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岛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光伟 李春鸾 +2 位作者 敖杰 何媛 黄彦彬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9-138,共10页
利用1981-2010年ERA-I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了海南岛夏半季、冬半季平均大气可降水量(PW)的年际变化趋势、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口和三亚月平均PW年变化均存在一个单峰结构,最高值(8月)与最低值(1月)的... 利用1981-2010年ERA-I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了海南岛夏半季、冬半季平均大气可降水量(PW)的年际变化趋势、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口和三亚月平均PW年变化均存在一个单峰结构,最高值(8月)与最低值(1月)的比值均大于1.8。冬夏半季PW差异值为18.1~20.0mm,夏半季和冬半季平均PW与海拔高度存在负相关,季节和五指山地形因素对PW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夏半季和冬半季平均PW距平曲线正负极值所在年份分别与EI Nino和La Nina事件年有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EOF分析显示,夏半季和冬半季平均PW的第1模态空间分布均呈现全区域一致性负值分布,其时间系数正负值转变均发生于2003年,即大气可降水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可降水量 EOF 水汽 海南岛 水汽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M4.0模式对中国区域土壤湿度的数值模拟及评估研究 被引量:42
2
作者 赖欣 文军 +5 位作者 岑思弦 宋海清 田辉 史小康 何媛 黄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9-512,共14页
本文利用普林斯顿大学全球大气强迫场资料,驱动公用陆面过程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0,CLM4.O)模拟了中国区域1961-2010年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将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Naional Cent... 本文利用普林斯顿大学全球大气强迫场资料,驱动公用陆面过程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0,CLM4.O)模拟了中国区域1961-2010年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将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Na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Reanalysis,NCEP)和高级微波扫描辐射计(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OS,AMSR-E)反演的土壤湿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LM4.0模拟结果可以反映出中国区域观测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但东北、江淮和河套三个地区模拟值相对于观测值在各层次均系统性偏大。模拟与NCEP再分析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与AMSR-E的反演值在35°N以北的分布也基本一致;从1961-2010年土壤湿度模拟结果分析得出,各层土壤湿度空间分布从西北向东南增加。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和内蒙古西部地区。东北平原、江淮地区和长江流域为高值区。土壤湿度数值总体上从浅层向深层增加。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除新疆西部和东北部分地区外,土壤湿度在35°N以北以减少趋势为主,30°N以南的长江流域、华南及西南地区以增加为主。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CLM4.0模拟的夏季土壤湿度在不同程度上响应了降水的变化。中国典型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土壤湿度减小,湿润区增加。其中湿润区土壤湿度对降水的响应最为显著,其次是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M4 0模式 土壤湿度 数值模拟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土壤湿度时空分布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何媛 文军 +4 位作者 黄彦彬 张堂堂 赖欣 康悦 余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9-137,共9页
利用1961-2010年普林斯顿大学每3 h一次、1°×1°的大气强迫场数据驱动公用陆面模式CLM4.0(Common Land Model,version4.0)对黄河源区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模拟试验,合理优化了CLM 4.0中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质地属性参数... 