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岛热带潮间带天然牡蛎礁牡蛎食物来源及其生态效益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肖玉林 施凯 +2 位作者 孙春阳 贾程豪 许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9-110,共12页
陆基规模化海水养殖活动对近岸牡蛎(Ostreidae)礁贝床生态系统会产生多方面潜在的影响。本文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海南岛潮间带牡蛎礁牡蛎的食物来源及牡蛎对近岸陆源养殖尾水有机颗粒物的同化效率。选取儋州海头、昌江昌化、... 陆基规模化海水养殖活动对近岸牡蛎(Ostreidae)礁贝床生态系统会产生多方面潜在的影响。本文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海南岛潮间带牡蛎礁牡蛎的食物来源及牡蛎对近岸陆源养殖尾水有机颗粒物的同化效率。选取儋州海头、昌江昌化、文昌龙楼3个受影响的天然牡蛎礁区(效应区)及昌江海尾未受影响的牡蛎礁区(对照区),对比分析了2022年7月(夏季)和11月(冬季)牡蛎的食物来源组成。结果表明,各站位牡蛎食物来源主要有底栖微藻、浮游植物、沉积物、养殖尾水有机颗粒物和大型海藻碎屑,它们对牡蛎的平均相对贡献率分别为33.8%±16.5%、15.5%±6.9%、24.1±21.7%、13.0%±3.4%、26.6%±16.4%,相对贡献率范围分别为12.9%~61.6%、7.8%~30.8%、0%~76.9%、9.3%~19.2%和0%~45.0%。其中,底栖微藻的最高贡献率出现在11月的龙楼,最低贡献率出现在11月的海尾;7月匍枝马尾藻(Sargassum polycystum)来源有机质对海尾牡蛎的食物贡献率高达45.0%;11月各站位沉积物食物贡献率均高于7月。效应区牡蛎7月的δ^(13)C值分别为–16.48‰、–18.35‰、–17.06‰,11月分别为–15.15‰、–18.05‰、–15.22‰,均低于相应季节的对照区海尾(–15.65‰,–14.48‰)。7月海头与龙楼养殖尾水有机颗粒物对牡蛎的食物贡献率分别为15.3%、12.9%,明显高于11月(9.5%, 9.3%);7月,养殖尾水有机颗粒物对昌化牡蛎的食物来源贡献率为11.8%,低于11月(19.2%)。研究表明,养殖尾水有机颗粒物能有效地被牡蛎同化,是效应区牡蛎食物来源的重要补充。本研究证实天然牡蛎礁可同化去除一定比例的养殖尾水有机颗粒物,发挥其显著的生物修复作用,因此建议在减少陆源养殖尾水排放量的同时,大力保护或修复近岸牡蛎礁,降低邻近海域的营养负荷,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Ostreidae) 稳定同位素 食物来源 水产养殖尾水 有机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
2
作者 郑尹齐 史娴 +5 位作者 陈权 乌兰 崔嵬 王文梅 孙仲益 谭珂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15-1427,共13页
红树林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较低的光补偿点,表现出较高的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是“蓝碳”的重要组成。准确估算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并量化其限制因素贡献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海南... 红树林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较低的光补偿点,表现出较高的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是“蓝碳”的重要组成。准确估算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并量化其限制因素贡献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哨兵-2(Sentinel-2)影像和环境因子数据,基于红树植被光合作用-光能利用效率(MVP-LUE)模型估算了2016—2020年期间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并探究其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间,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年GPP呈现出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北部高于南部的分布格局。(2)在形成机制上,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月均GPP时空分布格局受到多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年内季节性上GPP在“旱→雨”过渡期随着空气温度(air temperature,T air)的限制降低和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与海水温度的促进作用,展现出较高的GPP;旱季中期T air低,对GPP限制严重,但随着纬度的降低,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受T air限制的程度被减弱;雨季则因较高的云覆盖而使PAR成为GPP的限制因素。该研究结果为评估区域红树林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揭示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动态的关键环境因素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VP-LUE模型 哨兵-2影像 时空分布格局 限制因子 红树林生态系统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野茶种群研究
3
作者 朱子丞 戚春林 +6 位作者 杨小波 李东海 苏凡 商乃演 何亦绮 刘人通 和绍翠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3期469-474,共6页
