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物源示踪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曾广骅 陈旸 +1 位作者 许国强 梁定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626-6641,共16页
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海砂资源丰富、经济价值巨大,对其物质来源却缺乏系统研究。为解决这一科学问题,为该区域海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和昌化江入海口1 471粒碎屑锆石开展了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微区元素地球... 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海砂资源丰富、经济价值巨大,对其物质来源却缺乏系统研究。为解决这一科学问题,为该区域海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和昌化江入海口1 471粒碎屑锆石开展了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微区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年龄范围在3.45 Ga~82 Ma,具有99、241、252 Ma 3个主要年龄峰值,以及113、155、325、357 Ma 4个次要年龄峰值;昌化江入海口具有2.3 Ga~96 Ma的年龄范围,存在101、244、254 Ma 3个主要年龄峰值,以及122、266、281、307、342 Ma 4个次要年龄峰值。结果表明: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沉积物以具有~99 Ma的显著年龄峰,并缺乏晋宁期、加里东期和喜山期年龄峰为识别标志,海南岛应是其主要物源区,区内丰富的海砂资源来源于海南岛内岩浆岩和沉积岩的风化剥蚀和搬运沉积;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与昌化江沉积物年龄峰值的差异,指示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沉积物并非单纯来源于近源昌化江输入,也在北部湾逆时针环流的作用下接受琼西南部河流的物源贡献;更新昌化江入海口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新识别出的380~310 Ma年龄群,可作为昌化江流域物源的识别标志;本次碎屑锆石年龄频谱特征与海南岛经历的多次重要地质事件相吻合,有助于了解海南岛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西部海域 海砂 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 物源示踪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西北部玄武岩红土型风化壳中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2
作者 陈旸 曾广骅 +3 位作者 文玲 许国强 梁定勇 杜鹃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864-4880,共17页
玄武岩红土型风化剖面非常适合研究极端风化作用下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报道发育于海南岛西北部临高县第四纪中更新世多文组玄武岩之上的红土型风化剖面,对84件剖面样品开展了细致的主-微量元素、pH、Eh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分析,通过质... 玄武岩红土型风化剖面非常适合研究极端风化作用下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报道发育于海南岛西北部临高县第四纪中更新世多文组玄武岩之上的红土型风化剖面,对84件剖面样品开展了细致的主-微量元素、pH、Eh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分析,通过质量平衡计算,揭示剖面中元素的迁移和再分配规律。海南岛临高红土型风化剖面具有较高的Fe_(2)O_(3)(17.0%~41.6%)和Al_(2)O_(3)(15.3%~28.4%),较低的SiO_(2)(10.6%~43.6%)组成,土壤层和残积层的化学蚀变指数(CIA)极高(平均99.3),反映了该风化剖面经历了极端风化条件下富Fe和Al、脱Si的强烈化学风化作用。质量平衡计算结果表明:碱金属-碱土金属大多沿整个剖面发生了程度较高的丢失,过渡族金属元素中Sc、Cu和Zn在剖面中淋失程度较高,V和Ni分别在残积层顶部和Ⅳ层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在剖面中呈不同程度的淋失状态;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中Fe主要以Fe(OH)_(3)的形式在残积层顶部发生沉淀和富集。Cr在剖面中以不溶于水的Cr_(2)O_(3)形式存在,并在残积层顶部富集。Mn和Co以可溶的Mn^(2+)和Co^(2+)形式存在,二者的富集是由于风化过程中含有Mn^(2+)和Co^(2+)的氧化物被溶解导致的。