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_(2)O_(3)–ZrO_(2)–SiC复合陶瓷表面多孔ZnAl_(2)O_(4)涂层的制备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1
作者 陈险峙 骆丽杰 陈拥军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1,共10页
利用静电喷涂结合反应烧结的方法在Al_(2)O_(3)–ZrO_(2)–SiC复合陶瓷表面制备多孔ZnAl_(2)O_(4)生物活性涂层,研究了该涂层对复合陶瓷力学性能和生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nAl_(2)O_(4)涂层对复合陶瓷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的影响有限,... 利用静电喷涂结合反应烧结的方法在Al_(2)O_(3)–ZrO_(2)–SiC复合陶瓷表面制备多孔ZnAl_(2)O_(4)生物活性涂层,研究了该涂层对复合陶瓷力学性能和生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nAl_(2)O_(4)涂层对复合陶瓷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的影响有限,涂层具有合适的弹性模量(58.9 GPa)和硬度(3.6 GPa),更接近于人体骨骼的力学性能。此外,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高于常见的通过等离子喷涂制备的羟基磷灰石涂层与金属基体的结合强度。模拟体液(SBF)浸泡实验、MC3T3-E1细胞形貌观测、CCK-8及ALP测试表明,多孔ZnAl_(2)O_(4)涂层具有优异的矿化能力和良好的细胞黏附性能,并促进了MC3T3-E1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ZrO_(2)–SiC ZnAl_(2)O_(4)涂层 显微结构 力学性能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Se_(2)/Ti_(3)C_(2)T_(x)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阎子豪 陈庆 +2 位作者 骆丽杰 李建保 陈拥军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37-1045,共9页
CoSe_(2)具有494.4 mAh·g^(-1)的高理论比容量,有望成为高功率锂离子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然而,其实际容量会在循环过程中迅速下降。MXene系Ti_(3)C_(2)T_(x)材料尽管比容量低(110 mAh·g^(-1)),但具有出色的循环稳定性。因此... CoSe_(2)具有494.4 mAh·g^(-1)的高理论比容量,有望成为高功率锂离子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然而,其实际容量会在循环过程中迅速下降。MXene系Ti_(3)C_(2)T_(x)材料尽管比容量低(110 mAh·g^(-1)),但具有出色的循环稳定性。因此,通过水热法将CoSe_(2)颗粒原位生长在Ti_(3)C_(2)T_(x)基底上,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CoSe_(2)/Ti_(3)C_(2)T_(x)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并显示出高比容量和良好的稳定性。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CoSe_(2)/Ti_(3)C_(2)T_(x)复合材料的组成、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水热温度、水热时间对CoSe_(2)/Ti_(3)C_(2)T_(x)复合材料形貌和性能的影响。通过恒电流充放电、循环伏安测试(CV)和电化学阻抗(EIS)对CoSe_(2)/Ti_(3)C_(2)T_(x)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当水热温度为200℃、水热时间为16 h时,CoSe_(2)/Ti_(3)C_(2)T_(x)复合材料在0.3 A·g^(-1)的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循环1000次后,仍具有180.46 mAh·g^(-1)的较高比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e_(2) Ti_(3)C_(2)T_(x)MXene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碳氮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再生性能研究
3
作者 林国强 郭玉呈 +3 位作者 许蒙 李建保 陈拥军 骆丽杰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879-2888,共10页
