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省0715号台风“利奇马”海洋灾害调查 被引量:3
1
作者 林国尧 李文欢 《海洋预报》 2008年第4期39-45,共7页
0715号台风"利奇马"是2007年影响海南最强的热带气旋,具有台风路径复杂、强度强和影响范围大、历时长等特点。"利奇马"在南海造成巨浪日数6天、海南岛东北部至西部一带沿岸都出现了超过当地警戒潮位的高潮位,造成... 0715号台风"利奇马"是2007年影响海南最强的热带气旋,具有台风路径复杂、强度强和影响范围大、历时长等特点。"利奇马"在南海造成巨浪日数6天、海南岛东北部至西部一带沿岸都出现了超过当地警戒潮位的高潮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海洋灾害。作者对本次海洋灾害过程进行了调查,希望调查的结果对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海洋灾害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海草床群落种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石泉 吴钟解 +2 位作者 王道儒 张光星 蔡泽富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8-84,共7页
根据2009年对海南岛13个区域野外192个样方的调查数据,本文主要采用X2检验、Ochiai(1957)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并结合分析样地综合环境研究了10种海草种间关联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海草群落种间关系的研究过程中,种对间呈负相... 根据2009年对海南岛13个区域野外192个样方的调查数据,本文主要采用X2检验、Ochiai(1957)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并结合分析样地综合环境研究了10种海草种间关联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海草群落种间关系的研究过程中,种对间呈负相关联结的数量明显大于正相关数量,总体上呈现负联结趋势,海南岛海草群落尚未达到稳定状态,物种的组成还会发生变化,仍处于发展演替之中,较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而发生波动。根据分析结果将10个海草种划分成2个生态种组,分为喜生淤泥种组的羽叶二药和贝克喜盐以及以海神草、泰莱藻为主相互联结的非喜生淤泥种种组。生态种组内的物种利用资源方式和生态位很相似,而组间具有明显的差异。生态种组的划分能为海草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海草 种间关系 生态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硅藻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吴瑞 蓝东兆 +2 位作者 高亚辉 兰彬斌 方琦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2-148,共7页
综述了国外近40 a海洋沉积硅藻表层组合及其在地层划分与对比、古地理环境重建、海平面升降和岸线变迁等方面的应用,以及硅藻休眠孢子化石的分类学、地层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对中国海洋沉积硅藻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述,基本... 综述了国外近40 a海洋沉积硅藻表层组合及其在地层划分与对比、古地理环境重建、海平面升降和岸线变迁等方面的应用,以及硅藻休眠孢子化石的分类学、地层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对中国海洋沉积硅藻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述,基本查明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4大海区表层硅藻属种组成及表层硅藻组合面貌;利用硅藻组合进行了地层划分与对比、古海洋环境演变过程的研究;并将各种数理统计方法结合到硅藻分析中,使中国海洋沉积硅藻研究逐渐由定性或半定量向定量研究发展.但在利用硅藻进行古环境定量重建等方面,与国外的研究还存在一定差距.今后应加强建立现代硅藻-环境变量数据库、表层沉积生物硅的溶解、硅藻休眠孢子化石的分类学和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沉积硅藻 环境 表层沉积物 地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结构网格三维斜压模型研究人类活动对海南岛清澜潮汐汊道水动力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王道儒 温晶 +1 位作者 龚文平 赵军鹏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3-60,共8页
