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V、CF、LRIV和LRCF模型的海南昌江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信 薛桂澄 +5 位作者 柳长柱 马波 杨永鹏 杨峰 王晓林 李洁玉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9-330,341,共13页
海南省昌江县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研究对该县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预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昌江县为研究区,选取岩土体、高程变异系数、坡度、断裂、起伏度、河流、道路、降雨作为易发性评价指标,采用信息量(... 海南省昌江县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研究对该县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预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昌江县为研究区,选取岩土体、高程变异系数、坡度、断裂、起伏度、河流、道路、降雨作为易发性评价指标,采用信息量(IV)模型、确定性系数(CF)模型、信息量逻辑回归(LRIV)模型及确定性系数逻辑回归(LRCF)模型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评价结果显示,昌江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山区公路和河流两侧沿线,而极低易发区基本位于西部平原地区;四种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755、0.749、0.766及0.764,表明预测精度满足易发性评价要求;LRIV模型与其他三种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可为海南岛西南山区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确定性系数 信息量模型 逻辑回归 易发性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重要地质遗迹特征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吕昭英 薛桂澄 +10 位作者 何玉生 林义华 魏昌欣 胡在龙 袁勤敏 吕嫦艳 黄武轩 王超 张志壮 林弟 常振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3-398,共16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是热带雨林内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地质遗迹所赋存的地质环境,是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条件。推进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重要内容之一...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是热带雨林内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地质遗迹所赋存的地质环境,是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条件。推进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全面系统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依据《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笔者等系统的总结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的特征和分布,对其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综合分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多样,以基础地质和地貌景观大类为主,包括重要化石产地类、岩土体地貌类、水体地貌类以及火山地貌类4类,古生物群化石产地、岩溶地貌、侵入岩地貌、碎屑岩地貌、瀑布、火山岩地貌6个亚类,共计21处重要地质遗迹点。其中,世界级地质遗迹点的有1处,省级地质遗迹点17处,省级以下地质遗迹点3处。通过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为国家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热带雨林 国家公园 地质遗迹 保护与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晚侏罗世沙心花岗岩的成因和地质意义: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2
3
作者 吕昭英 熊富浩 +4 位作者 胡在龙 林义华 魏昌欣 袁勤敏 吕嫦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74-1390,共17页
