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聚类分析的海南岛雷电灾害易损度风险区划 被引量:49
1
作者 高燚 蒙小亮 劳小青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5-182,共8页
利用1998-2009年全国雷电灾害汇编资料、海南岛18个气象台站雷暴资料、海南闪电定位网观测资料和海南省统计年鉴的区域经济、人口数据,选取了表征海南岛雷电灾害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特征的指标变量。采用R型聚类分析方法对影响... 利用1998-2009年全国雷电灾害汇编资料、海南岛18个气象台站雷暴资料、海南闪电定位网观测资料和海南省统计年鉴的区域经济、人口数据,选取了表征海南岛雷电灾害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特征的指标变量。采用R型聚类分析方法对影响易损度的指标进行了筛选和检验。以雷暴日数、50 kA以上平均地闪密度、雷灾频数、人员伤亡频数和区域经济易损模数等5个指标为依据变量,用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计算了各样本的相似性测度,应用Q型聚类中的Ward’s法(离差平方和法)进行了层次聚类分析,并用Q型迭代聚类分析法进行了聚类解验证,开展了海南岛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海口属于易损度高风险的第1类地区,该类地区雷电灾害综合易损值高达3.89;文昌、澄迈、临高、定安、屯昌和琼海为易损度次高风险的第2类地区;儋州、琼中、白沙、通什和保亭为中等风险的第3类地区;昌江、东方、乐东、万宁、陵水和三亚为较弱风险的第四类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分析 雷电灾害 易损度 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2011年海南岛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2
作者 高燚 周方聪 劳小青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53-262,共10页
利用全国雷电灾害汇编数据,结合人工观测雷暴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和海南省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分析了1999至2011年海南岛的雷电灾害特征。结果表明:1999至2011年间,海南岛共上报了727起雷电灾害事故,导致了405人伤亡,其中死亡157人,受伤248... 利用全国雷电灾害汇编数据,结合人工观测雷暴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和海南省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分析了1999至2011年海南岛的雷电灾害特征。结果表明:1999至2011年间,海南岛共上报了727起雷电灾害事故,导致了405人伤亡,其中死亡157人,受伤248人,雷击人员伤亡比率为1.58∶1;海南岛雷灾事故主要发生在4至9月的午后13至18时,这与海南岛的雷电活动规律一致;海南岛雷灾事故发生最多的依次是海口和琼中;人员伤亡雷灾事故依次主要发生在田野、简易工棚、农村民居、水域和树下;财产损失雷灾事故最频繁发生在电力、石化等五大行业,占总财产损失雷灾事故的22.2%,雷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中酒店类最多(占34.7%);人员伤亡雷灾和财产损失雷灾与雷暴日的相关性不显著,但与生命易损模数和经济易损模数呈现较好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雷灾时空分布 雷击人员伤亡 雷击财产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文昌火箭发射场雷电环境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高燚 陈汇林 +2 位作者 劳小青 蒙小亮 林海滨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2-189,共8页
利用海南省18个气象台站的雷暴人工观测资料和海南闪电定位网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海南文昌火箭发射场的雷暴特征和雷电环境,结果表明:海南岛的中部和北部雷暴活动较强,西部、东部和南部近海地区的雷暴活动较弱,文昌发射场处在北部较强的... 利用海南省18个气象台站的雷暴人工观测资料和海南闪电定位网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海南文昌火箭发射场的雷暴特征和雷电环境,结果表明:海南岛的中部和北部雷暴活动较强,西部、东部和南部近海地区的雷暴活动较弱,文昌发射场处在北部较强的雷暴区;采用Krigine(克里格)方法拟合的结果为文昌火箭发射场雷暴日数的年变化从1982年以后逐渐减少,发射场一年中各月都有雷暴发生,4-10月为雷暴高发期;发射场西部、西北部和北部区域雷暴活动较其它区域要强,79%的雷电流强度小于40 kA,而只有5.9%的雷电流强度大于60 kA,一天中闪电的发生有两个高峰时段,一个出现在凌晨5时到6时,另一个时段出现在14时到18时,午后15时左右是闪电活动最频繁的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火箭发射场 环境分析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雷击致人伤亡特征及易损度评估区划 被引量:29
4
作者 高燚 张义军 +1 位作者 张文娟 张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4-303,共10页
