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干扰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森林群落木本植物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黄耀 梁彩群 +8 位作者 莫燕妮 刘畅 张翔 郝杰威 李东海 戚春林 张顺卫 李婧涵 杨小波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4期235-245,共11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成立于2021年,但仍有局部区域的植被因历史原因存在人为干扰。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霸王岭、吊罗山、尖峰岭3个片区的热带雨林为例,采用时空替代法,调查并分析了3个国家公园受不同程度长期干扰群落物种丰富度...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成立于2021年,但仍有局部区域的植被因历史原因存在人为干扰。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霸王岭、吊罗山、尖峰岭3个片区的热带雨林为例,采用时空替代法,调查并分析了3个国家公园受不同程度长期干扰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及其受地形和生物因子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干扰降低了3个国家公园群落的α多样性,增加了β多样性。物种组成的相似性沿长期干扰的梯度递减。长期干扰与木本植物物种组成呈负相关关系。长期干扰削弱了木本植物丰富度与地形、生物因子关系,直接影响木本植物丰富度。需要重点监测公园内受干扰严重的森林群落以维持海南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干扰 濒危植物 国家公园 物种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高速公路穿越段景观动态与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23
2
作者 姚小兰 周琳 +1 位作者 吴挺勋 任明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6695-6703,共9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被中线高速公路自东北-西南方向穿越,改变了局域景观分布格局,影响到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原真性,可能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选取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高速公路穿越段两侧3 km作为研究区域,运用GIS技术、Fragstats和景...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被中线高速公路自东北-西南方向穿越,改变了局域景观分布格局,影响到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原真性,可能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选取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高速公路穿越段两侧3 km作为研究区域,运用GIS技术、Fragstats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定量评价2013年(高速公路未建)、2016年(高速公路在建)和2019年(高速公路竣工)三年的景观要素变化,解析景观变化趋势和可能带来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2016年高速公路建成面积(含动土区域)为325.51 hm^(2),林地面积略有减少,但林地斑块密度增加;耕地面积虽略有增加,但耕地最大斑块指数下降,耕地景观优势度降低。2019年高速公路建成竣工后,由于路旁绿化,高速公路占地面积有所下降,林地面积和林地斑块密度增加,但林地和耕地斑块的内聚力指数下降,自然连通度略降低,破碎化程度加剧;高速公路穿越段中等生态风险区和较高生态风险区面积逐年增加。但隧道和高架桥路段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道路两侧的植被连通性,对局域生态系统没有明显影响。高速公路造成的生境隔离与破碎化可能累积产生远期的负面生态学效应。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高速公路穿越段位于生态敏感的水源涵养区,建议增设隧道式高架林地提升生境连通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增加人工湿地汇聚和净化道路径流、设立长期生态监测样地对关键节点生态过程与生态系统功能特别是水源涵养与水质净化功能等开展监测与生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生态学 国家公园 景观格局 生态风险 生态廊道 人工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道路分布及其对景观完整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挺勋 姚小兰 任明迅 《热带生物学报》 2022年第2期101-111,F0003,共12页
为揭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不同类型道路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景观格局的影响,选取2000、2010和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涉及的道路分布和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缓冲区分析法获取不同等级道路两侧的景观变化趋势。... 为揭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不同类型道路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景观格局的影响,选取2000、2010和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涉及的道路分布和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缓冲区分析法获取不同等级道路两侧的景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道路长度增加2134.6 km,道路密度增加了0.500 km·km^(-2)。