海南岛侏罗纪岩浆岩属于华南晚中生代岩浆岩带的西南端组成部分,是探究华南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片俯冲动力学过程的重要探针。本文对海南岛北部侏罗纪沙心花岗岩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全岩Sr-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 海南岛侏罗纪岩浆岩属于华南晚中生代岩浆岩带的西南端组成部分,是探究华南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片俯冲动力学过程的重要探针。本文对海南岛北部侏罗纪沙心花岗岩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全岩Sr-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和地质意义。沙心花岗岩主要岩性为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沙心花岗岩形成于161±1 Ma,属于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沙心岩体具有富硅(SiO_(2)=70.73%~75.15%)和富碱的特征((K_(2)O+Na_(2)O)=7.64%~8.31%)。岩石贫Ca、Mg和Fe,其铝饱和指数(A/CNK)的平均值为1.06,属高钾钙碱性和弱过铝质岩石系列。样品的轻稀土相对富集(75.35×10^(-6)~112.71×10^(-6)),重稀土相对亏损(6.40×10^(-6)~8.63×10^(-6)),其铕异常相对较弱(0.87~1.10)。岩石具有较低的高场强元素(Zr+Nb+Ce+Y)=123×10^(-6)~217×10^(-6)、^(T)FeO/MgO值(3.39~5.08)和锆石饱和温度(724℃~772℃),且岩石缺少典型过铝质矿物。沙心花岗岩具有较高的ε_(Nd)(t)值(-2.7~-1.9)和较低的二阶段Nd模式年龄(1.17~1.10 Ga)。岩石具有较高的锆石ε_(Hf)(t)(-1.71~+1.84)和较低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1.32~1.09 Ga)。综合分析表明,沙心花岗岩属Ⅰ型花岗岩,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相关的陆缘弧环境下的中元古代变质砂岩熔融的产物,其岩浆源区存在一定地幔物质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地球化学 晚侏罗世 Ⅰ型花岗岩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雷鸣盆地鹿母湾组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对物源及构造环境的启示
4
作者 赵朝霞 许德如 +5 位作者 官军 单强 陈根文 陈晓清 黄沁怡 王智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9-1127,I0003-I0016,共33页
海南岛雷鸣盆地鹿母湾组的确切沉积时限和沉积物来源是研究的空白区域。本文选取雷鸣盆地鹿母湾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岩地球化学、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旨在限定其沉积时限及物质来源,并探讨其沉积构造环境。鹿母湾组... 海南岛雷鸣盆地鹿母湾组的确切沉积时限和沉积物来源是研究的空白区域。本文选取雷鸣盆地鹿母湾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岩地球化学、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旨在限定其沉积时限及物质来源,并探讨其沉积构造环境。鹿母湾组碎屑沉积岩的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峰(113.3 Ma)与侵入其中的花岗闪长岩岩体年龄(~107 Ma)限定鹿母湾组沉积时限为109.9~113.3 Ma。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鹿母湾组碎屑沉积岩的分异指数(ICV)为0.78~1.52(平均值0.96)、化学风化指数(CIA)为51.11~73.45(平均值65.27),反映其源区岩石具有中等成熟度并经历了弱的化学风化作用。结合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含量及相关比值(如La、Th、Sc、Zr、Hf、∑REE及δEu)、源区判别图和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本文认为鹿母湾组碎屑沉积岩可能沉积于活动大陆边缘相关的盆地,主要来源于同时代的长英质火山岩或火山物质,少量碎屑来自华南内陆和海南岛早古生代岩浆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鸣盆地 鹿母湾组 地球化学 碎屑锆石U-Pb HF同位素 沉积时限 物源 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物源示踪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曾广骅 陈旸 +1 位作者 许国强 梁定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626-6641,共16页
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海砂资源丰富、经济价值巨大,对其物质来源却缺乏系统研究。为解决这一科学问题,为该区域海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和昌化江入海口1 471粒碎屑锆石开展了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微区元素地球... 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海砂资源丰富、经济价值巨大,对其物质来源却缺乏系统研究。为解决这一科学问题,为该区域海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和昌化江入海口1 471粒碎屑锆石开展了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微区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年龄范围在3.45 Ga~82 Ma,具有99、241、252 Ma 3个主要年龄峰值,以及113、155、325、357 Ma 4个次要年龄峰值;昌化江入海口具有2.3 Ga~96 Ma的年龄范围,存在101、244、254 Ma 3个主要年龄峰值,以及122、266、281、307、342 Ma 4个次要年龄峰值。