为探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野茶的种群现状和动态变化,为后续种群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样方法对国家公园内不同区域的野茶种群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野茶种群中幼苗数量较多,主体为小径级个体,大树、老树较... 为探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野茶的种群现状和动态变化,为后续种群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样方法对国家公园内不同区域的野茶种群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野茶种群中幼苗数量较多,主体为小径级个体,大树、老树较少,为增长型种群;2)野茶种群的生存曲线接近Deevey-Ⅰ型,幼苗的存活率较高,中树第二阶段死亡率较高;3)针对不同区域,应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如鹦哥岭、霸王岭区域野茶幼苗数量丰富,种群发展稳定,应重点保护大树和老树个体;黎母山区域缺乏大径级野茶个体,应重点保护中树个体,使其顺利过渡到大树阶段;吊罗山区域野茶种群更新受阻,应开展小径级野茶个体的抚育工作,使其顺利向成树过渡,实现种群更新。调查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对野茶资源的保护意识较薄弱,应积极开展野茶资源保护的相关科普活动,增强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级结构 静态生命表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降水减少对海南橡胶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孙玉娟 钟丽爽 +1 位作者 杨小波 张翔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3期272-280,共9页
为了探究短期降水减少对不同土层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其碳组分变化的影响,以海南典型人工林类型橡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搭建野外隔离穿透雨控制平台,并结合室内恒温培养实验,测定了不同降水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有机碳组分等参数... 为了探究短期降水减少对不同土层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其碳组分变化的影响,以海南典型人工林类型橡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搭建野外隔离穿透雨控制平台,并结合室内恒温培养实验,测定了不同降水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有机碳组分等参数。结果表明:短期降水减少导致0~10 cm土层中SOC累积矿化量、矿化率及微生物代谢熵(qCO_(2))显著降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及惰性有机碳(NEOC)的含量均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但仅对0~10 cm土层的EOC影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土壤SOC累积矿化量及SOC矿化率均与土壤碳氮含量(SOC、TN)、各碳组分含量(EOC、MBC、NEOC)、qCO_(2)呈显著正相关。总之,短期降水减少会抑制橡胶林土壤SOC的矿化,这一变化可能与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基质供应的有效性及微生物代谢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土壤含水量 土壤有机碳组分 微生物代谢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产品价值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研究——以海南省南渡江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郭庆 王敏英 +1 位作者 葛成军 胡小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7-276,共10页
[目的]探索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中的可操作性,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海南省南渡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生态损害赔偿、生态保护补偿理念,将其与InVEST模型和ArcGIS相结合,评估南渡江流域内主要生态... [目的]探索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中的可操作性,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海南省南渡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生态损害赔偿、生态保护补偿理念,将其与InVEST模型和ArcGIS相结合,评估南渡江流域内主要生态系统服务,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角度计算生态补偿标准。[结果]①2015—2020年,南渡江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中上游地区水源涵养服务、土壤保持服务和水质净化服务能力较强,流域下游地区较低。②2015—2020年,流域内水源涵养价值在205.39~260.76亿元之间;土壤保持价值在19.11~20.39亿元之间;水质净化价值在2782.30~3233.92万元之间。水源涵养变化量价值在11.50~27.32亿元之间;土壤保持变化量价值在1137.16~10365.34万元之间;水质净化变化量价值在7.99~400.59万元之间。③根据3种服务功能价值量计算,南渡江流域2016—2020年生态补偿标准为90.62亿元,年生态补偿标准在11.82~28.36亿元之间。[结论]2015—2020年,南渡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24.81~281.48亿元之间,流域2016—2020年生态补偿标准在11.82~28.36亿元之间。该流域中上游是提供综合生态系统服务的核心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生态补偿标准 生态系统服务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高速公路穿越段景观动态与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23
6