U在残积层底部以UO_(2)的形式沉淀并富集,其他层位的U以可溶的UO_(2)CO_(3)和UO_(2)^(2+)形式存在,富集行为与剖面中次生铁的氢氧化物的吸附作用有关,整个剖面U的轻微富集现象可能是地下水中U的带入导致;临高剖面形成铁质红土应是Al的明显淋失和Fe在残积层顶部的富集所致,而文昌剖面的铁铝质红土是Fe和Al同时富集的产物,有助于认识海南岛东北部和西北部玄武岩红土型风化产物的差异,为今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西北 红土型风化剖面 玄武岩 元素地球化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西部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资料联合解释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嘉琳 张匡华 +4 位作者 林明智 傅人康 陈波 仝长亮 伍德明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82,共6页
结合近年来采集的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数据,探讨单一数据在解释工作中存在片面性和精度不足的问题。利用海南岛西部海域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仪同步测量数据开展联合解释,分析认为其在划分浅地层结构、识别灾害地质体、圈定海砂资源分... 结合近年来采集的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数据,探讨单一数据在解释工作中存在片面性和精度不足的问题。利用海南岛西部海域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仪同步测量数据开展联合解释,分析认为其在划分浅地层结构、识别灾害地质体、圈定海砂资源分布等方面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高精度地震资料解释需求的背景下,开展联合解释可有效提高对地质演化的认识,降低地质解释的多解性,优化海砂资源靶区,为海洋开发和海洋工程建设提供更准确可信的地质信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西部海域 地球物理 地层结构 灾害地质 海砂 联合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海南岛大地构造特征的新探索 被引量:12
4
作者 晁会霞 韩孝辉 +5 位作者 杨志华 吴旭 吕艳 杨浩 杨林瀚 王莉萍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0-211,共12页
当前对海南岛大地构造的认识主要有槽台说、地洼说、岛弧说和板块构造说,所有这些观点,包括活动论的板块构造都是建立在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的固定论的基础上的,都认为地层和岩石,特别是花岗岩都是原地形成的,并依此建立了多阶段、多旋... 当前对海南岛大地构造的认识主要有槽台说、地洼说、岛弧说和板块构造说,所有这些观点,包括活动论的板块构造都是建立在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的固定论的基础上的,都认为地层和岩石,特别是花岗岩都是原地形成的,并依此建立了多阶段、多旋回的地质-构造旋回或地槽、地台、地台活化(或地洼)的发展阶段和演化历史,集中体现了活动与稳定相互转化的递进过程。当我们重新分析研究已有资料并采用新全球动力学理论和抽拉构造形成褶皱带、造山带模式的理论来重新认识海南岛的大地构造时,以上观点都值得商榷。研究发现:(1)海南岛前白垩系的所有地层都存在顶底不清、接触关系不明并常呈断层接触,岩石地层的建立不符合相关规范,不能按时代先后顺序建立全岛统一的地层柱,也不能按时代顺序和不整合上下关系建立地质-构造旋回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2)组成全岛最广的岩石是片麻状花岗岩,与沉积-变质岩占多数的大陆褶皱带(造山带)明显不同,具片麻状、混合岩化的花岗岩实属太古宙的TTG岩套,它不是侵位于相邻的前白垩系地层中的侵入岩,而是以抽拉-逆冲-推覆出地表的岩片构造;(3)全岛岩石地层按接触关系自下而上可划分出5个岩片构造系统:原地系统、准原地系统和3个外来系统,并以此为依据划分出海南岛的构造单元;(4)海南岛所属的一级构造单元是青藏高原涡旋-甩出-热核反应构造体系,二级构造单元为南海-海南岛旋扭涡旋构造区,三级构造单元为海南岛旋卷-扭动构造及其内部的砥柱构造;(5)砥柱状隆升与南海基性火山岩中的热点相复合,是海南岛异常突出海面的根本原因,属原地系统;(6)不同岩片构造系统按抽拉构造的方式叠置堆垛在砥柱状-热点构造之上是海南岛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7)海南岛的大地构造发展史只能从中生代晚期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新探索 岩片叠置系统 热点-砥柱状构造 构造演化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第四系物源及对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启示
5
作者 熊鹏飞 方小宇 +5 位作者 汪贵锋 杨佳蔚 陆江 王子雯 杨浦 姜涛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8-1408,共11页
