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海水道迁移模式及成因机制
1
作者 梁诗琴 吴伟 +2 位作者 向威 赵中会 随雅萍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41,共15页
深海水道是陆源碎屑沉积物向深水盆地输送的重要通道之一,同时也是深水盆地中砂体沉积的主要场所,广泛发育于全球范围内的被动大陆边缘。为了厘清深海水道迁移与成因机制,对过往研究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根据迁移方式可将深海水道分... 深海水道是陆源碎屑沉积物向深水盆地输送的重要通道之一,同时也是深水盆地中砂体沉积的主要场所,广泛发育于全球范围内的被动大陆边缘。为了厘清深海水道迁移与成因机制,对过往研究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根据迁移方式可将深海水道分为单向迁移水道(上游迁移型和下游迁移型)和多向迁移水道(顺流迁移型、侧向迁移型和障碍迁移型);可依据水道深泓线变化对水道迁移特征进行具体表征,单向迁移水道发育伴随深泓线整体变化,多向迁移水道则主要为局部变化;底流与重力流的交互作用控制单向迁移水道的沉积建造,此外自身环流以及上升流作用也影响水道的沉积演化,多向迁移水道则受海平面升降、物源供给、构造运动、古地形与水道自身沉积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控制。未来深海水道迁移模式研究和发展方向主要包括3个方面:1)积极开展多尺度的定量化研究;2)深入探究各种动力学因素耦合关联的水道迁移机制;3)加强对水道迁移模式与储层开发的关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水道 迁移方式 深泓线变化 成因机制 迁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企业科技成果管理平台研究
2
作者 韩光明 车坚女 +2 位作者 郭龙 韩玉林 王继鹏 《天然气与石油》 2025年第1期43-50,共8页
企业科技成果包含数据较为复杂,并涵盖较多敏感数据,现有文本分类结果不能满足实际的保密管理需求,可能存在数据泄露或非法访问的风险。为此,设计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的企业科技成果管理平台,以解决关键... 企业科技成果包含数据较为复杂,并涵盖较多敏感数据,现有文本分类结果不能满足实际的保密管理需求,可能存在数据泄露或非法访问的风险。为此,设计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的企业科技成果管理平台,以解决关键字检索不能对保密文本进行准确分类的经典问题。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自动提取文本特征,并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作为最终的分类器,构建CNN-SVM模型;采用多种不同维度的卷积核进行卷积运算,利用全连接层接收并处理来自注意力层的输出数据,采用SVM分类器对科技成果文本进行分类;通过附件管理模块实现对象存储服务(Swift Object Storage Service,Swift)部署;通过高级加密标准(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AES)算法实施科技成果文本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加密处理,实现企业科技成果管理平台设计。为了验证设计平台的有效性,将系统A、系统B进行对比实验,表明不同频率的数据窃取攻击下,被窃取科技成果数据不超过1 MB,检索一致性超过90%,对文档进行分类后语义涉密检查的召回率最高可达97%,说明设计平台的文档自动分类效果较好,能够对保护企业知识产权起一定作用。研究设计的企业科技成果管理平台,通过结合NLP技术和先进的加密手段,有效提升了科技成果文本的保密管理水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访问,同时保证了文档分类的准确性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LP SVM CNN 词语向量化处理 SWIFT 企业科技成果管理 AES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心和电成像测井的遗迹组构识别及其地质意义
3
作者 向威 王晓飞 +6 位作者 崔维平 牛永斌 王世越 汤翟 李平久 程怡高 邵威猛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81,共13页
