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口城市草坪绿地土壤CO_2通量时间变化及其环境解释——以海南师范大学南校区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徐文娴 卓志清 +3 位作者 赵从举 朱敏捷 韩奇 吴小卫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58,共8页
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对热带城市草地土壤CO_2通量进行定点系统监测,阐明土壤CO_2通量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响应。结果表明,1)草坪绿地土壤CO_2通量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最高值一般出现在09:00-16:00,不同月份、不同天气... 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对热带城市草地土壤CO_2通量进行定点系统监测,阐明土壤CO_2通量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响应。结果表明,1)草坪绿地土壤CO_2通量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最高值一般出现在09:00-16:00,不同月份、不同天气条件有所差异;土壤CO_2通量的日平均值6月份最大,为4.27μmol·(m^2·s)^(-1),12月份最小,为0.86μmol·(m^2·s)^(-1),年内变化趋势总体呈单峰曲线;2)草坪绿地土壤CO_2通量变化与气温、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土壤体积含水量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相关性不显著(P>0.05)。3)较小强度降水对土壤CO_2通量变化影响较小,而强降雨对土壤CO_2通量变化产生明显的挤出作用。一次大的降水过程初期,随着降水量增加,土壤呼吸速率持续增大;而当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时,降雨则对土壤呼吸产生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速率 温度 土壤水分 大气降水 城市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海南五指山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胡盈盈 罗红霞 +5 位作者 戴声佩 禹萱 邓春梅 李海亮 梁伟红 郑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24-1633,共10页
五指山市作为海南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区,研究其生态环境质量及成因对保护海南生态环境完整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五指山市为评估单元,选取2001、2005、2010、2015、2021年Landsat影像,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其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五指山市作为海南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区,研究其生态环境质量及成因对保护海南生态环境完整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五指山市为评估单元,选取2001、2005、2010、2015、2021年Landsat影像,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其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并用Sen趋势分析和MK检验分析RSEI变化趋势,最后通过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分析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成因。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2001-2021年五指山市RSEI先下降后上升,RSEI均值从2011年的0.579波动上升到2021年的0.682;2001-2021年五指山市RSEI一般和良等级的占比最大,超过92.27%;RSEI等级为良的区域波动增加,RSEI等级为一般的区域波动减少,这表明五指山市RSEI呈高质量波动式增长。2)空间尺度上,RSEI等级为差和较差的区域集中在低海拔水系周边的乡镇;一般等级主要围绕差和较差等级的周围;良和优等级分布在四周、中东部海拔高地区。RSEI显著改善区域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一致;而显著退化区域则分布在人口密集的乡镇地区。3)变化趋势上,研究区有92.58%的区域呈增加趋势,显著改善区域有5.93%;RSEI呈减少趋势的区域有7.42%,显著变差的有0.01%;趋势变化显示,21年间五指山市RSEI整体呈变好趋势,但是显著改善区域面积有限,仍需持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4)驱动因子分析,气温、高程为主的自然因子和生产总值为主的社会因子是2021年五指山市RSEI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高程在单因子中具有最大解释力,气温和高程交互作用对RSEI解释力最高,而降水对五指山市RSEI不具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五指山 最优地理探测器 时空演变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然科学基金角度探析湿地科学基础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3
作者 高阳 张中浩 +4 位作者 安雨 蔡顺 杨艳丽 张琍 熊巨华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2,共13页