结果表明: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沉积物以具有~99 Ma的显著年龄峰,并缺乏晋宁期、加里东期和喜山期年龄峰为识别标志,海南岛应是其主要物源区,区内丰富的海砂资源来源于海南岛内岩浆岩和沉积岩的风化剥蚀和搬运沉积;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与昌化江沉积物年龄峰值的差异,指示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沉积物并非单纯来源于近源昌化江输入,也在北部湾逆时针环流的作用下接受琼西南部河流的物源贡献;更新昌化江入海口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新识别出的380~310 Ma年龄群,可作为昌化江流域物源的识别标志;本次碎屑锆石年龄频谱特征与海南岛经历的多次重要地质事件相吻合,有助于了解海南岛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西部海域 海砂 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 物源示踪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小型露天采石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法探讨:以日富石场为例 被引量:15
6
作者 覃茂刚 伍德明 +3 位作者 孙龙飞 龙根元 黄仕锐 林明智 《中国矿业》 2021年第S01期89-93,共5页
海南小型露天采石场矿山数量多且呈遍地开花式分布,且不规范的开采对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与绿色矿山之路背道而行,相对大型矿山规范化的治理,小型矿山治理比较滞后,本文以日富采石场地质环境治理为例,通过摸清当地的地质环境条件,结合... 海南小型露天采石场矿山数量多且呈遍地开花式分布,且不规范的开采对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与绿色矿山之路背道而行,相对大型矿山规范化的治理,小型矿山治理比较滞后,本文以日富采石场地质环境治理为例,通过摸清当地的地质环境条件,结合矿山现状,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日富采石场地质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通过治理可获得林地2.6hm2,矿山安全隐患及地貌景观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到有效地防治,有效解决农业灌溉及周边虾塘养殖用水缺乏问题,实现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今后治理类似矿山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采石场 地质环境治理 土地复垦 植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龙沐湾地热田同位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7
作者 王晓林 杨永鹏 +3 位作者 杨峰 柳长柱 李信 黄照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8371-8378,共8页
为查明龙沐湾地热田的地温场、水化学及补给来源等特征,分析地热田成因模式。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及地温测量等方法,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系统分析龙沐湾地热田水化学特征、热储温度、补给来源,初步构建龙沐湾地热田成因概念模型。结... 为查明龙沐湾地热田的地温场、水化学及补给来源等特征,分析地热田成因模式。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及地温测量等方法,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系统分析龙沐湾地热田水化学特征、热储温度、补给来源,初步构建龙沐湾地热田成因概念模型。结果表明:龙沐湾地热田孔隙型层状热储地温梯度5.23~8.25℃/100 m,裂隙型带状热储地温梯度1.47~4.50℃/100 m,深部热储温度87~115℃,地热流体循环深度可达960~2298 m。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为HCO_(3)-Na·Ca和Cl·HCO_(3)-Na型,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计算补给高程为421~597 m,推断补给区域为尖峰岭腹地。同位素年龄结果表明:地热水形成年龄超过6000 a,具有补给路径长、径流缓慢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田 地温梯度 同位素 地热温标 龙沐湾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西部抱板杂岩中伟晶岩矿物学与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8
作者 恽虎 官军 +2 位作者 王成 林世莉 费光春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5-727,共13页
海南岛西部抱板杂岩中广泛发育伟晶岩,但伟晶岩地球化学研究尚未开展,伟晶岩类型、成因及其稀有金属成矿潜力尚不清楚。本文在野外调查和岩石薄片显微观察的基础上,对抱板杂岩中伟晶岩样品开展全岩、单矿物(云母、长石)的主量元素、微... 海南岛西部抱板杂岩中广泛发育伟晶岩,但伟晶岩地球化学研究尚未开展,伟晶岩类型、成因及其稀有金属成矿潜力尚不清楚。本文在野外调查和岩石薄片显微观察的基础上,对抱板杂岩中伟晶岩样品开展全岩、单矿物(云母、长石)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和长石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划分伟晶岩类型,探讨伟晶岩成因,分析伟晶岩成矿潜力。抱板杂岩中伟晶岩属于白云母钠长石型伟晶岩,具有高硅铝,低钙镁及过铝质等特征;微量元素总体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电子探针分析表明伟晶岩中云母主要为白云母,长石主要为钠长石、次为更长石、微斜长石。伟晶岩演化程度低,类型上属于白云母-稀有金属伟晶岩-REE亚类中的褐帘石-独居石子类。伟晶岩全岩和单矿物中的稀有金属含量低,微斜长石晶胞体积小于富铷伟晶岩,不具备形成稀有金属伟晶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伟晶岩 地球化学 抱板杂岩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滨海断裂的构造活动历史及其动力学机制:来自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9