目的为了查明琼东南盆地松涛隆起三亚组遗迹组构的发育特征,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方法以琼东南盆地松涛隆起三亚组代表性取心井为研究对象,根据岩心上遗迹化石与围岩发育特征,识别遗迹组构,通过校正岩心和电成像测井的深度,分析各类典型... 目的为了查明琼东南盆地松涛隆起三亚组遗迹组构的发育特征,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方法以琼东南盆地松涛隆起三亚组代表性取心井为研究对象,根据岩心上遗迹化石与围岩发育特征,识别遗迹组构,通过校正岩心和电成像测井的深度,分析各类典型遗迹组构对应电成像测井的响应特征,建立琼东南盆地北部三亚组五类遗迹组构电成像测井识别的参考图版,用于连续电成像测井动态图像上遗迹组构的识别。结果结果表明:(1)研究区岩心和电成像测井图像上识别出5种遗迹组构,即Ophiomorpha-Thalassionides遗迹组构,Palaeophycus遗迹组构,Planolites-Thalassionides遗迹组构,Phycosiphon-Planolites遗迹组构和Phycosiphon-Chondrites遗迹组构;(2)对比南海北部相似沉积环境9口钻井112个层位岩心和电成像图像上识别出的遗迹组构,二者有104个层位完全吻合,识别准确度可达92.9%(8个层位因电成像质量较差,识别结果不一致),说明基于岩心和电成像测井识别琼东南盆地松涛隆起三亚组遗迹组构结果可靠、效果良好。结论该项研究对分析研究区储层的(古)沉积环境、预测其分布规律,揭示(古)生物对油气储层的改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心 电成像测井 遗迹组构 三亚组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图像的琼东南盆地松涛隆起新近系沉积相研究
4
作者 向威 王晓飞 +5 位作者 崔维平 欧阳帅玉 王世越 邵威猛 程怡高 牛永斌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期94-102,共9页
沉积相分析是恢复古地理环境、进行油气储层、烃源岩和盖层预测,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服务的常用手段之一。基于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图像的精细解译,结合岩心、录井、常规测井与相关实验等资料,在岩心刻度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图像的基础上,以沉... 沉积相分析是恢复古地理环境、进行油气储层、烃源岩和盖层预测,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服务的常用手段之一。基于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图像的精细解译,结合岩心、录井、常规测井与相关实验等资料,在岩心刻度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图像的基础上,以沉积学理论方法为指导,对琼东南盆地松涛隆起新近系的岩性、岩石序列组合和沉积构造等进行了识别,并以此为相标志进行了沉积相分析,建立了研究区新近系的沉积相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从琼东南盆地新近系高清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图像上共识别出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粗砂岩等共5类岩性,岩性较为复杂,整体粒度较细,粒径跨度很大,垂向上岩性呈现明显的旋回性。(2)根据琼东南盆地松涛隆起新近系高清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图像中不同形态线条的组合方式,结合倾角矢量模式,共识别出5类层理类型(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和块状层理),此外还识别出了钙质结核和生物扰动构造。(3)琼东南盆地松涛隆起新近系沉积环境总体为滨-浅海相、半深海和深海相沉积,局部层段发育浊流沉积;沉积演化规律表现为在渐新世晚期陵水组沉积时期全区发生海进,接受了滨海三角洲为主的各类沉积作用;到中新世早期的三亚组和梅山组沉积时期,沉积环境逐步由滨岸沉积环境过渡到浅海和半深海沉积;至黄流组和莺歌海组沉积期海水进一步加深,出现了半深海和深海沉积;而到莺歌海组沉积末期,发生了缓慢的海退,逐步变为半深海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沉积相 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图像 松涛隆起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归零方法在测井设备维保中的应用
5
作者 吕焕军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85-87,共3页