利用1961-2010年普林斯顿大学每3 h一次、1°×1°的大气强迫场数据驱动公用陆面模式CLM4.0(Common Land Model,version4.0)对黄河源区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模拟试验,合理优化了CLM 4.0中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质地属性参数,将模拟结果与荷兰自由大学AM SR-E土壤湿度产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利用玛曲土壤湿度观测站点的观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CLM4.0模式能较好的模拟黄河源区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在优化陆面有机质和土壤质地数据参数后,模拟的土壤湿度空间分布更合理,但CLM4.0模拟的土壤湿度比地面观测值和AMSR-E土壤湿度产品的土壤湿度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M4.0 黄河源区 土壤湿度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探测与FY-2反演大气可降水量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光伟 黄彦彬 +2 位作者 敖杰 邢峰华 毛志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82-1093,共12页
为深入了解FY-2卫星大气可降水量(PW)的反演质量,文章选取2012和2015年地基GPS水汽观测数据,与FY-2的PW反演产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武汉和海口三站GPS/PW(PW_(GPS))与FY-2/PW(PW_(FY-2))在夏季存在显著正相关,三站的相... 为深入了解FY-2卫星大气可降水量(PW)的反演质量,文章选取2012和2015年地基GPS水汽观测数据,与FY-2的PW反演产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武汉和海口三站GPS/PW(PW_(GPS))与FY-2/PW(PW_(FY-2))在夏季存在显著正相关,三站的相关系数都达到0.67以上,夏季PW的均方根误差值、月平均偏差绝对值均小于冬季。北京与武汉站PW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在四季均具有明显日变化特征;(2)当PW_(GPS)>20 mm时,北京、武汉、海口和拉萨站FY-2/PW与GPS/PW比较一致,PW偏差均值的绝对值和均方根误差较小,当PW_(GPS)<20 mm时,PW偏差均值绝对值和均方根误差随PW_(GPS)值减小而迅速变大。FY-2的PW产品在夏季可以为大部分区域提供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的大气可降水量,在大气湿度非常低、冬季和夜间条件,反演结果精度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可降水量 FY-2卫星 地基GPS 水汽含量 水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贝碧嘉(1816)外围云系结构与降水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毛志远 付丹红 +3 位作者 黄彦彬 李光伟 敖杰 蔡杏富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4-616,共13页
选取海南省海口站和屯昌站对比分析台风贝碧嘉(1816)外围云系结构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台风贝碧嘉(1816)影响海南岛期间,随着降水云系的发展,海口地区对流性云系发展加强,屯昌地区表现为层状云降水,两个站点雨滴谱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 选取海南省海口站和屯昌站对比分析台风贝碧嘉(1816)外围云系结构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台风贝碧嘉(1816)影响海南岛期间,随着降水云系的发展,海口地区对流性云系发展加强,屯昌地区表现为层状云降水,两个站点雨滴谱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海口站和屯昌站的降水均以直径小于1 mm的雨滴为主,其中屯昌站直径1~3 mm的雨滴对雨强的贡献最大;海口站雨滴数浓度随雨滴直径增大而减小,但对雨强的贡献随之增大,直径大于3 mm的雨滴对总雨强的贡献达到56.61%;海口站的特征参量曲线在时间上分布不均,表现为阵性强降水,而屯昌站的特征参量曲线起伏不大,降水比海口站小且均匀、连续;在雨滴谱演变上,海口站始终保持单峰型,屯昌站以单峰为主伴随多峰出现,当雨强增大时,两站直径1 mm范围内的雨滴数浓度随之增加,谱型迅速拓宽,大粒径雨滴出现且增多,其中海口站直径3 mm以上的雨滴端增幅更明显;两个站点雨滴谱符合Gamma分布,形状参数和斜率参数满足二项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贝碧嘉(1816) 云系结构 雨滴谱 GAMMA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化衰减订正方法在北京X波段网络化雷达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思腾 马建立 +3 位作者 陈明轩 李林 仰美霖 邢峰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04-816,共13页
衰减是影响X波段雷达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X波段雷达在强对流监测预警中的应用效果。文中在分析中、外雷达衰减订正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并改进了一种利用雷达网中不同雷达相互订正的方法,该方法通过不断迭代运算,使订正误差... 衰减是影响X波段雷达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X波段雷达在强对流监测预警中的应用效果。文中在分析中、外雷达衰减订正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并改进了一种利用雷达网中不同雷达相互订正的方法,该方法通过不断迭代运算,使订正误差达到最小,形成了适合于网络化X波段雷达的反射率因子衰减订正方法。订正结果与原始雷达数据以及差分相位(φ_(DP))订正法结果进行对比,并且还同时与北京S波段雷达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衰减订正对X波段雷达穿透强降水后的回波以及探测距离较远的回波效果比较明显,订正后的回波与S波段雷达观测结果比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 波段 网络化雷达 衰减订正 双偏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