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鉴定与分布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进平 胡海燕 +4 位作者 吴文嫱 黄小龙 黄东益 王健 赖杭桂 《热带林业》 2024年第3期36-39,共4页
油茶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茶籽油是一种极为健康的食用油。海南岛种植油茶的历史悠久,但对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鉴定与分布研究一直很不充分。随着海南本地油茶新种——海南油茶(Camellia hainanica)的鉴定及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染色... 油茶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茶籽油是一种极为健康的食用油。海南岛种植油茶的历史悠久,但对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鉴定与分布研究一直很不充分。随着海南本地油茶新种——海南油茶(Camellia hainanica)的鉴定及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染色体计数法对海南油茶倍性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已对海南岛的油茶种质资源及其分布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是未来仍需要对海南省认定的23个油茶优良品系/品种进行染色体鉴定,以及对海南“山柚油”物种来源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分布 海南油茶 海南“山柚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黄瓜抗枯萎病嫁接砧木筛选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铃钰 邢梦玉 +4 位作者 张旭阳 易秋霞 伍晨溪 陈艳丽 朱国鹏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9-64,共6页
为筛选适宜海南冬春季节黄瓜抗枯萎病的嫁接砧木品种,对收集的21种砧木进行黄瓜枯萎病抗性鉴定,以易感砧木种质‘全福太郎’为对照,采用人工接种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鉴定各砧木的黄瓜枯萎病抗性。通过测定不同砧木的发病率、病情指数... 为筛选适宜海南冬春季节黄瓜抗枯萎病的嫁接砧木品种,对收集的21种砧木进行黄瓜枯萎病抗性鉴定,以易感砧木种质‘全福太郎’为对照,采用人工接种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鉴定各砧木的黄瓜枯萎病抗性。通过测定不同砧木的发病率、病情指数、根系活力、叶绿素相对含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等生理指标,结合新引进的病害严重程度指数曲线下面积(AUDRC)综合评价不同砧木对黄瓜枯萎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砧木对黄瓜枯萎病的抗性表现不同,病情指数评价指标表明,‘双力铁甲’‘金甲砧’‘创凡一号’为抗性砧木,‘金甲砧’AUDRC指标表现最好;生理指标中,根系活力表现较好为‘双力铁甲’‘金甲砧’‘创凡一号’;叶绿素含量较高的品种为‘金甲砧’‘创凡一号’‘日系冬之助’,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对电导率较低,为‘青根砧王’‘创凡一号’;丙二醛含量较低的为‘双力铁甲’‘金甲砧’‘创凡301’,显著低于其他砧木。依据病情指数、根系活力、SPAD、REC、MDA等生理指标,‘双力铁甲’‘金甲砧’‘创凡一号’为抗性砧木。研究表明,‘金甲砧’为21个砧木品种中综合抗黄瓜枯萎病最好的砧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枯萎病 砧木 抗性鉴定 病情指数 AUDR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对海南鲜食玉米生长及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雪彬 孟磊 +7 位作者 曹明 郑继成 朱启林 胡天怡 刘丽君 汤水荣 伍延正 Ahmed Elrys 《南方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265-3274,共10页
【目的】研究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鲜食玉米生长及N_(2)O排放的影响,为指导海南鲜食玉米生产中氮肥一次性基施及降低N_(2)O排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苏糯6号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空白对照(CK,不施尿素... 【目的】研究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鲜食玉米生长及N_(2)O排放的影响,为指导海南鲜食玉米生产中氮肥一次性基施及降低N_(2)O排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苏糯6号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空白对照(CK,不施尿素)、氮肥一次性基施(S1,尿素+DCD)、氮肥2次施入(S2,尿素40%基施,60%于大喇叭口期追施)和氮肥3次施入(S3,尿素20%基施,40%于小喇叭口期追施,40%于抽雄期追施)4个处理。于每次施肥后的第2、5和8 d采集N_(2)O气体,之后按每周1次的频率进行采集,用于测定土壤N_(2)O排放通量及累积排放量,施肥前和采气时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 H等化学性质,玉米采收期测定植株生物量、产量、氮肥利用率等指标。【结果】各施氮处理土壤pH与CK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但S1处理土壤pH最低,且显著低于S2处理(P<0.05,下同);S1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全氮含量,分别较S2和S3处理显著降低6.15%和12.86%;S1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却不利于速效钾的积累,S2和S3处理对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影响。