琼东南盆地被认为具有较好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第四系是水合物主要赋存层,但对第四系沉积物的物源演化却少有研究。本文基于琼东南盆地8口钻井所揭示的第四系沉积物重矿物和地球化学数据,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讨论了第四系沉积物... 琼东南盆地被认为具有较好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第四系是水合物主要赋存层,但对第四系沉积物的物源演化却少有研究。本文基于琼东南盆地8口钻井所揭示的第四系沉积物重矿物和地球化学数据,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讨论了第四系沉积物的物源、物源迁移路径以及对水合物勘探的指示意义。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第四纪时期主要接收红河、莺西和海南岛物源,不同区域物源贡献有明显差异。北部坳陷区以赤褐铁矿、钛铁矿、锆石、磁铁矿为特征矿物,主要受海南岛物源影响,海南岛物源存在受重力影响的垂向和受洋流控制由东向西的物源迁移路径。莺琼结合区受红河和海南岛物源共同作用,越靠近琼东南盆地,沉积物受海南岛物源作用越强。中央坳陷区同时接收三大物源补给,以莺西物源贡献为主,莺西物源自西向东混合海南岛和红河物源后,共同补给到中央坳陷。此外,中央凹陷区存在重晶石和黄铁矿等天然气水合物特征自生矿物异常,推断陵水凹陷东南部为水合物有利勘探区,尤其是LS6井附近;在乐东凹陷东南部下伏地层中天然气藏发育的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第四系 沉积物源 重矿物 天然气水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冷泉渗漏区沉积物孔隙发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6
作者 汪贵锋 王子雯 +5 位作者 黄仕锐 熊鹏飞 崔凯 刘艳锐 秦菡 方小宇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8-80,共13页
富甲烷的冷泉实际上是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直接露头,亦是勘探深水油气资源的重要指示和线索。迄今为止,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虽然已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但针对沉积物孔隙发育特征的研究尚比较薄弱。因此,深入开展沉积物储层特征分... 富甲烷的冷泉实际上是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直接露头,亦是勘探深水油气资源的重要指示和线索。迄今为止,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虽然已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但针对沉积物孔隙发育特征的研究尚比较薄弱。因此,深入开展沉积物储层特征分析,对全面认识盆地水合物富集成藏过程,推动南海北部水合物资源勘探开发等,均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学意义。本文根据扫描电镜、RoqSCAN测试、微米CT扫描成像和沉积物粒度实验数据,对琼东南盆地冷泉发育区海底表层沉积物和冷泉碳酸盐岩样品的矿物组分、储集空间类型、微观结构及物性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冷泉碳酸盐岩样品中都检测到了对天然气水合物有指示意义的自生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及硫化物等;储集空间以溶蚀孔隙为主,裂缝次之。由微米CT扫描成像并计算得到的有效孔隙度为5.18%~9.54%,平均为8.14%,属于中—低孔储层,孔隙大小以细孔和粗孔为主。整体而言,琼东南盆地表层沉积物和冷泉碳酸盐岩具有成为储层的条件;碳酸盐矿物和泥质含量是影响储层储集物性特征的重要因素,碳酸盐岩矿物含量越高,泥质含量越低,储层储集物性越好。影响储层孔隙结构发育演化的因素不仅有沉积作用,还包括成岩作用的改造,不同类型储层储集物性特征均受其主要矿物成分类型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自生矿物分析 微观结构 冷泉渗漏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北部海湾表层海水重金属分布特征、主控因素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曾维特 张东强 +4 位作者 刘兵 杨永鹏 张航飞 吴多誉 王晓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6-167,共12页
