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羽毛藻共附生放线菌分离鉴定及其活性测定
1
作者 刘哲良 郭志凯 +4 位作者 艾丽曼·阿布来孜 张世清 马帅 王蓉 熊子君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22-1532,共11页
病原细菌是造成水产养殖业损失的主要因素,目前生物防治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防治策略。海藻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藻藻际有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为探究南海海藻共附生放线菌资源的多样性及潜在的应用价值,对海南陵水羽... 病原细菌是造成水产养殖业损失的主要因素,目前生物防治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防治策略。海藻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藻藻际有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为探究南海海藻共附生放线菌资源的多样性及潜在的应用价值,对海南陵水羽毛藻共附生放线菌进行分离、鉴定与抗菌活性测试。采用稀释涂布法对采集的羽毛藻进行放线菌分离,并进行16SrRNA基因测序、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分离获得链霉菌属(Streptomyces)20株、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1株以及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1株;采用滤纸片法以欧文斯氏弧菌(Vibrio owensii)等9种病原细菌为靶标对菌株发酵粗提物进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所有菌株至少对1种细菌表现出抑制作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菌株粗提物的化学多样性,结果显示,菌株HZ057具有更丰度的次级代谢产物;为了进一步研究菌株盐胁迫耐性,进行了耐盐性测试,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在0%~4%NaCl条件下生长良好,菌株HZ054和HZ057在12%NaCl浓度下仍有孢子生长;对菌株HZ057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antiSMASH预测各基因簇功能,结果显示,其基因组含有29个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且结构类型多样,有待进一步深入发掘。本研究从南海羽毛藻中分离获得链霉菌属、拟诺卡氏菌属以及微杆菌属菌株,并且发现它们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菌活性和较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产生能力,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本研究结果为推进羽毛藻共附生微生物的开发利用,以及为南海海藻共附生放线菌资源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毛藻 共附生放线菌 分离鉴定 抗菌活性 次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叶唇鱼和横带唇鱼肌肉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邢铖 高进 +5 位作者 王永波 韩丽娜 刘金叶 谭围 符书源 陈傅晓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4,共9页
为阐明三叶唇鱼和横带唇鱼肌肉主要营养成分特征,采用生化方法测定了体质量分别为(166.8±13.6)g和(316.1±43.7)g的三叶唇鱼和横带唇鱼肌肉组织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及部分矿物质元素的含量。试验结果显示:三叶唇鱼... 为阐明三叶唇鱼和横带唇鱼肌肉主要营养成分特征,采用生化方法测定了体质量分别为(166.8±13.6)g和(316.1±43.7)g的三叶唇鱼和横带唇鱼肌肉组织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及部分矿物质元素的含量。试验结果显示:三叶唇鱼肌肉组织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分别为(79.01±0.35)%、(18.42±0.86)%、(1.11±0.20)%和(1.11±0.25)%;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占干样组织总含量的79.05%,人体必需氨基酸占32.81%,鲜味氨基酸占30.47%,主要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和蛋氨酸+胱氨酸;共检测到15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5种(43.9%),单不饱和脂肪酸3种(17.1%),多不饱和脂肪酸7种(39.0%);常量元素钾和微量元素锌含量分别为4.10×10~(3)mg/kg和4.30 mg/kg。横带唇鱼肌肉组织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分别为(80.42±0.65)%、(18.20±0.52)%、(0.72±0.49)%和(1.19±0.18)%;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占干样组织总含量的84.18%,人体必需氨基酸占34.22%,鲜味氨基酸占32.55%,主要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和缬氨酸;共检测到16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5种(41.1%),单不饱和脂肪酸4种(13.0%),多不饱和脂肪酸7种(45.9%);常量元素钾和微量元素锌含量分别为3.53×10^(3)mg/kg和6.80 mg/kg。试验结果表明,三叶唇鱼和横带唇鱼肌肉中必需氨基酸构成、含量均衡合理,脂肪酸较丰富,矿物质含量高,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本试验结果可为三叶唇鱼及横带唇鱼的养殖推广和多元化加工利用提供营养学理论基础和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唇鱼 横带唇鱼 肌肉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短期暴露对杜氏盐藻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
作者 姜青青 高金伟 +11 位作者 刘洪涛 姜智飞 张文慧 张芮 王钰晴 张丹 贾旭颖 窦勇 邵蓬 夏苏东 邱琦 周文礼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6-483,共8页