硼碳氮(BCN)多孔材料因其具有高的比表面积、优异的化学稳定性而被认为是一种优异的吸附材料。本文以废弃椰壳、硼酸(H_(3)BO_(3))和尿素(CO(NH_(2))_(2))为原料,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多孔生胚,并在NH_(3)气氛下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法在不同... 硼碳氮(BCN)多孔材料因其具有高的比表面积、优异的化学稳定性而被认为是一种优异的吸附材料。本文以废弃椰壳、硼酸(H_(3)BO_(3))和尿素(CO(NH_(2))_(2))为原料,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多孔生胚,并在NH_(3)气氛下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法在不同的反应温度下合成BCN多孔材料。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BCN多孔材料孔径逐渐变大,当反应温度为950℃时平均孔径为2.1 nm。将BCN多孔材料用于吸附水中孔雀石绿(MG)有机染料,其最大吸附量可达1239.8 mg·g^(-1),5次循环再生后吸附量平均值仍高达1138.6 mg·g^(-1),说明BCN多孔材料具有优异的循环吸附性能。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准一级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浓度、吸附时间和平衡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BCN多孔材料的吸附与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吻合,其对MG的吸附属于均匀表面单层分子的Langmuir等温吸附。BCN多孔材料展现出优异的吸附能力,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碳氮多孔材料 椰壳 冷冻干燥法 固相反应 吸附 孔雀石绿 循环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掺杂FeNb_(11)O_(29)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4
作者 黄晋萍 陈庆 +2 位作者 李建保 骆丽杰 陈拥军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740-2747,共8页
FeNb_(11)O_(29)由于其高的理论充电容量(400 mAh·g^(-1)),作为锂离子电池(LIBs)负极材料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报道的FeNb_(11)O_(29)实际容量仅有168~273 mAh·g^(-1)。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本文介... FeNb_(11)O_(29)由于其高的理论充电容量(400 mAh·g^(-1)),作为锂离子电池(LIBs)负极材料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报道的FeNb_(11)O_(29)实际容量仅有168~273 mAh·g^(-1)。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本文介绍了一种制备Ga掺杂FeNb_(11)O_(29)材料的方法,成功合成了Ga_(x)Fe_(1-x)Nb_(11)O_(29)(x=0.1,0.2)。结果表明,Ga_(0.2)Fe_(0.8)Nb_(11)O_(29)的电导率比FeNb_(11)O_(29)提高了两个数量级。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Ga掺杂不会改变FeNb_(11)O_(29)的正交剪切ReO 3晶体结构。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材料的微观形貌没有发生明显改变。电化学实验表明,Ga_(0.2)Fe_(0.8)Nb_(11)O_(29)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0.1 C时,Ga_(0.2)Fe_(0.8)Nb_(11)O_(29)充电容量为290 mAh·g^(-1),当电流密度达到5 C时容量仍能保持145 mAh·g^(-1),此外,Ga_(0.2)Fe_(0.8)Nb_(11)O_(29)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电流密度为5 C时循环1000圈之后,容量保持率为91.0%,而不掺杂的FeNb_(11)O_(29)的充电容量仅有107 mAh·g^(-1),容量保持率仅为55.9%。利用Ga掺杂改善FeNb_(11)O_(29)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b_(11)O_(29) Ga掺杂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电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_(2)Se/CoSe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析氧性能研究
5
作者 吴余凡 李威威 +2 位作者 郭明亮 涂进春 丁雷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04-1209,共6页