技术归零方法是根据系统工程原理和闭环管理的思想,可以有效地分析故障原因,同时避免问题重复发生。测井设备作业所用设备具有高度集成、精度高、使用工况复杂的特点,尤其是其耐高温性能,集成了行业内精尖的技术。这些特性导致其故障难... 技术归零方法是根据系统工程原理和闭环管理的思想,可以有效地分析故障原因,同时避免问题重复发生。测井设备作业所用设备具有高度集成、精度高、使用工况复杂的特点,尤其是其耐高温性能,集成了行业内精尖的技术。这些特性导致其故障难以规避,而且维修起来比较复杂。由于井下温度高、压力大,测井设备在此环境下工作,对设备的可靠性有更高的要求。在测井设备发生故障时,采用技术归零的方法能有效完成闭环整改,根除设备隐患,提高设备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归零 系统整改 测井设备 故障 闭环管理 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变热载荷下水泥环界面胶结损伤行为研究
6
作者 陈浩东 罗鸣 +3 位作者 肖平 罗铸 周念涛 林元华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6期114-120,共7页
因温度、压力变化,海上高温高压井完整性失效事件频发,引发环空带压和井口抬升等问题。基于某高温高压典型井身结构,研制了全尺寸“生产套管—水泥环—技术套管”组合体实验装置,开展了3种不同交变热载荷作用下水泥环界面胶结完整性测试... 因温度、压力变化,海上高温高压井完整性失效事件频发,引发环空带压和井口抬升等问题。基于某高温高压典型井身结构,研制了全尺寸“生产套管—水泥环—技术套管”组合体实验装置,开展了3种不同交变热载荷作用下水泥环界面胶结完整性测试,对比了小尺寸和全尺寸实物实验测试结果差异,明确了交变热载荷作用下水泥环界面胶结衰退行为及机理。结果表明:高温和交变热载荷对水泥环界面胶结性能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失效程度随温度和交变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水泥环界面胶结失效之前,交变热载荷作用主要破坏套管与水泥环界面之间的化学粘结作用直至套管—水泥环界面脱离,产生微环隙;微环隙的产生和拓展是导致界面摩擦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小尺寸实物实验测试结果与全尺寸实物实验测试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性,难以准确描述真实工况下的水泥环界面力学性能。研究结果可为高温高压井固井水泥浆设计、井筒完整性管理及井口抬升预测和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变热载荷 水泥环 界面胶结性能 界面脱离 微环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O-BP的北斗卫星导航海底高程拟合技术的研究
7
作者 王继鹏 金云智 +2 位作者 辛忠华 吉才宇 郭龙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6期153-160,共8页
针对南海深远海海域基站覆盖较少,潮汐波浪影响水深测量,无法直接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定位技术实时求解实时水深的问题,提出使用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和多波束(Multi-... 针对南海深远海海域基站覆盖较少,潮汐波浪影响水深测量,无法直接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定位技术实时求解实时水深的问题,提出使用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和多波束(Multi-Beam System,MBS)测深作为样本实现不依赖基站获取实时精密水深数据。通过地球重力场模型(Earth Gravitational Model,EGM)以及MBS测深样本训练神经网络保存海底大地高拟合曲面,构建粒子群优化反向传播(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Back Propagation,PSO-BP)神经网络模型输出泥线大地高,对泥线和定位数据实时计算得到水深。尝试在南海某海域测试基于PSO-BP神经网络方法的适应性,将拟合计算的水深和MBS测量的水深结果对比,表明应用PSO-BP神经网络模型及PPP技术较EGM 2008方法显著降低了实时水深估计的误差。在400 m水深的测试点无验潮平均水深估计准确度可达±1 m,满足某海域内船舶的无测深设备的实时水深估计要求。研究成果可为未来南海及其他深远海域的航行安全及资源勘查提供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M 2008 北斗卫星导航 PSO-BP 水深测量 P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动保障技术对海上油气井井下安全阀下入深度的优化设计
8
作者 王松 邱森 +3 位作者 夏竹君 徐先亮 郭新军 王星 《石油和化工设备》 CAS 2024年第5期184-188,共5页
