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海南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初探
- 1
-
-
作者
钱天宇
齐旭明
王昊天
陆宇燕
李丕鹏
莫燕妮
-
机构
沈阳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
海南省林业局
-
出处
《热带林业》
2023年第1期55-58,共4页
-
文摘
2018年8月以来,对海南省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共记录两栖动物26种,隶属1目7科20属。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海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6种、《CITES公约》附录Ⅱ的有1种、海南特有种9种。两栖动物生态类型以树栖型最多、陆栖-静水型和流水型次之、静水型和陆栖-流水型最少;26种皆为东洋界物种。与海南省其他4个自然保护区比较,结果表明:该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水平较高,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地位。
-
关键词
两栖动物
动物区系
生物多样性
上溪自然保护区
海南
-
Keywords
Amphibian
Fauna
Biodiversity
Shangxi Natural Reserve
Hainan
-
分类号
S862
[农业科学—野生动物驯养]
-
-
题名海南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蝌蚪及其分类检索
- 2
-
-
作者
张玉
齐旭明
钱天宇
莫燕妮
陆宇燕
李丕鹏
-
机构
沈阳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
海南省林业局
-
出处
《热带林业》
2022年第4期54-56,61,共4页
-
文摘
2018年8月~9月,对海南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到保护区内分布的两栖动物有1目7科26种,其中角蟾科1种、蟾蜍科2种、雨蛙科1种、姬蛙科5种、叉舌蛙科4种、蛙科7种、树蛙科6种,并采集到蝌蚪8种。为了加强两栖动物保护、监测和研究,对采集到的8种蝌蚪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结合研究文献编制出保护区蝌蚪检索表。
-
关键词
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
两栖动物
蝌蚪
分类
-
Keywords
Shangxi Nature Reserve
Amphibian
Tadpole
Identification
-
分类号
S718.62
[农业科学—林学]
-
-
题名海南长臂猿不同海拔栖息地的森林群落特征
- 3
-
-
作者
柳帅
张安安
龙文兴
冯广
齐旭明
陈远
杨怀
-
机构
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海南大学林学院
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
达拉特旗林业和草原局
国际竹藤中心三亚基地
-
出处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6期18-28,共11页
-
基金
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项目“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监测体系建设”(HD-KYH-2021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海南长臂猿生境维持与恢复机制”(U22A20503)。
-
文摘
【目的】通过比较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不同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结构特征,探究海南长臂猿现有低海拔次生林栖息地(海拔400~800 m)与高海拔原始林栖息地(海拔800~1200 m)群落特征差异,有助于科学评估现有次生林栖息地对海南长臂猿种群的生态供给情况,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奠定基础。【方法】以海南长臂猿现有栖息地为对象,在不同海拔栖息地内共布设122个间距为0.5 km、面积为400 m^(2)的网格固定监测样地,调查样地内木本植物种类及胸径、树高、冠幅等测树因子,比较现有栖息地不同海拔森林群落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结构特征差异。【结果】高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有56科98属167种,其中小径级植物优势种为药用狗牙花(Tabernaemontana bovina,重要值IV=5.21%),大径级植物(IV=3.94%)、食源(IV=6.28%)与夜宿(IV=9.44%)植物优势种均为白颜树(Gironniera subaequalis);低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有45科75属99种,小径级、大径级、食源与夜宿植物优势种分别为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IV=6.43%)、南亚松(Pinus latteri,IV=7.57%)、鹅掌柴(Heptapleurum heptaphyllum,IV=14.30%)和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IV=22.50%)。高海拔生境森林群落内小径级(t=-4.26,P<0.001)、大径级(t=-6.18,P<0.001)、食源(t=-6.58,P<0.001)和夜宿(t=-8.31,P<0.001)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以及夜宿植物的相对多度(t=-4.69,P<0.001)均极显著高于低海拔生境,食源植物相对多度显著高于低海拔生境(t=-2.92,P=0.004)。高海拔、低海拔生境的森林群落乔木冠层可分别划为3、2个亚层,第1亚层优势种分别为黄杞(Engelhardia roxburghiana,IV=5.99%)、南亚松(IV=21.75%);高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冠层厚度(CT:5.95±2.77 m;t=16.82,P<0.001)、树高(H:15.33±4.97 m;t=13.00,P<0.001)、单位面积样地内植物冠幅面积(Crown area:2.65±1.08 m^(2)/m^(2);t=26.69,P<0.001)均极显著高于低海拔生境(CT:3.99±1.70 m;H:12.32±3.67 m;Crown area:0.82±0.61 m^(2)/m^(2)),单位面积样地内胸高断面积(Basal area:0.004±0.001 m^(2)/m^(2);t=4.68,P=0.012)显著高于低海拔生境(Basal area:0.003±0.001 m^(2)/m^(2))。【结论】现阶段低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的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结构与高海拔栖息地仍存在较大差异,生境内大量分布的南亚松限制了群落内其他食源树种生长,尚不满足海南长臂猿种群发展的生态需求。未来在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保护与恢复过程中,需适当考虑择伐低海拔生境内的南亚松、黄牛木等先锋优势树种,抚育群落内鹅掌柴等食源及夜宿植物,补植低地雨林内适合海南长臂猿取食、夜宿的大型食源植物,如榕属(Ficus)植物等,加快现有低海拔生境向低地雨林老龄林的演替进程。
-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森林群落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次生林
栖息地
-
Keywords
Nomascus hainanus
forest community
species composition
community structure
secondary forest
habitat
-
分类号
S718.54
[农业科学—林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