作者 林弟 郑勇 +2 位作者 胡在龙 魏昌欣 袁勤敏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71-2283,共13页
海南岛是南海唯一出露海平面的大型岛屿,周围被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盆地和北部湾盆地等新生代断陷盆地围限,构成了这些盆地边界断裂下盘的主体。因此,海南岛的隆升剥蚀历史蕴含盆山耦合和油气、矿产资源赋存条件等重要信息。本研究首次... 海南岛是南海唯一出露海平面的大型岛屿,周围被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盆地和北部湾盆地等新生代断陷盆地围限,构成了这些盆地边界断裂下盘的主体。因此,海南岛的隆升剥蚀历史蕴含盆山耦合和油气、矿产资源赋存条件等重要信息。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滨海断裂两盘获得的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结果。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在23±2~40±2 Ma之间,平均围限径迹长度为12.2~13.2μm,相对较小。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在63±3~82±4 Ma之间,单颗粒年龄主要集中于82~78 Ma和72~69 Ma年龄组。冷却历史模拟结果显示了三阶段的冷却历史。晚白垩世至早古新世(82~63 Ma),滨海断裂南北两盘整体快速抬升剥蚀可达3.3 km,这是受太平洋板块向北西俯冲引起NW向挤压和古南海洋中脊扩张推挤作用的联合影响,大规模挤压隆升变形导致白沙盆地西缘发育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对白沙盆地西缘的抱伦金矿有较大的改造作用。早古新世至中中新世(63~13 Ma)阶段相对平静,其中滨海断裂北部地区,还记录了在中始新世至晚渐新世(40~24 Ma)时期的一次快速冷却事件,归因于古南海向南加速俯冲的拖曳作用,滨海断裂复活导致两侧差异隆升,这一时期沉积的粗粒物源是周缘新生代盆地的关键储层。中中新世至今(13~0 Ma),断裂南北两盘又整体快速剥蚀达1.93 km,菲律宾海板块NNW向楔入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产生的挤压应力,使海南岛遭受强烈的挤压,导致快速隆升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南海 隆升剥蚀 冷却历史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AT微塑料海水环境中紫外老化特性及其对重金属的吸附影响
10
作者 王初丹 程星 +3 位作者 沈宝甄 彭丽成 高刘 TARIQ Mehmood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374-2385,共12页
在紫外辐射强的热带海岛环境下,为探究可生物降解微塑料在海水中紫外辐射老化的特征及其对水中重金属的吸附影响,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水热条件和紫外强光照射30 d和90 d的实验,对比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微塑料老化的物理化... 在紫外辐射强的热带海岛环境下,为探究可生物降解微塑料在海水中紫外辐射老化的特征及其对水中重金属的吸附影响,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水热条件和紫外强光照射30 d和90 d的实验,对比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微塑料老化的物理化学特征变化规律,探究其老化程度以及温度、pH等环境因素对PBAT吸附Cu(Ⅱ)和Pb(Ⅱ)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随着紫外老化时间的延长,PBAT微塑料结晶度和裂解程度增大;吸附时间增长、温度升高以及pH增大均可增强其对Cu(Ⅱ)和Pb(Ⅱ)的吸附能力,且对Pb(Ⅱ)的吸附能力大于对Cu(Ⅱ)的吸附能力,吸附时长达到300 min后吸附趋于平稳;吸附动力学拟合结果显示,原始和老化30 d后的PBAT微塑料较符合Elovich模型,老化90 d后的PBAT则更符合PSO模型;吸附等温线可通过Freundlich模型很好地拟合。研究表明,PBAT微塑料对Cu(Ⅱ)和Pb(Ⅱ)的吸附与表面静电吸附、离子反应、酸碱效应等作用相关,属于多相多阶段过程。紫外老化作用增加了PBAT微塑料对Cu(Ⅱ)和Pb(Ⅱ)的饱和吸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PBAT 紫外老化 吸附 Cu(Ⅱ) Pb(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万宁市槟榔园农业地质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诗宽 曾广骅 +1 位作者 马荣林 张固成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第11期127-128,共2页
分析了万宁市槟榔的分布现状、工作方法技术和槟榔园土壤中元素含量特征,并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结论,从而为海南省槟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槟榔园 农业地质 调查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昌江县马鞍山矿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龙飞 《中国矿业》 2021年第S02期206-209,共4页
