 渗透系数 入渗量预测 涌水量 裂隙带 冒落带 覆盖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转地下过渡期协同开采方法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任凤玉 李海英 +1 位作者 周胜利 王春贤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7-10,共4页
在我国冶金矿山露天转地下的过渡期,由于露天与地下开采相互干扰,造成过渡期安全生产条件差和产量衔接困难,这一问题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针对过渡期露天开采境界内底部矿量、地下开采挂帮矿量的常用开采模式,提出了挂帮矿地下... 在我国冶金矿山露天转地下的过渡期,由于露天与地下开采相互干扰,造成过渡期安全生产条件差和产量衔接困难,这一问题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针对过渡期露天开采境界内底部矿量、地下开采挂帮矿量的常用开采模式,提出了挂帮矿地下诱导冒落法开采方案,并从扩展露天地下同时开采时间与空间的需要出发,研究了露天境界细部优化方法以及露天地下协同生产技术,由此研发出露天地下协同开采方法。理论分析与海南铁矿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可显著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和有效提高露天转地下过渡期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 协同开采 诱导冒落 境界细部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转地下挂帮矿开采边坡稳定性及失稳模式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宋朝阳 马庆福 +2 位作者 纪洪广 兰舟 王大润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共8页
为研究露天转地下挂帮矿的开采工作面倾角的布置方式对工作面上覆岩体应力与边坡失稳破坏模式的影响,以海南矿业公司露天边坡挂帮矿井采为例,采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露天边坡下开采时工作面倾角... 为研究露天转地下挂帮矿的开采工作面倾角的布置方式对工作面上覆岩体应力与边坡失稳破坏模式的影响,以海南矿业公司露天边坡挂帮矿井采为例,采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露天边坡下开采时工作面倾角的布置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显著;工作面倾角由30°到-30°逐渐减小的过程中,工作面上覆岩体及露天边坡台阶变形量越大,边坡内上覆岩体内剪切应力集中程度和最大主应力集中程度越来越高,边坡失稳破坏的趋势增强;边坡围岩上部压力拱成拱机制较弱,开采工作面右端位移临界区域岩体的抗剪强度对边坡整体稳定性起到关键作用;露天边坡下开采边坡岩体不同区域可能发生的失稳破坏模式主要为张拉破坏—垮落破坏—剪切滑移破坏—剪切错动破坏—挤压鼓胀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坏模式 数值模拟 稳定性 露天转地下开采 挂帮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toCAD环境下巷道坐标参数表的自动生成 被引量:2
16
作者 丁航行 任凤玉 +1 位作者 王春贤 韩智勇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72-875,共4页
在巷道掘进设计中,巷道坐标参数表的绘制是耗时较大的环节.传统人工绘制巷道坐标参数表的方法计算和量取的工作量大,而且准确度难以得到保证.从分析巷道坐标参数的传统计算方法入手,针对其中线长、Z坐标计算和方位角量取等繁琐的环节,... 在巷道掘进设计中,巷道坐标参数表的绘制是耗时较大的环节.传统人工绘制巷道坐标参数表的方法计算和量取的工作量大,而且准确度难以得到保证.从分析巷道坐标参数的传统计算方法入手,针对其中线长、Z坐标计算和方位角量取等繁琐的环节,提出了Auto CAD环境下的自动计算方法.基于以上实现方法,并充分考虑到操作的便捷性,在Auto CAD VBA二次开发平台上编制了FME程序.经过多座矿山的实际应用表明,该程序能够快速、准确地生成巷道坐标参数表,极大地提高掘进设计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巷工程 开拓设计 方位角 VBA AUTOCAD二次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碌钴-铜矿床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17
作者 余金杰 任军平 +3 位作者 陈福雄 王永辉 梁将 车林睿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84-898,共15页