析氧反应(OER)是电化学分解水中的一个阳极半反应,其动力学缓慢,极大地限制了电化学分解水制氢的能量效率。在本工作中,我们通过一锅水热法,简便地制备了Ag_(2)Se/CoSe_(2)系列复合材料催化剂并将其用于高效电催化析氧反应。其中,最优... 析氧反应(OER)是电化学分解水中的一个阳极半反应,其动力学缓慢,极大地限制了电化学分解水制氢的能量效率。在本工作中,我们通过一锅水热法,简便地制备了Ag_(2)Se/CoSe_(2)系列复合材料催化剂并将其用于高效电催化析氧反应。其中,最优比例的Ag_(2)Se/CoSe_(2)-3复合催化剂在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表现出了220 mV的低过电势,提高了电催化析氧反应动力学。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果表明,Ag_(2)Se/CoSe_(2)复合催化剂具有分级多孔结构的微球形貌,该结构暴露了大量的活性位点并且有利于质量传输。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Ag_(2)Se的引入调控了CoSe_(2)的电子结构,促进了Co的价态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了原有催化活性位点的本征活性,明显降低了OER反应的过电势。本工作将对开发设计高效的复合催化剂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e_(2) Ag_(2)Se 析氧反应 电催化 分解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供电电解海水析氯杀菌防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6
作者 王皓民 雷龙林 汪国庆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5,共9页
以风驱动旋转圆盘摩擦纳米发电机(WRD-TENG)为主体,结合太阳能电池,储能锂电池、时控开关成功构建了时间精准操控的自供电电解析氯系统。测试结果表明:尺寸稳定阳极(DSA电极)电解析氯20 min产生的活性氯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以风驱动旋转圆盘摩擦纳米发电机(WRD-TENG)为主体,结合太阳能电池,储能锂电池、时控开关成功构建了时间精准操控的自供电电解析氯系统。测试结果表明:尺寸稳定阳极(DSA电极)电解析氯20 min产生的活性氯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杀灭效果,杀菌率都达到95%以上。自供电系统的太阳能电池和WRD-TENG可以单独或同时收集能源,并且输出具有互补性,锂电池和时控开关赋予了复合系统储能和时间精准操控的特性,复合体系可以成功驱动电解析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析氯 自供电 杀菌防污 摩擦纳米发电机 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S制备W-9.5Ni_(3)Al-0.5YF_(3)合金的显微结构及力学性能
7
作者 胡璐璐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84-88,95,共6页
采用球磨法和放电等离子烧结法制备了W-9.5Ni_(3)Al-0.5YF_(3)合金,分析了烧结温度对合金致密度、物相、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YF3分布在粘结相中有利于降低合金的致密化烧结温度,原位生成的Al_(2)O_(3)可以起到细化晶粒... 采用球磨法和放电等离子烧结法制备了W-9.5Ni_(3)Al-0.5YF_(3)合金,分析了烧结温度对合金致密度、物相、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YF3分布在粘结相中有利于降低合金的致密化烧结温度,原位生成的Al_(2)O_(3)可以起到细化晶粒和提升力学性能的作用。该合金在1250℃时的抗弯强度、硬度、致密度和晶粒尺寸分别为982.8 MPa、72.8 HRA、99.5%、1.53μm,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合金 放电等离子烧结 YF3 Al_(2)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表面处理综述 被引量:9
8
作者 王琦 万法琦 +3 位作者 赵会峰 熊春荣 文峰 姜宏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47-1055,1060,共10页
本文归纳了近年实验室研究与工业生产中玻璃表面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刻蚀、物理刻蚀、表面镀膜等的研究进展,梳理了不同种类玻璃表面处理工艺的优劣,介绍了表征玻璃表面结构、化学组成及电子态的常用分析方法。在未来的玻璃表面... 本文归纳了近年实验室研究与工业生产中玻璃表面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刻蚀、物理刻蚀、表面镀膜等的研究进展,梳理了不同种类玻璃表面处理工艺的优劣,介绍了表征玻璃表面结构、化学组成及电子态的常用分析方法。在未来的玻璃表面处理研究中,除改进现有的表面处理工艺外,还需开发新的表面处理技术。此外,微观上需重视表面化学组成与结构对玻璃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处理 化学刻蚀 物理刻蚀 表面镀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氮共掺杂生物质炭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许蒙 郭玉呈 +3 位作者 林国强 李建保 陈拥军 骆丽杰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42-2250,共9页