昌江县马鞍山矿区金矿受北东走向戈枕断裂所制约,金矿体主要赋存于抱板群混合岩中,本文从区域及矿区地质、矿床地质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
关键词 马鞍山矿区 昌江县 金矿 地质特征 成矿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地区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调查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晖皓 倪德英 周文龙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第23期58-59,共2页
为了有效遏制海南地区农业生产地质环境质量恶化,推动海南地区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需综合应用地质科学、农业生态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等方法,分析海南地区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的具体情况。该文阐述了海南地区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现状与分... 为了有效遏制海南地区农业生产地质环境质量恶化,推动海南地区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需综合应用地质科学、农业生态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等方法,分析海南地区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的具体情况。该文阐述了海南地区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现状与分区,分析当地农业生态地质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视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加强农村土地资源保护、合理规划工业布局等改善措施,以提升海南地区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的整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生态 地质环境 调查 森林保护 土地治理 工业布局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地区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曾广骅 王诗宽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第20期43-44,46,共3页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评价人地关系的重要方式,也是判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应加强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力度。该文从专业角度分析了海南地区的环境资源优势、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区域地壳稳定性、农业地质灾害易发性、农业地质环...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评价人地关系的重要方式,也是判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应加强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力度。该文从专业角度分析了海南地区的环境资源优势、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区域地壳稳定性、农业地质灾害易发性、农业地质环境脆弱性等对海南农业地质环境进行评价,并通过总结科学方法、构建评价指标解决相关技术难题,以期为构建海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念模型、合理规范资源环境承载力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农业 地质环境 调查 评价 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西北部玄武岩红土型风化壳中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15
作者 陈旸 曾广骅 +3 位作者 文玲 许国强 梁定勇 杜鹃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864-4880,共17页
玄武岩红土型风化剖面非常适合研究极端风化作用下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报道发育于海南岛西北部临高县第四纪中更新世多文组玄武岩之上的红土型风化剖面,对84件剖面样品开展了细致的主-微量元素、pH、Eh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分析,通过质... 玄武岩红土型风化剖面非常适合研究极端风化作用下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报道发育于海南岛西北部临高县第四纪中更新世多文组玄武岩之上的红土型风化剖面,对84件剖面样品开展了细致的主-微量元素、pH、Eh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分析,通过质量平衡计算,揭示剖面中元素的迁移和再分配规律。海南岛临高红土型风化剖面具有较高的Fe_(2)O_(3)(17.0%~41.6%)和Al_(2)O_(3)(15.3%~28.4%),较低的SiO_(2)(10.6%~43.6%)组成,土壤层和残积层的化学蚀变指数(CIA)极高(平均99.3),反映了该风化剖面经历了极端风化条件下富Fe和Al、脱Si的强烈化学风化作用。