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亚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流行现状及其母亲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孙娜 陈垂海 +2 位作者 杨瑰艳 陈洁 高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0-504,共5页
目的:了解三亚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流行现状及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为该地区本病预防工作提供有利参考。方法:选取2019-01/12期间在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分娩且胎龄小于36周的早产儿243例486眼和足月儿35例70眼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眼底筛查... 目的:了解三亚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流行现状及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为该地区本病预防工作提供有利参考。方法:选取2019-01/12期间在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分娩且胎龄小于36周的早产儿243例486眼和足月儿35例70眼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眼底筛查,依据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统计其发病率,并收集所有母亲孕前及孕期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足月儿均未发生视网膜病变,早产儿确诊36例,其发病率约14.8%(36/243)。其中,Ⅰ期病变患儿约占58.3%,其次依次为Ⅱ期病变(30.6%)、Ⅲ期病变(8.3%)及Ⅳ病变(2.8%),未发现Ⅴ期病变患儿。同时,阈值病变患儿2例(5.6%)。足月儿母亲与早产正常儿母亲除孕周外,在月经、孕龄、妊娠胎数、妊娠并发症相关因素中均无差异(P>0.05),但与早产患病儿母亲均有差异(P<0.05)。月经不调、高龄妊娠、孕周短、多胎、子痫、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围生期感染均是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三亚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较高,应予以高度重视,同时影响因素颇多,而孕前调理月经、避免高龄妊娠、足月分娩、单胎妊娠、控制妊娠并发症是降低该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流行病学 相关因素 三亚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新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田秀娟 徐津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30期205-206,共2页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 胆红素含量 诊疗 临床症状 新生儿期 皮肤血管 人血清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腔纱条用于剖宫产术中出血20例临床报告分析
3
作者 田秀娟 徐津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27期173-174,共2页
关键词 剖宫产术中出血 临床报告分析 纱条 产后出血 宫腔 产妇死亡 大量失血 子宫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龄前儿童骨密度与血清25-(OH)D水平的相关性 被引量:9
4
作者 邢存乔 陈海琼 曾广萍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17期63-67,共5页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骨密度(BMD)状况及其与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3月~2018年3月629例在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门诊体检行BMD检查的0~7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超声仪测量BMD,根据BMD水平将研...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骨密度(BMD)状况及其与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3月~2018年3月629例在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门诊体检行BMD检查的0~7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超声仪测量BMD,根据BMD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BMD正常组(n = 492)和BMD异常组(n = 137)。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学龄前儿童BMD的影响因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5-(OH)水平,比较不同25-(OH)D水平儿童的BMD,并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学龄前儿童BMD与血清25-(OH)D相关性。结果学龄前儿童BMD异常率为21.78%。5~7岁儿童BMD异常率较高,1岁儿童其次。女童、1岁及5~7岁儿童BMD异常率高于男童、2~4岁儿童(P < 0.05);活动时间≤3 h/周、睡眠时间≤8 h/d、日照时间≤7 h/d的学龄前儿童BMD异常率高于活动时间>3 h/周、睡眠时间>8 h/d、日照时间>7 h/d儿童(P < 0.05);挑食、维生素D摄入≤400 U/d、奶制品摄入≤150 mL/d、豆制品摄入≤4次/周、水果摄入≤5次/周的学龄前儿童BMD异常率高于不挑食、维生素D摄入>400 U/d、奶制品摄入>150 mL/d、豆制品摄入>4次/周、水果摄入>5次/周儿童(P < 0.05)。与2岁儿童比较,1岁、5~7岁是BMD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113、1.373、1.433、1.479,P < 0.05),活动时间、睡眠时间、日照时间、挑食情况、维生素D摄入、奶制品摄入、豆制品摄入、水果摄入是学龄前儿童BMD异常的影响因素(OR = 1.377、1.654、1.642、1.525、1.788、1.598、1.384、1.443,P < 0.05)。随着25-(OH)D水平的降低,SOS值逐渐增大,Z值逐渐减小,BMD异常率逐渐增加(P < 0.05)。学龄前儿童SOS与血清25-(OH)D呈负相关(r =-0.729,P < 0.05),Z值与血清25-(OH)D呈正相关(r = 0.761,P < 0.05)。结论学龄前儿童BMD异常率较高,尤其多见于1岁以前及5~7岁儿童,对BMD异常高危儿童应合理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并加强户外活动,注意饮食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骨密度 25-羟维生素D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