作者 姚小兰 周琳 +1 位作者 吴挺勋 任明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6695-6703,共9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被中线高速公路自东北-西南方向穿越,改变了局域景观分布格局,影响到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原真性,可能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选取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高速公路穿越段两侧3 km作为研究区域,运用GIS技术、Fragstats和景...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被中线高速公路自东北-西南方向穿越,改变了局域景观分布格局,影响到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原真性,可能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选取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高速公路穿越段两侧3 km作为研究区域,运用GIS技术、Fragstats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定量评价2013年(高速公路未建)、2016年(高速公路在建)和2019年(高速公路竣工)三年的景观要素变化,解析景观变化趋势和可能带来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2016年高速公路建成面积(含动土区域)为325.51 hm^(2),林地面积略有减少,但林地斑块密度增加;耕地面积虽略有增加,但耕地最大斑块指数下降,耕地景观优势度降低。2019年高速公路建成竣工后,由于路旁绿化,高速公路占地面积有所下降,林地面积和林地斑块密度增加,但林地和耕地斑块的内聚力指数下降,自然连通度略降低,破碎化程度加剧;高速公路穿越段中等生态风险区和较高生态风险区面积逐年增加。但隧道和高架桥路段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道路两侧的植被连通性,对局域生态系统没有明显影响。高速公路造成的生境隔离与破碎化可能累积产生远期的负面生态学效应。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高速公路穿越段位于生态敏感的水源涵养区,建议增设隧道式高架林地提升生境连通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增加人工湿地汇聚和净化道路径流、设立长期生态监测样地对关键节点生态过程与生态系统功能特别是水源涵养与水质净化功能等开展监测与生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生态学 国家公园 景观格局 生态风险 生态廊道 人工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杨思琪 杨川 +3 位作者 龚元 章杰 宋波 吴志祥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88-1296,共9页
橡胶林是我国热区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在区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碳汇功能不能忽视。本研究中将海南儋州橡胶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位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三队的50 m微气象观测系统观测的2018—2020年数据,分析橡胶林净生... 橡胶林是我国热区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在区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碳汇功能不能忽视。本研究中将海南儋州橡胶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位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三队的50 m微气象观测系统观测的2018—2020年数据,分析橡胶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Re)和总生态系统光合生产力(GPP)的物候变化特征,并结合物候模型分析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橡胶林生态系统扮演着碳汇的角色且具有明显日变化特征,呈现“U”型,NEE白天为负值,夜间为正值,11:00—13:00达到峰值;(2)以年度为单位时,会发现明显的趋同物候变化。在橡胶的生长季(3—11月)时,Re及GPP明显大于非生长季,NEE(负值)小于非生长季,均呈现单峰,在8—9月的橡胶生长旺盛期均达到峰值;(3)橡胶林生态系统物候特征显示,在第Ⅱ期生产力上升,在第Ⅲ期达到顶峰,第Ⅳ期开始下降,第Ⅴ至翌年Ⅰ期落叶盛期生产力持续降低;(4)橡胶林生态系统生长季较长,NEE与Re均在生长季达到最大值,雨热同期导致橡胶树在第一、二蓬叶抽发时期,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增加迅速;(5)不同物候时期NEE与环境因子关系不同,海南儋州橡胶林的环境因子影响物候,物候影响NEE的变化。研究物候与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关系,同时结合环境因子综合讨论,可为后续橡胶林碳循环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橡胶林生态系统评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生态系统 碳通量 涡度相关 物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鹦哥岭附生兰物种组成、分布及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培春 杨小波 +10 位作者 夏丹 王群 王豪 曾润娟 戚春林 李东海 陈琳 田璐嘉 李晨笛 李龙 梁彩群 《热带生物学报》 2022年第2期149-159,共11页
为了研究附生兰的物种组成、分布及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的鹦哥岭地区的附生兰进行了调查,采用CCA探索了环境因子对物种组成的影响,计算了各环境因子对物种组成的总效应和净效应,并分析了附生兰物种丰富度和多度... 为了研究附生兰的物种组成、分布及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的鹦哥岭地区的附生兰进行了调查,采用CCA探索了环境因子对物种组成的影响,计算了各环境因子对物种组成的总效应和净效应,并分析了附生兰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在不同环境梯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所选9个环境因子共解释了物种组成变异的7.8%,其净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植被类型、树皮类型、年平均气温、每月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平均值、最干月降雨量、海拔、郁闭度、坡向、坡度,仅坡度的净效应未达到显著。(2)随海拔升高,附生兰物种丰富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低海拔段(700~900 m)物种最丰富,附生兰多度呈现出递增的趋势;缓坡地段,附生兰物种丰富度与多度均较高,阳坡和半阳坡的附生兰物种丰富度与多度较阴坡与半阴坡少;粗糙的树皮更易着生附生兰,覆盖物为树皮上的附生兰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多数附生兰倾向于生长在弱光环境中;低地雨林中附生兰物种最丰富,热带针叶林中的附生兰具较高的优势度;附生兰倾向于分布在较低的气温、每月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差值在(7.8~7.85)℃之间的生境中;在降雨量较多的环境中,附生兰物种丰富度和多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生型兰科植物 物种组成 丰富度 多度 生态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东部海水养殖区抗生素残留的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4