质量平衡计算结果表明:碱金属-碱土金属大多沿整个剖面发生了程度较高的丢失,过渡族金属元素中Sc、Cu和Zn在剖面中淋失程度较高,V和Ni分别在残积层顶部和Ⅳ层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在剖面中呈不同程度的淋失状态;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中Fe主要以Fe(OH)_(3)的形式在残积层顶部发生沉淀和富集。Cr在剖面中以不溶于水的Cr_(2)O_(3)形式存在,并在残积层顶部富集。Mn和Co以可溶的Mn^(2+)和Co^(2+)形式存在,二者的富集是由于风化过程中含有Mn^(2+)和Co^(2+)的氧化物被溶解导致的。U在残积层底部以UO_(2)的形式沉淀并富集,其他层位的U以可溶的UO_(2)CO_(3)和UO_(2)^(2+)形式存在,富集行为与剖面中次生铁的氢氧化物的吸附作用有关,整个剖面U的轻微富集现象可能是地下水中U的带入导致;临高剖面形成铁质红土应是Al的明显淋失和Fe在残积层顶部的富集所致,而文昌剖面的铁铝质红土是Fe和Al同时富集的产物,有助于认识海南岛东北部和西北部玄武岩红土型风化产物的差异,为今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西北 红土型风化剖面 玄武岩 元素地球化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北部海域海砂资源潜力评价 被引量:12
16
作者 仝长亮 张匡华 +1 位作者 陈飞 苟鹏飞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67-1576,共10页
海南岛北部浅海海砂资源丰富,以砂砾质沉积为主,集中于琼州海峡东口潮流沙脊区、河口三角洲和沿岸水下岸坡等海域。本文通过对海南岛北部海域的地形地貌、地层、底质类型等方面的调查,分东、西两个区域研究了海砂资源的分布、范围、规... 海南岛北部浅海海砂资源丰富,以砂砾质沉积为主,集中于琼州海峡东口潮流沙脊区、河口三角洲和沿岸水下岸坡等海域。本文通过对海南岛北部海域的地形地貌、地层、底质类型等方面的调查,分东、西两个区域研究了海砂资源的分布、范围、规模和类型等地质特征,并估算了海砂资源量,结合沉积环境,评价了各区域海砂的资源潜力。研究区海砂分布广泛,但东、西区特征和规模具有较大差异,西区海砂以砂质砾和泥质砂为主,厚度5~10 m;东区海砂以砂、砾质砂和砂质砾为主,厚度10~50 m,规模远超西区。研究区共圈定出9处资源潜力区,资源量为91.4亿m^3,其余区域为远景区,其资源量为71.5亿m^3。根据地形地貌、水动力和沉积环境等因素,研究区海砂可分为潮流沙脊堆积体系、河口水下三角洲堆积体系、岬湾海岸水下岸坡堆积体系和侵蚀残留体系几种类型。其中位于琼州海峡东口浅滩区的潮流沙脊堆积体系海砂连续分布面积达328 km^2,平均厚度超过25 m,资源量83.9亿m^3,最具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海砂资源 资源潜力 评价 南岛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东北部海域海砂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前景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仝长亮 陈飞 张匡华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65,共8页
海南岛东北部海砂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琼州海峡东口、南渡江口、铺前湾等海域,均为全新世以来的砂砾质沉积。其中位于琼州海峡东口的潮流沙脊区海砂规模最大,连续性好,面积数百平方千米,平均厚度20~30m,最大可达67m,为东西往复潮流所塑... 海南岛东北部海砂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琼州海峡东口、南渡江口、铺前湾等海域,均为全新世以来的砂砾质沉积。其中位于琼州海峡东口的潮流沙脊区海砂规模最大,连续性好,面积数百平方千米,平均厚度20~30m,最大可达67m,为东西往复潮流所塑造,赋存水深5~20m,资源潜力概算可达几十亿立方米。海砂粒级主要为细砂~中砂,分选良好,平均含泥量为0.7%,岩性变化不大,易于采选。海砂各项物理性能指标优良,是建筑用砂的良好选择,SiO_2含量超过90%,其他杂质含量低,砂质纯度较高,结构松散,是良好的铸造、水泥、玻璃的硅质原料,其重矿物成分也可以进行综合利用。通过综合评价,琼州海峡东口浅滩区开发前景为A级和B级,面积约占研究区的1/3,是今后海砂开发的首选区;南渡江口至白沙浅滩开发前景为B级,良好,但开发环境风险较大,开发应谨慎;其他区域开发前景欠佳或不明朗,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东北部海域 海砂资源 分布特征 开发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模型和信息量-逻辑回归模型的海南岛中部山区地质灾害易发性研究 被引量:31
18
作者 李信 薛桂澄 +5 位作者 柳长柱 夏南 杨永鹏 杨峰 王晓林 常振宇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4-305,共12页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作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基础,运用定量化的数学统计原理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研究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文章以海南岛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五指山市为例,选择断裂、岩土体、坡度、地形起伏度、海拔高...