以木棉、硼酸(HBO_(3))、尿素(CO(NH_(2))_(2))为原料,在氨气(NH_(3))气氛下通过高温反应制备了硼氮共掺杂生物质炭材料,利用聚乙烯亚胺(PEI)对硼碳氮(BCN)材料进行处理,得到PEI-BCN材料,并研究了该材料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 以木棉、硼酸(HBO_(3))、尿素(CO(NH_(2))_(2))为原料,在氨气(NH_(3))气氛下通过高温反应制备了硼氮共掺杂生物质炭材料,利用聚乙烯亚胺(PEI)对硼碳氮(BCN)材料进行处理,得到PEI-BCN材料,并研究了该材料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1 100℃时,制备得到的BCN材料为多孔结构,其平均孔径为11.0 nm;BCN材料的吸附能力优于生物质炭,经PEI改性处理后,BCN材料的吸附性能得到大幅提高,其对有机染料孔雀石绿(MG)的吸附量高达710.0 mg/g;PEI-BCN材料的吸附与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吻合,其对MG的吸附属于Langmuir等温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碳氮材料 生物质炭 木棉 聚乙烯亚胺 高温反应 吸附 孔雀石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F_(3)的改性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鹏 阎子豪 +3 位作者 黄朔 陈拥军 骆丽杰 李建保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9-288,共10页
近年来,FeF_(3)材料因其低廉的成本和高电压平台成为一种极具前景的无锂正极材料。通过调控FeF_(3)制备工艺,制备纳米管状结构的FeF_(3)。对FeF_(3)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晶体结构、物相组成等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对用其组装的扣... 近年来,FeF_(3)材料因其低廉的成本和高电压平台成为一种极具前景的无锂正极材料。通过调控FeF_(3)制备工艺,制备纳米管状结构的FeF_(3)。对FeF_(3)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晶体结构、物相组成等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对用其组装的扣式锂离子半电池进行了电化学测试。当电流密度为15 mA·g^(-1)时,电池充放电比容量可达到130 mAh·g^(-1)。对比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比容量,发现当电流密度从15mA·g^(-1)升至600mA·g^(-1)时,电池平均充放电比容量衰减较小,表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在600mA·g^(-1)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循环100圈,电池库伦效率可保持在100%左右,容量保持率约为95%,表明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此外,还将CoSe_(2)与FeF_(3)纳米管进行了复合,探讨复合CoSe_(2)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合实验测试结果,通过理论分析,验证了纳米管状的FeF_(3)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CoSe_(2)的复合能够有效提升电池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稳定性,降低反应中的电化学阻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FeF_(3) 纳米管 CoSe_(2) 改性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盐辅助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氮化钽晶须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浩然 陈帅峰 +3 位作者 陈庆 骆丽杰 李建保 陈拥军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94-1299,共6页
本文以五氧化二钽、活性炭为主要原料,氟化钾为熔盐介质,通过碳热还原氮化法在氨气气氛下成功制备了氮化钽(Ta5N6)晶须。运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合成产物的组成、结构和形貌进行了... 本文以五氧化二钽、活性炭为主要原料,氟化钾为熔盐介质,通过碳热还原氮化法在氨气气氛下成功制备了氮化钽(Ta5N6)晶须。运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合成产物的组成、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升温方式、氮化气氛、氮化时间和催化剂含量对产物形成的影响。当Ni与Ta2O5的摩尔比为0.1、氮化气氛为氨气(流量为300 mL/min)、氮化时间为6 h时制备的晶须形貌最佳,晶须直径80~250 nm,长为1~5μm,晶须的生长机制为气-液-固(VLS)和气-固(VS)两种机理的混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钽晶须 碳热还原氮化 熔盐辅助 生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掺杂NiFe LDH应用于电催化析氢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万伟敏 王敏 +3 位作者 陈拥军 骆丽杰 余婉霏 张艳平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36-743,共8页