湿地作为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较为活跃的地理单元,在调蓄洪水、水质净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与人类福祉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湿地科学是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撑科... 湿地作为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较为活跃的地理单元,在调蓄洪水、水质净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与人类福祉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湿地科学是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撑科学发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资助湿地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也是推动湿地科学基础研究的重要驱动力,项目资助情况可反映湿地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本文梳理了1986-2023年地理科学学科资助下(申请代码D01),项目题目或关键词中包含“湿地”“沼泽”“泥炭地”“红树林”或“滩涂”,共计资助的519个湿地科学相关项目。研究从项目申请代码、研究区域、研究内容、关键词等角度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湿地科学资助项目经历了从2002-2012年、2013-2023年2个“十年”快速增长与平稳增长阶段;获得资助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景观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D0105)、遥感科学(D0113)和生物地理与土壤地理(D0103)3个申请代码。研究对象上,以内陆沼泽湿地、滨海湿地为主;研究内容上,“遥感监测”“过程”“气候变化”“植被”“功能”等内容出现频率较高。关键词网络关系显示,遥感与光谱、遥感与植被、景观与格局3对关键词共现频次较高,表征了目前湿地科学发展的地理学特点和研究方法的更迭。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科学学科正进一步优化分支学科布局与关键词,强化跨领域、跨学科交叉与融合,引导聚焦湿地科学基础理论与前沿热点,推动中国湿地科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科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热点分析 地理科学 湿地科学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人口城镇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分异研究
4
作者 陈妍 张金萍 程叶青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12-1523,共12页
缩小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背离差距是新型城镇化提质升级的关键,也为理解户籍制度下人口城镇化内涵提供新视角。本文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对比视角分析2000—2022年海南岛人口城镇化进程与特征,利用时空地理加权方法探究经济... 缩小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背离差距是新型城镇化提质升级的关键,也为理解户籍制度下人口城镇化内涵提供新视角。本文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对比视角分析2000—2022年海南岛人口城镇化进程与特征,利用时空地理加权方法探究经济、服务、环境、保障、文教等因素对人口城镇化影响的时空分异。结果发现:①海南岛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异质非同步性突出,常住人口城镇化过程与全国水平走势一致,但户籍人口城镇化背离不断加剧;空间上形成海口、三亚2个极点,四周高、中间低,北部高于南部的格局。②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宜居环境、民生保障、文化科教均对人口城镇化进程起到促进作用,然而就业能力、交通水平、社会保障等依然面临挑战,对外开放、科学技术、生活环境和教育水平等是造成南北、沿海与中部地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③各因素随时间和空间发生阶段性变化,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实施地区差异化发展等是解决海南岛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不同步、人口城镇化背离等问题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城镇化质量 户籍人口 常住人口 自由贸易港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40年来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
5
作者 周慧园 罗文霞 +1 位作者 谢跟踪 邱彭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401-7414,共14页
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景观生态风险分布对热带雨林生态健康、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至关重要。基于国家公园1980-2023年9期土地利用数据,探究其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最优尺度及时空分布特征。得出:(1)评价单元梯度的响应曲... 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景观生态风险分布对热带雨林生态健康、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至关重要。基于国家公园1980-2023年9期土地利用数据,探究其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最优尺度及时空分布特征。得出:(1)评价单元梯度的响应曲线中香农均匀度和分离度等景观格局指数均在2.5km处出现拐点,该尺度为国家公园景观生态风险最优评价尺度。(2)国家公园内部土地利用较稳定,其中林地-草地为主要转换类型且反复交替,但流入流出面积保持相对平衡。景观生态风险值的Moran's I介于0.3079-0.3600,空间相关性整体呈上升趋势。(3)国家公园景观生态风险值在0.0241-0.0243上下波动,长期趋势较为平稳,表现出东西高中部低、沿水沿路分割的空间格局。较高风险等级向较低风险等级转换面积比反向转换多0.86%,高风险区和低风险区波动增长了79.95km2和103.63km2,较低风险区占比最大,平均高于其他等级8.08%左右。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围绕水系、道路等人为活动频繁区域分布,中等风险区在国家公园南部普遍分布,远离水域、道路区域风险等级越低,风险等级波动区域呈条带状分布于同等风险等级成片区的边缘。建议实施分级管理和保护,针对高风险聚集区建立长期监测机制,合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减少经济林的种植与砍伐,降低分离度和破碎度,做到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最优尺度 景观生态风险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垦区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研究——以海南省八一农场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庭筠 张小林 +2 位作者 李红波 胡晓亮 程叶青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160,共8页