2010年,乡道及以下道路长度增加2030 km;2019年,新增高速公路,省道310升级为国道361。(2)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的斑块密度指数及景观形状指数分别在0~500、0~300和0~250 m范围呈下降趋势,随后趋向于平缓,聚集度指数则表现相反;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最大影响范围分别为500、300和250 m。(3)2000—2019年,道路影响范围内的耕地、有林地、草地、疏林地面积减少,其中高速公路、省道附近的有林地、草地面积降幅最大,国道附近的耕地面积降幅最大;水域、灌木林、建设用地、其他林地(含果园)面积增加,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周边的其他林地(含果园)面积增幅最大。(4)道路影响范围内,景观形状指数、斑块密度指数和分离度指数略有增加,蔓延度指数则稍有下降;目前道路对国家公园景观的影响较小,但由于道路存在较明显的累加效应及传播作用,仍然需要注意道路对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可能影响,建议加强大型道路如高速公路道路径流的汇流与净化、道路两侧生态廊道、长期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高速公路 景观格局 生境破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淹-盐胁迫对两耐淹树种生理生态及Na^(+)、K^(+)和Cl^(-)离子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柏燊 苗灵凤 杨帆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7-386,共10页
滨海河口河岸带植物易受到水淹和盐复合胁迫的影响。前期研究表明水翁(Syzygium nervosum A.Cunn.ex DC.)和乌墨(Syzygium cumini(L.)Skeels)具有较强的耐水淹能力,然而两种植物对水淹-盐复合胁迫的耐受性尚不清楚。本研究设置水淹、盐(... 滨海河口河岸带植物易受到水淹和盐复合胁迫的影响。前期研究表明水翁(Syzygium nervosum A.Cunn.ex DC.)和乌墨(Syzygium cumini(L.)Skeels)具有较强的耐水淹能力,然而两种植物对水淹-盐复合胁迫的耐受性尚不清楚。本研究设置水淹、盐(350 mmol/L)及水淹-盐(175 mmol/L)复合胁迫3种胁迫处理,比较两物种对不同胁迫的生长、生理生化和盐胁迫相关离子积累的响应。结果显示,经过24 d处理,3种胁迫处理均低了两物种的生物量,提高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水淹胁迫下两物种的超氧阴离子(O_(2)^(·-))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下降,根系K^(+)含量上升,K^(+)/Na^(+)下降;盐胁迫下乌墨幼苗O_(2)^(·-)含量下降,水翁幼苗O_(2)^(·-)含量上升,两物种幼苗的脯氨酸含量、H_(2)O_(2)含量、Na^(+)、Cl^(-)含量上升,K^(+)/Na^(+)下降;水淹-盐复合胁迫下两物种的O_(2)^(·-)、Na^(+)、Cl^(-)含量上升,K^(+)/Na^(+)下降。此外,与水淹相比,水淹-盐复合胁迫降低了两物种的生物量,提升了两物种的O_(2)^(·-)、Na^(+)、Cl^(-)含量。与水翁相比,乌墨幼苗在盐、水淹-盐复合胁迫下有较高的生物量、脯氨酸含量、GR活性和K^(+)/Na^(+),以及较低的H_(2)O_(2)、Na^(+)和Cl^(-)含量,具有更强的盐、水淹-盐复合胁迫耐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淹-盐复合胁迫 水翁 水淹 乌墨 盐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草床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的检测方法、赋存特征及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5
作者 侯帅玲 樊瑾珞 +6 位作者 任国梁 邓惠 赵媛媛 李佳桐 赵维斌 冯丹 葛成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126,共15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被频繁检出,对海洋生物和环境的生态风险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海草床作为一个重要的海洋“蓝碳”生态系统,正受着微塑料污染的潜在威胁。本文梳理了海草床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的分离提取与定性定量...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被频繁检出,对海洋生物和环境的生态风险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海草床作为一个重要的海洋“蓝碳”生态系统,正受着微塑料污染的潜在威胁。本文梳理了海草床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的分离提取与定性定量检测方法,系统总结了海草床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归纳了其对海草床生态系统的毒理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海草床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的风险评估和污染防控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海草床生态系统 毒理效应 检测分析 赋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口市常见榕属植物BVOCs排放特征及与环境因素相关性
6
作者 付彦 何禾 杨宗德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48-2460,共13页
