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珍稀濒危观赏植物园林应用筛选 被引量:4
1
作者 黎肇家 方发之 +4 位作者 吴二焕 桂慧颖 吴钟亲 徐建辉 罗湘粤 《热带林业》 2023年第3期16-22,共7页
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珍稀濒危观赏性植物进行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筛选出适合应用于海南园林绿化植物资源。结果表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珍稀濒危观赏性植物共31科92属190种,分别为乔木42种、灌木4种、藤本3种、草本14... 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珍稀濒危观赏性植物进行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筛选出适合应用于海南园林绿化植物资源。结果表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珍稀濒危观赏性植物共31科92属190种,分别为乔木42种、灌木4种、藤本3种、草本141种。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值为Ⅰ级(Tj≥4.5)的有37种,其中乔木18种、灌木1种、草本18种,草本均为兰科植物;Ⅱ级(4.5>Tj≥4.0)的有12种,均为乔木;Ⅲ和Ⅳ级的有141种。综合评价值Ⅰ级的37种珍稀濒危观赏性植物具有观赏价值高、广泛的逆境适应能力、人工栽培技术成熟、繁殖栽培成本低、园林应用前景巨大等特点,可为海南园林绿化提供良好的珍稀濒危植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珍稀濒危植物 植被调查 层次分析 综合评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规律 被引量:6
2
作者 杨青青 陈小花 《热带林业》 2023年第3期4-8,15,共6页
为了解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规律,在吊罗山不同海拔梯度共设立30个20m×20m的固定样方,对植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区域内乔木层共计134种植物,以陆均松、... 为了解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规律,在吊罗山不同海拔梯度共设立30个20m×20m的固定样方,对植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区域内乔木层共计134种植物,以陆均松、琼南柿、鸭脚木和阿丁枫等为主要优势树种;(2)当海拔低于1000m时,陆均松为主要优势树种,当海拔高于1000m时,琼南柿占绝对优势;(3)随海拔高度的增加,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表现为中海拔(960m~1000m)>低海拔(930m~950m)>高海拔(1010m~1070m)。研究结果为该区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科学保护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雨林 国家公园 物种多样性 海拔梯度 陆均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不同林分植物叶片-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小花 陈宗铸 +2 位作者 吴庭天 雷金睿 李苑菱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5期102-108,共7页
碳(C)、氮(N)和磷(P)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元素,深入认识海南岛典型森林类型植物-土壤系统中的C、N、P生态化学计量对热带地区森林可持续性研究至关重要。研究通过测定原始林和次生林2种林分中植物叶与土壤的C、N、P... 碳(C)、氮(N)和磷(P)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元素,深入认识海南岛典型森林类型植物-土壤系统中的C、N、P生态化学计量对热带地区森林可持续性研究至关重要。研究通过测定原始林和次生林2种林分中植物叶与土壤的C、N、P含量,掌握热带区域典型森林植物叶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1)2种林分C、N含量差异显著,P含量无明显差异,其中各林分植物叶C、N、P含量均高于土壤。(2)2种林分C/N、C/P、N/P表现为植物叶>土壤,其中C/P、N/P在不同林分间均表现为原始林>次生林;各林型植物叶N/P含量范围为16.11~56.77,均高于全国森林平均值,说明2种林型植物的生长倾向于受P的限制。(3)研究范围内植物叶和土壤C含量在2种林分中呈显著正相关,其余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研究结果为了解热带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状况和揭示植物与土壤生态化学循环过程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森林类型 养分循环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源黑黄檀在海南岛引种的早期测定及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田蜜 曾祥全 +3 位作者 杜丽敏 郭霞 黄国宁 史丹妮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3期98-103,共6页
为了研究黑黄檀Dalbergia fusca在海南引种的适应性及稳定性,筛选早期生长性状优良的种源,为后续引种造林提供一定的试验依据。以云南澜沧、景谷、景洪3个种源材料,分别在海南海口云龙、定安龙州、屯昌枫木、乐东尖峰营造试验林,对其1... 为了研究黑黄檀Dalbergia fusca在海南引种的适应性及稳定性,筛选早期生长性状优良的种源,为后续引种造林提供一定的试验依据。以云南澜沧、景谷、景洪3个种源材料,分别在海南海口云龙、定安龙州、屯昌枫木、乐东尖峰营造试验林,对其1年生成活率、地径、株高生长性状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各试验点间的地径、株高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差异(P<0.01),地径性状的种源×试验点互作效应明显,株高性状的种源×试验点交互作用则较小。引种的黑黄檀在乐东尖峰的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较强,可作为黑黄檀在海南引种栽培的首选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黄檀 种源 引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东南沿海地区不同森林类型林地凋落物现存量和养分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毅青 陈宗铸 +3 位作者 陈小花 雷金睿 李苑菱 吴庭天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59-1165,共7页