9
作者 曾若菡 齐钊 +4 位作者 张腾云 龚莹 张钦洲 王海花 刁晓平 《热带生物学报》 2021年第1期41-48,共8页
为揭示海南东部(万宁和陵水)海水养殖区中抗生素的污染情况,笔者利用LC-MS/MS对海水中磺胺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和喹诺酮类等4类40种抗生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3个采样点的抗生素残留质量浓度为10.28~156.63 ng∙L^(-1),检出喹诺酮类... 为揭示海南东部(万宁和陵水)海水养殖区中抗生素的污染情况,笔者利用LC-MS/MS对海水中磺胺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和喹诺酮类等4类40种抗生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3个采样点的抗生素残留质量浓度为10.28~156.63 ng∙L^(-1),检出喹诺酮类抗生素2种、四环素类抗生素3种、氯霉素类抗生素1种,磺胺类抗生素未检出。在检出的6种抗生素中,土霉素在采样区海水中含量最高(16.20 ng∙L^(-1)),其次是四环素(5.39 ng∙L^(-1))、强力霉素(4.10 ng∙L^(-1))、甲砜霉素(1.84 ng∙L^(-1))和环丙沙星(0.18 ng∙L^(-1)),最低的是丹诺沙星的含量(0.13 ng∙L^(-1))。陵水海水养殖区检出的6种抗生素平均残留浓度高于万宁海水养殖区,相同区域抗生素残留浓度具有相似性。采用风险商值法对水体残留抗生素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海南万宁和陵水海水养殖采样区环境中残留抗生素具有一定生态风险,尤其是陵水新村渔港水体中土霉素对相应敏感物种具有中等风险,影响藻类等浮游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区 抗生素 污染特征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特征及所依托植被类型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顺卫 李婧涵 +10 位作者 杨小波 李东海 王重阳 朱子丞 江悦馨 何亦绮 商乃演 杜春雁 刘畅 钟丽爽 苏欣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10-2020,共11页
为揭示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状况及生境特征,该文基于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通过数据整理和野外调查等方法,对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特征及所依托植被类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省分布的国... 为揭示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状况及生境特征,该文基于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通过数据整理和野外调查等方法,对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特征及所依托植被类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53科83属173种,在全国各省(区、市)中物种数位列第五,物种密度排在首位(基于当前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数据)。(2)海南省19个市(县)行政区均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中部及南部市(县)分布的物种数远大于北部市(县),其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为昌江黎族自治县(75种),物种密度最高的为陵水黎族自治县(0.6045 ind.·km^(-2));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数在海拔(altitude,Alt)范围为0~1867 m的9个区间(梯度值200 m)内均有分布,并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微降-骤升-缓降的趋势,物种数最多的海拔区间为800 m≤Alt<1000 m及1000 m≤Alt<1200 m,均有81种,最少的海拔区间为1600 m≤Alt<1867 m,仅9种。(3)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境复杂,共依托于11种植被类型,物种丰富度最高的为低地雨林(114种),其次是山地雨林(105种),最低的是半红树林(1种);物种受干扰程度最大的植被类型是淡水湿生草丛,其次是低地雨林,最小的是山地云雾林。该研究结果为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物种丰富度 物种密度 分布特征 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与MaxEnt模型的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量预估 被引量:5
11
作者 史娴 聂堂哲 +6 位作者 熊千 刘兆鑫 张嘉怡 刘文杰 乌兰 崔嵬 孙仲益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3期298-306,共9页