为探究微塑料颗粒污染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在温度(26±1)℃、光暗比12 h∶12 h和光照度6000 lx培养箱中,将指数生长初期杜氏盐藻置于质量浓度分别为0(对照组)、25、50、100 mg/L聚丙烯中,短期暴露(6 d),通过测量藻细胞生长、光合... 为探究微塑料颗粒污染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在温度(26±1)℃、光暗比12 h∶12 h和光照度6000 lx培养箱中,将指数生长初期杜氏盐藻置于质量浓度分别为0(对照组)、25、50、100 mg/L聚丙烯中,短期暴露(6 d),通过测量藻细胞生长、光合色素、叶绿素荧光及抗氧化活性等指标来揭示聚丙烯对杜氏盐藻的生态生理影响。结果显示,聚丙烯暴露显著影响杜氏盐藻的生长、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及抗氧化等相关指标(P<0.05)。在不同质量浓度聚丙烯中暴露6 d,杜氏盐藻藻细胞密度显著降低(P<0.05),100 mg/L组的藻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抑制杜氏盐藻生长的强度随聚丙烯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强,在50 mg/L和100 mg/L组中藻细胞的相对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聚丙烯暴露显著降低杜氏盐藻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光合色素含量(P<0.05),50 mg/L和100 mg/L组总光合色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聚丙烯暴露显著提高了杜氏盐藻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积累,表明聚丙烯氧化损伤杜氏盐藻。试验结果表明,聚丙烯暴露影响了杜氏盐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能力,而杜氏盐藻则通过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等抗氧化酶活性来增强对聚丙烯的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盐藻 聚丙烯 生长 光合作用 抗氧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rssa1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蓉 郭志凯 +2 位作者 程芬 冯全英 詹夏菲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2年第6期975-980,共6页
对中国南海珊瑚样品来源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sp.rssa1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采用正相硅胶柱、ODS反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从该菌株的大米固体培养基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NMR、M... 对中国南海珊瑚样品来源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sp.rssa1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采用正相硅胶柱、ODS反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从该菌株的大米固体培养基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NMR、MS等波谱数据,将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四霉素A(1)、四霉素B(2)、kanglemycin M(3)、tryptophandehydrobutyrine diketopiperazine(4)、3-吲哚乙酰胺(5)、N-乙酰基色氨酸(6)、苯乙酸(7)、N-乙酰基酪胺(8)、苯甲酰胺(9)、苯乙酰胺(10)。抗菌活性筛选显示,化合物4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生长具有弱抑制活性。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3对巨噬细胞RAW 264.7具有细胞毒活性。环化核苷酸磷酸二酯酶PDE4水解抑制活性筛选未发现化合物在测试浓度下具有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 链霉菌 四烯大环内酯 四霉素 二酮哌嗪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锈斑蟳简化基因组数据的微卫星DNA标记开发
5
作者 唐棣 杨明秋 +1 位作者 邹雄 刘洪涛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3-772,共10页
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a)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对象,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开发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 DNA)标记有助于锈斑蟳种群生态、种质资源等方面研究。本研究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锈斑蟳简化... 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a)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对象,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开发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 DNA)标记有助于锈斑蟳种群生态、种质资源等方面研究。本研究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锈斑蟳简化基因组序列信息,开展微卫星相关信息分析,并开发微卫星DNA标记。共检测到2419242个微卫星位点,其中二核苷酸和单核苷酸重复基序数量最多,各占总位点的43.95%和28.71%。六核苷酸重复基序的类型最多,达287种;其次是五核苷酸的重复基序的类型,为275种。不同类型SSR位点基序的重复次数也不同。使用Primer3 v2.3.6软件共设计出21330对锈斑蟳微卫星引物,选取多态性高的192对引物在12个锈斑蟳样本中进行验证,有14对引物具有单一条带且多态性较好,每个引物的等位基因数为4-14,期望杂合度(H_(e))和观测杂合度(H_(o))分别为0.503-0.892和0.167-1.000,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56-0.882。研究表明,本方法在筛选锈斑蟳SSR标记中是可行的,所得引物可以应用于锈斑蟳遗传多样性、种群遗传分析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锈斑蟳 简化基因组 微卫星 引物开发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段部位、长度和培养温度对琼枝藻繁殖的影响
