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路径探析
1
作者 陈红 周颖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4,共7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不同章节的学习目标、学习要点,着重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等内容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不同章节的学习目标、学习要点,着重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等内容以及其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灵活采用浸润式、有机式、问题式、专题式等多种融入方法,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愿景、总方案,切实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融入内容 融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启示 被引量:9
2
作者 黄淑瑶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0,共4页
马克思“人的本质”论断从现实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层面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引领功能、根本任务与使命,深刻回答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出发,大学生思想政治... 马克思“人的本质”论断从现实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层面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引领功能、根本任务与使命,深刻回答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出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提升必须回归“人本身”,尊重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的现实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动态培育共同体的构建,打通课程壁垒,建立课程之间的显隐性教育联通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振:高校思政教育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的坚守
3
作者 郑海妹 王贵斌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6-140,共5页
坚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的指引,是高校思政教育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的具体表现。这种共振基础上的坚守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政教育历史演进中始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铿锵步伐,从素材吸收... 坚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的指引,是高校思政教育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的具体表现。这种共振基础上的坚守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政教育历史演进中始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铿锵步伐,从素材吸收到学科融合、从话语表达到课程阐释、从理论集成到重大创新;二是思政教育初心使命中始终秉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学理想,表现为人的完整性与全面性的教育统一、人的目的性与工具性的异化纠偏、人的成长性与社会性的重新融合;三是思政教育发展创新中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思想,有助于打造思政全过程教育链条、推进思政全场域教育服务、融合思政全学科教育资源;四是思政教育有序发展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导向,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推动现代思政教育支点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推动现代思政教育群落形成,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现代思政教育效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创新理论 思政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兼论中国梦的思想境界 被引量:7
4
作者 孙民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2-25,共4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具有当下的现实性,而且还寄寓着超越当下的理想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开创的新文明,在当代中国体现在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宗旨的中国梦之中,它内在地包含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的辩证统一。中国梦不是...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具有当下的现实性,而且还寄寓着超越当下的理想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开创的新文明,在当代中国体现在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宗旨的中国梦之中,它内在地包含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的辩证统一。中国梦不是一般的梦,而是思想内涵非常丰富的梦,思想境界较高的梦,它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表征着人类新文明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中国道路 中国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亲和性”--基于几组概念内涵的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增智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10,共6页
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迅速发展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能够批判地继承生成于农耕社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生成新文化。这一历史进程本身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要么在形式上,要么在内容上,要么在思维方式上,抑... 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迅速发展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能够批判地继承生成于农耕社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生成新文化。这一历史进程本身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要么在形式上,要么在内容上,要么在思维方式上,抑或三者,总应有些关联。因为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批判继承,若没有"中介"是不可想象的。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部分概念"套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概念,不仅是早期的一种解读范式,即使在今天的解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正是这种"套解"的成立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亲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 亲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然生态”到“心灵生态”——基于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思维视角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小燕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28-231,共4页
随着自然生态危机的凸显,人类可以"诗意栖居"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渐消失。人们不断思考如何解决自然生态危机,希图通过相关技术、经济与管理手段等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却往往忽略了人的内在"心灵生态"危机。作为"... 随着自然生态危机的凸显,人类可以"诗意栖居"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渐消失。人们不断思考如何解决自然生态危机,希图通过相关技术、经济与管理手段等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却往往忽略了人的内在"心灵生态"危机。作为"自然生态"失衡的始作俑者,心灵生态美的培育是自然生态美实现的根本前提。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思维为治理"心灵生态"的失衡提供了新的视角,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思维所蕴含的整体性、过程性、联系性等特征为心灵生态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有机思维的"心灵生态"培育路径主要包括培养有机的生态思维、倡导以有机共同体为基础的有机教育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生态 心灵生态 有机马克思主义 有机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主义讨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增智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13,共5页
在20世纪20年代的那场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的讨论中,争辩双方共拥"心系祖国安危"的语境,秉承"五四"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就"社会主义在中国如何可能"展开了激烈辩论。辩论出真知,双方相互启迪,使社... 在20世纪20年代的那场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的讨论中,争辩双方共拥"心系祖国安危"的语境,秉承"五四"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就"社会主义在中国如何可能"展开了激烈辩论。辩论出真知,双方相互启迪,使社会主义对于中国的意义得到了初步凸显。同时,辩论双方对如何把作为外来理论的社会主义应用于中国实际提出了令今人仍有教益的观点。那场辩论在客观上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研究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20年代 社会主义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证成逻辑