本文以实际油田开发方案为例,利用流动安全保障技术,选取高风险井流物组分,通过建模分析,模拟井筒内流体温度、压力、产量等关键参数,评估天然气水合物和蜡沉积在井筒内形成的风险区域,量化井筒内结蜡量。对比仅考虑析蜡点确定安全阀下... 本文以实际油田开发方案为例,利用流动安全保障技术,选取高风险井流物组分,通过建模分析,模拟井筒内流体温度、压力、产量等关键参数,评估天然气水合物和蜡沉积在井筒内形成的风险区域,量化井筒内结蜡量。对比仅考虑析蜡点确定安全阀下入深度的传统方法,本文通过规避天然气水合物和蜡沉积风险,设计井下安全阀下入深度,降低安全风险,为后续油气井井下安全阀下入深度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安全保障 天然气水合物 蜡沉积 井下安全阀 下入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DSM压力传感器快速检测装置研制
9
作者 余凯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8期92-94,共3页
DSM作为璇玑系统的中控,其压力传感器参数测量的准确度,对于钻井参数控制起到参考作用,直接关系到井下设备作业质量。该装置可在电路骨架维保时进行井眼、环空两个传感器的压力测试,从而提升维保质量,与此同时,不需要单独拆卸压力传感... DSM作为璇玑系统的中控,其压力传感器参数测量的准确度,对于钻井参数控制起到参考作用,直接关系到井下设备作业质量。该装置可在电路骨架维保时进行井眼、环空两个传感器的压力测试,从而提升维保质量,与此同时,不需要单独拆卸压力传感器及主控板前往压力标定台进行压力测试,提升维保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 传感器 测试 维保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双井口吸力桩井口间距设计方法
10
作者 罗鸣 刘书杰 +3 位作者 李文拓 李清平 周思琦 曾春珉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11期127-129,共3页
海洋双井口吸力桩作为一种海上钻井结构,其井筒对称分布于桩体中轴线两侧。在钻完井及后续测试作业中,由于一侧井口承载较大的载荷,导致对吸力桩基础产生偏心载荷作用,影响结构稳定性。基于目标靶区土质情况及井口载荷,对外径为2~4 m的... 海洋双井口吸力桩作为一种海上钻井结构,其井筒对称分布于桩体中轴线两侧。在钻完井及后续测试作业中,由于一侧井口承载较大的载荷,导致对吸力桩基础产生偏心载荷作用,影响结构稳定性。基于目标靶区土质情况及井口载荷,对外径为2~4 m的双井口吸力桩井口间距进行了设计分析。通过倾覆失稳理论,考虑了小位移失稳和大位移倾覆两种失稳模式,分析了环境载荷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并根据API相关规范选取了环境参数和安全系数。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确定了桩体高度、贯入深度和井口间距对倾覆性能的影响,并推荐了设计井间距为3.5 m,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防止井口设备互相干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口吸力桩 井口间距 倾覆失稳 环境载荷 参数敏感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水下钻井井口疲劳损伤性能设计方法
11
作者 刘书杰 李文拓 +4 位作者 徐一龙 刘正 李清平 李君 曾春珉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9期114-116,共3页
水下钻井井口的疲劳分析是水下井口设计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之一。疲劳强度计算涉及在低于材料屈服极限的交变应力(或应变)的反复作用下,零件和构件在应力集中部位萌生裂纹,经过一定循环次数后裂纹扩展,最终突然断裂,这一失效过程称为疲... 水下钻井井口的疲劳分析是水下井口设计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之一。疲劳强度计算涉及在低于材料屈服极限的交变应力(或应变)的反复作用下,零件和构件在应力集中部位萌生裂纹,经过一定循环次数后裂纹扩展,最终突然断裂,这一失效过程称为疲劳破坏。材料在疲劳破坏前所经历的应力循环数称为疲劳寿命。双井口吸力桩的疲劳载荷来源于隔水管下部挠性接头的张力、剪力和弯矩的不断变化。波浪和洋流作用于平台和隔水管系统而引起的周期载荷被传递到底部挠性接头,经过挠性接头后载荷幅值大大减少。重点分析了隔水管的力学模型、不规则波浪载荷的模拟、结构动力响应以及疲劳损伤计算方法。研究结果为水下钻井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井口 疲劳分析 吸力桩 动力响应 疲劳损伤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井口吸力桩的下入安装施工流程研究
12