6
作者 童立豪 黄良夫 +2 位作者 吴翔宇 石耀华 唐贤明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3期361-367,共7页
为了探究琼枝藻(Betaphycus gelatinae)组织切段培养的适宜条件,以琼枝藻为材料,研究不同切段部位(茎尖、分枝中部和主干)和切段长度(5、10、15 mm)的外植体切段在不同培养温度(21、24、27、30、33℃)下的出芽和生长。不同切段部位和切... 为了探究琼枝藻(Betaphycus gelatinae)组织切段培养的适宜条件,以琼枝藻为材料,研究不同切段部位(茎尖、分枝中部和主干)和切段长度(5、10、15 mm)的外植体切段在不同培养温度(21、24、27、30、33℃)下的出芽和生长。不同切段部位和切段长度的成活率和出芽率均达100%。不同切段部位出芽数由大到小依次为主干、分枝中部和茎尖;茎尖以伸长生长为主,主干和分枝中部则以上端切面膨大发芽为主;芽体形成于上端切面皮层,下端切面无芽体生成,表现出明显的极性。不同切段长度出芽数由大到小依次为15 mm组、10 mm组和5 mm组,15 mm组的个体出芽数分别为茎尖(5.90±0.67)个、分枝中部(10.16±1.14)个、主干(11.90±0.88)个;5 mm组出芽密度最高。琼枝藻切段培养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1~27)℃,在此范围内,成活率和出芽率均为100%,且出芽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超过27℃,藻体切段的成活率和出芽率均下降。研究结果表明,琼枝藻最适组织切段培养部位为主干,长度为15 mm,培养温度为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枝藻 外植体 组织培养 出芽增殖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斑东风螺3个选育世代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梁园 付敬强 +3 位作者 沈铭辉 骆轩 游伟伟 柯才焕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5-93,共9页
采用12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泰国选育系TF4~TF6连续3代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3个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730、0.717和0.708,均高于0.5,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平均等位基因数(A)... 采用12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泰国选育系TF4~TF6连续3代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3个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730、0.717和0.708,均高于0.5,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平均等位基因数(A)、有效等位基因数(A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Shannon’s信息指数(I)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1.667~12.583、6.334~6.915、0.658~0.672、0.737~0.787和1.837~2.003,整体呈降低趋势,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变异的0.95%;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介于0.00569~0.01324,处于低等分化水平(Fst<0.05)。主坐标分析和STRUCTURE分析结果显示,3个群体呈现出相似的遗传背景和遗传结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连续多代的人工选育,方斑东风螺选育群体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遗传变异和遗传分化水平较低,遗传结构趋于稳定,仍具有较高的遗传选育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 选育群体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藻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对细长聚球藻PCC7942耐镉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顾梓鹏 任玉东 +4 位作者 程芬 张晓雯 徐东 叶乃好 梁成伟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是一个较大的基因家族,在生物体生长发育和对环境变化响应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从巨藻(Macrocystis pyrifera)配子体中克隆了6个完整的GST基因(mpgst1、mpgst2、mpgst3、mpgst4...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是一个较大的基因家族,在生物体生长发育和对环境变化响应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从巨藻(Macrocystis pyrifera)配子体中克隆了6个完整的GST基因(mpgst1、mpgst2、mpgst3、mpgst4、mpgst5和mpgst6)。随后将6个巨藻GST基因分别转化至细长聚球藻(SynechococcuselongatusPCC7942)中,提取细长聚球藻转化株基因组DNA作为模板进行PCR验证及测定转化株GST酶活进行基因功能验证,结果显示,6个mpgst基因都分别成功整合到细长聚球藻的基因组中,但只有含mpgst1、mpgst4和mpgst6基因的细长聚球藻转化株(MG1、MG4和MG6)具有耐镉性。在镉离子胁迫下,细长聚球藻转化株MG1、MG4和MG6的生长、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值均显著高于野生株(P<0.05)。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巨藻GST基因的抗重金属胁迫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 转基因 镉离子胁迫 巨藻 细长聚球藻PCC794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强度与琼枝藻生长、光合色素和颜色值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童立豪 吴翔宇 +3 位作者 黄良夫 曾俊 石耀华 唐贤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9-85,共7页
