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霸王岭壳斗科植物优势的山地雨林群落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吕晓波 杨立荣 +4 位作者 杨小波 李东海 陶楚 万春红 杨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9期14300-14303,共4页
通过对霸王岭地区壳斗科植物优势的山地雨林群落的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样地中共有维管束植物249种,分属于84科,166属,其中蕨类植物12科18属25种,裸子植物3科4属5种,被子植物69科144属219种,表现了该群落的物种丰富程度;在种子植物... 通过对霸王岭地区壳斗科植物优势的山地雨林群落的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样地中共有维管束植物249种,分属于84科,166属,其中蕨类植物12科18属25种,裸子植物3科4属5种,被子植物69科144属219种,表现了该群落的物种丰富程度;在种子植物的地理区系分布方面,该类型群落的种子植物的科和属的地理区系分布类型都有10种,总体而言都是以热带区域的分布类型为主,具有强烈的热带性特征;根据Raunkiaer的生活型划分原则,群落中的植物以高位芽的生活型为主,尤其是中高位芽生活型种类最多;群落中植物的叶的特征是以革质、全缘、单叶、中型叶为主,体现了该地区群落的气候和水热条件相适应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山地雨林 区系类型 生活型 叶级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俄贤岭石灰岩山地海南凤仙花所在群落植物区系及生态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秦新生 何科稣 +3 位作者 刘立武 孙君梅 齐旭明 施浩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1-367,共7页
通过样方调查对海南俄贤岭石灰岩山地海南凤仙花Impatiens hainanensis所在群落的植物区系及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总面积为800 m2的样地中,共记录了维管植物46科76属83种(含种下单位),以兰科(16种)、水龙骨科(5种)和大戟科(4... 通过样方调查对海南俄贤岭石灰岩山地海南凤仙花Impatiens hainanensis所在群落的植物区系及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总面积为800 m2的样地中,共记录了维管植物46科76属83种(含种下单位),以兰科(16种)、水龙骨科(5种)和大戟科(4种)等为优势.属的区系成分以泛热带分布(18属)和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15属)为主.群落以灌木层(29种)和草本层(45种)为主,灌木层以海南大戟Euphorbia hainanensis为优势,草本层以玫瑰毛兰Eria rosea占优势;藤本层植物9种,以眼树莲Dischidia chinensis为优势.生活型以矮高位芽(57种)为主.频度等级分布规律为A>B>D>C>E,属于A级的种类最多,有41种,其中草本层20种.与相同生境的海南大戟灌丛群落进行了比较,并对其有效保护提出了初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石灰岩 群落 海南凤仙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技术在海南长臂猿保护中的运用 被引量:9
3
作者 周江 李小成 +2 位作者 周照骊 韩文涛 陈升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4期22-29,共8页
在野外跟踪观察海南长臂猿时利用GPS对该物种在霸王岭保护区栖息地内的活动地点和采食树种进行精确定位,同时结合其栖息地数字化地形图和卫片进行分析,获得海南长臂猿的日移动距离、家域面积、活动所集中的海拔高度等重要生态学信息和数... 在野外跟踪观察海南长臂猿时利用GPS对该物种在霸王岭保护区栖息地内的活动地点和采食树种进行精确定位,同时结合其栖息地数字化地形图和卫片进行分析,获得海南长臂猿的日移动距离、家域面积、活动所集中的海拔高度等重要生态学信息和数据;同时可对海南长臂猿的实际利用栖息地的面积进行精确的估算并进行其栖息地质量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海南长臂猿 保护 栖息地 霸王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热带低地雨林木本植物幼苗层组成与功能群恢复动态 被引量:5
4
作者 路兴慧 丁易 +4 位作者 臧润国 蔡笃磊 林崇 黄卢标 许洋瑜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26-731,共6页
以海南岛霸王岭林区内不同恢复阶段低地雨林幼苗(DBH<1 cm)层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恢复群落中幼苗的物种组成和功能群变化,分析了幼苗层的自然恢复动态。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幼苗层的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恢复阶段幼苗层的... 以海南岛霸王岭林区内不同恢复阶段低地雨林幼苗(DBH<1 cm)层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恢复群落中幼苗的物种组成和功能群变化,分析了幼苗层的自然恢复动态。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幼苗层的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恢复阶段幼苗层的物种个体多度都随高度级的增加而减少,其中,第I高度级幼苗的物种数和个体多度在各个恢复时期均显著高于其它3个高度级,这说明幼苗层的存活曲线接近凹型;恢复60年的次生林群落中幼苗的个体多度最高,符合中度干扰假说;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不同功能群重要值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先锋种的重要值随恢复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少,而耐荫种的重要值则随恢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说明在恢复过程中耐荫种逐渐取代先锋种,从而实现了群落的更新和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苗 物种组成 高度结构 功能群 恢复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