对海南岛北部海湾研究区表层海水进行调查取样及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查明表层海水中重金属(溶解态)As、Cd、Cr、Cu、Hg、Pb和Zn含量及其空间分布。基于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明确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来源并研究控制其分布的主要因子,基于单... 对海南岛北部海湾研究区表层海水进行调查取样及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查明表层海水中重金属(溶解态)As、Cd、Cr、Cu、Hg、Pb和Zn含量及其空间分布。基于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明确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来源并研究控制其分布的主要因子,基于单因子污染指数和权重修正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研究区海域海水重金属污染情况。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As、Cd、Cu、Hg、Pb和Zn平均含量分别为0.58、0.14、8.68、0.057、2.07和26.24μg·L^(-1),Cr含量低于检测限。重金属含量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东寨港、铺前湾湾顶及东侧沿岸、迈雅河与道孟河河口处。南渡江入海口、如意岛周边海域和海口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清洁度高,评价为无污染。海口港外围、迈雅河与道孟河入海口、铺前湾湾顶及东侧沿岸、木兰湾西侧,污染程度低—中等。东寨港内部污染程度中等—严重,其中演丰河入海口污染程度最为严重。重金属污染严重程度从大到小为Pb、Cu、Zn、Hg、Cd、As,应将Pb、Cu和Zn同时作为今后该海域环境重点监测对象。近岸海水中重金属主要来自陆源输入,其次为船舶污染,同时还包括大气输入、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等污染源。高盐度低p H可促使重金属从水体悬浮颗粒中解吸释放,此外水动力条件也是重金属分布差异性主控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北部 表层海水 重金属 分布特征 环境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动态演变与韧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朱钰 周嬴涛 +2 位作者 薛玉龙 冯曦 冯卫兵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2,共8页
海岸带作为海陆缓冲地带,长久以来发挥着保护陆域免受海洋灾害影响的重要作用。在遭受灾害带来的外界干扰时(例如风暴、海平面上升、海岸线侵蚀等),海岸带系统具备抵抗、恢复及适应该负面影响的能力,这种与变化环境相适应的能力被称为... 海岸带作为海陆缓冲地带,长久以来发挥着保护陆域免受海洋灾害影响的重要作用。在遭受灾害带来的外界干扰时(例如风暴、海平面上升、海岸线侵蚀等),海岸带系统具备抵抗、恢复及适应该负面影响的能力,这种与变化环境相适应的能力被称为海岸带韧性。然而人类文明发展以来,长期大规模的干扰活动削弱了海岸带韧性,破坏了海岸带动态演变过程中动力地貌的平衡。因此,本文从海岸带地貌演变的特征展开,总结现有的海岸带侵蚀机理研究成果,指出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目前热点的海岸带韧性与灾后恢复机理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同时结合近年来新兴研究方向指出现有研究内容的不足之处,最后展望了“海洋十年行动计划”背景下海岸带综合开发与管理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海岸带韧性 海岸地貌演变 动态平衡 海洋十年行动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在地面沉降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3
9
作者 秦同春 俞同云 +2 位作者 王勇 宁迪 王海刚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2-240,共9页
地面沉降作为全球性的环境地质问题,对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随着监测技术的进步,传统的研究方法在大数据处理和监测预警工作中面临速度和准确性的挑战,迫切需要新的技术手段以提高效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 地面沉降作为全球性的环境地质问题,对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随着监测技术的进步,传统的研究方法在大数据处理和监测预警工作中面临速度和准确性的挑战,迫切需要新的技术手段以提高效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在数据预处理、模型搭建、趋势预测等方面有着传统处理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文章对AI技术在地面沉降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进行综述,旨在将AI技术进一步引入地面沉降研究。