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长臂猿下地行为初报
1
作者 李萍 任宝平 +4 位作者 邓怀庆 金崑 李文永 周江 齐旭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0-664,共5页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中国特有灵长类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周江,2008;Fan,2017;Geissmann and Bleisch,2020;Ren et al.,2022)。海南长臂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中国特有灵长类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周江,2008;Fan,2017;Geissmann and Bleisch,2020;Ren et al.,2022)。海南长臂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也被评为“极度濒危”(蒋志刚等,2021)。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成立,旨在保护以海南长臂猿为旗舰物种的热带雨林栖息地,经过持续保护,其野生种群得以缓慢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下地行为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与猕猴种间冲突行为初报
2
作者 蔡成林 柳帅 +4 位作者 李萍 齐旭明 周照骊 陈远 龙文兴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4,共6页
种间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等,对动物种群动态的调控具有重要影响(Akçakaya et al.,2019;Mittelbach and McGill,2019)。当具有相似生态习性的物种同域分布,并且空间和食物等必要生存资源有限时,就可能发生种间竞争,进而... 种间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等,对动物种群动态的调控具有重要影响(Akçakaya et al.,2019;Mittelbach and McGill,2019)。当具有相似生态习性的物种同域分布,并且空间和食物等必要生存资源有限时,就可能发生种间竞争,进而导致其生态位的分化。种间竞争包括两种主要形式,即利用型竞争(exploitation competition)和干涉型竞争(interference competition)(Dhondt,2012;Chen et al.,2020)。同一资源对两种动物都非常重要,但两者竞争过程中不发生直接冲突,表现为利用型竞争;一种动物借助于行为干扰另一种动物使其得不到资源,且发生直接冲突,则为干涉型竞争(Kro‐nfeld-Schor and Dayan,2003;Dhondt,2012)。这些竞争关系可能影响物种种群的稳定,或者使物种对资源的利用发生转变以避免竞争,从而实现长期共存(Mittelbach and McGill,2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猕猴 种间竞争 干涉型竞争 同域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粪便性激素水平报道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威 卢学理 +3 位作者 齐旭明 袁梨 黎华福 邓怀庆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3-310,共8页
本研究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对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 C群中7只个体粪便中孕酮和睾酮的水平进行测定和分析,发现海南长臂猿成年雌性个体CF01的月经周期为30 d±3 d,CF02的为34.5 d±2.... 本研究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对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 C群中7只个体粪便中孕酮和睾酮的水平进行测定和分析,发现海南长臂猿成年雌性个体CF01的月经周期为30 d±3 d,CF02的为34.5 d±2.5 d;成年雌性与成年雄性的睾酮激素水平有显著差异,但不同个体之间中未发现明显的周期性特点。本研究为首次对野生海南长臂猿的性激素水平报道,有助于了解海南长臂猿的繁殖状况,提高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和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王岭 海南长臂猿 新鲜粪便 性激素 孕酮 睾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初探
4
作者 钱天宇 齐旭明 +3 位作者 王昊天 陆宇燕 李丕鹏 莫燕妮 《热带林业》 2023年第1期55-58,共4页
2018年8月以来,对海南省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共记录两栖动物26种,隶属1目7科20属。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海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6种、《CITES公约》附录Ⅱ的有1种、海南特有种9种。两栖... 2018年8月以来,对海南省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共记录两栖动物26种,隶属1目7科20属。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海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6种、《CITES公约》附录Ⅱ的有1种、海南特有种9种。两栖动物生态类型以树栖型最多、陆栖-静水型和流水型次之、静水型和陆栖-流水型最少;26种皆为东洋界物种。与海南省其他4个自然保护区比较,结果表明:该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水平较高,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动物区系 生物多样性 上溪自然保护区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树附生藓类植物新资料