文章探讨了不同光照强度(1000、3000、5000、7000和9000 lx)下琼枝藻(Betaphycus gelatinae)的生长、光合色素及颜色变化,基于CSE-1成像色度检测分析系统,研究了琼枝藻颜色参数L^(*)a^(*)b^(*)(CIE 1976)与光照强度、生长、光合色素的... 文章探讨了不同光照强度(1000、3000、5000、7000和9000 lx)下琼枝藻(Betaphycus gelatinae)的生长、光合色素及颜色变化,基于CSE-1成像色度检测分析系统,研究了琼枝藻颜色参数L^(*)a^(*)b^(*)(CIE 1976)与光照强度、生长、光合色素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琼枝藻的相对生长速率和增重率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显著增大,适宜生长的光照强度为7000~9000 lx,光照强度为1000 lx时琼枝藻无明显生长。叶绿素a(Chl-a)、类胡萝卜素(Car)、藻红蛋白(PE)和藻蓝蛋白(PC)含量总体上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琼枝藻的颜色由红褐色逐渐变为绿色,三刺激值XYZ在CIE 1931色度图上呈现明显的分布差异。光照强度与明度(L^(*))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红绿色度(a^(*))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生长速率与L^(*)、黄蓝色度(b^(*))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Chl-a与L^(*)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a^(*)呈显著正相关(P<0.05);PE和PC均与a^(*)呈显著正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枝藻 光照强度 生长 光合色素 颜色参数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质对琼枝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童立豪 吴翔宇 +4 位作者 曾俊 邢诒炫 顾志峰 石耀华 唐贤明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0年第6期17-23,共7页
以琼枝(Betaphycus gelatinae)为材料,研究不同光质(红光、黄光、蓝光、绿光、紫光及白光)的LED光源对其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光和蓝光能够提高琼枝的生长速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藻体在紫光条件下的增重率(weight... 以琼枝(Betaphycus gelatinae)为材料,研究不同光质(红光、黄光、蓝光、绿光、紫光及白光)的LED光源对其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光和蓝光能够提高琼枝的生长速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藻体在紫光条件下的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WGR)分别是绿光、黄光、红光、白光及蓝光条件下的2.12倍、1.83倍、1.22倍、1.18倍和1.05倍。蓝光有助于藻体的分枝,蓝光和白光处理后的藻体齿芽数最多,而紫光则有利于藻体分枝的伸长和长粗,蓝光效果次之。经蓝光处理的藻体颜色参数Lab值与其他光质条件下的结果存在着显著差异。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藻红蛋白易于在黄光、绿光和白光条件下的藻体中积累,而在蓝光和紫光条件下则积累较少。因此,推断紫光和蓝光更有利于琼枝生长。本研究为深入挖掘琼枝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以促进琼枝的科学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枝 光质 生长 生理特性 LED光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营养盐条件对琼枝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曾俊 童立豪 +2 位作者 吴翔宇 黄敏 唐贤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8-176,共9页
本研究分别测定了不同无机氮浓度(50、100、200、400和800μmol/L)、不同无机磷浓度(2.5、5、10、20、40和80μmol/L)和不同氨氮(NH_(4)^(+)-N)、硝酸盐氮(NO_(3)^(–)-N)浓度比(0/100、25/75、50/50、75/25和100/0)培养条件下,琼枝(Bet... 本研究分别测定了不同无机氮浓度(50、100、200、400和800μmol/L)、不同无机磷浓度(2.5、5、10、20、40和80μmol/L)和不同氨氮(NH_(4)^(+)-N)、硝酸盐氮(NO_(3)^(–)-N)浓度比(0/100、25/75、50/50、75/25和100/0)培养条件下,琼枝(Betaphycus gelatinae)生长及色素含量的变化,评估适合其生长的营养盐条件。结果显示,适合琼枝生长的无机氮浓度为0~200μmol/L,无机磷浓度为2.5~10μmol/L,NH_(4)^(+)-N/NO_(3)^(-)-N浓度比为25/75。在适宜的营养盐条件范围内,琼枝生长状态较好,具有较高的增重率;而当无机氮浓度超过200μmol/L、无机磷浓度超过10μmol/L或NH_(4)^(+)-N/NO_(3)^(-)-N浓度比高于50/50时,培养初期,琼枝生长缓慢,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但培养时间过长,不利于琼枝正常生长,引起藻体白烂严重、增重率急剧下降。本研究表明,琼枝适合在低营养盐环境下生长,结果可为琼枝规模化增殖栽培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枝 营养盐 生长 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5种大型海藻氮磷吸收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曾俊 吴翔宇 +3 位作者 廖昕星 杨守国 黄敏 唐贤明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0年第2期31-37,共7页
