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地区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活化蛋白C抵抗与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陈浩 肖占祥 +6 位作者 戚悠飞 曾昭凡 岳劼 刘飒华 李振振 吴鸿飞 张文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1894-1897,共4页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及健康人群活化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情况以及可能的凝血因子V基因缺陷(FV Leiden、FV HongKong/Cambridge)。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及健康人群活化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情况以及可能的凝血因子V基因缺陷(FV Leiden、FV HongKong/Cambridge)。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海南籍汉族VTE患者共计101名以及海南籍健康人群104名,检测两组人群中是否存在APCR现象,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LFP)以及基因测序方法检测FV Leiden、FV HongKong/Cambridge基因。结果 VTE组APCR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在101名VTE患者当中检出1例杂合突变FV Leiden和3例FV HongKong基因型,未发现纯合突变FV Leiden以及FV Cambridge基因型。对照组人群中未发现上述异常基因。结论 APCR可能是导致海南地区人群VTE发病的危险因素,FV Leiden基因在海南人群中少见,FV HongKong可能是海南地区VTE人群较特异的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凝血因子V 基因多态性 活化蛋白C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开窗重建左锁骨下动脉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陈浩 肖占祥 +5 位作者 戚悠飞 曾朝凡 刘飒华 张文波 李振振 吴鸿飞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穿刺破膜技术进行原位开窗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8年1月10例原位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repair,TEVAR)的资料,其中5例胸主动脉瘤,5例主动脉夹层。在覆膜支架封盖左锁骨下动脉... 目的探讨利用穿刺破膜技术进行原位开窗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8年1月10例原位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repair,TEVAR)的资料,其中5例胸主动脉瘤,5例主动脉夹层。在覆膜支架封盖左锁骨下动脉后,利用打磨过的导丝硬头进行穿刺破膜、球囊扩张,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通路。结果9例开窗成功,1例胸主动脉瘤开窗失败,改行烟囱支架植入。开窗成功的9例术后随访13~53(29.8±16.1)月,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通畅,无内漏发生。结论利用穿刺破膜技术行原位开窗的技术简单,经济,有效,适用于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胸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术 原位开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力蛋白原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主动脉夹层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戚悠飞 舒畅 +2 位作者 刘飒华 陈浩 张文波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58-466,共9页
目的:通过检测弹力蛋白原(tropoelastin)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表达、tropoelastin mRNA和弹性蛋白与弹力纤维水平,探讨tropoelastin基因SNPs与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关系。方法:... 目的:通过检测弹力蛋白原(tropoelastin)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表达、tropoelastin mRNA和弹性蛋白与弹力纤维水平,探讨tropoelastin基因SNPs与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关系。方法:留取96例AD患者(AD组)和95例对照组患者的外周血和主动脉组织标本,提取外周血DNA,应用MassARRAY技术进行tropoelastin基因SNPs检测,并构建单体型;采用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主动脉中膜层tropoelastin mRNA和弹性蛋白的表达;采用EVG(Elastin Van Gieson)染色观察主动脉管形态和壁弹力纤维的分布。比较tropoelastin基因各SNPs位点基因型和单体型在两组间频率的分布,以及tropoelastin m RNA、弹性蛋白和弹力纤维在两组中表达的差异。结果:两组共检测tropoelastin基因SNPs位点7个,5个位点呈多态性,其中rs2071307(G/A)、rs34945509(C/T)和rs17855988(G/C)位点频率分布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SNP位点[rs2071307(G/A)、rs34945509(C/T)和rs17855988(G/C)]的单体型频率分布,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AD组主动脉中膜层tropoelastin m RNA和弹性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EVG染色可见AD组主动脉中膜层撕裂,弹力纤维破碎、断裂,且排列不规则;而对照组主动脉中膜层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弹力纤维排列紧密、有序。结论:Tropoelastin基因rs2071307(G/A)、rs34945509(C/T)、rs17855988(G/C)位点的多态性改变可能最终会影响弹力纤维的合成,并有可能在AD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力蛋白原基因 主动脉夹层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体型 弹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的手术配合 被引量:4
4
作者 邢丽 袁婵娟 +2 位作者 陈茹妹 肖占强 戚游飞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4-266,共3页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的术中护理配合要点。方法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中正确摆放体位、配合造影、加强全身肝素化护理;做好导管、支架的准确传递和管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肾功能、肢体血液循...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的术中护理配合要点。方法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中正确摆放体位、配合造影、加强全身肝素化护理;做好导管、支架的准确传递和管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肾功能、肢体血液循环的改变;患者复苏后管理等。结果 35例手术在手术医师、护士、麻醉师、技术员的密切配合下顺利完成,全程生命监护操作及记录良好,无手术器械传递错误,无因不良配合而引起手术失败。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护理配合、团队的分工合作等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腔内隔绝术 覆膜支架 手术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腹主动脉瘤支架植入后感染1例报告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东林 符少清 +1 位作者 吴鸿飞 陈树宝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06-1008,共3页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腹主动脉内膜、中膜及外膜三层结构向外周的局限性扩张,且扩张段内径超过正常腹主动脉内径的50%[1,2],最常见的好发部位是肾动脉下型AAA[3],主要威胁在于瘤体破裂,若发生破裂死亡率高达90%[...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腹主动脉内膜、中膜及外膜三层结构向外周的局限性扩张,且扩张段内径超过正常腹主动脉内径的50%[1,2],最常见的好发部位是肾动脉下型AAA[3],主要威胁在于瘤体破裂,若发生破裂死亡率高达90%[4,5]。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是通过介入的方法将带膜支架置于AAA腔内,将瘤体和血流隔开,瘤腔内血栓形成并逐渐机化,避免血管发生破裂[6,7]。EVAR由于微创、围手术期病死率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容易被临床医生及患者接受,近年来已成为AAA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8,9]。但EVAR并发症较多,包括内漏、移位、破裂、感染等[10],1993年Chalmers等[11]首先报道支架植入后感染,发生率0.5%~5%,但死亡率高达75%。本文对我院血管外科2021年6月收治的1例EVAR术后支架移植物感染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在AAA支架植入后感染治疗中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科 腔内修复术 支架植入 腹主动脉瘤 置管引流 临床医生 血管发生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鼻疽杆菌感染致脾脓肿1例报告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家诚 陈小菁 +2 位作者 肖晓岚 罗海梅 周开伦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1179-1180,共2页
1911年Whit More在缅甸仰光发现了类鼻疽杆菌,其主要分布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具有较高的人群易感性,主要经口、鼻和皮肤黏膜的伤口或吸入气溶胶而感染,一般认为吸入10~100个细菌就足以使人发病。其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分为急性败血症型... 1911年Whit More在缅甸仰光发现了类鼻疽杆菌,其主要分布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具有较高的人群易感性,主要经口、鼻和皮肤黏膜的伤口或吸入气溶胶而感染,一般认为吸入10~100个细菌就足以使人发病。其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分为急性败血症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霍尔德杆菌 类鼻疽 脓肿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