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植株生物量和产量,且均以S1处理最高,S1处理玉米植株生物量分别较S2和S3处理显著提高30.42%和10.95%,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3.37%和19.05%;S1处理氮肥利用率最高,分别较S2和S3处理显著提高37.00%和59.38%;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植株各器官氮含量,S1处理玉米植株累积氮含量分别较S2和S3处理显著提高22.95%和34.69%;S1和S3处理有利于氮分配到茎叶上,而S2处理未改变氮的分配方式。施氮促进了N_(2)O排放,各施氮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均显著高于CK,以S2处理最高,S1和S3处理分别较S2处理降低54.46%和54.33%,S1和S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的土壤HN_(4)^(+)-N含量在大喇叭口期至采收期有1次明显的峰值,而土壤NO_(3)^(-)-N含量峰值出现时间存在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N_(2)O排放通量与NO_(3)^(-)-N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而与5 cm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与分次施氮相比,氮肥配合硝化抑制剂一次性基施可显著促进海南鲜食玉米生长,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同时降低N_(2)O排放,可作为海南鲜食玉米的推荐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氮肥 硝化抑制剂 玉米产量 氮肥利用率 N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越南油茶种质CdS-RNase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多样性分析
4
作者 任家乐 郑道君 +10 位作者 姚雨彤 刘祖琪 孙秀秀 王春梅 申帅帅 陈业光 戚华沙 陈加利 梁恒 陈健妙 夏腾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3-145,共13页
【目的】为了分析海南岛本地越南油茶种质中CdS-RNase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多样性,探索CdSRNase蛋白类型与越南油茶自交坐果率之间的关系,为依据CdS-RNase蛋白类型合理搭配越南油茶田间种质和提高越南油茶坐果率,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 【目的】为了分析海南岛本地越南油茶种质中CdS-RNase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多样性,探索CdSRNase蛋白类型与越南油茶自交坐果率之间的关系,为依据CdS-RNase蛋白类型合理搭配越南油茶田间种质和提高越南油茶坐果率,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60份海南岛本地越南油茶种质,以其花柱c DNA为模板,RT-RCR特异扩增CdS-RNase基因序列。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和切胶回收CdS-RNase基因特异性扩增条带,并把特异性扩增条带连接到平末端测序载体上。将测序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中,用带有卡那霉素抗性的LB固体培养基筛选阳性单克隆,测序得到CdS-RNase基因序列。随后,60份越南油茶种质与“CV1”~“CV18”的CdS-RNase基因序列一起用于基因单体型划分、单体型聚类分析、获得CdS-RNase蛋白氨基酸序列、CdSRNase蛋白分型、CdS-RNase蛋白二级结构预测等。最后,根据越南油茶种质中Cd S-RNase蛋白类型,把越南油茶种质划分为三类:类型Ⅰ,只检测到正常CdS-RNase蛋白;类型Ⅱ,同时检测到正常CdS-RNase和突变CdSm-RNase蛋白;类型Ⅲ,只检测到CdSm-RNase蛋白。每类越南油茶种质挑选5份,开展自交坐果率统计试验。【结果】78份海南岛本地越南油茶种质中共鉴定到171个CdS-RNase基因单体型(Hap1~Hap171),编码35种正常CdS-RNase蛋白(CdS1-RNase~CdS35-RNase)和22种突变CdSm-RNase蛋白(CdSm1-RNase~CdSm22-RNase)。正常CdS-RNase蛋白和突变CdSm-RNase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比例差异不显著,但是突变CdSmRNase蛋白二级结构中β-转角和β-折叠的比例极显著或显著高于正常CdS-RNase蛋白,无规则卷曲比例显著低于正常CdS-RNase蛋白。类型Ⅰ越南油茶种质自交坐果率显著低于类型Ⅱ,类型Ⅱ越南油茶种质自交坐果率显著低于类型Ⅲ。【结论】海南岛本地越南油茶种质CdS-RNase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多样性丰富,突变CdSmRNase蛋白可能通过增加其二级结构中β-转角和β-折叠的比例减少无规则卷曲比例影响其蛋白功能的发挥,突变CdSm-RNase蛋白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越南油茶自交坐果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越南油茶 自交不亲和 CdS-RNase基因 CdS-RNase蛋白 多样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酸菜资源概况与利用价值
5
作者 杨威龙 武宇麟 +1 位作者 郑继成 李宏杨 《热带农业工程》 2024年第6期122-128,共7页