5
作者 徐雪艳 谢治 +2 位作者 凌少军 郝杰威 张莉娜 《热带生物学报》 2022年第2期160-165,共6页
为了解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树附生藓类植物的资源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笔者于2019—2020年多次在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热带山地云雾林开展树附生藓类植物资源调查。在野外采集、标本鉴定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发现拟厚角藓属(Yakushimabry... 为了解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树附生藓类植物的资源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笔者于2019—2020年多次在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热带山地云雾林开展树附生藓类植物资源调查。在野外采集、标本鉴定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发现拟厚角藓属(Yakushimabryum H.Akiyama,Ying Chang,T.Yamag.&B.C.Tan)为海南藓类植物新记录属,狭叶拟厚角藓[Yakushimabryum tonkinense(Broth.&Paris)H.Akiyama]和散生细带藓[Trachycladiella sparsa(Mitt.)M.Menzel]为海南新记录种。笔者对新记录属和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特征图版,对生境以及地理分布等信息进行了介绍。新记录的发现丰富了我国和海南树附生苔藓植物的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记录种 树附生藓类 拟厚角藓属 热带山地云雾林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蝌蚪及其分类检索
6
作者 张玉 齐旭明 +3 位作者 钱天宇 莫燕妮 陆宇燕 李丕鹏 《热带林业》 2022年第4期54-56,61,共4页
2018年8月~9月,对海南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到保护区内分布的两栖动物有1目7科26种,其中角蟾科1种、蟾蜍科2种、雨蛙科1种、姬蛙科5种、叉舌蛙科4种、蛙科7种、树蛙科6种,并采集到蝌蚪8种。为了加强两栖动物保护... 2018年8月~9月,对海南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到保护区内分布的两栖动物有1目7科26种,其中角蟾科1种、蟾蜍科2种、雨蛙科1种、姬蛙科5种、叉舌蛙科4种、蛙科7种、树蛙科6种,并采集到蝌蚪8种。为了加强两栖动物保护、监测和研究,对采集到的8种蝌蚪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结合研究文献编制出保护区蝌蚪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 两栖动物 蝌蚪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不同海拔栖息地的森林群落特征
7
作者 柳帅 张安安 +4 位作者 龙文兴 冯广 齐旭明 陈远 杨怀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6期18-28,共11页
【目的】通过比较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不同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结构特征,探究海南长臂猿现有低海拔次生林栖息地(海拔400~800 m)与高海拔原始林栖息地(海拔800~1200 m)群落特征差异,有助于科学评估现有... 【目的】通过比较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不同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结构特征,探究海南长臂猿现有低海拔次生林栖息地(海拔400~800 m)与高海拔原始林栖息地(海拔800~1200 m)群落特征差异,有助于科学评估现有次生林栖息地对海南长臂猿种群的生态供给情况,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奠定基础。【方法】以海南长臂猿现有栖息地为对象,在不同海拔栖息地内共布设122个间距为0.5 km、面积为400 m^(2)的网格固定监测样地,调查样地内木本植物种类及胸径、树高、冠幅等测树因子,比较现有栖息地不同海拔森林群落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结构特征差异。【结果】高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有56科98属167种,其中小径级植物优势种为药用狗牙花(Tabernaemontana bovina,重要值IV=5.21%),大径级植物(IV=3.94%)、食源(IV=6.28%)与夜宿(IV=9.44%)植物优势种均为白颜树(Gironniera subaequalis);低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有45科75属99种,小径级、大径级、食源与夜宿植物优势种分别为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IV=6.43%)、南亚松(Pinus latteri,IV=7.57%)、鹅掌柴(Heptapleurum heptaphyllum,IV=14.30%)和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IV=22.50%)。高海拔生境森林群落内小径级(t=-4.26,P<0.001)、大径级(t=-6.18,P<0.001)、食源(t=-6.58,P<0.001)和夜宿(t=-8.31,P<0.001)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以及夜宿植物的相对多度(t=-4.69,P<0.001)均极显著高于低海拔生境,食源植物相对多度显著高于低海拔生境(t=-2.92,P=0.004)。