作者 李文拓 刘书杰 +4 位作者 徐一龙 于晓东 李清平 徐楷 曾春珉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10期101-103,共3页
针对海洋工程中双井口吸力桩的下放安装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双井口吸力桩下放安装在业界尚无先例,首先回顾了海洋工程用吸力基础及单井口吸力桩的下入安装流程,然后结合双井口吸力桩的结构特点和具体下入条件,进行了相应的工艺改... 针对海洋工程中双井口吸力桩的下放安装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双井口吸力桩下放安装在业界尚无先例,首先回顾了海洋工程用吸力基础及单井口吸力桩的下入安装流程,然后结合双井口吸力桩的结构特点和具体下入条件,进行了相应的工艺改进。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双井口吸力桩下放安装工艺流程,包括工厂预制、装船固定、设备调试、海上运输、吊装准备、吊装、吸力桩重力沉贯、吸力桩负压贯入以及施工机具回收等步骤。研究的成果对于指导实际的海洋工程作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工程 吸力桩 下放安装 吸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部高温高压井精准卡层关键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
13
作者 郭书生 王世越 +2 位作者 彭志春 柳泽旭 秦瑞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6期121-127,共7页
南海西部莺琼盆地是世界三大海上高温高压区域之一,勘探作业面临地层高温高压以及异常压力导致的钻井安全压力窗口窄的难题,实现安全钻探的必要条件之一即要实现精准卡层,进而将套管下至合适位置,保证充足的安全压力窗口钻进至目的层段... 南海西部莺琼盆地是世界三大海上高温高压区域之一,勘探作业面临地层高温高压以及异常压力导致的钻井安全压力窗口窄的难题,实现安全钻探的必要条件之一即要实现精准卡层,进而将套管下至合适位置,保证充足的安全压力窗口钻进至目的层段。深度、压力预测的常规手段是利用邻井的时深关系和地层对比,但预测精度低、分辨率差同时也无法解决地层横向非均质性的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系统开展了高温高压探井精准卡层关键技术研究,总结了一套基于常规随钻声波测井、垂直地震剖面测井和随钻电阻率前视测井技术的高温高压井精准卡层关键技术体系,为高温高压井合理优化井身结构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地质目的完成率和作业时效显著提升,释放高温高压勘探作业的成本压力,推动了南海西部高温高压勘探作业安全顺利实施。研究成果可为高温高压井钻探过程中准确预测目的层深度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琼盆地 高温高压 随钻声波 垂直地震剖面 随钻电阻率前视 精准卡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钻井表层作业井口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14
作者 郭新军 张玉山 +3 位作者 赵维青 刘剑 游尧 刘坤翔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6期106-113,共8页
表层导管是深水钻井作业中支撑水下井口和下部管串及水下防喷器的重要结构,研究影响表层导管承载能力的相关理论和现场实践对水下井口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研究了作业期间各种因素对水下井口稳定性及导管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建立了适用于... 表层导管是深水钻井作业中支撑水下井口和下部管串及水下防喷器的重要结构,研究影响表层导管承载能力的相关理论和现场实践对水下井口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研究了作业期间各种因素对水下井口稳定性及导管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建立了适用于深水钻井的表层导管轴向承载能力理论模型及计算方法,考虑流体密度变化,提出了表层固井作业过程中水下井口轴向载荷变化的计算方法,确定了井口轴向受力最危险工况,提出了提高井口稳定性的措施。研究认为海底浅层土壤性质、表层导管承载力、喷射作业参数、固井内外流体变化引起水下井口轴向载荷变化等是导致水下井口失稳或下沉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深水钻井表层作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钻井 井口下沉 井口轴向稳定性 喷射导管 表层套管固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潜山测试井关井后井筒温度场分布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15