海南居民喜食酸味,酸菜及其加工制品很好地体现了民族与地域特色,发展酸菜产业有利于挖掘本土资源推动产业振兴,有利于传承与发展本地特色饮食文化,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认清海南岛野生酸菜资源底数和利用价值,对产业开发有... 海南居民喜食酸味,酸菜及其加工制品很好地体现了民族与地域特色,发展酸菜产业有利于挖掘本土资源推动产业振兴,有利于传承与发展本地特色饮食文化,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认清海南岛野生酸菜资源底数和利用价值,对产业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海南岛可食用酸菜资源涉及24科共43种,在资源种类、植物特性、食用部位和食用方法上多样而具特色。发酵型酸菜的价值在于发生物质转化有利于人体吸收且风味独特,还能维持肠胃健康;自然酸味酸菜的价值在于含有大量功效成分,可以避免或减少亚硝酸盐产生的危害。目前只有雷公笋、酸豆、蕺菜等少数酸菜品种得到开发,大多数资源尤其是药食两用资源价值高而利用率低,有待加大研发力度和产业扶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菜 酸菜 酸味 发酵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种海南热带水果的抗氧化活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吕金慧 郑中兵 +2 位作者 吴涛 孙娅辉 陈萍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388-2395,共8页
【目的】测定海南8种热带水果的抗氧化活性、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比较8种水果抗氧化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差异,为人们食用热带水果提供一定的营养价值参考,也为抗氧化活性较强的热带水果相关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人... 【目的】测定海南8种热带水果的抗氧化活性、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比较8种水果抗氧化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差异,为人们食用热带水果提供一定的营养价值参考,也为抗氧化活性较强的热带水果相关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人心果、莲雾、山竹、榴莲、蛋黄果、西番莲、番荔枝和菠萝蜜8种热带水果为研究对象,利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法、铁离子抗氧化能力(FRAP)法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法分别测定其抗氧化活性,采用福林酚(Folin-Ciocalteu)法测定总酚含量,AlCl3显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并对3种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与2种抗氧化物质含量进行相关分析,对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进行优劣解距离(TOPSIS)法综合分析。【结果】利用DPPH法和FRAP法测得抗氧化活性最强的是蛋黄果(178.62和140.83μmol Trolox/g),最弱的是人心果;ABTS法测得抗氧化活性最强的是山竹(157.06μmol Trolox/g),最弱的是人心果;同时测得蛋黄果的总酚含量(3.80%)和总黄酮含量(7.60%)在8种水果中最高,而人心果的总酚含量(0.09%)最低,榴莲的总黄酮含量(1.07%)最低;3种测定方法与2种抗氧化物质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DPPH法与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相关系数达0.81以上,FRAP法与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相关系数达0.90以上;利用TOPSIS法进行综合分析,抗氧化活性排序为蛋黄果>山竹>莲雾>西番莲>番荔枝>菠萝蜜>榴莲>人心果。【结论】8种热带水果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以蛋黄果的抗氧化活性较强,人心果的抗氧化活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水果 抗氧化活性 总酚 总黄酮 TOPSIS法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波长光对普通大蓟马成虫寿命、繁殖力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金海峰 李芬 +2 位作者 袁琳琳 侯清芳 吴少英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107,共7页
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是豆科作物的重要害虫。化学药剂的过度使用使该虫产生了极高的抗药性,并且产生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光控技术是防治害虫绿色、安全、高效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是豆科作物的重要害虫。化学药剂的过度使用使该虫产生了极高的抗药性,并且产生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光控技术是防治害虫绿色、安全、高效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本研究探究了7种波长(360、420、460、580、610、650 nm和730 nm)的光对普通大蓟马成虫寿命、繁殖力及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明确其在不同光环境下的适应性机理。