镍铁层状双氢氧化物(NiFeLDHs)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优良析氧反应电催化剂。然而,它们的析氢反应(HER)和全解水性能并不令人满意。因此,通过水热法将Cd掺杂在NiFe-LDH纳米片阵列中,获得优异的HER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0 mA·cm^(-2)处碱... 镍铁层状双氢氧化物(NiFeLDHs)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优良析氧反应电催化剂。然而,它们的析氢反应(HER)和全解水性能并不令人满意。因此,通过水热法将Cd掺杂在NiFe-LDH纳米片阵列中,获得优异的HER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0 mA·cm^(-2)处碱性析氢过电位仅为111 mV,塔菲尔斜率为93.5 mV·dec^(-1)。将其用于两电极全解水体系,驱动10 mA·cm^(-2)的电流密度仅需1.621 V电压。突出的催化性能归因于Cd掺杂NiFe LDH导致Fe电子云密度升高,利于氢质子的吸附,同时Cd作为新的吸附水活性位点,从而提升电催化析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Fe LDH CD 掺杂 电催化析氢 电催化全解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聚磷酸铵及其在丙烯酸酯密封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毕建华 吴京兴 +5 位作者 郝万军 王忠 樊民 陈乐 徐宝罗 符丽莎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162-12169,共8页
通过离子交换反应将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接枝于聚磷酸铵(APP)表面,然后加入水解后的正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DTMS)引发共缩合反应,成功制备出改性聚磷酸铵(C-APP)。采用FT-IR、XPS、SEM等方法分别对APP和C-APP进行表征。研究... 通过离子交换反应将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接枝于聚磷酸铵(APP)表面,然后加入水解后的正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DTMS)引发共缩合反应,成功制备出改性聚磷酸铵(C-APP)。采用FT-IR、XPS、SEM等方法分别对APP和C-APP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长链烷烃及Si—O—Si结构接枝于APP表面,疏水角由20.0°变为146.9°。以此为基础,将APP和C-APP加入到丙烯酸酯密封胶(AS)当中,制备出一系列阻燃AS复合材料并对其阻燃性能、耐水性、力学性能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表明,C-APP可以进一步提升AS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当加入20%(质量分数)C-APP时,LOI达到26%(体积分数),UL-94等级为V-0级;APP/AS浸水后失重率为17.5%,而C-APP/AS则降低至9.6%;此外,C-APP的加入改善了A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增进了APP与AS的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密封胶 聚磷酸铵 离子交换 阻燃 正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Mo-Ni_(5)P_(4)双功能电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解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鹏 张艳平 +2 位作者 王敏 余婉菲 李建保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91-1697,共7页