清澜潮汐汊道为海南岛东部一个典型的泻湖-潮汐汊道-沙坝系统,由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而成为开发的重点区域。近几年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口门西侧的围填工程,航道的疏浚和八门湾泻湖内的围塘工程。采用SELFE模型,结合观测资料,研究了不同... 清澜潮汐汊道为海南岛东部一个典型的泻湖-潮汐汊道-沙坝系统,由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而成为开发的重点区域。近几年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口门西侧的围填工程,航道的疏浚和八门湾泻湖内的围塘工程。采用SELFE模型,结合观测资料,研究了不同人类活动对潮汐汊道的潮波、潮通量与涨落潮历时、河口重力环流、盐水入侵和河口羽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人类活动其对动力的影响不同,口门西侧围填工程减小了潮汐汊道的潮差,对潮通量和盐水入侵影响很小;航道疏浚则加大了潮差和潮通量,加强了河口环流和盐水入侵;泻湖内围塘工程使潮差有所增大,但减小了潮通量,对盐水入侵的影响不显著。口门西侧围填工程改变了河口羽流的路径,而航道疏浚则使河口羽流更加向海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汊道 水动力 SELFE模型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海岸带主体功能区二级区划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三亚市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知默 刘岩 +2 位作者 涂志刚 李近元 胡克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95-200,共6页
文章阐述了海南省海岸带主体功能区二级区划的内涵,从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海岸带开发强度/现状和海岸带发展潜力3个方面构建了海南省海岸带主体功能区二级区划指标体系,对海南省海岸带主体功能区二级区划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予以... 文章阐述了海南省海岸带主体功能区二级区划的内涵,从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海岸带开发强度/现状和海岸带发展潜力3个方面构建了海南省海岸带主体功能区二级区划指标体系,对海南省海岸带主体功能区二级区划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予以描述,提出了具体指标内容,阐明了选取依据,并以三亚市为例进行了实例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 主体功能区 二级区划 评价指标体系 海岸带 三亚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彩桥红树林群落调查 被引量:2
6
作者 吴瑞 陈晓慧 +1 位作者 涂志刚 王道儒 《热带农业工程》 2017年第5期82-84,共3页
采用实地样方方法,对海南省彩桥红树林区红树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彩桥红树林区群落类型有红海榄群落、桐花树+白骨壤群落2种,红树林群落演替系列是桐花树+白骨壤→红海榄群落。
关键词 红树植物 群落类型 演替系列 彩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三亚河和青梅港红树林群落调查 被引量:1
7
作者 吴瑞 陈晓慧 +1 位作者 涂志刚 王道儒 《热带农业工程》 2018年第1期31-33,共3页
采用实地取样方法,对海南省三亚河、青梅港红树林的红树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群落类型有正红树群落、白骨壤群落、无瓣海桑群落、角果木+榄李群落4种,群落演替系列为白骨壤→正红树群落(三亚河)→正红树群落(青梅港)→角... 采用实地取样方法,对海南省三亚河、青梅港红树林的红树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群落类型有正红树群落、白骨壤群落、无瓣海桑群落、角果木+榄李群落4种,群落演替系列为白骨壤→正红树群落(三亚河)→正红树群落(青梅港)→角果木+榄李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河 青梅港 红树植物 群落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新村港潮汐汊道波流联合作用下的动力特征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6
8
作者 龚文平 汪亚平 +1 位作者 王道儒 陈斌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2,共12页