垦区是一种特殊的以开发区域水土资源并进行专业化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社会区域,海南垦区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垦区,其转型面临较大的社会—经济脆弱性风险。该文以海南省八一农场为案例,基于访谈数据与实地调研数据,厘清社会—经济系统脆... 垦区是一种特殊的以开发区域水土资源并进行专业化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社会区域,海南垦区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垦区,其转型面临较大的社会—经济脆弱性风险。该文以海南省八一农场为案例,基于访谈数据与实地调研数据,厘清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特征,从农户视角划分脆弱性类型,运用Q方法探究脆弱性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八一农场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因子主要包括收入水平、生活环境、政策制度、基础设施。②隐性失业风险的形成与再就业问题的低效应对以及改革进程中管理体制不完善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加剧了社会系统脆弱性风险;转型困难与收入不稳定降低了应对能力,农户对热带经济作物价格波动的敏感性响应加剧了经济系统脆弱性风险;社会与经济子系统及其脆弱性的交互作用构成八一农场社会—经济系统的整体脆弱性。③建立健全职工权益保障、土地优化配置、人才引进和产业转型等机制体制是降低垦区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性 社会—经济系统 驱动机制 Q方法 垦区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现状调研分析——以海南省地理学科教学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唐少霞 戴文博 +3 位作者 王健 李霜 杨春燕 蔡彩珍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9-53,共5页
为进一步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海南省各级学校在线教学情况,使地理学科在线教学能更好地开展,笔者对本省地理教师及学生开展网络调研。结果表明:停课不停学的前半阶段,教师按学校编制课程表组织学生在线学习比例为85.4%,集中在线学习时... 为进一步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海南省各级学校在线教学情况,使地理学科在线教学能更好地开展,笔者对本省地理教师及学生开展网络调研。结果表明:停课不停学的前半阶段,教师按学校编制课程表组织学生在线学习比例为85.4%,集中在线学习时学生签到率偏低;教师开展线上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多样化,教学形式以复习课为主;在线组织教学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较好的提升作用;学生主要采用手机开展在线学习,每天在线学习时间偏短;学生认为线上直播加线上互动的教学效果较好,更希望教师在线辅导解题方法与技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偏远地区网络经常掉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教师监管出现盲区;教师认为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较难完成。针对调查现状及存在问题,文章认为:按课程表组织开展线上教学能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对线上使用的微课、教学PPT、学案及各种检测题等资料应认真审核;对在线教学要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地监管;开学后可以视情况利用周末补课并考虑推迟本学期的放假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停课不停学 在线教学 调研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热带原始林地不同海拔梯度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军广 吴丹 +4 位作者 赵志忠 王鹏 吴雯 吴慧 董鹏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7-266,共10页
【目的】研究热带海岛原始雨林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以期为海南热带雨林土壤碳库合理评测及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海南岛东南部典型热带原始雨林区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目的】研究热带海岛原始雨林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以期为海南热带雨林土壤碳库合理评测及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海南岛东南部典型热带原始雨林区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不同海拔梯度森林土壤不同土层易氧化有机碳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海南岛东南部典型原始热带雨林区0~60cm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值为4.22g/kg,变化范围为2.31~8.11g/kg;研究区各海拔梯度森林土壤剖面中,研究区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0~20cm土层中占比最高,七仙岭为44.81%,五指山为42.97%,吊罗山为47.89%。在不同海拔梯度同一土层内,五指山和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减少再增加的趋势;七仙岭国家森林公园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再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研究区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海拔梯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08,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66,而与土壤颗粒组成均未达到显著相关(P<0.01)。【结论】研究区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呈现出明显的“表聚现象”,研究区不同样点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海拔和pH是影响研究区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海拔梯度 Pearson相关分析 回归模型构建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雨林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红利 赵志忠 +3 位作者 吴丹 余玉莹 韩知序 霍红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2,共9页