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是生物圈与大气之间的重要纽带,对大气化学、臭氧形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森林公园和绿化植物产生的挥发性排放物会对当地和区域空气质量产... 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是生物圈与大气之间的重要纽带,对大气化学、臭氧形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森林公园和绿化植物产生的挥发性排放物会对当地和区域空气质量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选取了海口种植率较高的2种常见榕属植物,采用动态顶空套袋采集法和气质联用仪的鉴定分析,测量印度榕和高山榕的BVOCs排放量,并探讨其BVOCs的化学组分和排放特征。同时,试验持续监测环境因子[温度(T)、光合有效辐射(PAR)]和生理参数[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蒸腾速率(Tr)],进一步分析榕属BVOCs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印度榕和高山榕分别鉴定出19种和12种化合物,榕属植物BVOCs的排放以异戊二烯和萜类化合物为主,其中印度榕异戊二烯在雨季排放相对含量比旱季增大1.82倍,可见印度榕具有较大的异戊二烯排放潜力。萜烯化合物中的α-蒎烯、石竹烯贡献度较大。榕属BVOCs日变化呈现“早晚低、中午高”的单峰排放模式,BVOCs排放量最大出现在中午12:00或14:00温度的或光合有效辐射最高的时刻。在雨季榕属BVOCs排放量显著高于旱季排放量。此外,榕属BVOCs排放量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具有一致性,与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呈正相关,与其自身的生理参数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呈正相关,与胞间CO_(2)浓度呈负相关。本研究拓展了热带榕属植物BVOCs排放特征的研究领域,为丰富热带和亚热带区域植物BVOCs排放清单数据库及其环境效应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挥发性有机物 异戊二烯 单萜 环境因素 生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套降水产品在海南岛的适用性评估
7
作者 李世禧 廖玮杰 +4 位作者 尚明 郭建超 施晨晓 杨岳 白磊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88-1601,共14页
使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全球范围的降水观测已成为当前热点。然而,热带海岛地区因其气候特殊和地形复杂,遥感降水数据的精度评估尚未充分研究。文章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利用小时尺度的站点数据对CMORPH、CHIRPS、GsMAP、GPM、MSWEP、ERA5-L... 使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全球范围的降水观测已成为当前热点。然而,热带海岛地区因其气候特殊和地形复杂,遥感降水数据的精度评估尚未充分研究。文章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利用小时尺度的站点数据对CMORPH、CHIRPS、GsMAP、GPM、MSWEP、ERA5-Land和PERSIANN进行多尺度系统评估,分析各类产品在该区域的降水探测能力。结果表明:1)相比于其他5种降水产品,GsMAP和GPM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均具有更优表现,相关性强,误差小,对各级降水的探测成功率较高。在3 h尺度上,GPM和GsMA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和0.52;在日尺度上,GPM和GsMA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和0.74。2)在年降水量对比中,过去20年海南岛的年平均降水量呈现波动中变化趋势,平均值为1776.4 mm/a。CMORPH的年平均值为1765.1 mm/a,与CHM-PRE数据集最为接近,误差较小。3)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中,GsMAP的降水量范围为1337.9~2287.0 mm,与站点观测数据(996.9~2368.9 mm)最为接近,呈现东部多于西部,西南山区多于东北平原的环状分布格局,尤其在海南岛东南部的高值中心区域,二者较吻合。4)在降水趋势分析中,CMORPH、ERA5-Land、GPM、MSWEP、CHIRPS和PERSIANN在海南岛部分地区呈现增加趋势,而GsMAP呈现较为强烈的增加趋势。5)在极端降水事件分析中,GPM能较好地模拟海南岛台风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因此,在开展海南岛降水研究工作时,GsMAP和GPM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格局 极端降水事件 气候变化 多尺度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逐层试验设计的多维不确定参数对水资源配置结果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朱艳翔 蔡昊 +1 位作者 叶长青 贲月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6-203,210,共9页
不确定参数对水资源配置结果有着重要影响,相关研究较少定量评估不确定参数输入带来的系统响应情况变化。以区间数表示水资源配置涉及的不确定参数,构建了含多维不确定参数的不精确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然后采用逐层试验设计方法,量化不... 不确定参数对水资源配置结果有着重要影响,相关研究较少定量评估不确定参数输入带来的系统响应情况变化。以区间数表示水资源配置涉及的不确定参数,构建了含多维不确定参数的不精确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然后采用逐层试验设计方法,量化不确定参数对目标值、配置决策等配置结果关键边界特征(上界、中值、下界)的主效应、交互效应和贡献率,最后以南渡江流域为实例验证本方法的实用性。结果表明,在规划年2030年,南渡江流域管理者可以按照预先定义的供水目标上限供水,预期供水总收益为[213.11,305.89]亿元。逐层试验设计能够定量分析多维不确定参数对配置结果的影响,中游、下游的农业和市政供水效益系数对供水总效益下界、中值、上界的贡献率可达60%以上,中游农业供水效益系数变化造成的供水总收益变化最大,对供水总效益的下界、中值、上界的主效应分别为44.22、48.28、43.01;P=95%特别枯水年来水量对总缺水量下界、中值、上界的贡献率可达50%以上,其主效应分别为-11.04、-22.30、-24.12,其变化造成的总缺水量变化最大;供水总效益或总缺水量下界、中值和上界的主要影响参数类型一致,但是不同界限上贡献率值不同,且交互效应影响很低。研究结果可为南渡江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制定和水安全保障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层试验设计 多维不确定参数 不精确两阶段随机规划 水资源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盐复合胁迫对降香黄檀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9