海南石碌钴-铜矿体赋存于石碌群第六层的下段,即介于铁矿体与石碌群第五层片岩之间的含钴-铜层位中,容矿岩石主要为白云岩、透辉石透闪石化白云岩。钴-铜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海底喷溢沉积期、石英-硫化物期(热液期)和表生期。海底喷溢沉积... 海南石碌钴-铜矿体赋存于石碌群第六层的下段,即介于铁矿体与石碌群第五层片岩之间的含钴-铜层位中,容矿岩石主要为白云岩、透辉石透闪石化白云岩。钴-铜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海底喷溢沉积期、石英-硫化物期(热液期)和表生期。海底喷溢沉积期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112~205℃,多集中在130~205℃;盐度w(NaCleq)为1.74%~6.59%;密度变化于0.88~0.95 g/cm3。温度范围与很多古代沉积喷流矿床及正在活动的海底热液成矿作用的温度相似,盐度低于曾报道的多数沉积喷流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盐度值,但与那些同为低密度成矿流体的喷流沉积矿床极为相近。海底喷溢沉积期形成的硬石膏δ34S值为+21.4‰^+21.8‰,平均值为+21.6‰,强烈富集重硫,硬石膏δ34S值代表着新元古代石碌群沉积时海水的δ34S值。石英-硫化物期石英、白云石和方解石均一温度多集中在170~270℃;盐度w(NaCleq)为1%~7%;密度变化于0.88~0.95 g/cm3。成矿流体属于中温低盐度流体。石英-硫化物期成矿流体δD值为-63‰^-83‰,成矿流体δ18O水值变化于1.3‰~6.8‰之间,指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成矿后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石英-硫化物期硫化物δ34S值为+8.1‰^+21.2‰,硫源来源于石碌群中蒸发岩的溶解作用。石碌钴-铜矿床属中温热液充填交代矿床,与矿床周围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流体包裹体 稳定同位素 钴-铜矿床成因 石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碌铁矿北一采区露天转地下开采沉陷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兰舟 王培涛 +4 位作者 王春贤 张艺山 张博 黄铂然 马驰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5-117,共13页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伴随着强烈的岩体移动及变形特征,引发开采沉陷问题,是露天转地下矿山安全管理方面的重点研究内容。以海南石碌铁矿北一采区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建立考虑开采扰动的露天转地下力学分析模型,分析不同...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伴随着强烈的岩体移动及变形特征,引发开采沉陷问题,是露天转地下矿山安全管理方面的重点研究内容。以海南石碌铁矿北一采区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建立考虑开采扰动的露天转地下力学分析模型,分析不同开采阶段下采区围岩、边坡岩体及地表岩层的位移、应力分布特征,根据塑性区变化特征和现场地表塌陷现象,揭示露天转地下开采沉陷机理。研究表明:边坡岩体中最大拉应力区主要集中在采场回采区与坡顶区域,并随着开采深度增加持续扩展,这将降低岩体稳定性。开采扰动下北帮、西帮处的边坡整体位移值相对较小,南帮东部、东帮至小英山区域岩体位移值随着开采深度增加而显著增大,尤其在开采-90 m至-105 m时,位移值急剧增加。塑性区主要出现在回采区围岩和东帮上方坡面及其部分坡顶后方区域。回采区围岩的塌陷进一步引起了崩落区和变形区岩体位移,沿塑性区边缘形成采坑裂缝,小英山后方区域拉伸破坏进而形成地表拉伸型裂缝,坡脚沉陷及岩体裂隙发育造成东帮边坡滑坡。整体上看,露天转地下工况下开采沉陷表现出强烈的向坡体临空面方向的水平位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 沉陷机理 边坡稳定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AC^(3D)的层状岩石强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小刚 张艺山 于志方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9-43,47,共6页
利用单元切割法确定节理单元并赋予相应的本构模型进行计算,研究单轴与不同围压条件下的不同节理倾角层状岩石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无论是单轴压缩试验还是三轴压缩试验,节理对岩石强度的影响都很显著;随着节理倾角增加,层状岩石单轴... 利用单元切割法确定节理单元并赋予相应的本构模型进行计算,研究单轴与不同围压条件下的不同节理倾角层状岩石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无论是单轴压缩试验还是三轴压缩试验,节理对岩石强度的影响都很显著;随着节理倾角增加,层状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先减小后增大,呈U型分布,在层理倾角呈60°时,抗压强度值最低;从塑性单元个数可以看出,层理倾角0°~30°以及90°时,岩石以突然破坏为主,而层理倾角45°~75°时岩石破坏较缓慢;随着围压增加,岩石抗压强度增加,岩石破坏时间延后,弹性段增长。研究结果可为岩石、岩体的各向异性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岩石 单轴压缩 三轴压缩 岩石强度 遍布节理模型 各向异性 FLAC^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