结果表明,与全光谱波长光照相比,420 nm波长下雄成虫寿命最长,730 nm波长下最短,其余供试波长光对雌雄虫寿命影响不显著(P>0.05);460~730 nm波长的光对蓟马产卵量都有显著影响(P<0.05),除730 nm外,其余波长光均能显著降低蓟马的产卵量(P<0.05);不同波长光处理下普通大蓟马抗氧化酶活性存在差异,与全光谱光照相比,360、420 nm和460 nm波长光处理显著降低了PPO和SOD活性(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PPO活性与波长显著正相关(P<0.05),并且SOD活性与CAT、PPO活性显著正相关(P<0.05)。本研究认为短波长光是控制普通大蓟马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水平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揭示普通大蓟马种群发生动态规律及绿色光控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大蓟马 抗氧化酶活性 生长发育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进行橡胶组培快繁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董礼昊 陈健妙 +1 位作者 王凯旋 郭佳忻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6期737-744,共8页
为了寻找橡胶树组培育苗的高效途径,以‘RRIM 600’橡胶果内珠被初萌体胚为材料,通过筛选激素配比、优化接种密度和间歇频率等培养条件,探索RITA®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培养橡胶果内珠被体细胞胚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RRIM 600’... 为了寻找橡胶树组培育苗的高效途径,以‘RRIM 600’橡胶果内珠被初萌体胚为材料,通过筛选激素配比、优化接种密度和间歇频率等培养条件,探索RITA®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培养橡胶果内珠被体细胞胚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RRIM 600’果内珠被初萌体胚间歇浸没式培养的最佳条件为:MS+1.0 mg·L^(-1)6-BA+0.1 mg·L^(-1)NAA+50 g·L^(-1)蔗糖,营养液间歇浸没频率为每6 h浸没处理1 min,接种密度为每个容器15个体胚。与固体培养相比,该条件下体胚再生植株的株高、茎粗、根长、生根数和单株鲜质量分别显著增加了30%、91.7%、34.8%、53.3%和97.2%;再生植株的SOD、CAT和POD协调作用能力更强。RITA®间歇浸没培养方式是提高橡胶树初萌体胚形成再生植株效率的有效途径,可缩短橡胶树体胚再生植株形成周期及提高体胚苗生长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浸没式培养 RITA® 橡胶树 体胚萌发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鞘姜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9
作者 武宇麟 杨威龙 +1 位作者 陈梅烹 李宏杨 《南方园艺》 2024年第3期31-34,共4页
为了解决闭鞘姜种苗繁殖效率低的问题,研究组培快繁无性繁殖技术。以闭鞘姜茎段为外植体,经初代培养、继代培养和生根培养发育成无菌试管苗。结果表明:1/2MS+0.5~1.0 mg/L 6-BA培养基诱导出芽效果较好,出芽率达到81.11%;MS+0.5 mg/L NAA... 为了解决闭鞘姜种苗繁殖效率低的问题,研究组培快繁无性繁殖技术。以闭鞘姜茎段为外植体,经初代培养、继代培养和生根培养发育成无菌试管苗。结果表明:1/2MS+0.5~1.0 mg/L 6-BA培养基诱导出芽效果较好,出芽率达到81.11%;MS+0.5 mg/L NAA+2.0~3.0 mg/L 6-BA培养基增殖效果较好,增殖率达到3.67倍;MS+0.2 mg/L 6-BA和2~4mg/L NAA培养基壮苗生根效果较好,苗长达到8.07 cm,根数达到6.35条。该技术体系为闭鞘姜种苗快繁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鞘姜 组培 快繁 无性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料深施、红萍和土壤pH对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彤 李红 +3 位作者 周艳萍 郑继成 尹斌 姚元林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232,共10页
红萍具有高效的生物固氮能力,然而其生长对水体铵态氮敏感,且易受水体pH影响。肥料集中深施可有效降低田面水铵态氮浓度,但肥料集中深施模式下稻田养萍对不同酸碱度稻田土壤是否具有稳定的抑制氨挥发和增产效果,目前未知。为明确肥料集... 红萍具有高效的生物固氮能力,然而其生长对水体铵态氮敏感,且易受水体pH影响。肥料集中深施可有效降低田面水铵态氮浓度,但肥料集中深施模式下稻田养萍对不同酸碱度稻田土壤是否具有稳定的抑制氨挥发和增产效果,目前未知。为明确肥料集中深施模式下稻田养萍对不同酸碱度稻田土壤氨挥发和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实验,选取三种水稻土(酸性、中性和碱性)、两种施肥方式(表施和肥料集中深施)以及是否放养红萍,共15个处理,检测整个稻季的氨挥发日通量及总量、水稻的籽粒和生物量。实验结果表明:(1)同一施氮水平下,三种土壤中,肥料集中深施的稻季氨挥发总量仅1.0~1.8 kg·hm^(–2)(以N计),与表施相比,降幅达96%;表施模式下放养红萍可使氨挥发总量降低17%~50%;(2)放养红萍的各组水稻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不放养各组,其中肥料集中深施结合稻田养萍在黑土上的水稻增产效果最大,与黑土表施不放养红萍的籽粒产量相比增幅达41%。综上所述,不同pH稻田土壤下,肥料集中深施均能大幅减小稻田氨挥发,肥料集中深施结合稻田养萍具有更好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萍 稻田养萍 氨挥发 肥料集中深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杧果生长、产量、品质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字楠华 孙娅辉 +2 位作者 沈思涵 郑中兵 陈萍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88,95,共7页