首先对AI技术进行背景介绍,分析了其在地面沉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随后,从监测预警系统以及宏观和微观机理研究的角度,对AI技术在地面沉降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论述,分析了AI技术在提高研究效率和准确性方面的潜力;最后针对AI技术在地面沉降研究应用中的局限性提出了工作建议。文章认为地面沉降研究需要AI技术进一步助力。将AI技术更深入地引入地面沉降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地面沉降研究的数据处理能力,还有可能为地面沉降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提供新思路,有助于推动地面沉降研究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 地面沉降 数据处理 监测预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州海峡第四纪层序格架及其沉积演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飞 曾维特 +4 位作者 仝长亮 张从伟 付标 陈旸 陈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112,共13页
为探讨琼州海峡地区第四纪地层结构及其沉积演化过程,对琼州海峡1140 km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剖面和5个钻孔岩心资料进行解译,结合粒度分析、^(14)C测年、光释光测年以及微体古生物分析等测试数据,描述地震相特征及沉积环境,并进行地层划分... 为探讨琼州海峡地区第四纪地层结构及其沉积演化过程,对琼州海峡1140 km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剖面和5个钻孔岩心资料进行解译,结合粒度分析、^(14)C测年、光释光测年以及微体古生物分析等测试数据,描述地震相特征及沉积环境,并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分析沉积环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单道地震剖面上共识别出8个地震反射界面,划分为6套地震层序。琼州海峡第四纪沉积整体表现为“西厚东薄”,主要分布在海峡东、西口海域及海峡南北两侧边坡,海峡中部深水区几乎被强劲海流冲蚀殆尽。琼州海峡受海平面频繁升降、新构造运动及强劲水动力影响,第四纪沉积环境变化复杂:早、中更新世时期出现多次海陆交互沉积;晚更新世时期海峡西部海陆交互沉积明显,东部则以浅海沉积为主;全新世时期海侵过程中也出现数次沉积间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州海峡 第四纪 层序格架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鬼波的受控因素及其对单道地震勘探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匡华 王嘉琳 +3 位作者 仝长亮 韩孝辉 傅人康 钟宙灿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0,共7页
鬼波影响地震勘探效果,其中较为典型的是震源鬼波。震源鬼波的变化主要由其相对一次有效反射地震波的延时决定。从鬼波的形成机理出发,借助二维海平面及水平海底模型建立海底反射震源鬼波延时、震源沉放深度、作业水深与炮检距间的数学... 鬼波影响地震勘探效果,其中较为典型的是震源鬼波。震源鬼波的变化主要由其相对一次有效反射地震波的延时决定。从鬼波的形成机理出发,借助二维海平面及水平海底模型建立海底反射震源鬼波延时、震源沉放深度、作业水深与炮检距间的数学公式,将确定的震源沉放深度和作业水深带入公式并实现可视化,分析炮检距及震源沉放深度对震源鬼波的影响。结合作业中震源沉放深度的变化状态,分析震源鬼波的间接控制因素的影响,并通过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小炮检距作业有利于降低鬼波对地震勘探效果的破坏作用,但是炮检距对深部数据影响较小,在平面上大致限于作业水深小于炮检距的海域,在纵向上的影响深度约为炮检距与作业水深的差值;震源鬼波受震源沉放深度的影响要大大超过炮检距的影响,当作业水深<15 m时,震源鬼波延时变动范围对震源沉放深度变化响应约为对同尺度炮检距变化响应的5倍;海水面的起伏是导致震源鬼波变化的重要因素,选择较好的海况条件作业有利于提高海底及地层反射同相轴波形的一致性及地震波能量的均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道地震 鬼波 炮检距 沉放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断层岩压实成岩程度指数的断裂侧向封闭时空分布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万云 齐文涛 姚尧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5,共7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受断裂控制圈闭中油气分布规律,在断裂侧向封闭机理及与断层岩压实成岩程度之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断层岩压实成岩程度指数空间分布和断裂侧向封闭所需的最小断层岩压实成岩程度指数,确定断裂侧向封闭空间的分布;...