作者 梁豪 郭书生 +1 位作者 李岗 刘强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6期128-137,共10页
南海永乐8-3构造在储层压力恢复测试中压力呈下降趋势,缺少反映储层、裂缝渗流特征的关键段、无法利用测试资料对储层进行有效评价。通过构建井筒与地层的瞬态换热模型,分析了关井后井筒内特别是压力计位置与地层中部段的温度场变化,基... 南海永乐8-3构造在储层压力恢复测试中压力呈下降趋势,缺少反映储层、裂缝渗流特征的关键段、无法利用测试资料对储层进行有效评价。通过构建井筒与地层的瞬态换热模型,分析了关井后井筒内特别是压力计位置与地层中部段的温度场变化,基于温度模型校正了深水潜山储层测试过程中压力计数据,实现了关井压力恢复数据的有效评价。通过对比两井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计算误差与实测值误差小于1%,验证了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建立的关井后井筒温度场分布模型实现了对深水潜山储层测试井温度场的有效预测,为实现关井压力恢复数据的有效评价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 深水 井筒温度场 测试 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深层高温高压裂缝性呼吸效应动态响应特征
16
作者 吴艳辉 黄洪林 +4 位作者 罗鸣 李文拓 马传华 代锐 李军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25年第2期167-179,共13页
在深水深层,裂缝/裂隙较为发育,钻井过程中井筒压力的波动易诱发呼吸效应。同时,高温高压环境使得呼吸效应更加复杂。研究深水深层高温高压裂缝性呼吸效应动态响应,对加强井筒压力的控制、保证钻井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考虑高温... 在深水深层,裂缝/裂隙较为发育,钻井过程中井筒压力的波动易诱发呼吸效应。同时,高温高压环境使得呼吸效应更加复杂。研究深水深层高温高压裂缝性呼吸效应动态响应,对加强井筒压力的控制、保证钻井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考虑高温高压环境,构建井筒-裂缝-地层系统的温-压耦合模型,分析呼吸效应的动态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低排量条件下,呼吸效应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提高钻井液动切力、降低比热容有利于减少钻井液漏失;钻井液塑性黏度对呼吸效果影响显著,且存在临界值使得钻井液漏失量最低。在变形能力强的长裂缝地层中钻井时,发生呼吸效应的概率更高;同时,小缝宽裂缝地层或许会诱发更严重的呼吸效应。研究成果为裂缝性呼吸效应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高温高压 裂缝呼吸效应 动态响应 钻井液漏失与返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浅层钻井呼吸效应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黄洪林 罗鸣 +3 位作者 吴艳辉 李文拓 肖平 李军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78,I0005,I0006,共14页
钻井呼吸效应常被误判为井涌而采取错误的措施,使呼吸效应强度增加。为明确深水浅层呼吸效应机制,基于深水浅层高孔高渗和裂缝不发育的特点,建立多孔弹性介质渗流模型,模拟深水浅层钻井呼吸效应过程,分析地层参数(弹性模量、泊松比、渗... 钻井呼吸效应常被误判为井涌而采取错误的措施,使呼吸效应强度增加。为明确深水浅层呼吸效应机制,基于深水浅层高孔高渗和裂缝不发育的特点,建立多孔弹性介质渗流模型,模拟深水浅层钻井呼吸效应过程,分析地层参数(弹性模量、泊松比、渗透率和孔隙度)、钻井液性能(塑性黏度和动切力)和井底压差对深水浅层钻井呼吸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水浅层钻井呼吸效应属于渗透性诱导机制,使部分钻井液残留在地层中,具有瞬时性,可分为漏失、拟稳态和返排3个阶段。低弹性模量、低泊松比、高孔高渗的地层更容易发生渗透性呼吸效应。加入降滤失剂和膨润土、使用低密度钻井液、采用低排量的钻井方式和控压钻井技术等,可以降低渗透性呼吸效应强度。该结果为深水浅层安全高效钻井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浅层 呼吸效应 多孔弹性介质 渗流模型 高效钻井 钻井液 漏失 返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