为了探究杧果果实膨大期追施氮肥对杧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合的氮施用量,以15年生“台农一号”杧果为试材,2022年12月15日每株施入磷酸二氢钾100 g和硫酸钾532 g 1次条件下,设置每株施尿素0、170、340、510、783 g处理,即氮... 为了探究杧果果实膨大期追施氮肥对杧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合的氮施用量,以15年生“台农一号”杧果为试材,2022年12月15日每株施入磷酸二氢钾100 g和硫酸钾532 g 1次条件下,设置每株施尿素0、170、340、510、783 g处理,即氮用量分别为0、130、260、390、600 kg/hm 2,以不施肥为对照,测定比较不同施氮量对“台农一号”杧果产量、单果质量、外观和内在品质及果实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能增加叶面积,随着施氮量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果实氮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株施尿素510 g处理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株施尿素340 g处理的果实氮含量最高。适量施氮可以提高杧果产量和单果质量,株施尿素超过510 g增产不明显。株施尿素783 g处理的果实横纵径最高;随着施氮量增加,果实总酸和维生素C含量提高,果实糖酸比降低,而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低于对照(不施肥);杧果膨大期追施氮肥后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与糖代谢7个基因(MiSUS1、MiSUS2、MiSPS、MiINV、MiFRK、MiHK、MiSPP)表达水平下调有关。因此,在杧果膨大期追施氮肥260 kg/hm 2(株施尿素340 g)处理综合表现较好,较株施尿素0 g处理增产3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 “台农一号” 氮肥 产量 可溶性糖 糖代谢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负载贝莱斯芽孢杆菌对热带油茶促生及抗病效果研究
12
作者 张江帆 吴文嫱 +6 位作者 黄东益 赖杭桂 胡海燕 丁元昊 刘进平 王健 黄小龙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54-1966,共13页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中国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但由于栽培管理不当,土壤肥力下降,病害频发,其中炭疽病是影响油茶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探索绿色可持续的防治策略,本研究利用生物炭作为载体,负载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中国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但由于栽培管理不当,土壤肥力下降,病害频发,其中炭疽病是影响油茶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探索绿色可持续的防治策略,本研究利用生物炭作为载体,负载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SK1-5-2),评估其对油茶生长促进作用及对炭疽病的抑制效果。通过盆栽试验验证,生物炭负载贝莱斯芽孢杆菌(SK1-5-2-GFP)在促进油茶生长、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提高抗病性方面表现出显著协同效应。与对照(CK)相比,生物炭负载SK1-5-2(BB)的植株高度、叶面积、地径、叶绿素含量及鲜质量均显著提高,其中BB的地径增幅明显高于单独接种菌液处理组(BV)。菌株定殖试验结果显示,SK1-5-2-GFP能够在生物炭多孔结构内稳定附着,并在油茶根际细胞间隙实现高效定殖,且其存活率及功能性未受GFP标记影响。在土壤理化性质方面,BB的全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较CK分别提高55.2%、334.0%和181.0%;生物炭单独处理组(BC)速效钾含量较CK增加63.1%。在土壤酶活性方面,BB组的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较CK增加28.0%、44.4%、57.9%和338.6%,均达到显著水平。根际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BB处理显著提升有益菌的相对丰度,Bacillus属和Priestia属成为优势菌群,同时真菌群落中蓝状菌属(Talaromyces)丰度升高,致病性镰刀菌属(Fusarium)丰度则明显降低。在病害防控方面,BB油茶炭疽病的发病率降至55.6%,显著优于BV(60.1%)和BC(77.8%)。综上所述,生物炭负载贝莱斯芽孢杆菌通过优化根际微环境、调控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抑制病原菌,实现了促进油茶生长与病害防控的双重效益。本研究为油茶可持续种植提供新的微生物调控策略,也为农业微生物应用与土壤改良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贝莱斯芽孢杆菌 油茶 生长促进 炭疽病 生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检测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5的优化与应用
13
作者 何开碧 武帅民 +4 位作者 尤一航 李瑶 王平 印汉 夏志辉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226,共5页
