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椰八角铁甲和椰心叶甲对椰子和银海枣的寄主选择性 被引量:5
1
作者 苏璐 吕宝乾 +3 位作者 彭正强 周世豪 符舜 潘铭河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2019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水椰八角铁甲和椰心叶甲均为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入侵害虫,两者的外部形态、取食部位和危害特征相似。研究它们的寄主选择性有助于了解这2种害虫的扩散和成灾机制。【方法】在室内用椰子和银海枣2种寄主植物分别饲养水椰八角铁甲... 【目的】水椰八角铁甲和椰心叶甲均为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入侵害虫,两者的外部形态、取食部位和危害特征相似。研究它们的寄主选择性有助于了解这2种害虫的扩散和成灾机制。【方法】在室内用椰子和银海枣2种寄主植物分别饲养水椰八角铁甲和椰心叶甲,研究在不同寄主植物上水椰八角铁甲和椰心叶甲的存活率、产卵率、发育历期等以及这2种害虫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性。【结果】水椰八角铁甲在2种寄主上的存活率差异显著,除了卵期和蛹期之外,幼虫期各虫态在银海枣上的存活率明显比在椰子上的存活率高;椰心叶甲在椰子上的存活率高于银海枣,各虫态平均存活率分别为95%和86%。取食银海枣的水椰八角铁甲达标准卵量概率为0.23,取食椰子不产卵,无法完成整个世代;取食椰子的椰心叶甲达标准卵量概率为0.86,取食银海枣不产卵,也无法完成整个世代;水椰八角铁甲取食银海枣完成世代的实验种群趋势指数为12.55,椰心叶甲取食椰子完成世代的实验种群趋势指数为66.55。【结论】水椰八角铁甲和椰心叶甲分别对银海枣和椰子这2种寄主植物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在海南椰子树的数量远远超过银海枣,该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椰心叶甲在海南岛广泛分布而水椰八角铁甲只是零星发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椰八角铁甲 椰心叶甲 寄主植物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粤港澳大湾区NPP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温旭丁 罗赵慧 符良刚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0-300,共11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陆地生态过程中的重要参数,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环节。本研究采用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反演粤港澳大湾区NPP,探讨其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陆地生态过程中的重要参数,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环节。本研究采用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反演粤港澳大湾区NPP,探讨其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01-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年NPP均值为0.89 kg·C·m^(-2),空间分布上呈现由中心区和东南区向东北、西北方向递增的趋势。随时间变化,NPP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其速率约为0.001 kg·C·m^(-2)·a^(-1);从NPP未来变化趋势看,大部分区域NPP未来呈下降趋势。NPP与平均气温、累积降雨总体呈正相关关系,但NPP与累积降雨的相关性大于NPP与平均气温的相关性;总体而言,NPP对平均气温和累积降雨的变化呈正响应,其响应均值分别为0.007 kg·C·m^(-2)·a^(-1)·℃^(-1)和0.0001 kg·C·m^(-2)·a^(-1)·(100 mm)^(-1)。土地利用变化对NPP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城市扩张对NPP产生极显著负效应(P<0.0001),而生态恢复对NPP产生极显著正效应(P<0.0001),且城市扩张对NPP的影响远高于生态恢复对NPP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理解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同时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修复、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变化 温度 降水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粤港澳大湾区增强型植被指数时空变化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温旭丁 罗赵慧 符良刚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6期222-232,共11页
为了解粤港澳大湾区植被生长态势变化及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基于MODIS-EVI数据、气候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响应分析,探讨粤港澳大湾区2001—2018年生长季植被EVI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及其与平... 为了解粤港澳大湾区植被生长态势变化及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基于MODIS-EVI数据、气候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响应分析,探讨粤港澳大湾区2001—2018年生长季植被EVI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及其与平均气温、累积降雨量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1—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年EVI均值呈中心区和东南区向东北、西北和西南方向递增的趋势。年均增加速率约为0.003 EVI/年。从未来变化趋势看,大部分区域EVI在未来呈下降趋势;(2)EVI与平均气温和累积降雨量总体呈正相关关系,但EVI与降雨的相关性大于EVI与平均气温的相关性,EVI对气温和降雨总体呈正响应,其响应均值分别为0.009 EVI/℃和0.003 EVI/100 mm;(3)土地利用变化对EVI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城市扩张对EVI产生极显著负效应(P<0.0001),而生态恢复对EVI表现为极显著正效应(P<0.0001),且城市扩张对EVI的影响远高于生态恢复对EVI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变化、生态系统恢复、城市生态规划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I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