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受断裂控制圈闭中油气分布规律,在断裂侧向封闭机理及与断层岩压实成岩程度之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断层岩压实成岩程度指数空间分布和断裂侧向封闭所需的最小断层岩压实成岩程度指数,确定断裂侧向封闭空间的分布;通过不同地质时期断层岩古压实成岩程度指数恢复和断裂侧向封闭所需的最小断层岩压实成岩程度指数,确定断裂侧向封闭时间的分布;二者结合建立了一套基于断层岩压实成岩程度指数的断裂侧向封闭时空分布预测方法,并利用其预测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大张坨断裂在沙河街组一段(沙一段)下亚段内断裂侧向封闭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除了西部端部外,大张坨断裂其余部位在沙一段下亚段内的皆为封闭部位;从距今1.17 Ma至现今,大张坨断裂在沙一段下亚段内皆处于封闭状态,较有利于下伏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源岩生成油气在大张坨断裂处沙一段下亚段内聚集与保存;与已知大张坨断裂处沙一段下亚段的油气富集规律相吻合。研究成果证实了该方法用于断裂侧向封闭时空分布预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岩压实成岩程度指数 断裂 侧向封闭 时空分布 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崖州湾海岸侵蚀淤积特征及演变预测分析
13
作者 付标 秦菡 +4 位作者 曾维特 丁咚 李华彦 沈爱斯 朱钰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6-88,共13页
基于2018—2022年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分别建立海岸线演变模型和海床冲淤模型,对岸线演变与海床冲淤特征进行分析及预测。结果表明,近几年崖州湾海岸侵蚀主要集中在盐灶河口和崖州中心渔港防浪堤东侧岸段;海岸淤积集中在月亮岛(人工... 基于2018—2022年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分别建立海岸线演变模型和海床冲淤模型,对岸线演变与海床冲淤特征进行分析及预测。结果表明,近几年崖州湾海岸侵蚀主要集中在盐灶河口和崖州中心渔港防浪堤东侧岸段;海岸淤积集中在月亮岛(人工岛)波影区和崖州湾科技城岸段。岸线演变预测显示,20年后崖州湾岸线最大蚀退距离约33 m,位于盐灶河口东侧;岸线最大淤进距离约99 m,位于月亮岛引桥下西侧。冲淤变化预测显示,海床最大冲刷强度约0.14 m/a,位于月亮岛外侧水域;最大淤积强度约0.07 m/a,位于科技城近岸水域。主要原因是月亮岛、中心渔港和南山港的建设改变了局部输沙方向,同时造成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从而影响整体冲淤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崖州湾 侵蚀淤积 海床冲淤 岸线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规”台风后海口铺前湾沙滩恢复效率与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嬴涛 何俊彪 +3 位作者 朱钰 束芳芳 江沅书 冯曦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4-564,共11页
在台风期间滩肩缩窄和后滨坡度变陡是砂质海滩的重要特征,而在常浪期间海滩剖面的恢复效率与近岸动力-泥沙-地貌的互馈密切相关。本研究基于海南岛铺前湾在超强台风“圆规”前后以及后续常浪恢复期间的海滩剖面实测数据,同时结合XBeach... 在台风期间滩肩缩窄和后滨坡度变陡是砂质海滩的重要特征,而在常浪期间海滩剖面的恢复效率与近岸动力-泥沙-地貌的互馈密切相关。本研究基于海南岛铺前湾在超强台风“圆规”前后以及后续常浪恢复期间的海滩剖面实测数据,同时结合XBeach数学模型试验,分析了砂质海滩风暴后的恢复特征与影响恢复效率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台风浪造成了海滩剖面潮上带的侵蚀和潮间带的淤积,滩肩脊两侧的坡度在台风的影响下变缓。在台风后恢复期连续常浪的向岸堆积作用下,潮上带泥沙量呈增加趋势,滩肩脊两侧的坡度又会逐渐变陡,同时滩肩脊的位置有所抬高且向陆域一侧移动。滩肩高程的恢复效率高于滩肩宽度的恢复效率,潮间带滩面的恢复效率高于平均高潮位以上滩面的恢复效率。波浪对于浪控沙滩恢复效率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波高峰值和波浪非对称引起的泥沙输运通量,恢复期间涨潮期的底床切应力和回流速度大于落潮期,促进底砂起动后向岸净输运落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风暴剖面 常浪恢复 主控因素 滩肩 XBeac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潟湖岩芯沉积对海平面变化和物源的响应——以中沙环礁潟湖为例
15
作者 龙根元 陈万利 +5 位作者 陈波 吴时国 张从伟 姜海滨 魏浩天 李秋环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38,共13页