为了解决在海南岛哪儿种红树、如何种红树能增汇的问题,基于生物气候、水文、地质及土地利用等数据,在最大熵(MaxEnt)模型评估所得的海南岛红树林生长适宜区基础上,预测红树林潜在扩种区域范围;结合潜在扩种范围和不同区域红树林生态系... 为了解决在海南岛哪儿种红树、如何种红树能增汇的问题,基于生物气候、水文、地质及土地利用等数据,在最大熵(MaxEnt)模型评估所得的海南岛红树林生长适宜区基础上,预测红树林潜在扩种区域范围;结合潜在扩种范围和不同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调查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对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量进行预估。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与InVEST模型结合能够良好地预估红树林碳储量,其中红树林潜在分布区的预测达到高信度(AUC>0.96);(2)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现状碳储量约为1.24 Tg,其中土壤碳约0.84 Tg,总碳密度为217.01 t·hm^(−2),土壤碳密度为147.43 t·hm^(−2)。以历史上海南岛最大的红树林分布面积12506 hm^(2)作为潜在扩种范围控制线,理论上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在扩种上限情景下能够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碳储量增量约1.25 Tg,而在扩种下限情景即仅保证完成《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扩种2000 hm^(2)红树林的基本任务情景下,可实现约0.38 Tg碳储量增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模型 InVEST模型 碳储量增量 潜在分布 红树林生态系统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紫荆木群落物种组成及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婧涵 张顺卫 +3 位作者 杨小波 李东海 商乃演 杜春雁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05-1415,共11页
【目的】探究海南紫荆木(Madhuca hainanensis)所在群落物种组成与种间联结性,为海南紫荆木及其所在群落植物物种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片区海南紫荆木群落为研究对象开展典型样地调查,记录乔... 【目的】探究海南紫荆木(Madhuca hainanensis)所在群落物种组成与种间联结性,为海南紫荆木及其所在群落植物物种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片区海南紫荆木群落为研究对象开展典型样地调查,记录乔木层植物种名、胸径、高度、冠幅,灌木层内植物种名、胸(基)径、高度和盖度等信息;在分析其群落植物物种组成基础上,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等方法,分析其种间联结性及群落结构稳定性。【结果】在调查的0.92 ha样地内,海南紫荆木群落共有木本植物7818株,隶属于60科164属324种,包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1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15种,群落优势科为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eaceae)、山矾科(Symplocaceae)和桃金娘科(Myrtaceae),优势种不明显;海南紫荆木共252株,在海拔261~1007 m均有分布,常生于光照充足、相对干旱的中上坡位及山脊;各林层重要值排名前20的物种中,主要物种876株,占乔木层总株数46.55%;乔木层海南紫荆木重要值最高(41.43%);灌木层白颜树(Gironniera subaequalis)重要值最高(34.65%),软荚红豆(Ormosia semicastrata)的更新数量最高(237株),海南紫荆木重要值排第8位。乔木层主要物种组成的共190个种对中,正联结有111个,占比58.42%;海南紫荆木与木荷(Schima superba)和竹叶青冈(Quercus neglecta)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与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显著负相关。灌木层主要物种组成的共190个种对中,正联结有184个,占比96.84%;海南紫荆木与罗伞树(Ardisia quinquegona)显著正相关,与尖萼茜树(Aidia oxyodonta)显著负相关。【结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片区海南紫荆木所在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群落内植物种类丰富且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紫荆木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物种组成 种间联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组成及区系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婧涵 张顺卫 +10 位作者 杨小波 李东海 戚春林 黄耀 张翔 郝杰威 梁彩群 朱子丞 江悦馨 王重阳 何亦绮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21-2032,共12页
以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及相关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整合得出《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并分析其组成及区系特征。结果表明:(1)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原有的葫芦苏铁(Cycas changjiangensis)、海... 以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及相关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整合得出《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并分析其组成及区系特征。结果表明:(1)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原有的葫芦苏铁(Cycas changjiangensis)、海南苏铁(C.hainanensis)、念珠苏铁(C.lingshuigensis)、台湾苏铁(C.taiwaniana)归并入闽粤苏铁(C.taiwaniana);相比1999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原有的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和线苞两型豆(Amphicarpaea linearis)被解除保护级别,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从一级保护降级为二级保护,新增12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加上原有的,共173种(含变种),隶属53科83属,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8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165种,海南省特有种32种,分属于4个类群,其中被子植物种类最丰富,有129种。