作者 周静静 苗灵凤 +2 位作者 李大东 田梦洁 杨帆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6,共10页
为探究干旱-盐复合胁迫对陆生木本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在旱-盐复合胁迫(SD,25%~30%田间持水量+150 mmol/L NaCl)下对3种种植密度[每盆种植1株(DI)、2株(DII)、3株(DIII)]的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幼... 为探究干旱-盐复合胁迫对陆生木本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在旱-盐复合胁迫(SD,25%~30%田间持水量+150 mmol/L NaCl)下对3种种植密度[每盆种植1株(DI)、2株(DII)、3株(DIII)]的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幼苗的生长、光合色素含量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I密度下SD处理显著抑制了株高增长量、基径增长量、总叶面积、主根长、总叶绿素含量和相对含水量,但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与DI密度相比,DIII密度进一步降低了GR活性和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导致幼苗生长受到抑制。因此,在旱-盐复合胁迫的环境下,种植密度会对降香黄檀的生长产生影响,在海岸带栽植降香黄檀幼苗的过程中,应考虑低密度栽植模式进行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盐胁迫 种植密度 生长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验与文献研究热解温度和原料对木醋液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郭根茂 黄青 +4 位作者 王青青 王麓雅 刘银 刘权 苏雪松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8期1371-1381,共11页
为探讨不同原料、温度对木醋液组分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不同温度段的桉树木醋液组分,利用木醋液、木醋酸、Wood vinegar、Pyroligenous acid、Smoke liquid和Prolysis liquid等关键词,检索和查阅了国内外主流数据库10个,文献发表... 为探讨不同原料、温度对木醋液组分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不同温度段的桉树木醋液组分,利用木醋液、木醋酸、Wood vinegar、Pyroligenous acid、Smoke liquid和Prolysis liquid等关键词,检索和查阅了国内外主流数据库10个,文献发表时间从1996年至2020年,经甄别筛选关于木醋液组分与含量研究有效文献75篇,包括低温和高温段的桉树木醋液组分数据。采用聚类热图分析、NMDS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等统计学方法对木醋液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解温度低于和高于350℃的木醋液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1,R=0.466)。在热解温度低于350℃时,酸类物质平均相对含量最高(39.66%),当温度高于350℃时,酚类物质相对含量较低温段增加了1.9倍,酸类物质和醛类物质含量分别减少了86%和56%。温度与酸类物质(y=-0.08 x+55.7)和酚类物质(y=0.03 x+19.15)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线性关系。随机森林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木醋液组分中酸类物质(MDA=14.9%,MDGini=25.4%)和酚类物质(MDA=9.7%,MDGini=19.25%)是木醋液组分的主要物质。酚类物质和酸类物质呈显著负相关(P<0.01,r^(2)=-0.43),醇类物质和酮类物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r^(2)=0.23),其中,乙酸(29.48%)是酸类物质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其次为丙酸(3.13%),酚类物质以苯酚(8.07%)、2-甲氧基苯酚(8.02%)和2,6-二甲氧基苯酚(5.72%)等化合物为主。糠醛(8.31%)、1-羟基-2-丙酮(5.18%)和糠醇(2.52%)分别是醛类物质、酮类和醇类物质的主要化合物。本研究为木醋液功能性产品的开发以及生物质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醋液 酸类物质 酚类物质 化学组分 随机森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猪干扰对四川夹金山植物群落特征和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郝建锋 余飞燕 +4 位作者 姚小兰 陈聪琳 喻静 向琳 齐锦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9645-9654,共10页
选择四川省夹金山针阔混交林,采用典型样地法调查、RDA二维排序分析高山高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地上地下生产力的关系及两者对不同等级放猪干扰的响应,结果显示:(1)夹金山针阔混交林群落共有植物55科117属172种,乔木层、灌木层在各... 选择四川省夹金山针阔混交林,采用典型样地法调查、RDA二维排序分析高山高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地上地下生产力的关系及两者对不同等级放猪干扰的响应,结果显示:(1)夹金山针阔混交林群落共有植物55科117属172种,乔木层、灌木层在各程度干扰下优势种变动较小,川滇长尾槭(Acer caudatum var.prattii)、箭竹(Fargesia spathacea)等始终占据首要地位,草本层优势种变化较大;(2)随干扰程度增加,一年生草本重要值升高,多年生草本重要值降低,其中适口性较强的禾草类植物重要值降低,且草本层地下与地上生物量比值明显降低;(3)乔灌草三层物种多样性水平在轻度干扰下最高,重度干扰下最低;(4)RDA结果分析显示,灌、草本层各物种多样指数(除Pielou均匀度指数外)与各层次生物量呈正相关,乔木层各多样性指数与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枯落物量均呈正相关;(5)轻度干扰梯度下幼苗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干扰梯度,I级下林内几乎未发现成活的乔木优势种幼树,群落更新能力最差。