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作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基础,运用定量化的数学统计原理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研究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文章以海南岛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五指山市为例,选择断裂、岩土体、坡度、地形起伏度、海拔高程变异系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降雨量、水系、公路、曲率值为评价指标,依托详查资料和遥感、地形数据,采用信息量模型和信息量-逻辑回归模型对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研究,评价结果经敏感性检验、频率比检验后表明: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山区公路和水系两侧沿线,极低易发区主要位于河谷不发育、人类工程活动较少的丘陵低山地带。两种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值(AUC)分别为0.897和0.896,表明预测精度满足易发性评价要求。降雨、高程变异系数、公路等评价因子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起较强的控制作用。信息量-逻辑回归模型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精准度,研究成果将为该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提供科学有效的判别方法和预测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量 逻辑回归 易发性 地质灾害 耦合模型 五指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CF-LR和CF-AHP模型的国家热带雨林公园地质灾害易发性研究:以海南保亭为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信 薛桂澄 +3 位作者 夏南 柳长柱 杨永鹏 马波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33-1043,共11页
国家热带雨林公园内地形陡峭,地质灾害频发,开展国家热带雨林公园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对减少地质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南省保亭县为研究区,选取断裂、高程变异系数、剖面曲率、NDVI指数、水系和道路作为评价因子,分别采用确定性系... 国家热带雨林公园内地形陡峭,地质灾害频发,开展国家热带雨林公园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对减少地质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南省保亭县为研究区,选取断裂、高程变异系数、剖面曲率、NDVI指数、水系和道路作为评价因子,分别采用确定性系数模型(CF)、确定性系数与逻辑回归耦合模型(CF-LR)、确定性系数与层次分析法耦合模型(CF-AHP)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与精度分析。结果显示,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的发育具有控制作用,地质灾害受断裂、公路和水系分布影响明显;三种模型均有较高的准确性,其中确定性系数与逻辑回归耦合模型(CFLR)相对更高,是一种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可靠性高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确定性系数 逻辑回归 层次分析 易发性 地质灾害 海南保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北部中三叠世A型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齐重向 温淑女 +4 位作者 庞崇进 梁航 王勇 官军 余红霞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9-83,共15页
海南岛北部儋州地区大面积出露三叠纪花岗岩体,其岩石成因与构造背景对揭示华南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儋州大王岭花岗岩体的侵位时间为243±1.8 Ma,表明该岩体形成于中三叠世早期。儋州大王岭... 海南岛北部儋州地区大面积出露三叠纪花岗岩体,其岩石成因与构造背景对揭示华南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儋州大王岭花岗岩体的侵位时间为243±1.8 Ma,表明该岩体形成于中三叠世早期。儋州大王岭花岗岩相对富铝(Al2O3=15.08%~15.49%)、钾(K2O=4.90%~5.63%)和稀土元素(∑REE=331~369μg/g),属钾玄质钙碱性系列;A/CNK值为0.93~0.95,属于准铝质。岩体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N/YbN=29.2~43.1),显示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18~0.21)。样品具有相对高的Ga/Al值,结合(Nb+Zr+Ce+Y)含量指示其属于A型花岗岩。较低的锆石Hf同位素(εHf(t)=-13.9~-10.0)及较老的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1.54~1.73 Ga),反映其可能源自海南岛早–中元古代变质基底(如抱板群变沉积岩和变基性火山岩)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区域上同期岩浆岩组合以及其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中三叠世早期海南岛处于造山后陆内伸展拉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三叠世 A型花岗岩 壳源部分熔融 锆石HF同位素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