xa5是水稻抗白叶枯病的隐性基因,其与显性感病等位基因Xa5的功能差异源于Xa5基因开放阅读框116号和117号的TC碱基被替换为AG。为开发稳定且易于识别的共显性功能标记以辅助分子育种,基于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Tetra-primer ARMS-P... xa5是水稻抗白叶枯病的隐性基因,其与显性感病等位基因Xa5的功能差异源于Xa5基因开放阅读框116号和117号的TC碱基被替换为AG。为开发稳定且易于识别的共显性功能标记以辅助分子育种,基于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Tetra-primer ARMS-PCR)原理,设计了六组四引物组合。通过优化引物设计及反应体系,筛选出可在1%琼脂糖凝胶电泳中清晰区分xa5纯合子(400/157 bp)、Xa5纯合子(400/289 bp)及杂合子(400/289/157 bp)的共显性标记(组合T5)。该标记经F_(2)群体验证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χ^(2)=0.93),且抗病表型与基因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叶枯病 xa5 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 功能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花处理对台农一号杧果生理落果与果实成熟的影响
14
作者 周轶 廖仪菲 +3 位作者 倪隽蓓 钱敏杰 周开兵 滕元文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1-838,共8页
为研究疏花对杧果坐果和果实成熟的影响,以台农一号杧果为研究对象,以不疏花为对照,以短截花穗为处理,即在开花初期对花序主轴进行不同程度(1/3、1/2和2/3)的剪除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的坐果数、单果质量、果实硬度和糖酸含量等指标。结果... 为研究疏花对杧果坐果和果实成熟的影响,以台农一号杧果为研究对象,以不疏花为对照,以短截花穗为处理,即在开花初期对花序主轴进行不同程度(1/3、1/2和2/3)的剪除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的坐果数、单果质量、果实硬度和糖酸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1)3种疏花处理对杧果单花穗最终坐果数量没有显著影响,但能显著(P<0.05)减少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生理落果。(2)3种疏花处理组的果实硬度、总有机酸和柠檬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蔗糖和叶黄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3种疏花处理可促使果实提前成熟。(3)疏除1/2和疏除2/3处理组的果实平均单果质量和果实横纵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疏花处理的果实成熟均一度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疏花处理能减少杧果果实生理落果并促使其提前成熟,且能保持杧果成熟度的一致性。疏去花序主轴全长的1/2和2/3对减少台农一号杧果落果和促早熟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 疏花 坐果 成熟 落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鉴定调控橡胶树胶乳特异表达HbCPT7的MYB和MYC转录因子
15
作者 周苗苗 罗小梅 +5 位作者 杨仪清 刘开业 张盛敏 戚继艳 唐朝荣 曹杰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88-1296,共9页
天然橡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在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的产胶细胞乳管中,顺式异戊烯基转移酶(cis-prenyltransferase,CPT)是催化天然橡胶合成的关键组分。已报道的HbCPT7和HbCPT8在胶乳中特异表达,并且在酵母... 天然橡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在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的产胶细胞乳管中,顺式异戊烯基转移酶(cis-prenyltransferase,CPT)是催化天然橡胶合成的关键组分。已报道的HbCPT7和HbCPT8在胶乳中特异表达,并且在酵母和烟草中的HblMYB19和HblMYB44能够显著促进HbCPT8的表达。然而,调控HbCPT7胶乳特异表达的转录因子尚不清楚。本研究发现HbCPT7的启动子区具有多个MYB和MYC转录因子结合的顺式作用元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橡胶树全基因组水平上鉴定到226个HbMYBs和19个HbMYCs转录因子,其中HbMYB1、HbMYB2、HbMYC1、HbMYC2、HbMYC3、HbMYC4和HbMYC5在胶乳中高表达。本研究成功克隆了HbMYB1、HbMYB2、HbMYC1、HbMYC4和HbMYC5,并通过酵母单杂交实验证实HbMYC5能够结合HbCPT7起始密码子上游1~1000bp和1501~1971 bp的启动子区域。本研究为解析HbCPT7调控天然橡胶合成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HbCPT7 HbMYC HbMY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兰生物钟基因OnELF3克隆与表达分析
16
作者 谭玉荣 裴小华 +9 位作者 翟珂 吴双 李梦桃 蒙青长 宋灏明 杨玉靖 潘英文 谢光明 李秀梅 刘进平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2-299,共8页