8
作者 种海峰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20,共4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实践相结合、用来解决中国不同时期具体问题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彰显和外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身的实践品性与实践建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实践相结合、用来解决中国不同时期具体问题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彰显和外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身的实践品性与实践建构,历史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基本任务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证成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理论解析与实践启发 被引量:7
9
作者 高园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23-30,共8页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是建立在对资产阶级权利平等的批判与否定基础之上的,其基本内容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最后过渡到无阶级社会,最终实现对“权利平等”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核心观点是“权利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是建立在对资产阶级权利平等的批判与否定基础之上的,其基本内容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最后过渡到无阶级社会,最终实现对“权利平等”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核心观点是“权利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要求在实践中使权利向弱者倾斜、关照弱势群体。这对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平等、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启发与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 权利 平等 弱势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到马克思:普适正义范式的批判与超越 被引量:1
10
作者 文长春 闫安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3,共7页
构设某种普适的正义范式一直是西方政治哲学的终极诉求。传统正义范式因其绝对性与完备性的筹划而成就了正义的普适性要求,传统正义的普适范式却无从摆脱信仰悖论与哲学悖论。现代性发轫,确证普适正义的绝对性和完备性遭逢现代性祛魅,... 构设某种普适的正义范式一直是西方政治哲学的终极诉求。传统正义范式因其绝对性与完备性的筹划而成就了正义的普适性要求,传统正义的普适范式却无从摆脱信仰悖论与哲学悖论。现代性发轫,确证普适正义的绝对性和完备性遭逢现代性祛魅,绝对性让位于相对主义,完备的伦理政治正义则被不完备的政治正义所取代,伦理正义蜷缩于个人的“袖珍道德”。无论是自由主义阵营抑或反自由主义阵营,无论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抑或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均无法实现正义范式的现代性复魅。马克思通过对普适正义范式的现代性本源———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开辟出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前景,既超越了“正义理念”,也超越了“正义社会”,真正地实现了对普适正义范式的根本性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普适正义 超越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证成与发展路向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杨威 上官望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4期49-59,共11页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自觉,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树的思想特质,亦成就其实践探索的内在禀赋。为此,深刻总结这一实践历程,并按照“为何”“何以”“如何”的逻辑追问予以证...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自觉,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树的思想特质,亦成就其实践探索的内在禀赋。为此,深刻总结这一实践历程,并按照“为何”“何以”“如何”的逻辑追问予以证成,则可探查其预设前提、内在逻辑、价值目标之间的契合互补。当下,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扎根实践,进而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两个维度为深入推进二者相结合作出新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生成机制与培育路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何博 张妍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5,共11页
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问题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性问题,对认同生成机制的研究是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问题研究的关键环节。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本质与目的是大众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将自身归... 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问题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性问题,对认同生成机制的研究是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问题研究的关键环节。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本质与目的是大众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将自身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马克思主义均具备获得大众普遍认同的可能性。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生成遵循人类基本价值认同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两条线路"双螺旋式交互上升"的机制。本着"有利于促进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生成"的原则来构建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培育路径,需要通过"理论阐释+环境熏陶",增进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通过"双向互动+需求满足",提升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和归属意识;通过"实践体认+长远规划",补足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大众认同 生成机制 培育路径 中国主流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危机的根源究竟是生产还是资本——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批判路向说起 被引量:4
13
作者 程广丽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7-93,共7页
对于生态危机根源的追问与思考,形成不同的批判路向。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和我国的部分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于资本所主导的生产,另有部分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则认为是生产本身引发生态危机的爆发。两种不同批判路... 对于生态危机根源的追问与思考,形成不同的批判路向。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和我国的部分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于资本所主导的生产,另有部分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则认为是生产本身引发生态危机的爆发。两种不同批判路向的分歧的原因在于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批判路向的不同理解。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资本是带来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且把资本逻辑作为导致生态危机的最终根源。跃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思路,从唯物史观的立场看,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具有同一性,资本逻辑或生产逻辑的"泛化",是需要跳出资本主义社会来看待的另一个问题。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的、逻辑的反映,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危机 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产 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资本-农业生产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14