为揭示热带沿海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元素储存能力的差异,选取林地相邻、生境条件基本一致的青皮林和木麻黄林为研究对象,设置随机样地,采集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已分解层凋落物样品,测定凋落物层现存量和主要养分元素... 为揭示热带沿海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元素储存能力的差异,选取林地相邻、生境条件基本一致的青皮林和木麻黄林为研究对象,设置随机样地,采集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已分解层凋落物样品,测定凋落物层现存量和主要养分元素含量、储量及其释放率。结果表明:(1)木麻黄林凋落物层现存量为29.49 t/hm^(2),是青皮林的2倍,2种林型不同分解层表现为:已分解层>半分解层>未分解层;(2)2种林型不同分解层养分元素含量基本遵循C>N>Mg>K>P的变化模式,随着凋落物分解,青皮林各养分元素含量逐级降低,木麻黄林则因养分元素不同而异,可能因凋落物C含量流失过多出现损失速率大于分解释放养分速率而造成半分解层N、P、Mg的含量相对增加,但均在已分解层含量最低;(3)木麻黄林凋落物层养分储量值为8448.23 kg/hm^(2),是青皮林的2倍,各分解层凋落物养分元素的储量依次为C>N>Mg>K>P,与养分元素含量变化规律一致,而养分释放率从未分解层(-1.79%、-0.97%)到半分解层(0.65%、1.23%)呈现增加趋势。总之,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林型的凋落物现存量、养分含量及其储量的差异可能与植物叶片生物学特征、微环境条件、微生物种群及活性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层 养分元素 释放率 青皮林 木麻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清澜港红树林优势群落冠层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
6
作者 杨青青 陈小花 《热带林业》 2023年第1期70-75,80,共7页
对比分析不同优势群落冠层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为深入认识海南省文昌清澜港红树林优势群落冠层叶片的C、N、P生态化学计量,对热带海岸生态脆弱区森林可持续性研究至关重要。该研究通过测定海莲(尖瓣海莲)、榄李(红榄李)和红树3种优势群... 对比分析不同优势群落冠层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为深入认识海南省文昌清澜港红树林优势群落冠层叶片的C、N、P生态化学计量,对热带海岸生态脆弱区森林可持续性研究至关重要。该研究通过测定海莲(尖瓣海莲)、榄李(红榄李)和红树3种优势群落中冠层叶片的总碳、总氮、总磷含量,掌握清澜港红树林优势群落冠层叶片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1)3种优势群落冠层叶片总碳、总氮含量均值分别介于362.08g·kg^(-1)~379.50g·kg^(-1)和14.05g·kg^(-1)~15.21g·kg^(-1)之间,均表现为红树>海莲(尖瓣海莲)>榄李(红榄李);总磷含量均值排序为海莲(尖瓣海桑)(1.27g·kg^(-1))>榄李(红榄李)(1.17g·kg^(-1))>红树(1.16g·kg^(-1))。(2)3种优势群落冠层叶片的C/N均值介于25.65~27.75之间,表现为榄李(红榄李)>海莲(尖瓣海莲)>红树;C/P均值介于328.01~354.46之间,表现为榄李(红榄李)>红树>海莲(尖瓣海莲);N/P均值介于12.13~13.73之间,表现为红树>榄李(红榄李)>海莲(尖瓣海莲)。(3)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红树林优势群落冠层叶片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之间无显著相关。研究结果为了解热带海岸生态脆弱区红树林主要优势群落的养分状况和生态化学循环过程提供数据支持,以期为该区域3种优势群落的科学评估及后续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叶片化学计量 优势群落 C:N:P比率 清澜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澜港红树林湿地典型群落类型沉积物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20
7
作者 陈小花 陈宗铸 +2 位作者 雷金睿 吴庭天 李苑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572-4581,共10页
滩涂海岸红树林生态系统通常具有较高的土壤养分,尤其是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海南岛红树林种类丰富且生长较好,通过对红树林沉积物有机碳组分的基础研究有利于提高对红树林湿地固碳能力的评估精度,加深对海洋蓝碳的认识。以清澜港红树林5... 滩涂海岸红树林生态系统通常具有较高的土壤养分,尤其是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海南岛红树林种类丰富且生长较好,通过对红树林沉积物有机碳组分的基础研究有利于提高对红树林湿地固碳能力的评估精度,加深对海洋蓝碳的认识。以清澜港红树林5种典型群落类型为对象,比较分析表层土壤(0-10 cm)总有机碳(T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差异及其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群落类型间,土壤TOC、MBC、DOC和EOC含量均值分别为66.76 g/kg、177.08 mg/kg、25.49 mg/kg和2.34 g/kg。对比发现,土壤TOC在角果木群落中含量最高,但各群落间无显著差异;土壤MBC在不同群落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角果木群落和杯萼海桑群落显著高于榄李群落;土壤DOC在不同群落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海莲群落和角果木群落显著高于其余群落;土壤EOC在不同群落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角果木群落显著高于海莲群落和正红树群落。(2)活性有机碳各个组分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均值大小依次为EOC>MBC>DOC。土壤EOC、MBC、DOC的分配比例分别介于3.23%-4.02%、0.22%-0.36%、0.02%-0.08%之间。(3)冗余分析表明,土壤TN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单独解释率最高。土壤pH在土壤的单独解释率最低,其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影响较小。(4)土壤TOC、MBC、DOC、EOC与土壤TN、含水量(SWC)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潮位以及不同群系类型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共同影响着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土壤因子 微生物生物量碳 易氧化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澜港红树林湿地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小花 陈宗铸 +2 位作者 雷金睿 吴庭天 李苑菱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1-179,共9页
[目的]从土壤酶活性的角度分析清澜港红树林不同群落类型湿地土壤质量状况,为海南省红树林湿地土壤碳汇监测与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对5种红树植物群落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1... [目的]从土壤酶活性的角度分析清澜港红树林不同群落类型湿地土壤质量状况,为海南省红树林湿地土壤碳汇监测与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对5种红树植物群落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1)不同群落类型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微生物熵碳皆是榄李群落最低,且显著低于个别群落;土壤微生物熵氮在不同群落类型间无显著差异。(2)不同群落类型表层土壤酶活性基本表现为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存在差异,表现为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角果木群落的最高,均显著高于海莲和正红树群落;蔗糖酶活性以杯萼海桑群落的最高,显著高于海莲和正红树群落。