(2)依据多年的野外调查信息和本次调查结果,龙尾苏铁(Cycas rumphii)、三亚苏铁(C.shanyagensis)、中华桫椤(Alsophila costularis)、紫纹兜兰(Paphiopedilum purpuratum)一直尚未调查到。(3)173种保护植物的生活型共有5种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115种),其次是地面芽植物(34种)和地下芽植物(22种),地上芽及垫型植物均为最少(1种)。(4)在科水平上,兰科(Orchidaceae)种类最多,含47种(27.17%);在属水平上,石斛属(Dendrobium)种类最多,含21种(12.14%)。(5)区系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科以泛热带及其变型分布为主;属以热带亚洲及其变型分布为主。综上所述,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热带性质及特有现象明显,新增保护种较多,因此应持续开展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加强执法力度,减少人为因素对生境的干扰和破坏,针对性地采取就地和迁地保护措施以加强保护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物种组成 区系特征 保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片区山铜材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顺卫 李婧涵 +4 位作者 杨小波 李东海 黄耀 杜春雁 商乃演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5,共9页
山铜材(Chunia bucklandioides)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数量稀少、分布范围狭窄,研究山铜材的种群现状及分布格局对其种群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片区内的山铜材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径级结... 山铜材(Chunia bucklandioides)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数量稀少、分布范围狭窄,研究山铜材的种群现状及分布格局对其种群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片区内的山铜材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的方法,将山铜材划分为4个龄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运用成对相关函数g(r)对山铜材种群及其各龄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山铜材种群存在假性稳定增长的现象,只能在该生境中繁衍,很难扩大其种群规模;2)山铜材种群在小尺度下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加,大部分种群向均匀分布发展,少部分种群呈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趋势;3)不同龄级的个体皆在小尺度下为聚集分布,其中Ⅰ级和Ⅱ级个体聚集程度较大,随着尺度的增加,部分龄级存在均匀分布,最终皆演变为随机分布;4)不同龄级间的空间关联性表明了山铜材主要靠Ⅲ级和Ⅳ级个体扩萌更新,其萌生个体对母树的依赖性强弱为Ⅱ级>Ⅰ级>Ⅲ级>Ⅳ级。因此,未来在山铜材种群的保护中,应以保护母树为主,适当间伐母树周边的萌生苗和清除倒伏枝条萌生苗附近的小型植物,将实生苗进行迁地保护,以此来扩大和保护山铜材野生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铜材 萌生 种群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营养化水体水淹和水淹后干旱对降香黄檀生理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大东 王海波 +4 位作者 杨帆 苗灵凤 张娟 郭璐瑶 向丽珊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1-659,共9页
为探究富营养化水体水淹及水淹后干旱对陆生木本植物耐淹和耐旱性的影响,以1 a生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为对象,第1阶段设置对照(CK)、养分(H)、水淹(W)和富营养化水淹(WH)处理,第2阶段设置对照-干旱(CKD)、养分-干旱(HD)、水淹... 为探究富营养化水体水淹及水淹后干旱对陆生木本植物耐淹和耐旱性的影响,以1 a生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为对象,第1阶段设置对照(CK)、养分(H)、水淹(W)和富营养化水淹(WH)处理,第2阶段设置对照-干旱(CKD)、养分-干旱(HD)、水淹-干旱(WD)和富营养化水淹-干旱(WHD)处理,研究不同水分和养分处理对降香黄檀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香黄檀幼苗在所有处理下均有较高的存活率;W和WH处理降低了幼苗的茎高增量、总生物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总叶绿素含量和叶片水势,但增加了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H_(2)O_(2)含量,且这种变化在W组中更明显。与第1阶段相比,CKD和HD组幼苗的生物量增长量显著降低,而WD和WHD组呈现相反趋势。其次,与CKD和HD处理相比,WD和WHD处理增加了幼苗的净光合速率,降低了幼苗的SOD活性和H_(2)O_(2)含量,且WHD组幼苗具有比WD组更高的生物量增长量、总叶绿素含量、POD活性以及更低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这表明养分供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水淹对幼苗生长的消极影响,前期水淹尤其是富营养化水淹有利于幼苗在后期干旱条件下的生物量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香黄檀 水淹 水淹后干旱 生理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淹-盐胁迫对两耐淹树种生理生态及Na^(+)、K^(+)和Cl^(-)离子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柏燊 苗灵凤 杨帆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7-386,共10页
