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羽毛藻共附生放线菌分离鉴定及其活性测定
1
作者 刘哲良 郭志凯 +4 位作者 艾丽曼·阿布来孜 张世清 马帅 王蓉 熊子君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22-1532,共11页
病原细菌是造成水产养殖业损失的主要因素,目前生物防治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防治策略。海藻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藻藻际有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为探究南海海藻共附生放线菌资源的多样性及潜在的应用价值,对海南陵水羽... 病原细菌是造成水产养殖业损失的主要因素,目前生物防治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防治策略。海藻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藻藻际有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为探究南海海藻共附生放线菌资源的多样性及潜在的应用价值,对海南陵水羽毛藻共附生放线菌进行分离、鉴定与抗菌活性测试。采用稀释涂布法对采集的羽毛藻进行放线菌分离,并进行16SrRNA基因测序、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分离获得链霉菌属(Streptomyces)20株、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1株以及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1株;采用滤纸片法以欧文斯氏弧菌(Vibrio owensii)等9种病原细菌为靶标对菌株发酵粗提物进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所有菌株至少对1种细菌表现出抑制作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菌株粗提物的化学多样性,结果显示,菌株HZ057具有更丰度的次级代谢产物;为了进一步研究菌株盐胁迫耐性,进行了耐盐性测试,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在0%~4%NaCl条件下生长良好,菌株HZ054和HZ057在12%NaCl浓度下仍有孢子生长;对菌株HZ057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antiSMASH预测各基因簇功能,结果显示,其基因组含有29个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且结构类型多样,有待进一步深入发掘。本研究从南海羽毛藻中分离获得链霉菌属、拟诺卡氏菌属以及微杆菌属菌株,并且发现它们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菌活性和较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产生能力,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本研究结果为推进羽毛藻共附生微生物的开发利用,以及为南海海藻共附生放线菌资源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毛藻 共附生放线菌 分离鉴定 抗菌活性 次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段部位、长度和培养温度对琼枝藻繁殖的影响
2
作者 童立豪 黄良夫 +2 位作者 吴翔宇 石耀华 唐贤明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3期361-367,共7页
为了探究琼枝藻(Betaphycus gelatinae)组织切段培养的适宜条件,以琼枝藻为材料,研究不同切段部位(茎尖、分枝中部和主干)和切段长度(5、10、15 mm)的外植体切段在不同培养温度(21、24、27、30、33℃)下的出芽和生长。不同切段部位和切... 为了探究琼枝藻(Betaphycus gelatinae)组织切段培养的适宜条件,以琼枝藻为材料,研究不同切段部位(茎尖、分枝中部和主干)和切段长度(5、10、15 mm)的外植体切段在不同培养温度(21、24、27、30、33℃)下的出芽和生长。不同切段部位和切段长度的成活率和出芽率均达100%。不同切段部位出芽数由大到小依次为主干、分枝中部和茎尖;茎尖以伸长生长为主,主干和分枝中部则以上端切面膨大发芽为主;芽体形成于上端切面皮层,下端切面无芽体生成,表现出明显的极性。不同切段长度出芽数由大到小依次为15 mm组、10 mm组和5 mm组,15 mm组的个体出芽数分别为茎尖(5.90±0.67)个、分枝中部(10.16±1.14)个、主干(11.90±0.88)个;5 mm组出芽密度最高。琼枝藻切段培养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1~27)℃,在此范围内,成活率和出芽率均为100%,且出芽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超过27℃,藻体切段的成活率和出芽率均下降。研究结果表明,琼枝藻最适组织切段培养部位为主干,长度为15 mm,培养温度为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枝藻 外植体 组织培养 出芽增殖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强度与琼枝藻生长、光合色素和颜色值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童立豪 吴翔宇 +3 位作者 黄良夫 曾俊 石耀华 唐贤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9-85,共7页
文章探讨了不同光照强度(1000、3000、5000、7000和9000 lx)下琼枝藻(Betaphycus gelatinae)的生长、光合色素及颜色变化,基于CSE-1成像色度检测分析系统,研究了琼枝藻颜色参数L^(*)a^(*)b^(*)(CIE 1976)与光照强度、生长、光合色素的... 文章探讨了不同光照强度(1000、3000、5000、7000和9000 lx)下琼枝藻(Betaphycus gelatinae)的生长、光合色素及颜色变化,基于CSE-1成像色度检测分析系统,研究了琼枝藻颜色参数L^(*)a^(*)b^(*)(CIE 1976)与光照强度、生长、光合色素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琼枝藻的相对生长速率和增重率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显著增大,适宜生长的光照强度为7000~9000 lx,光照强度为1000 lx时琼枝藻无明显生长。叶绿素a(Chl-a)、类胡萝卜素(Car)、藻红蛋白(PE)和藻蓝蛋白(PC)含量总体上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琼枝藻的颜色由红褐色逐渐变为绿色,三刺激值XYZ在CIE 1931色度图上呈现明显的分布差异。光照强度与明度(L^(*))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红绿色度(a^(*))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生长速率与L^(*)、黄蓝色度(b^(*))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Chl-a与L^(*)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a^(*)呈显著正相关(P<0.05);PE和PC均与a^(*)呈显著正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枝藻 光照强度 生长 光合色素 颜色参数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节对虾PmML1和PmML2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4
作者 符丹凤 刘洪涛 +1 位作者 杨明秋 何玉贵 《热带生物学报》 2022年第5期440-450,共11页
为进一步了解ML家族基因在斑节对虾先天免疫中的作用,采用PCR和RACE方法克隆到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2个ML家族基因PmML1和PmML2,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2个ML家族基因在斑节对虾各组织的表达分... 为进一步了解ML家族基因在斑节对虾先天免疫中的作用,采用PCR和RACE方法克隆到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2个ML家族基因PmML1和PmML2,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2个ML家族基因在斑节对虾各组织的表达分布。结果显示:PmML1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462 bp,编码153个氨基酸;PmML2的ORF为471 bp,编码156个氨基酸。2个基因都具有1个典型的ML家族蛋白结构域。多重比对结果显示,2个基因的ML结构域与组成3对二硫键的半胱氨酸残基位置都相对保守。氨基酸序列对比结果显示,PmML1和PmML2之间的相似性仅为42.37%。PmML1与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的ML蛋白MjML4的相似性最高,比例高达91.5%,PmML2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ML蛋白相似性最高,比例高达88.46%。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PmML1和PmML2存在于2个不同的分支,说明2个基因的进化相对独立,证明本研究中鉴定到的是2个不同的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mML1在对虾眼柄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肠、胃、心、鳃、肌肉和肝胰腺,在血细胞的表达水平最低;PmML2在眼柄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肠、鳃、胃、血细胞、心、肝胰腺和肌肉,在肌肉中的表达水平最低。眼柄是重要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器官,推测PmML1和PmML2可能在斑节对虾神经内分泌调控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节对虾 ML基因 克隆 组织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