采集海南岛尖峰岭地区低地雨林次生林、山地雨林次生林和山地雨林原始林土壤,基于绝对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了热带雨林土壤中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与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固碳微生物的Alpha多样性与基因丰度均表... 采集海南岛尖峰岭地区低地雨林次生林、山地雨林次生林和山地雨林原始林土壤,基于绝对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了热带雨林土壤中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与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固碳微生物的Alpha多样性与基因丰度均表现为低地雨林次生林高于山地雨林原始林;尖峰岭热带雨林土壤固碳微生物优势菌门为假单胞菌门(Pseudomonadota,44.28%~70.60%)和放线菌门(Actinomycetota,11.95%~33.73%),优势菌属为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11.53%~31.06%)、诺卡氏菌属(Nocardia,4.97%~17.07%)、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 4.44%~12.97%)、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 2.62%~9.20%)、芽绿菌属(Blastochloris,4.34%~10.12%)、固氮弧菌属(Aromatoleum,1.97%~5.39%)、分枝菌酸杆形菌属(Mycolicibacterium,1.71%~3.78%)、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1.97%~2.65%)、Methylibium (1.22%~3.77%),且以兼性自养菌为主。PCoA与LEfSe分析表明,热带雨林3个林型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存在差异,其标志物种分属放线菌纲、γ-变形菌纲、α-变形菌纲和β-变形菌纲。RDA分析表明,全氮、全磷、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是驱动尖峰岭热带雨林固碳微生物群落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雨林 固碳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cbbL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基于数量脱钩与速度脱钩双视角
10
作者 党丹妮 李敏纳 +2 位作者 王杰 孔云洁 李坤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9期258-263,278,共7页
基于2005-2022年海南省统计数据,在对海南省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和分析的基础上,从数量脱钩和速度脱钩2个视角分别采用EKC模型和Tapio脱钩模型对海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脱钩分析。结果表明:①海南省碳排放总量呈现波动上... 基于2005-2022年海南省统计数据,在对海南省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和分析的基础上,从数量脱钩和速度脱钩2个视角分别采用EKC模型和Tapio脱钩模型对海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脱钩分析。结果表明:①海南省碳排放总量呈现波动上升的“N”形曲线特征,第二产业为碳排放的第一大来源,从能源结构上看,石油消费带来的碳排放量比重最高,电力比重近年来有所上涨;②从数量脱钩来看,海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形关系,符合EKC假说,目前已越过极值点,海南省经济持续增长将有利于碳排放量下降;③从速度脱钩来看,海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出弱脱钩状态,即经济增速大于碳排放增速;④目前海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已逐渐实现数量和速度的双脱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数量脱钩 速度脱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不同撂荒年限的热带农田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特征
11
作者 韩知序 赵志忠 +1 位作者 陈红利 余玉莹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71-1779,共9页
【目的】探讨热带地区不同撂荒年限对农田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的影响,为农业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海南岛中部地区农田、短期撂荒地(2<撂荒年... 【目的】探讨热带地区不同撂荒年限对农田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的影响,为农业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海南岛中部地区农田、短期撂荒地(2<撂荒年限<5)和长期撂荒地(撂荒年限>5)土壤固碳细菌的基因丰度、群落多样性及其差异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区内土壤cbbL基因丰度介于3.11×10^(7)~2.84×10^(8)copies/g干土,呈现农田>短期撂荒地>长期撂荒地的规律。与对照农田相比,长期撂荒地降低土壤固碳细菌Chao1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和Shannon指数。不同撂荒年限热带农田土壤固碳细菌的优势菌门为假单胞菌门(Pseudomonadota)和放线菌门(Actinomycetota),优势菌属为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红长命菌属(Rubrivivax)、芽绿菌属(Blastochloris)、诺卡氏菌属(Nocardia)、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独岛菌属(Dokdonella)、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且以兼性自养菌为主。不同撂荒年限的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变化总体呈现出按各撂荒年限聚集,3种不同撂荒年限的土壤共分析出33个差异标志物,其中农田17个,短期撂荒地5个,长期撂荒地11个。