基于ADCIRC与STWAVE模型,对海南新村港潮汐汊道的波浪-潮流联合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S、SE向的平均浪与风暴浪在汊道近岸以产生西向沿岸流为主,SSW向平均浪与风暴浪作用时,在落潮主水道西侧形成东向沿岸流与西向沿岸流的交汇带... 基于ADCIRC与STWAVE模型,对海南新村港潮汐汊道的波浪-潮流联合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S、SE向的平均浪与风暴浪在汊道近岸以产生西向沿岸流为主,SSW向平均浪与风暴浪作用时,在落潮主水道西侧形成东向沿岸流与西向沿岸流的交汇带。风暴浪作用下波生流与潮流的相互作用使瞬时流场与余流场均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平均浪作用时,汊道附近流速变化很小,而在风暴浪作用时流速增大,汊道内的涨、落潮流速不对称更为显著。在落潮主水道两侧由于波流联合作用产生涡漩,使动力减弱,从而造成泥沙落淤,而西向沿岸流的存在,使落潮主水道南侧边缘沙坝持续西移,泥沙沿落潮三角洲末端与冲流坝转运,导致新村港汊道口门西侧发育了规模较大的堆积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汉道 ADCIRC STWAVE 波流联合作用 海南新村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FDC模型研究文昌清澜潮汐汊道人类活动对水交换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刘建波 余扬晖 +3 位作者 刘洁 王道儒 陈春华 林国尧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32,共9页
文中利用水龄浓度概念,结合计算水交换时间的水质模型公式,在 EFDC(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水动力基础上,分别计算了1965年和2006年清澜潮汐汊道的海湾水交换时间。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的平均水交换时间为107d,1965年的平均水交换时间为1... 文中利用水龄浓度概念,结合计算水交换时间的水质模型公式,在 EFDC(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水动力基础上,分别计算了1965年和2006年清澜潮汐汊道的海湾水交换时间。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的平均水交换时间为107d,1965年的平均水交换时间为114d,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清澜港航道被浚深至7-8m,潮汐动力显著增强,纳潮量增加了4.3%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交换时间 水动力 潮汐汊道 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LFT 3D在离岸人工岛建设中的应用——以海南岛万宁日月湾人工岛为例 被引量:15
10
作者 龚文平 李昌宇 +1 位作者 林国尧 莫文渊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44,共10页
离岸建设人工岛是围填海的重要方式之一。人工岛的建设势必改变工程区的水动力条件、泥沙输运格局与海岸演变状况。选取合理的平面布置方案,减少工程建设对海岸环境的负面影响,是人工岛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以海南岛万宁日月湾人工... 离岸建设人工岛是围填海的重要方式之一。人工岛的建设势必改变工程区的水动力条件、泥沙输运格局与海岸演变状况。选取合理的平面布置方案,减少工程建设对海岸环境的负面影响,是人工岛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以海南岛万宁日月湾人工岛建设为例,利用DELFT 3D模型系统,研究原场与不同平面布置方案后的波浪传播、波生流、泥沙输运与岸滩演变,探讨不同人工岛方案岛后形成连岛坝(Tombolo)或突出体(Salient)的可能性及泥沙淤积体积的大小,分析不同方案的优劣。研究表明,不同人工岛方案因为其大小、离岸距离及所处位置的差异,对岛后的波浪传播、波生流、泥沙输运与地形冲淤演变产生不同的影响。人工岛离岸距离越远、所处位置水深越大,人工岛在波峰线上的投影长度越短,形成连岛坝的可能性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FT3D 人工岛 连岛坝 突出体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东、南部珊瑚礁生态健康状况初步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吴钟解 吴瑞 +1 位作者 王道儒 李元超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1年第1期122-130,共9页