电催化制氢通过析氢反应(HER)和析氧反应(OER)同时产生氢气(H 2)和氧气(O 2),是一种高效且环境友好的产氢方式。但现阶段商业化的高效催化剂价格昂贵且储量较少,限制了电解水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因此,开发低成本、高稳定和环境友好的高... 电催化制氢通过析氢反应(HER)和析氧反应(OER)同时产生氢气(H 2)和氧气(O 2),是一种高效且环境友好的产氢方式。但现阶段商业化的高效催化剂价格昂贵且储量较少,限制了电解水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因此,开发低成本、高稳定和环境友好的高效电催化剂,特别是基于非贵金属材料的磷化物电催化剂,成为近期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水热和相对较低的磷化温度成功制备出了具有镂空纳米花结构的Mo掺杂Ni_(5)P_(4)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Mo-Ni_(5)P_(4)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Mo-Ni_(5)P_(4)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发现,所合成的催化剂凭借掺杂对电子结构的改变,以及多孔纳米片的大表面积优势,提高了HER水解离步骤的速率。在碱性电解液中,Mo负载下的Ni_(5)P_(4)仅需116 mV的析氢过电位就可实现10 mA·cm^(-2)的电流密度,同时析氧过电位只需255 mV。在双电极配置中仅需1.608 V的电池电压,持续测试27 h后,催化剂仍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_(5)P_(4) Mo 掺杂 电催化析氢 电催化析氧 电催化全解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高温处理后水性无机锌车间底漆的防护性能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军成 黄蕾 +2 位作者 方志强 杨宇 汪国庆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8-74,80,共8页
将D1510H型与D1610型两种组成不同的水性无机锌车间底漆喷涂在低碳钢板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上,并进行不同温度(400,600,700,800℃)下的短期(3 min)高温处理,通过热重-示差扫描量热分析、户外暴晒试验、中性盐雾试验等方法... 将D1510H型与D1610型两种组成不同的水性无机锌车间底漆喷涂在低碳钢板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上,并进行不同温度(400,600,700,800℃)下的短期(3 min)高温处理,通过热重-示差扫描量热分析、户外暴晒试验、中性盐雾试验等方法研究了两种车间底漆的防护性能。结果表明:经短期高温处理的两种车间底漆均有金属锌残存,仍具有一定的防护性能;D1510H型车间底漆无机物含量高,经800℃高温处理后表面结构致密,仍具有较好的户外防护性能,适用于加工周期短,后续只采用局部表面处理措施的大型钢铁结构的保护;D1610型车间底漆中有机物含量和金属锌含量较高,经700,800℃高温处理后表面疏松,可经受600℃高温处理,适用于加工周期长,后续会全面二次除锈基材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无机锌车间底漆 高温处理 金属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掺杂NiFe层状双氢氧化物应用于电催化析氢研究
16
作者 孙冠军 李建保 +2 位作者 王敏 陈拥军 骆丽杰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960-2967,共8页
开发廉价高效的催化剂是发展电解水产业的关键。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在电催化析氧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但这类催化剂在析氢反应中表现出的电化学性能并不好。本文通过将Ag元素掺杂在NiFe-LDH纳米片阵列中,获得了优异的析氢性能。结... 开发廉价高效的催化剂是发展电解水产业的关键。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在电催化析氧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但这类催化剂在析氢反应中表现出的电化学性能并不好。本文通过将Ag元素掺杂在NiFe-LDH纳米片阵列中,获得了优异的析氢性能。结果表明,在1 mol/L KOH溶液中,电流密度达到10 mA·cm^(-2)所需的过电位仅为73 mV,且塔菲尔斜率为61.3 mV·dacade^(-1)。在800 mA·cm^(-2)的大电流密度下过电位仅为493 mV,明显低于商用铂碳催化剂。在长达30 h稳定性测试后仍保持90%以上电化学性能。催化性能的改善归因于Ag掺杂NiFe-LDH使纳米片尺寸减小和比表面积增加,有效提升产氢动力学并改善电子传输,从而优化NiFe-LDH的电催化析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双氢氧化物 镍铁 掺杂 电催化 析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掺杂Ni_(3)N催化剂的电催化析氢反应
17
作者 张艳平 高鹏 +3 位作者 李建保 王敏 万伟敏 陈拥军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98-1706,共9页