RDA结果显示,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受到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水分含量(SWC)、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全磷(TP)、全氮(TN)、粗砂(Coarse sand)、pH和细砂(Fine sand)的显著影响。【结论】撂荒年限的增加降低了土壤固碳细菌的基因丰度,群落结构也发生变化,环境因子中SOC、SWC、ROC、TP和TN对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农田 固碳细菌 cbbL基因 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谱-Granger因果检验的稻田甲烷排放通量昼夜变化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戴声佩 居为民 赵志忠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5-1937,共13页
稻田甲烷(CH_(4))排放通量的研究是当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热点问题之一。利用2016年江苏句容生态实验站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涡度相关原位观测数据,分析了稻田CH_(4)排放通量昼夜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总初级... 稻田甲烷(CH_(4))排放通量的研究是当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热点问题之一。利用2016年江苏句容生态实验站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涡度相关原位观测数据,分析了稻田CH_(4)排放通量昼夜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潜热通量LE,latent heat flux、空气温度TA,air temperature、土壤温度TS,soil temperature),并采用波谱-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从因果分析角度重点探讨了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生长季的稻田CH_(4)排放通量昼夜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在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中小麦生长季的农田CH_(4)排放通量较低,昼夜变化特征不明显;水稻生长季的稻田CH_(4)排放通量呈现明显单峰值昼夜变化特征,峰值出现在13:00—16:00之间。在小时尺度上,GPP和LE昼夜变化的峰值出现的时间(11:30和14:00)早于稻田CH_(4)通量(14:30),而温度(TA、TS)峰值(15:30和16:30)滞后于稻田CH_(4)通量和GPP、LE。在频率域上GPP、LE、TA、TS与稻田CH_(4)通量在1d和12h周期上存在较强的共振关系;GPP、LE与稻田CH_(4)通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而TA、TS与稻田CH_(4)通量之间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因果关系更加明显。在日内时间尺度,相对于气温和土壤温度,与光合和蒸散相关的GPP、LE是更重要的稻田CH_(4)通量昼夜变化的影响因子。本研究可为构建稻田CH_(4)排放模型提供因果机理性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谱-Granger因果检验 稻田生态系统 甲烷通量 昼夜变化 因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11个市县设施农业土壤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郇志博 王晓燕 +5 位作者 田海 张利强 段云 刘玉燕 罗金辉 徐志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06-815,共10页
本研究测定了海南省11个市县设施农业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PAEs)的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在检测的11个市县设施农业土壤中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平均总浓度为46.0~614.0μg/kg干土,最高的市县为海口,最低的为琼海... 本研究测定了海南省11个市县设施农业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PAEs)的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在检测的11个市县设施农业土壤中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平均总浓度为46.0~614.0μg/kg干土,最高的市县为海口,最低的为琼海。按照PAEs种类来说,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nBP)为主要检出类型,平均浓度分别达到25.4~423.9μg/kg干土、8.8~75.2μg/kg干土和2.6~99.1μg/kg干土,其中DEHP的占比最高,达41.9%~73.8%,其次为DIBP达12.2%~37.7%,另外,代谢物邻苯二甲酸单丁酯(MBP)和邻苯二甲酸乙基己酯(MEH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1~10.9μg/kg干土和12.8~24.4μg/kg干土。经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海南省11个市县设施农业土壤PAEs污染状况整体水平较低。多途径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检测的11个市县设施农业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污染对成年人和儿童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皆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 海南 设施农业土壤 污染状况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学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防控中的学术响应及展望 被引量:14
14
作者 薛冰 肖骁 +7 位作者 苏芳 唐呈瑞 程叶青 谢潇 赵宏波 王燕侠 张子龙 李京忠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93-1600,共8页