为评价海南岛东、南部珊瑚礁生态健康状况,2004年8月对陵水的分界洲岛,三亚的鹿回头湾、榆林湾、蜈支洲岛,琼海的潭门港、龙湾港,文昌的铜鼓岭和长圮港等区域沿岸珊瑚礁进行监测,采用LineIntercept Transect断面法进行调查。通过对造礁... 为评价海南岛东、南部珊瑚礁生态健康状况,2004年8月对陵水的分界洲岛,三亚的鹿回头湾、榆林湾、蜈支洲岛,琼海的潭门港、龙湾港,文昌的铜鼓岭和长圮港等区域沿岸珊瑚礁进行监测,采用LineIntercept Transect断面法进行调查。通过对造礁石珊瑚种类、覆盖度、死亡率、补充量和发病率等指标分析海南岛东、南部近岸造礁石珊瑚的生态特点。结果表明:海南岛东、南部近岸珊瑚礁发育良好,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共发现造礁石珊瑚13科32属77种。由于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等人类开发强度加大,该地区近岸部分区域的珊瑚礁生态环境呈退化趋势,珊瑚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影响。长圮港、潭门港及铜鼓岭珊瑚健康状况较差;三亚鹿回头等区域局部珊瑚生态健康状况良好,生长呈恢复趋势;远离海岸的岛屿区域,如蜈支洲岛和分界洲岛,由于来自陆地的污染和影响小,珊瑚健康状况呈现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珊瑚礁 健康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陵水新村港潮汐汊道演变及其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33
12
作者 龚文平 陈明和 +1 位作者 温晓骥 莫李帅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5-32,共8页
根据海南陵水新村港附近海区的卫星遥感图及其潮汐汊道的动力场,分析该潮汐汊道的演变状况及其泥沙动力机制,着重于其落潮三角洲的地貌演变与落潮主水道的动力过程,计算分析了其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新村港潮汐汊道的落潮主水道表现出... 根据海南陵水新村港附近海区的卫星遥感图及其潮汐汊道的动力场,分析该潮汐汊道的演变状况及其泥沙动力机制,着重于其落潮三角洲的地貌演变与落潮主水道的动力过程,计算分析了其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新村港潮汐汊道的落潮主水道表现出有规律的演变,汊道口门稳定性比较高,但其落潮主水道不太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新村港 潮汐汉道 演变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东海岸长圮海域珊瑚分布与波能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道儒 李元超 +1 位作者 兰建新 吴钟解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25,共8页
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研究中的重要方面。研究珊瑚物种空间分布规律与波能的关系,对于研究珊瑚礁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保护和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以长圮海域波浪和造礁石珊瑚群落... 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研究中的重要方面。研究珊瑚物种空间分布规律与波能的关系,对于研究珊瑚礁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保护和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以长圮海域波浪和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海域的水流和波能特征以及造礁石珊瑚的空间分布规律,探讨波浪对造礁石珊瑚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显示,珊瑚随水深分布经历一个递增和递减的过程,只是不同珊瑚峰值的出现因不同水深的波浪特征而异。枝状珊瑚峰值出现在波浪作用相对较弱而光照充足的区域,而块状珊瑚由于生长速度较慢,所以在生态位上避开了生长快速的枝状珊瑚而选择了波浪作用较弱而光照不是非常充足的区域。5m水深区域鹿角珊瑚Acropora sp.和蔷薇珊瑚Montipora sp.占据优势,而8m水深区域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占据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空间分布 波浪 珊瑚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南渡江河口枯季大小潮的盐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龚文平 王道儒 +1 位作者 赵军鹏 莫文渊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21-629,共9页