(3)土壤脲酶活性与含水量(SWC)、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和还原性物质总量(RS)呈极显著正相关;磷酸酶活性与SWC、MBC、MBN和RS呈极显著正相关,与TN、TK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SWC、SOC、MBC和TN呈极显著正相关;蔗糖酶活性与SWC、SOC、MBC、TN和MBN呈极显著正相关。(4)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SWC、MBC和RS是影响清澜港红树林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子。[结论]可以通过土壤酶活性来表征清澜港红树林湿地土壤质量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湿地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清澜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寨港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养分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陈小花 陈宗铸 +2 位作者 雷金睿 吴庭天 李苑菱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7-104,共8页
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量生物量碳氮及养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变化范围分别为135.83~1171.24 mg/kg和35.13~232.89 mg/kg,不同植物群落间... 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量生物量碳氮及养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变化范围分别为135.83~1171.24 mg/kg和35.13~232.89 mg/kg,不同植物群落间MBC和MBN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白骨壤和红海榄群落土壤MBC和MBN含量最低;2)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土壤TC∶TN∶TP均值为76∶4∶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MBC∶MBN均值为5∶1,不同位置不同树种组成的群落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其化学计量比存在显著差异;3)相关性分析表明,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养分存在紧密关系,能作为该区土壤碳氮变化的早期生物指示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湿地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化学计量比 东寨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土壤因子与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小花 陈宗铸 +2 位作者 雷金睿 吴庭天 李苑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9-86,共8页
[目的]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典型的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分析不同植物群落条件下红树林湿地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组成、土壤酶活性现状以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进而预测东寨港红树林片区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发展趋势,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生态恢... [目的]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典型的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分析不同植物群落条件下红树林湿地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组成、土壤酶活性现状以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进而预测东寨港红树林片区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发展趋势,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生态恢复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实地采样,对9种红树植物群落类型[红海榄(Type 1)、白骨壤(Type 2)、角果木(Type 3)、海莲+角果木(Type 4)、桐花树+海莲+秋茄(Type 5)、海莲+榄李+桐花树(Type 6)、秋茄+海莲+榄李(Type 7)、海莲+无瓣海桑+桐花树+秋茄(Type 8)、海莲+无瓣海桑(Type 9)]的土壤酶活性、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和理化性质进行化验分析。[结果](1)该区表层土壤有机碳介于6.57~74.87 g/kg之间,在不同群落类型间以Type 7群落显著最高,Type 1群落低至6.57 g/kg。(2)各群落类型湿地表层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为: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其中脲酶以Type 8群落最高,显著高于Type 1—6群落;磷酸酶以Type 8群落最高,显著高于Type 1—3群落;过氧化氢酶以Type 5最高,显著高于其余群落(Type 6和Type 7除外);蔗糖酶以Type 9群落最高,显著高于Type 2,Type 5和Type 8群落。(3)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呈显著及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磷酸酶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全氮、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过氧化氢酶与全氮、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蔗糖酶与全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4)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轻组有机碳、土壤总有机碳、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是影响东寨港红树林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子。[结论]土壤酶活性与多种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呈紧密正相关,因此可用土壤酶活来表征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土壤碳库活跃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湿地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东寨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