通过测定不同温度(20、25、30和35℃)下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齿形蕨藻(Caulerpa serrulata)、线性硬毛藻(Chaetomorpha linum)、缢江蓠(Gracilaria salicornia)和芋根江蓠(Gracilaria blodgettii)等5种海南常见大型海... 通过测定不同温度(20、25、30和35℃)下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齿形蕨藻(Caulerpa serrulata)、线性硬毛藻(Chaetomorpha linum)、缢江蓠(Gracilaria salicornia)和芋根江蓠(Gracilaria blodgettii)等5种海南常见大型海藻对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和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的吸收速率,评估了其营养盐吸收能力。结果显示,温度对大型海藻的营养盐吸收速率具有显著影响,5种大型海藻吸收营养盐的最适温度范围均为30~35℃。在实验条件下,芋根江蓠和线形硬毛藻对营养盐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海藻,其中,线形硬毛藻对DIN的吸收速率最高,为(5.078±0.666)μmol/(g·h),芋根江蓠对DIP的吸收速率最高,为(0.561±0.053)μmol/(g·h),表明这2种海藻对营养盐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可以作为高效修复富营养化水域的优选海藻。不同形态营养盐去除率的结果显示,在任何温度下,5种大型海藻均优先吸收NH+4-N,对NO-3-N、NO-2-N和DIP的吸收几乎同步进行。本研究筛选了适合中国南方地区的海水养殖尾水排放及海洋生态环境生物治理优势海藻种类,结果可为水产养殖尾水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 营养盐 温度 吸收速率 去除率 生物修复 水体富营养化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LvML1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13
作者 刘洪涛 汪坤 杨明秋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髓样分化蛋白2相关脂质识别(ML)蛋白是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与脂质代谢方面具有重要功能的一类蛋白。克隆凡纳滨对虾1个新的ML基因cDNA全序列,命名为LvML1,包含254 bp的5′非编码区、913 bp的3′非编码区和462 bp的开放阅读框,开放阅读框... 髓样分化蛋白2相关脂质识别(ML)蛋白是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与脂质代谢方面具有重要功能的一类蛋白。克隆凡纳滨对虾1个新的ML基因cDNA全序列,命名为LvML1,包含254 bp的5′非编码区、913 bp的3′非编码区和462 bp的开放阅读框,开放阅读框共编码153个氨基酸。LvML1蛋白具有7个半胱氨酸残基,预测可形成3对二硫键,且具有1个典型ML家族结构域。多重序列对比发现,ML结构域和半胱氨酸残基位置均相对保守。系统进化显示,LvML1蛋白与斑节对虾、日本囊对虾、美洲螯龙虾等甲壳动物的ML蛋白聚为一支。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vML1基因在所有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心脏中表达量最高。发育表达结果显示,LvML1基因自无节幼体期已有表达,在变态至溞状幼体期、糠虾幼体期及仔虾的每次转换均上调表达,表明其参与了对虾幼体的发育过程。十足目虹彩病毒1人工感染24 h后,LvML1基因在肝胰腺和鳃中表达量下降,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其参与了对虾抗病毒的先天免疫过程。本试验结果可为了解凡纳滨对虾ML蛋白家族的结构功能及其在对虾先天免疫和幼体发育中的重要作用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ML基因 组织表达 发育表达 十足目虹彩病毒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节对虾PmML1和PmML2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14
作者 符丹凤 刘洪涛 +1 位作者 杨明秋 何玉贵 《热带生物学报》 2022年第5期440-450,共11页
为进一步了解ML家族基因在斑节对虾先天免疫中的作用,采用PCR和RACE方法克隆到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2个ML家族基因PmML1和PmML2,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2个ML家族基因在斑节对虾各组织的表达分... 为进一步了解ML家族基因在斑节对虾先天免疫中的作用,采用PCR和RACE方法克隆到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2个ML家族基因PmML1和PmML2,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2个ML家族基因在斑节对虾各组织的表达分布。结果显示:PmML1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462 bp,编码153个氨基酸;PmML2的ORF为471 bp,编码156个氨基酸。2个基因都具有1个典型的ML家族蛋白结构域。多重比对结果显示,2个基因的ML结构域与组成3对二硫键的半胱氨酸残基位置都相对保守。氨基酸序列对比结果显示,PmML1和PmML2之间的相似性仅为42.37%。PmML1与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的ML蛋白MjML4的相似性最高,比例高达91.5%,PmML2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ML蛋白相似性最高,比例高达88.46%。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PmML1和PmML2存在于2个不同的分支,说明2个基因的进化相对独立,证明本研究中鉴定到的是2个不同的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mML1在对虾眼柄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肠、胃、心、鳃、肌肉和肝胰腺,在血细胞的表达水平最低;PmML2在眼柄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肠、鳃、胃、血细胞、心、肝胰腺和肌肉,在肌肉中的表达水平最低。眼柄是重要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器官,推测PmML1和PmML2可能在斑节对虾神经内分泌调控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节对虾 ML基因 克隆 组织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