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新冠肺炎等对区域人类活动有着深刻影响。作为以空间分析和人地关系为主要方法和对象的地理学,在疫情早期防控中的角色贡献以及未来趋势是迫切需要总结和讨论的重要议题。基于2020年1月20日~2月28日的文本数据,... 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新冠肺炎等对区域人类活动有着深刻影响。作为以空间分析和人地关系为主要方法和对象的地理学,在疫情早期防控中的角色贡献以及未来趋势是迫切需要总结和讨论的重要议题。基于2020年1月20日~2月28日的文本数据,着重总结地理学者以及地理学视角下关于疫情的相关研究,地理学在疫情传播与扩散、区域规划与应急、数据与决策支撑等疫情早期防控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总结归纳了手机信令、百度迁徙数据等移动定位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语义识别等新一代技术方法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支撑作用,反思提出未来应该在学科理论和防控措施方面,进一步优化风险预测模型、强化应急规划治理、加强国际合作及多学科数据交叉集成共享,从而提升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性、主动性和高效性,为后疫情时期经济社会管理与空间治理提供科学支撑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空间治理 应急规划 人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2影像和随机森林的海口市建成区城市湿地精细分类
15
作者 罗滨 毛德华 +2 位作者 张金萍 王铭 王宗明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9-402,共14页
本研究以国际湿地城市海南省海口市的建成区为研究区,结合Sentinel-1雷达和Sentinel-2光学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遥感分类方法,对城市湿地进行精细分类与制图,并与其他分类方法成果进行对比,探索本方法在城市湿地分类中的有效性... 本研究以国际湿地城市海南省海口市的建成区为研究区,结合Sentinel-1雷达和Sentinel-2光学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遥感分类方法,对城市湿地进行精细分类与制图,并与其他分类方法成果进行对比,探索本方法在城市湿地分类中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同一分类方法,向原有特征向量集中加入Sentinel-1影像的双极化后向散射系数后,其分类精度提高了5.29%;面向对象相较于面向像元的分类方法更加适用于湿地分类,且本研究中随机森林与CART决策树算法相比,对地物的识别更加精确。加入后向散射系数、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方法解译结果的总体精度为91.53%,Kappa系数0.90,分类效果较好。本研究可为小尺度城市湿地的快速、精准识别与制图提供方法借鉴,为城市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提供可视化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城市 城市湿地 哨兵影像 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海南省产业空间分异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敏纳 程叶青 +1 位作者 蔡舒 周春山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67-977,共11页
采用产业区位基尼系数、地理集中率、产业梯度系数和回归分析等方法,从产业整体、三次产业和字母行业3个层面分析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海南省产业空间分异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目前海南省产业整体和多数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与多数... 采用产业区位基尼系数、地理集中率、产业梯度系数和回归分析等方法,从产业整体、三次产业和字母行业3个层面分析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海南省产业空间分异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目前海南省产业整体和多数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与多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异程度高,主要分布于少数沿海非民族市县,呈明显的沿海-内陆、非民族-民族地区与北-南向类似U型的分异格局;产业整体、三次产业与10个字母行业从业人员数空间分异趋于加剧,空间分布趋于向少数市县集中,而产业整体和三次产业增加值与6个字母行业从业人员数空间分异趋于减缓,空间分布基本趋于向北部沿海地区以南分散,意味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了旅游相关产业规划所确定的重点产业的空间拓展;海南省产业空间分异格局是要素禀赋作用效应、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分工经济效应、制度诱导效应、空间近邻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叠加的结果。结果基本验证了中国产业空间分异的一些研究结论,也表明海南省需要扶持内陆和民族地区发展公共服务业和优势产业,适度引导产业向部分内陆和民族市县集中和分散,以增强产业空间布局的均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区位基尼系数 产业梯度系数 产业空间分异格局 产业空间分异机制 海南省 国际旅游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八门湾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有效态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伏箫诺 赵志忠 +1 位作者 吴丹 王鸿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1-245,共5页
