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科干预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房室传导阻滞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仁伟 罗金文 +1 位作者 黄鹏 邓喜成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927-930,共4页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对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n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 SD)介入治疗后早期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CAVB)的作用。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16年8月于湖南省...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对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n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 SD)介入治疗后早期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CAVB)的作用。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16年8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经导管封堵介入治疗pmV SD术后早期发生CAVB且2周内行封堵器取出术的6例患儿临床资料。外科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出封堵器,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并矫正并发畸形。结果 6例CAVB患儿中4例行三尖瓣隔瓣辅助切口; 1例VSD行带垫间断褥式缝合,5例行连续缝合自体心包补片修补术; 2例合并卵圆孔未闭同期修补。6例CAVB患儿行外科手术后窦性心律恢复时间1~41 h,平均25. 4 h,2例因早期心动过缓,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所有患儿随访1~6年,平均26. 3个月,无1例发生死亡,心律及心功能基本正常,室间隔缺损修补处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及三尖瓣无明显反流。结论 pmV SD经导管封堵介入术后发生CAVB的患儿需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外科手术治疗,有利于CAVB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外科手术 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白血病合并结核病临床病例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李虹艾 李帮涛 +5 位作者 刘鹂 邹少秋 崔兰 海元平 黄婷 向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3-247,共5页
目的研究我国白血病合并结核病的患病率、病死率、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为今后白血病合并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白血病""结核""化疗"以及"leukemia""tuberculosis&q... 目的研究我国白血病合并结核病的患病率、病死率、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为今后白血病合并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白血病""结核""化疗"以及"leukemia""tuberculosis""chemotherapy"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电子期刊数据库以及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到2018年7月。结果符合白血病合并结核病纳入标准的病例共229例,其中肺结核200例,肺外结核2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5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慢性髓系白血病10例。男女比例为1.2∶1,平均年龄为43.9岁。临床特点:229例病例中204例(89.1%)以发热为首要临床表现,120例(52.4%)表现为持续高热,表现为低热、盗汗、消瘦的分别有13例(5.7%)、30例(13.1%)、36例(15.7%);184例(80.3%)结核病例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109例(47.6%)结核菌素(PPD)试验阳性,98例(42.8%)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有效,24例(10.5%)痰结核菌检查阳性,18例(7.9%)病理活检阳性,3例T细胞斑点(T-spot)试验阳性,2例支气管镜冲洗液涂片阳性,1例结核杆菌PCR测定阳性。135例行抗结核治疗,其中107例治疗有效,有效率79.3%。6例因结核病死亡,归因病死率为2.6%(6/229)。结论白血病患者合并结核病概率较普通人群高,早期临床表现和体征不典型,多方面寻找结核感染证据、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结核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