南渡江河口长度较短,河口内驻波发育。河口内盐水入侵近年来呈加剧之势。根据2009年2月大小潮多站同步的周日水流、盐度观测以及2009年11-12月连续38天的表层盐度观测资料,结合EFDC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南渡江河口枯季大小潮期的盐度与... 南渡江河口长度较短,河口内驻波发育。河口内盐水入侵近年来呈加剧之势。根据2009年2月大小潮多站同步的周日水流、盐度观测以及2009年11-12月连续38天的表层盐度观测资料,结合EFDC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南渡江河口枯季大小潮期的盐度与水体分层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枯季时南渡江河口干流自口门向陆,潮流流速递减,盐度减小,水体分层增强。水体分层在落潮时增大,涨潮时减小。大潮期的混合作用强于小潮期。河道内采砂形成的深坑对高盐水起到捕集作用,涨潮时输入的高盐水在落潮时无法向海输出,对南渡江的盐水入侵起到加剧作用。实测资料显示,小潮期的盐水入侵长度要大于大潮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南渡江 水体混合与分层 盐水入侵 捕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南渡江河口的盐水入侵 被引量:9
15
作者 赵军鹏 龚文平 王道儒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28,共15页
南渡江是海南岛最大的河流,河口长度较短(约25km),口外濒临琼州海峡。南渡江的盐水入侵近年来呈加剧趋势,急需对其过程与机理进行研究。本研究运用FVCOM模型,采用2009年枯季的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分析了枯季和... 南渡江是海南岛最大的河流,河口长度较短(约25km),口外濒临琼州海峡。南渡江的盐水入侵近年来呈加剧趋势,急需对其过程与机理进行研究。本研究运用FVCOM模型,采用2009年枯季的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分析了枯季和洪季南渡江河口的流速和盐度的时空分布及盐水入侵的变化,探讨了河口不同位置驱动盐分向陆输运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枯季小潮时的河口环流强度大于大潮时,而洪季河口环流在大潮时更加发育,洪枯季都表现出大潮期的盐度分层(表底层盐度差)大于小潮期;口门附近,潮汐振荡输运在总的向陆盐分输运通量中占主导,而向上游方向,稳定剪切输运则表现得更重要。主河道内损失的盐分主要通过海甸溪的盐分输入进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渡江河口 盐水入侵 FVCO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域珊瑚的分布及其健康状况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元超 陈海洲 +1 位作者 郑新庆 王道儒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4期539-545,共7页
沿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岸南北两侧沿岸布设8个站位,采用断面监测法调查了珊瑚的种类多样性、覆盖率、死亡率和补充量等指标,并利用健康指数(CI)评估了铜鼓岭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遭受环境压力的程度.本次调查共发现铜鼓岭... 沿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岸南北两侧沿岸布设8个站位,采用断面监测法调查了珊瑚的种类多样性、覆盖率、死亡率和补充量等指标,并利用健康指数(CI)评估了铜鼓岭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遭受环境压力的程度.本次调查共发现铜鼓岭造礁石珊瑚11科23属40种,软珊瑚8种,造礁石珊瑚和软珊瑚覆盖率分别为13.8%和19.4%,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好和健康.铜鼓岭珊瑚的覆盖率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北侧珊瑚覆盖率为0.1%~9.8%之间,远低于南侧的水平(8.1%~66.1%).从珊瑚补充量来看,铜鼓岭北侧珊瑚的恢复能力基本为零,而铜鼓岭以南的区域可以有0.4个/m^2珊瑚新个体.通过比较2006年以来珊瑚种类、覆盖率、死亡率、补充量、健康指数等方面的调查数据,认为铜鼓岭保护区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珊瑚 补充量 覆盖率 生态环境 铜鼓岭自然保护区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汐汊道均衡断面面积计算与稳定性分析中的问题——以海南陵水新村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龚文平 王道儒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41,共11页