利用1997—2010年全国雷电灾害数据库资料和TRMM卫星的闪电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雷击致人伤亡的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雷击造成我国平均每年460人死亡,425人受伤,死伤比为1:0.92,每年每百万人口平均死亡人数为0.36人,每年每万平方公里平... 利用1997—2010年全国雷电灾害数据库资料和TRMM卫星的闪电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雷击致人伤亡的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雷击造成我国平均每年460人死亡,425人受伤,死伤比为1:0.92,每年每百万人口平均死亡人数为0.36人,每年每万平方公里平均死亡人数为0.48人。为了揭示不同区域雷击致人伤亡的易损度,采用R型聚类分析方法对影响易损度的8个指标进行筛选,应用Q型聚类中类平均联结法进行分析计算,给出我国雷击致人伤亡的6类风险区划,发现广东和海南划为易损度极高的第1类地区,该类地区雷击致人伤亡的综合易损值高达5.017,而划为第5类、第6类的我国西北和东北地区雷击致人伤亡的易损度较弱,属弱风险区域。采用离差平方和法对聚类的结果进行解释和验证表明:聚类解稳定可信,较好地反映了雷击致人伤亡这种随机事件的区域易损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 人员伤亡 易损度 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3年海南岛地闪活动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余海 张廷龙 +3 位作者 高燚 劳小青 韦昌雄 范祥鹏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5-203,共9页
利用海南省地闪定位网获取的4年(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地闪定位资料,详细分析海南岛地闪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海南岛的地闪活动主要发生在4—10月;呈双峰特征,峰值分别出现于5月和8月,分别约占全年总地闪数的23%和18%;地闪活... 利用海南省地闪定位网获取的4年(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地闪定位资料,详细分析海南岛地闪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海南岛的地闪活动主要发生在4—10月;呈双峰特征,峰值分别出现于5月和8月,分别约占全年总地闪数的23%和18%;地闪活动在6—7月明显地间歇性减少.从日变化特征来看,地闪在14:00—20:00时段最为频繁.16:00左右达到峰值,而5:00左右有一个较弱的峰值,2个峰值所占比例分别约为11.3%和4.2%.通过对比分析各地区的地闪活动,发现日变化呈现双峰特征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和西部沿海地区,而中部内陆及靠近琼州海峡的北部沿海地区呈单峰值特征.海南岛中部内陆山区的地闪密度大,沿海地区地闪密度小,并且存在2个地闪密度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日变化 双峰 地闪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触发闪电连续电流过程与M分量特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方聪 张义军 +4 位作者 吕伟涛 高燚 郑栋 张阳 陈绍东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0-338,共9页
在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对2008年和2011年夏季人工触发闪电回击之后的14个连续电流过程和43个M分量的通道底部电流、电场变化和通道亮度进行了同步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M分量的电流、快慢电场变化和亮度变化波形均近似对称;触发闪电... 在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对2008年和2011年夏季人工触发闪电回击之后的14个连续电流过程和43个M分量的通道底部电流、电场变化和通道亮度进行了同步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M分量的电流、快慢电场变化和亮度变化波形均近似对称;触发闪电连续电流过程的持续时间、转移电荷量、电流平均值的几何平均值分别为22 ms,6.0 C和273 A;M分量的幅度、转移电荷量、半峰值宽度、上升时间、持续时间的几何平均值分别为409 A,205 mC,520μs,305μs和1.6 ms;连续电流持续时间与M分量的个数、相邻M分量之间的时间间隔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触发闪电 连续电流过程 M分量 特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土壤湿度时空分布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何媛 文军 +4 位作者 黄彦彬 张堂堂 赖欣 康悦 余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9-137,共9页
利用1961-2010年普林斯顿大学每3 h一次、1°×1°的大气强迫场数据驱动公用陆面模式CLM4.0(Common Land Model,version4.0)对黄河源区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模拟试验,合理优化了CLM 4.0中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质地属性参数... 利用1961-2010年普林斯顿大学每3 h一次、1°×1°的大气强迫场数据驱动公用陆面模式CLM4.0(Common Land Model,version4.0)对黄河源区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模拟试验,合理优化了CLM 4.0中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质地属性参数,将模拟结果与荷兰自由大学AM SR-E土壤湿度产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利用玛曲土壤湿度观测站点的观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CLM4.0模式能较好的模拟黄河源区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在优化陆面有机质和土壤质地数据参数后,模拟的土壤湿度空间分布更合理,但CLM4.0模拟的土壤湿度比地面观测值和AMSR-E土壤湿度产品的土壤湿度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M4.0 黄河源区 土壤湿度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