ELF3是重要的生物钟基因,调节光信号的输入与昼夜节奏输出,参与调控植物的重要过程。为了了解其在文心兰花瓣衰老启动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对OnELF3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转录组文库中的ELF3基因序列,从文心兰花瓣中扩... ELF3是重要的生物钟基因,调节光信号的输入与昼夜节奏输出,参与调控植物的重要过程。为了了解其在文心兰花瓣衰老启动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对OnELF3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转录组文库中的ELF3基因序列,从文心兰花瓣中扩增得到OnELF3基因(GenBank登录号:OL613896);OnELF3基因全长2208 bp,编码735个氨基酸。亚细胞定位表明其在细胞核中表达。同源序列比对与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OnELF3与铁皮石斛兰和蝴蝶兰亲缘关系最近。原核表达分析表明,OnELF3基因能原核表达出功能蛋白。该基因在长光照、全光照及全黑暗条件下表达模式与其作为生物钟基因功能一致。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OnELF3基因在绽口期和盛开期表达量最高,表明OnELF3基因可能在开花和花衰老启动中均发挥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鉴定OnELF3基因在开花和花衰老启动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兰 花衰老 ELF3基因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黄化相关病毒的提纯及抗血清制备
17
作者 张海越 路洁 +1 位作者 高保森 王洪星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46-2154,共9页
槟榔黄化相关病毒(Areca palm velarivirus 1,APV1)引起的槟榔黄化病严重危害槟榔种植业,为防控槟榔黄化病的快速蔓延,亟需开发APV1病毒的快速检测技术。本研究以APV1侵染性克隆侵染的本氏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作为分离提纯APV1... 槟榔黄化相关病毒(Areca palm velarivirus 1,APV1)引起的槟榔黄化病严重危害槟榔种植业,为防控槟榔黄化病的快速蔓延,亟需开发APV1病毒的快速检测技术。本研究以APV1侵染性克隆侵染的本氏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作为分离提纯APV1病毒粒子的材料,利用聚乙二醇沉淀法、超速离心沉淀法、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亲和磁珠法等方法分离提纯APV1;利用透射电镜观察、SDS-PAGE、Western blot等方法鉴定提纯APV1病毒粒子的质量,将提纯的APV1病毒粒子免疫BALB/c小鼠制备APV1多抗血清用于APV1病毒检测。结果表明:使用5%聚乙二醇6000(PEG-6000)和0.6%NaCl(m/V)可以将APV1病毒粒子从烟草匀浆液中充分沉淀,重悬经55%蔗糖垫超速离心后,APV1病毒粒子分布于蔗糖层下部或沉淀于离心管底部;粗提纯的APV1病毒粒子经30%、40%、50%、60%、70%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140000×g离心2 h进行精提纯,分级取样检测显示APV1病毒粒子富集于60%、70%蔗糖层;亲和磁珠可以富集APV1病毒粒子,但洗脱时少量抗体脱落影响病毒纯度。提纯的病毒粒子在透射电镜下呈细长线形,长为650~2200 nm,直径为10~13 nm;将提纯的APV1病毒粒子免疫小鼠,获得对APV1高度特异、效价为1∶25600的抗血清。该研究结果为APV1的分离提纯提供新的思路,为APV1病毒快速检测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V1 病毒提纯 聚乙二醇 密度梯度离心 抗血清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霜疫霉自噬相关基因PlATG26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18
作者 王雪健 杨成东 +4 位作者 于戈 季贞希 郭恒远 叶琳琳 陈庆河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91-1501,共11页
Atg26(或Ugt51)是一种UDP-葡萄糖:甾醇葡萄糖基转移酶,其调控甾醇转化成甾醇葡萄糖苷(SG)的生物过程,参与多种细胞自噬过程,在真菌生长发育及致病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Atg26对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i)生长发育及毒性... Atg26(或Ugt51)是一种UDP-葡萄糖:甾醇葡萄糖基转移酶,其调控甾醇转化成甾醇葡萄糖苷(SG)的生物过程,参与多种细胞自噬过程,在真菌生长发育及致病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Atg26对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i)生长发育及毒性作用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在荔枝霜疫霉中鉴定到6个与酿酒酵母Atg26同源的蛋白。蛋白质特性分析发现,其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且具有亲水性。基因结构和蛋白质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除PlATG26a外,其余荔枝霜疫霉的ATG26同源基因均具有内含子,且大多分布在基因末端;荔枝霜疫霉中Atg26同源蛋白均含有一个UDP-葡萄糖基转移酶(UDP-glucosyl transferase,UDPGT)的催化结构域,无PH(pleckstrin同源)和GRAM(糖基转移酶、GTPase激活剂和肌管蛋白)功能域。进一步对Atg26同源蛋白进行系统进化和保守基序分析发现,荔枝霜疫霉中的Atg26同源蛋白之间存在多样性,但不同物种中Atg26的CAT结构域具有保守性。蛋白质互作预测和蛋白质分子对接分析发现,PlAtg26的互作蛋白多位于细胞质或膜上,集中在细胞代谢过程中,具有催化活性、氧化还原活性或结合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发现,与菌丝阶段表达相比,PlATG26b在荔枝霜疫霉游动孢子阶段和侵染初期上调表达,在孢子囊阶段和侵染后期无明显差异,表明PlAtg26可能在荔枝霜疫霉的无性生殖和致病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所述,PlAtg26与其他真菌中Atg26同源蛋白在结构上具有明显差异,可能表现出与真菌不一样的生物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霜疫霉 细胞自噬 PlATG26 生物信息学 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配施硝化抑制剂对热区稻菜轮作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19