通过对潮汐汊道稳定性与均衡断面面积定义的探讨,明确了O Brien等、Kreeke与Bruun对潮汐汊道稳定性定义的差异。通过不同方法求解一维水力学与连续方程,计算了海南陵水新村潮汐汊道的封闭曲线,并采用华南沿海A-P关系得出的均衡流速曲线... 通过对潮汐汊道稳定性与均衡断面面积定义的探讨,明确了O Brien等、Kreeke与Bruun对潮汐汊道稳定性定义的差异。通过不同方法求解一维水力学与连续方程,计算了海南陵水新村潮汐汊道的封闭曲线,并采用华南沿海A-P关系得出的均衡流速曲线及Soulsby临界流速曲线,计算了新村潮汐汊道的均衡断面面积,根据O Brien等与Kreeke的稳定性定义对新村潮汐汊道的稳定性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在大、小潮期用不同方法及不同的断面变化方式得出的稳定均衡断面面积(A2)在同样的均衡流速曲线下基本一致,而小潮期的稳定均衡断面面积要小于大潮期,最大流速处的断面面积(Acc)要大于大潮期。A2、Acc及饱满系数为0.8时对应的断面面积三者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用封闭曲线求取潮汐汊道均衡断面面积并进行稳定性判断,在概念上有一定意义,可以作为潮汐汊道稳定性判断的一个依据,但通过求解一维水力学与连续方程以获取均衡断面面积则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与不确定性。应通过中长期的野外观测、数值模拟与物理模型,以确定潮汐汊道的水动力特征以及地形演变规律,得出A-P关系进而求出均衡断面面积,并结合Bruun方法判定潮汐汊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汊道 稳定性 均衡断面面积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一维水力学方程求取泻湖水位及潮汐汊道断面流速——以海南陵水新村港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龚文平 SHEN Jian 陈斌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1-313,共13页
本文通过一维水力学运动方程及连续性方程,得出一个反映泻湖水位变化的二阶非线性有阻尼的强迫振动方程,采用龙格-库特四步格式进行求解,并以海南陵水新村港为例,计算了泻湖水位及潮汐汊道的断面流速.研究结果表明:(1)一维水力学方程可... 本文通过一维水力学运动方程及连续性方程,得出一个反映泻湖水位变化的二阶非线性有阻尼的强迫振动方程,采用龙格-库特四步格式进行求解,并以海南陵水新村港为例,计算了泻湖水位及潮汐汊道的断面流速.研究结果表明:(1)一维水力学方程可容易地求得泻湖-潮汐汊道体系中泻湖内的水位及汊道的断面流速,计算简单快捷.(2)一维水力学方程可分析潮汐汊道体系中的一些基本现象.如潮汐汊道对潮波的"过滤器"特征;由于泻湖-潮汐汊道体系的阻尼系数较大所导致的潮波自外向泻湖传播时衰减剧烈;径流对泻湖水位及汊道流速产生有利于落潮优势的影响;风可使泻湖水位抬升或下降等.(3)无论是否考虑泻湖与潮汐汊道面积随水位的变化,一维水力学方程都具有相当大的缺陷.由于其不能反映泻湖内地形的空间变化,也不能解决漫滩与归槽等过程,在外海潮波无次生波的情况下,它本身不能产生次生潮波,因而不能正确地反映潮汐汊道体系的涨落潮历时与流速不对称,从而不能分析泥沙的净输运及潮汐汊道的稳定性问题.(4)新村港泻湖-潮汐汊道体系中潮汐汊道的断面面积大小对整个体系的稳定性及演变趋势起着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水力学方程 潮汐汊道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三美湾和鹿回头湾人工沙滩设计 被引量:9
19
作者 莫文渊 纪桂红 +1 位作者 谢琳 王道儒 《海洋地质前沿》 2014年第3期34-37,共4页
通过分析三亚三美湾和鹿回头湾不同的海岸地貌、沉积物类型、水动力条件和岸线形态,结合岸滩演变和水动力数值模型,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人工沙滩设计方法、平面布置方案,选取了粒径合适的回填沙,确定了合理的防波(潜)堤修筑位置和高程。... 通过分析三亚三美湾和鹿回头湾不同的海岸地貌、沉积物类型、水动力条件和岸线形态,结合岸滩演变和水动力数值模型,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人工沙滩设计方法、平面布置方案,选取了粒径合适的回填沙,确定了合理的防波(潜)堤修筑位置和高程。人工沙滩工程完成后滩面形态、岸线走向和景观稳定,达到了改善海岸环境的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美湾 鹿回头湾 人工沙滩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口湾海域重金属自净能力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陈春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77-83,共7页
本文用水动力交换和海水化学自净作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海口湾海域的自净能力。指出海口湾涨潮海水的交换率为32.6%,落潮海水交换率为5.4%,一个潮周期铜、铅、锌和镉的物理自净能力分别1.04t、7.64t、15.22t... 本文用水动力交换和海水化学自净作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海口湾海域的自净能力。指出海口湾涨潮海水的交换率为32.6%,落潮海水交换率为5.4%,一个潮周期铜、铅、锌和镉的物理自净能力分别1.04t、7.64t、15.22t和0.78t.静态海水对铜的自净能力为1.15t.海水交换周期为10d,计算得到海口湾海域铜的自净能力为42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口湾 重金属 自净能力 海域 海洋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