综上,建议将重度、较重度(Ⅱ级)干扰样地(即距养猪场2000 m范围内)的管理措施设置为禁牧或轮牧,重点维护川滇长尾槭、糙皮桦(Betula utilis)的幼树生长以促进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金山 二代野猪放牧 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调理剂联合芽孢杆菌施用对水稻吸收镉砷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秋莹 苏天燕 +7 位作者 陆问 于磊 穆莉 毛雪飞 杨秋 张治军 张冬明 刘文杰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988-1999,共12页
矿区农田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产品安全,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研究是矿区农田土壤安全利用的前提.为探究不同土壤调理剂联合芽孢杆菌施用对矿区土壤镉(Cd)和砷(As)的修复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设置对照处理(CK)、单... 矿区农田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产品安全,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研究是矿区农田土壤安全利用的前提.为探究不同土壤调理剂联合芽孢杆菌施用对矿区土壤镉(Cd)和砷(As)的修复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设置对照处理(CK)、单一/复合施用芽孢杆菌(J)以及两种土壤调理剂(氧化钙镁肥,D1;硅钙镁钾肥,D2)共8个处理(CK、J、D1、D2、J+D1、J+D2、D1+D2和J+D1+D2),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有效态Cd和As含量、水稻产量以及水稻各部分Cd和A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除菌剂外,单一/复合施用两种土壤调理剂能提高土壤pH,对比CK处理,其余处理组均能提高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效磷(AvP)含量和有效硅(Si)含量.②单一/复合施用土壤调理剂和菌剂均同时降低了土壤有效态Cd和As含量,二者降幅分别为5.46%~47.53%和5.32%~25.49%,同时有效态Cd和As含量的降幅以D1+D2处理最大,D2处理次之,菌剂(J)单独施用的降幅最小.③D2、J+D1、J+D2、D1+D2和J+D1+D2这5种处理均能显著降低糙米和精米中Cd的含量,J处理和J+D1+D2处理均能显著降低精米As含量,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22)中的食品安全生产标准.④试验材料主要通过改变土壤pH、CEC和有效Si含量来影响土壤Cd和As的生物有效性,以及水稻对Cd和As的吸收和转运.研究显示,硅钙镁钾肥(D2处理)无论单施还是联合施用均能显著降低糙米Cd含量,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22)中的食品安全标准,但其对糙米As含量无显著影响,因此硅钙镁钾肥可为单一Cd污染土壤的水稻安全生产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调理剂 枯草芽孢杆菌 镉砷复合污染 镉砷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效唑对热区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影响及网络互作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丽君 周彦妤 +3 位作者 靳晓拓 宋禹 吴春蕊 赵洪伟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0年第10期35-45,共11页
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在农业上使用广泛,有研究表明常年大量的施用多效唑不仅会影响作物生长,也会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关于多效唑影响热区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研究了多效唑... 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在农业上使用广泛,有研究表明常年大量的施用多效唑不仅会影响作物生长,也会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关于多效唑影响热区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研究了多效唑在热区土壤中降解速率变化,发现热区土壤多效唑的初始施用浓度越高,则其降解速率越快。施药150d后,3和30mg/kg多效唑在土壤中的降解率分别达到63.84%和90.83%。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原药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进一步构建微生物共现网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多效唑改变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随着多效唑施用时间的延长,绿弯菌门和壶菌门的相对丰度先增加后降低,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先降低后增加。施用多效唑显著降低土壤细菌多样性,促进土壤真菌丰富度的增加。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多效唑处理降低细菌和真菌互作网络的复杂度,对细菌和真菌互作产生一定影响,其影响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本项研究为在热区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多效唑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效唑 土壤微生物 生态网络分析 Illumina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