基于中沙环礁潟湖的50.5m钻孔岩芯,采用薄片观察、测年、主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钻孔岩芯的层序地层、沉积微相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该处沉积过程对晚第四纪海平面变化和物源有明显响应。结合测年结果,将岩芯的生... 基于中沙环礁潟湖的50.5m钻孔岩芯,采用薄片观察、测年、主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钻孔岩芯的层序地层、沉积微相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该处沉积过程对晚第四纪海平面变化和物源有明显响应。结合测年结果,将岩芯的生物礁灰岩划分为10个更新世层序,且可与MIS5—MIS23阶段间冰期海水高位时期相对应。元素Sr和U的含量变化随深度加大而呈现阶梯式下降,这是由于冰期海水低位时期碳酸盐岩台地反复暴露使得老地层接受更长时间淡水成岩作用从而导致元素累积流失更多,且数值下降处可以指示层序界面。该钻孔钻遇的珊瑚礁多发育在高位体系域的进积阶段,推测是由于晚第四纪时期海平面变化速度快,且呈现迅速上升而缓慢下降的特征引起的。物源贡献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陆源物质来源、文石和高镁方解石来源、低镁方解石来源和鸟类粪便来源等4类物源影响礁灰岩的主量元素组成。本研究还揭示出现今潟湖钻遇的珊瑚礁地层有对晚第四纪10万a短偏心率周期的海平面变化响应较好,体现潟湖和台地边缘珊瑚礁的差异生长是造成现今环礁潟湖水深较大的原因之一,对解释现代环礁由来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沉积微相 地球化学 晚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中沙环礁潟湖钻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潮流模拟的琼州海峡东口动力地貌分析
16
作者 仝长亮 吴祥柏 +3 位作者 陈飞 朱钰 李高聪 贾建军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48,共11页
潮流是塑造琼州海峡东口海底地貌的主要动力,研究潮流作用下的沉积物运动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海峡的水沙通量、沉积过程和地貌演化。根据对2008和2015年研究区249个站位所采集的表层样品调查数据的研究统计,海峡东口沉积物以砂砾质为... 潮流是塑造琼州海峡东口海底地貌的主要动力,研究潮流作用下的沉积物运动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海峡的水沙通量、沉积过程和地貌演化。根据对2008和2015年研究区249个站位所采集的表层样品调查数据的研究统计,海峡东口沉积物以砂砾质为主,其分布规律与潮流的强弱和方向关系密切,运动形式主要为推移方式。为了进一步研究沉积物的运移与海底地貌的动态关系,利用沉积动力学模型估算了琼州海峡东口的潮流过程、沉积物输运率和侵蚀淤积强度等指标。结果显示,大潮时,东向急流的流速为0.9~2.0 m/s,西向急流为0.8~1.7 m/s,中潮和小潮的潮流流速约为大潮时的50%~60%。总体上,东向流强于西向流,但在海峡北岸和中央水道,西向流始终强于东向流。大潮时,全区沉积物的活动频率普遍较高,均值可达60%,其平均输运率在10^(−2)kg/(m·s)量级;而中小潮期间,活动频率均值仅为18%左右,平均输运率比大潮期小1~2个数量级。沉积物整体输运方向为东向,但在海峡北岸净输运方向为西向。从侵蚀淤积强度的分布可知,研究区的浅滩堆积速率较高,水道的侵蚀速率较高,量级可达10^(−1)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地貌 推移质 模拟 潮流模拟 琼州海峡东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源和水听器沉放深度对单道地震勘探的影响
17
作者 张匡华 韩孝辉 +3 位作者 钟宙灿 仝长亮 傅人康 王嘉琳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7-1025,共9页
为研究震源和水听器电缆沉放深度对单道地震勘探的影响,建立鬼波影响模型,采用雷克子波模拟震源子波,分析因震源及水听器电缆沉放深度产生的鬼波对一次有效反射地震波的影响,并采用不同震源和水听器电缆沉放深度的数据对本次研究结论进... 为研究震源和水听器电缆沉放深度对单道地震勘探的影响,建立鬼波影响模型,采用雷克子波模拟震源子波,分析因震源及水听器电缆沉放深度产生的鬼波对一次有效反射地震波的影响,并采用不同震源和水听器电缆沉放深度的数据对本次研究结论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地震剖面分辨率和震源及水听器电缆沉放的总深度呈反比;随着震源或水听器电缆沉放深度的增加,地震剖面的分辨率递减,接收地震波能量从低值递增到最大值,再从最大值缓慢降低到稳定值;当水听器电缆沉放深度小于168.8/f(m)时,接收地震波能量随震源沉放深度变化的波动相对平缓,水听器电缆沉放深度浅有利于地震波的一致性,但沉放深度过浅时接收地震波能量将被极大削弱,会明显降低地震波的有效穿透深度;当震源沉放深度约为292.3/f(m)时,一次有效反射波的峰值和震源鬼波的峰值重叠,接收地震波能量最大;当震源沉放深度大于584.6/f(m)时,不考虑地震波能量在水中衰减的情况下,震源沉放深度继续增加对接收地震波能量的增加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道地震 雷克子波 鬼波 沉放深度 峰值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