高海拔、低海拔生境的森林群落乔木冠层可分别划为3、2个亚层,第1亚层优势种分别为黄杞(Engelhardia roxburghiana,IV=5.99%)、南亚松(IV=21.75%);高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冠层厚度(CT:5.95±2.77 m;t=16.82,P<0.001)、树高(H:15.33±4.97 m;t=13.00,P<0.001)、单位面积样地内植物冠幅面积(Crown area:2.65±1.08 m^(2)/m^(2);t=26.69,P<0.001)均极显著高于低海拔生境(CT:3.99±1.70 m;H:12.32±3.67 m;Crown area:0.82±0.61 m^(2)/m^(2)),单位面积样地内胸高断面积(Basal area:0.004±0.001 m^(2)/m^(2);t=4.68,P=0.012)显著高于低海拔生境(Basal area:0.003±0.001 m^(2)/m^(2))。【结论】现阶段低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的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结构与高海拔栖息地仍存在较大差异,生境内大量分布的南亚松限制了群落内其他食源树种生长,尚不满足海南长臂猿种群发展的生态需求。未来在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保护与恢复过程中,需适当考虑择伐低海拔生境内的南亚松、黄牛木等先锋优势树种,抚育群落内鹅掌柴等食源及夜宿植物,补植低地雨林内适合海南长臂猿取食、夜宿的大型食源植物,如榕属(Ficus)植物等,加快现有低海拔生境向低地雨林老龄林的演替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森林群落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次生林 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口市常见榕属植物BVOCs排放特征及与环境因素相关性
8
作者 付彦 何禾 杨宗德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48-2460,共13页
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是生物圈与大气之间的重要纽带,对大气化学、臭氧形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森林公园和绿化植物产生的挥发性排放物会对当地和区域空气质量产... 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是生物圈与大气之间的重要纽带,对大气化学、臭氧形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森林公园和绿化植物产生的挥发性排放物会对当地和区域空气质量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选取了海口种植率较高的2种常见榕属植物,采用动态顶空套袋采集法和气质联用仪的鉴定分析,测量印度榕和高山榕的BVOCs排放量,并探讨其BVOCs的化学组分和排放特征。同时,试验持续监测环境因子[温度(T)、光合有效辐射(PAR)]和生理参数[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蒸腾速率(Tr)],进一步分析榕属BVOCs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印度榕和高山榕分别鉴定出19种和12种化合物,榕属植物BVOCs的排放以异戊二烯和萜类化合物为主,其中印度榕异戊二烯在雨季排放相对含量比旱季增大1.82倍,可见印度榕具有较大的异戊二烯排放潜力。萜烯化合物中的α-蒎烯、石竹烯贡献度较大。榕属BVOCs日变化呈现“早晚低、中午高”的单峰排放模式,BVOCs排放量最大出现在中午12:00或14:00温度的或光合有效辐射最高的时刻。在雨季榕属BVOCs排放量显著高于旱季排放量。此外,榕属BVOCs排放量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具有一致性,与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呈正相关,与其自身的生理参数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呈正相关,与胞间CO_(2)浓度呈负相关。本研究拓展了热带榕属植物BVOCs排放特征的研究领域,为丰富热带和亚热带区域植物BVOCs排放清单数据库及其环境效应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挥发性有机物 异戊二烯 单萜 环境因素 生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的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研究进展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春燕 姬建波 +1 位作者 杨宗德 郑文 《中国热带农业》 2024年第3期21-36,共16页
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会影响大气环境质量。近年来全球变化导致的植被覆盖改变,无疑对BVOCs释放及区域大气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利用可视化工具VOSviewer和CiteSpace对1981-2023年共8467篇文章进行分析发现,此期间发文数量增加明显,... 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会影响大气环境质量。近年来全球变化导致的植被覆盖改变,无疑对BVOCs释放及区域大气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利用可视化工具VOSviewer和CiteSpace对1981-2023年共8467篇文章进行分析发现,此期间发文数量增加明显,并经历三个数量攀升期。中国、美国的科研成果引用最多,中国科学院是国内研究的重要贡献单位。根据关键词分析可知,BVOCs的检测方法、组分及其生态学效应、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释放量模拟是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2010年前后研究热点从原先集中于BVOCs释放规律及其主要物质的生态效应,分化出基于估算区域或全球BVOCs的释放量。未来该领域研究将会围绕各环境因子与BVOCs释放的相关性、不同条件下BVOCs的生态效应以及大尺度下对BVOCs释放量估算模拟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挥发性有机物 VOSviewer CITESPACE 可视化 研究进展与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