作者 王云华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114,共8页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着生产工业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马克思资本—农业生产批判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农业思想。马克思以资本为逻辑元点,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逻辑主线,全面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着生产工业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马克思资本—农业生产批判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农业思想。马克思以资本为逻辑元点,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逻辑主线,全面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裂缝”“物质变换”“新陈代谢”“双面和解”等关系,批判了资本对农业生产的“异化”,提出要消灭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和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思想。从对资本与劳动、农业生产、土地所有制、资源开发四重关系的分析可知,资本的双重逻辑是通过劳动作为手段或中介作用于自然界来实现的,资本必须与劳动相结合才能利用自然创造财富,脱离劳动的资本与脱离自然的劳动都无法创造财富,也即无法产生生产力;农业资本的主要功能是扩大农业再生产,以及增强其竞争优势,而国家资本市场及其整体运营状况则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决定性影响;农业资本能够通过控制土地资源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利润最大化;资本生产与资源开发是质量互变的关系,两方面都应坚持适度原则。因此,我国农业生产必须坚持土地公有制,提高科技与资金、劳动的融合力,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 农业生产 批判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阶段海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四重维度
15
作者 王云华 王若飞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80,共4页
我国在完成全面脱贫后经历了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现实难题。新发展阶段,海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可从其理念、核心、机制、动力等四个维度着手。其理念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我国在完成全面脱贫后经历了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现实难题。新发展阶段,海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可从其理念、核心、机制、动力等四个维度着手。其理念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同时要因地制宜;其核心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来做好“五位一体”的衔接工作;其机制从人才、土地、技术、金融、管理、服务六大方面构建相应的制度;其动力可分为外生动力与内生动力,外生动力主要是资本下乡、科技助力、人才引进、制度保障;内生动力主要是培育主体、发掘资源、乡村治理等。这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社会共同富裕颇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阶段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乡村振兴 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派复兴社会主义的三重批判
16
作者 陈红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35,191,共8页
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派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逐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该学派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复兴,为此,他们从理论方法、历史事实和现实世界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批判。即对... 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派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逐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该学派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复兴,为此,他们从理论方法、历史事实和现实世界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批判。即对推崇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方法论而“搁置”辩证法予以坚决的批判;对苏联社会主义实质及其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批判;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系进行批判。这三重批判表明了该学派的基本理论旨趣和共同现实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派 复兴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产党宣言》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17
作者 申明远 祝福恩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0-45,共6页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语)《共产党宣言》是近代以来第一本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极大解放了中国人思想和观念,直接起到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引领...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语)《共产党宣言》是近代以来第一本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极大解放了中国人思想和观念,直接起到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引领,成功培育和塑造了中国革命先驱和一大批先进共产党人,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发生了开天辟地的三个“深刻改变”,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必须坚持和发展《共产党宣言》基本精神,立足世情、国情、党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共产党宣言》 “两个相结合” 第二个百年宏伟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基于马克思历史思想的视域 被引量:3
18
作者 丁匡一 杨阳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2-26,共5页
前提检审、历史结构、方法论原则与价值导向是中国现代管理哲学基础的基本层面。从辛亥革命后的历史与实际出发,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解析为从单极主体性哲学到多元博弈性哲学的结构性历史变迁,阐释了历史辩证法作为中国现代管... 前提检审、历史结构、方法论原则与价值导向是中国现代管理哲学基础的基本层面。从辛亥革命后的历史与实际出发,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解析为从单极主体性哲学到多元博弈性哲学的结构性历史变迁,阐释了历史辩证法作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哲学方法论原则,并将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视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价值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 哲学基础 历史结构 历史辩证法 方法论 物化管理 单极主体性哲学 以人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路径探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谢丹 杨海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36,共2页
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内容,二者在价值取向、功能特征、服务目的等方面具有很多的相似性,都是对时代精神的有力诠释,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高校法治精神教育有必要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从新的视角探索... 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内容,二者在价值取向、功能特征、服务目的等方面具有很多的相似性,都是对时代精神的有力诠释,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高校法治精神教育有必要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从新的视角探索二者的互动融合途径,丰富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的视角和途径,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新的时代特征,促使大学生法治精神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法治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法治环境 法治实践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同视域下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内在机理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蒙一鸣 何博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119,共7页
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两个大局”时代背景对持续提升和改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时代深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破除... 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两个大局”时代背景对持续提升和改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时代深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破除“经验依赖”,提升理论自觉,深刻洞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机理。不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宏观规划还是具体实施,只有做到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提升教育实践效能。用“初认知”启蒙人,用彻底的道理说服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崇高价值引领人,用重大责任感召人是培育青少年正向爱国态度的基本逻辑,也是新时代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 认同 内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