作者 王小淇 蒋春兰 +4 位作者 孟龙威 李凯凯 伍延正 朱启林 孟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67-1674,共8页
为阐明生物质炭和硝化抑制剂对海南稻菜轮作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及机制,本文设置不添加生物质炭及硝化抑制剂(CK)、添加2%生物质炭(B)、2%生物质炭分别配施硝化抑制剂双氰胺(BD,添加量为纯氮量的5%)和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BP,添加量为... 为阐明生物质炭和硝化抑制剂对海南稻菜轮作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及机制,本文设置不添加生物质炭及硝化抑制剂(CK)、添加2%生物质炭(B)、2%生物质炭分别配施硝化抑制剂双氰胺(BD,添加量为纯氮量的5%)和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BP,添加量为纯氮量的1%),及生物质炭同时配施1/2的双氰胺和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BDP)处理,每个处理分别模拟蔬菜种植环境[60%土壤持水量(WHC)]及水稻生长的淹水环境进行培养。结果显示,添加生物质炭各水分条件下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相比CK,不同水分条件下添加生物质炭均显著促进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的含量;但相比B处理,生物质炭配施硝化抑制剂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降低。60%WHC条件下,添加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土壤pH,且生物质炭配施硝化抑制剂后,土壤pH进一步提高。与CK相比,60%WHC条件下生物质炭添加显著促进了土壤N_(2)O累积排放。BD处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低于CK与B处理;而BP和BDP处理土壤累积N_(2)O排放显著高于CK,但相比B处理显著降低。淹水条件下,相比CK,B处理显著促进了土壤N_(2)O排放;而生物质炭配施硝化抑制剂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研究表明,海南稻菜轮作土壤添加生物质炭在短期内会促进土壤N_(2)O排放,旱地条件下配施双氰胺可有效降低土壤N_(2)O排放量,淹水条件下配施双氰胺和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均可有效降低土壤N_(2)O排放量,且以二者同时施用但用量减半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硝化抑制剂 N_(2)O排放 热带 稻菜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种杀虫剂对双条拂粉蚧的生物活性测定
20
作者 王雨天 冯琰 +3 位作者 梁泳琪 曹先梅 李涛 王洪星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1-388,共8页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对双条拂粉蚧(Ferrisia virgata)毒杀效果较好的杀虫剂,为双条拂粉蚧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采用喷雾法在室内测定14种杀虫剂在6、12、24、48 h对双条拂粉蚧的毒杀效果,对效果较好的7种杀虫剂测定处理24、48 h对双条拂粉...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对双条拂粉蚧(Ferrisia virgata)毒杀效果较好的杀虫剂,为双条拂粉蚧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采用喷雾法在室内测定14种杀虫剂在6、12、24、48 h对双条拂粉蚧的毒杀效果,对效果较好的7种杀虫剂测定处理24、48 h对双条拂粉蚧3龄若虫的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_(50));基于各杀虫剂的推荐使用剂量,采用人工喷雾法于2024年5月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槟榔园对啶虫脒、氟啶虫胺腈、甲氰菊酯、二嗪磷、噻虫嗪、丙·虱螨脲、氟啶虫酰胺·联苯菊酯进行双条拂粉蚧田间防效评价。初步筛选结果显示,啶虫脒、氟啶虫胺腈、甲氰菊酯、二嗪磷、噻虫嗪、丙·虱螨脲、氟啶虫酰胺·联苯菊酯对双条拂粉蚧3龄若虫的毒杀效果较好,药后48 h的死亡率均在70%以上。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处理后24、48 h,7种药剂的相对毒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噻虫嗪、甲氰菊酯、氟啶虫胺腈、啶虫脒、二嗪磷、氟啶虫酰胺·联苯菊酯、丙·虱螨脲。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噻虫嗪、甲氰菊酯、氟啶虫胺腈和啶虫脒的田间防效较好,药后1~7 d的校正防效达60%以上,二嗪磷、氟啶虫酰胺·联苯菊酯、丙·虱螨脲药后7 d的校正防效低于60%,噻虫嗪对双条拂粉蚧的田间防效最佳,施药1d后校正防效为90.13%,施药3d后校正防效达到峰值94.53%,施药7d后校正防效降至87.20%,显著高于其他杀虫剂。研究结果表明,噻虫嗪、甲氰菊酯、氟啶虫胺腈对双条拂粉蚧兼具较好的室内杀虫活性与田间防效。本研究结果为选择合适的药剂防治双条拂粉蚧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槟榔黄化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条拂粉蚧 杀虫剂 室内毒力 田间药效 槟榔黄化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