开发高催化活性和廉价催化剂是催化分解水制氢技术的关键。过渡金属氮化镍(Ni_(3)N)具有优异的热/化学稳定性、电化学活性和类贵金属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然而,Ni_(3)N碱性电催化析氢反应过程中,水的解离效率低,且对反应... 开发高催化活性和廉价催化剂是催化分解水制氢技术的关键。过渡金属氮化镍(Ni_(3)N)具有优异的热/化学稳定性、电化学活性和类贵金属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然而,Ni_(3)N碱性电催化析氢反应过程中,水的解离效率低,且对反应中间体质子的吸附太强,这两个因素导致Ni_(3)N的性能远低于Pt,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本文通过水热-氮化两步法成功制备了Ru掺杂多孔纳米片Ni_(3)N/Ru。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Ni_(3)N/Ru材料的组成、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通过X射线光电子衍射仪(XPS)对催化机理进行分析,并研究Ru掺杂量对Ni_(3)N材料形貌和电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30%Ru负载的Ni_(3)N在1 mol/L KOH电解液中驱动10 mA·m^(-2)的电流密度仅需要49 mV过电位,可以和商业Pt/C相媲美(46 mV@10 mA·cm^(-2))。将其应用于两电极全解水体系,仅需1.54 V的电压即可获得10 mA·cm^(-2)的电流密度。突出的催化性能归因于Ru掺杂Ni_(3)N有效提升水解离,并使Ni_(3)N中Ni和N的电子云密度降低,促进吸附氢中间体的形成过程(H++e-=H*),改善析氢反应动力学,进而提升其电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_(3)N Ru掺杂 电催化析氢 电催化析氧 电催化性能 全解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磷酸化CeO_(2)选择性还原NO及其碱金属耐受性
18
作者 李顺 胡方方 +2 位作者 王闻之 蔡思翔 姜宏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95-1003,1053,共10页
以Ce(NO_(3))_(3)·6H_(2)O和(NH_(2));PO;·3H_(2)O为原料,采用浸渍法制备了磷酸化CeO_(2)催化剂。以NH_(2)为还原剂,考察了磷酸化CeO_(2)催化剂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H_(2)-SCR)NO的脱硝性能。利用XRD、N_(2)吸附-脱附、XPS、NH_... 以Ce(NO_(3))_(3)·6H_(2)O和(NH_(2));PO;·3H_(2)O为原料,采用浸渍法制备了磷酸化CeO_(2)催化剂。以NH_(2)为还原剂,考察了磷酸化CeO_(2)催化剂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H_(2)-SCR)NO的脱硝性能。利用XRD、N_(2)吸附-脱附、XPS、NH_(2)-TPD、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250~500℃范围内,磷酸化CeO_(2)催化剂(CeP_(0.05))使NO的转化率在90%以上,且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中毒后,在300~400℃范围内,磷酸化CeO_(2)催化剂使NO的转化率仍保持在80%以上。磷酸化CeO_(2)催化性能的增强可归因于酸位点数量的增加,尤其是BrФnsted酸位点数量的增加。磷酸化改性产生更多的Ce^(3+)和化学吸附氧,提高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当碱金属沉积在催化剂上时,碱金属被诱导迁移到磷酸化CeO_(2)的表面与Ce—O—P碱捕获位点结合,从而阻止碱金属攻击Ce^(4+)活性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 磷酸化 氨选择性催化还原 碱金属耐受性 氮氧化物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唑环含氟芳香烃改性纳米ZnO的制备及其在防污涂层中的应用
19
作者 杨宇 雷龙林 +2 位作者 曹黎颖 王林 汪国庆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3-49,61,共8页
以Cu^(+)催化叠氮炔环偶极加成点击化学反应,在不同催化剂(CuBr/五甲基二乙烯三胺或CuSO_(4)·5H_(2)O/抗坏血酸钠)和反应温度(55,65,75℃)下制备三唑环基含氟芳香烃改性纳米氧化锌(ZnO-sTRF),研究了不同ZnO-sTRF的化学结构和元素组... 以Cu^(+)催化叠氮炔环偶极加成点击化学反应,在不同催化剂(CuBr/五甲基二乙烯三胺或CuSO_(4)·5H_(2)O/抗坏血酸钠)和反应温度(55,65,75℃)下制备三唑环基含氟芳香烃改性纳米氧化锌(ZnO-sTRF),研究了不同ZnO-sTRF的化学结构和元素组成;将表面接枝量最高的ZnOsTRF与聚氨酯(PU)复合制备ZnO-sTRF/PU涂层,研究了该涂层的疏水性能、抗菌性能以及防污性能。结果表明:当催化剂为CuSO_(4)·5H_(2)O/抗坏血酸钠,反应温度为75℃时,改性纳米ZnO表面接枝量最高,制备的ZnO-sTRF/PU涂层表面水接触角可达105.4°,表面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假交替单胞菌的死菌面积覆盖率是ZnO/PU涂层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ZnO/PU涂层的10倍以上;在实际海洋环境中浸没120d后,涂层表面无明显硬质生物的附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ZNO 三唑环 含氟芳香烃 防污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