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输注GD2单克隆抗体Naxitamab期间的镇痛方案初探 被引量:2
1
作者 李艳 张从志 +4 位作者 尹顺花 冯宇萌 董琦 顾硕 庄培均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7期630-634,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儿童输注GD2单克隆抗体Naxitamab期间的镇痛方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博鳌分院2021年8月至2023年2月期间32例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儿进行的167次Naxitamab输注疗程为研究对象,总结输注Naxit... 目的初步探讨儿童输注GD2单克隆抗体Naxitamab期间的镇痛方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博鳌分院2021年8月至2023年2月期间32例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儿进行的167次Naxitamab输注疗程为研究对象,总结输注Naxitamab引起的疼痛发生特点、部位、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为了缓解输注期间出现的疼痛,采用以口服加巴喷丁作为基础镇痛、复合静脉应用强效镇痛药来控制爆发性疼痛的方案。根据所应用强效镇痛药种类的不同,分为芬太尼组、艾斯氯胺酮组、氢吗啡酮联合艾斯氯胺酮组共3组,整个输注过程将患儿的疼痛控制在FLACC评分≤4分。结果芬太尼组、艾斯氯胺酮组、氢吗啡酮联合艾斯氯胺酮组三组患儿在每次输注期间发生疼痛(FLACC评分>4分)的次数分别是(3.17±1.23)次、(2.98±2.18)次、(3.07±2.02)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13,P>0.05);三组输注完成所用时长分别是(63.4±32.6)min、(59.7±45.6)min、(64.6±48.9)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11,P>0.05);氢吗啡酮联合艾斯氯胺酮组所需艾斯氯胺酮剂量为(1.22±2.68)mg/kg,显著低于艾斯氯胺酮组所需艾斯氯胺酮剂量(2.64±2.36)mg/kg(P<0.05);三组主要不良反应:低血氧饱和度发生例次分别为28、33、26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2,P>0.05);低平均动脉压发生例次分别为36、39、23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9,P>0.05)。结论以口服加巴喷丁为基础镇痛,静脉应用起效迅速的芬太尼或艾斯氯胺酮来抑制Naxitamab输注引起的爆发性疼痛安全、有效;选择镇痛时效较长的氢吗啡酮联合艾斯氯胺酮同样能达到抑制疼痛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 单克隆 镇痛 分子靶向治疗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马唑仑复合丙泊酚用于患儿胃镜检查的效果 被引量:3
2
作者 吴清杏 李艳 +2 位作者 蒙伟 尹顺花 李晓莹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51-1155,共5页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复合丙泊酚用于学龄期患儿胃镜检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4年1—2月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儿106例,男56例,女50例,年龄7~12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丙泊酚组(P组)和瑞马唑仑复合丙泊酚组(RP...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复合丙泊酚用于学龄期患儿胃镜检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4年1—2月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儿106例,男56例,女50例,年龄7~12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丙泊酚组(P组)和瑞马唑仑复合丙泊酚组(RP组),每组53例。静注阿芬太尼8μg/kg后,P组静注丙泊酚2.5 mg/kg,RP组依次静注瑞马唑仑0.183 mg/kg、丙泊酚1 mg/kg,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改良警觉/镇静量表(MOAA/S)评分≤1分时进行胃镜检查。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检查时间和苏醒时间。记录丙泊酚追加和镇静成功例数。记录术中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注射痛、呃逆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P组比较,RP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延长,苏醒时间明显缩短,丙泊酚追加率、低血压、呼吸抑制、注射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瑞马唑仑复合丙泊酚用于患儿胃镜检查不仅可以保证镇静效果,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稳定血流动力学并缩短苏醒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马唑仑 丙泊酚 儿童 胃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