对海南省文昌市文昌河八门湾地区沉积物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不同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含量在水平分布上差异较大,总体表现由高到低为林内>林缘>光滩,且重金属Zn、Cd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分别在林... 对海南省文昌市文昌河八门湾地区沉积物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不同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含量在水平分布上差异较大,总体表现由高到低为林内>林缘>光滩,且重金属Zn、Cd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分别在林内和光滩超过了50%,显示了明显富集。从垂直分布来看,各种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并未富集在表层沉积物,最大值出现在10~20 cm处的沉积物并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Cu、Zn、Cd元素有效态含量的排列顺序总体表现由高到低为光滩>林缘>林内,Cr、Pb元素有效态含量排列表现为林内>光滩>林缘。相关性分析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与有效态含量呈现出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元素与元素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较高,这说明研究区重金属元素在聚集过程中以共生聚集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沉积物 重金属 有效态 生物有效性 空间分布 共生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十大功劳、大戟和凤仙花的化学元素含量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余天虹 赵志忠 +2 位作者 李勇 陈庆 吴丹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74-577,共4页
对海南热带石灰岩特有植物海南十大功劳、海南大戟和海南凤仙花的根茎和叶片化学元素进行了测定,比较三者化学成分特征.结果表明:3种植物根茎和叶片中K含量最高,其均值分别为12.72、11.69 g·kg-1,其次为Ca和Mg.海南十大功劳根茎和... 对海南热带石灰岩特有植物海南十大功劳、海南大戟和海南凤仙花的根茎和叶片化学元素进行了测定,比较三者化学成分特征.结果表明:3种植物根茎和叶片中K含量最高,其均值分别为12.72、11.69 g·kg-1,其次为Ca和Mg.海南十大功劳根茎和叶片中大量元素含量都较高,暗示该植物药用价值可能更高.Zn元素在根茎和叶片中的含量占主导地位,均值分别为14.62、11.18 mg·kg-1.海南凤仙花Cu叶片﹥Cu根茎、Pb叶片﹥Pb根茎,与其在海南大戟和海南十大功劳中的表现不同,这表明重金属Cu和Pb在石灰岩特有植物中的来源可能具有多重性.对比我国《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限量指标,3种石灰岩特有植物根茎和叶片中Cu、Pb、As、Hg、Cd的含量均小于限量值,表明这3种植物在作药用资源开发利用上可排除重金属的危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 海南大戟 海南十大功劳 海南凤仙花 化学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口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机制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伟倩 马东来 刘晓静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5-685,共11页
以海口市海岸带为研究区,选取1987年、2004年、2021年3期遥感影像,基于随机森林法对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分析35 a间海口市海岸带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变化及其变化的速度、结构等,揭示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对海口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驱... 以海口市海岸带为研究区,选取1987年、2004年、2021年3期遥感影像,基于随机森林法对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分析35 a间海口市海岸带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变化及其变化的速度、结构等,揭示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对海口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1987—2021年海口市海岸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演变剧烈,其中建设用地扩张显著(增加189.16 km^(2)),耕地锐减最多(减少81.50 km^(2)),水域及水利设施变化最小。②海口市海岸带时空分布变化明显,建设用地从中部向东西两侧延伸,耕地流失集中于西部,草地分布在南渡江东岸且呈波动减少;土地转换呈现单项集聚特征,有77%的转出面积流向建设用地,草地、林地、耕地转出面积分别超过了转入面积的1.73、2.37和2.88倍。③海口市海岸带在单因子驱动中,1987—2004年的最大驱动力经济指标(GDP)主导地位被2004—2021年的气候因子(降水)取代;交互驱动中,自然−社会因子协同效应显著增强(驱动力指数由1987年的0.535增高到2021年的0.844)。研究结果可为海口市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土地利用 随机森林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明代饥荒的时空分布及灾害因素
20
作者 高兴 周俊俊 +3 位作者 王星星 李佩韦 吴朋 张冬梅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2-810,共9页
基于地方志、汇编资料、公开史料检索平台等多源资料,提取陕西省明代(1368—1644年)饥荒发生的县次、时间特征、灾害因素等信息,采用语义量化、统计分析、指数构建等方法分析饥荒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构建饥荒指数序列,并捕捉引发饥荒的... 基于地方志、汇编资料、公开史料检索平台等多源资料,提取陕西省明代(1368—1644年)饥荒发生的县次、时间特征、灾害因素等信息,采用语义量化、统计分析、指数构建等方法分析饥荒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构建饥荒指数序列,并捕捉引发饥荒的灾害因素。结果表明:(1)陕西省明代饥荒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及月份季节变化特征,可以划分为1368—1420年、1421—1600年、1601—1644年3个阶段,第3阶段饥荒发生的程度最重、范围最广泛,在季节上分布相对分散且集中发生于七月、二月等月份,周期性分析显示饥荒发生与太阳活动存在关联。(2)饥荒呈现出广泛性、聚集性和显著正空间自相关性,各区域间饥荒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关中饥荒频次高但陕北、陕南受灾更重,陕南饥荒分布聚集性尤为突出。(3)旱灾、旱灾—虫灾分别是单灾害因素(SF)、双灾害因素(DF)中最为显著的灾害因素,DF引发的饥荒程度较SF更重,旱灾、虫灾(蝗灾为主)、涝灾是引发饥荒最关键的灾害因素。各区域引发饥荒的关键灾害因素存在差异,陕北饥荒受旱灾主导,关中饥荒原因多为虫灾,陕南饥荒多由涝灾引发,这与各区域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饥荒 时空变化特征 自然灾害 明代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