滨海河口河岸带植物易受到水淹和盐复合胁迫的影响。前期研究表明水翁(Syzygium nervosum A.Cunn.ex DC.)和乌墨(Syzygium cumini(L.)Skeels)具有较强的耐水淹能力,然而两种植物对水淹-盐复合胁迫的耐受性尚不清楚。本研究设置水淹、盐(... 滨海河口河岸带植物易受到水淹和盐复合胁迫的影响。前期研究表明水翁(Syzygium nervosum A.Cunn.ex DC.)和乌墨(Syzygium cumini(L.)Skeels)具有较强的耐水淹能力,然而两种植物对水淹-盐复合胁迫的耐受性尚不清楚。本研究设置水淹、盐(350 mmol/L)及水淹-盐(175 mmol/L)复合胁迫3种胁迫处理,比较两物种对不同胁迫的生长、生理生化和盐胁迫相关离子积累的响应。结果显示,经过24 d处理,3种胁迫处理均低了两物种的生物量,提高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水淹胁迫下两物种的超氧阴离子(O_(2)^(·-))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下降,根系K^(+)含量上升,K^(+)/Na^(+)下降;盐胁迫下乌墨幼苗O_(2)^(·-)含量下降,水翁幼苗O_(2)^(·-)含量上升,两物种幼苗的脯氨酸含量、H_(2)O_(2)含量、Na^(+)、Cl^(-)含量上升,K^(+)/Na^(+)下降;水淹-盐复合胁迫下两物种的O_(2)^(·-)、Na^(+)、Cl^(-)含量上升,K^(+)/Na^(+)下降。此外,与水淹相比,水淹-盐复合胁迫降低了两物种的生物量,提升了两物种的O_(2)^(·-)、Na^(+)、Cl^(-)含量。与水翁相比,乌墨幼苗在盐、水淹-盐复合胁迫下有较高的生物量、脯氨酸含量、GR活性和K^(+)/Na^(+),以及较低的H_(2)O_(2)、Na^(+)和Cl^(-)含量,具有更强的盐、水淹-盐复合胁迫耐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淹-盐复合胁迫 水翁 水淹 乌墨 盐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宿主身份与叶性状对海南热带山地雨林樟科和壳斗科植物叶内生真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竹慧 吴春玲 +3 位作者 王艳丽 李萃玲 万玲 丁琼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1期52-59,共8页
为了揭示植物身份与叶性状在叶内生真菌群落构建中的作用,笔者使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检测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中优势植物叶内生真菌群落的物种组成,并探讨宿主身份和叶性状对叶内生真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本研究共检测到来自... 为了揭示植物身份与叶性状在叶内生真菌群落构建中的作用,笔者使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检测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中优势植物叶内生真菌群落的物种组成,并探讨宿主身份和叶性状对叶内生真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本研究共检测到来自8种樟科和7种壳斗科植物的叶内共生真菌的1539567条真菌的ITS2序列,并将它们划分为5471个真菌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隶属于8个门、30个纲、108个目、281个科、892个属。其中,子囊菌是叶内生真菌的最大类群,占所测真菌序列数的94.5%。单株樟科植物叶内生真菌物种数805±32OTUs显著高于壳斗科植物554±41 OTUs。相比之下,Shannon-Wiener、Simpson多样性指数在两科植物的叶内生真菌间均无显著差异。偏冗余分析(partial redundancy analysis)结果表明,宿主科、属、种身份对叶内生真菌群落组成有显著的影响。去除植物性状的效应后,宿主科、属、种身份能够独立解释叶内生真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异量分别达到2.9%、15.7%、33.7%。去除宿主植物身份的影响后,叶性状在总体上能够解释叶内生真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异量达到21.3%(P=0.003),其中,叶钙含量、比叶面积、叶氮含量和叶钾含量对叶内生真菌群落物种组成有显著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宿主身份和叶性状是热带山地雨林叶内生真菌群落构建的重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内生真菌 热带山地雨林 多样性 宿主身份 叶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的不同比例对海南橡胶林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陆问 徐文娴 +5 位作者 苏天燕 于磊 蒋亚敏 鲁静丽 刘文杰 杨秋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6期745-755,共11页
开展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橡胶林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对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的合理替代比例选择和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珠碧江农场橡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等量施氮的原则从202... 开展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橡胶林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对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的合理替代比例选择和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珠碧江农场橡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等量施氮的原则从2022年6月设置6组不同处理:不施肥处理(CK)、常规施肥处理(NPK)、有机肥替代25%化学氮肥处理(25%M)、有机肥替代50%化学氮肥处理(50%M)、有机肥替代75%化学氮肥处理(75%M)、有机肥替代100%化学氮肥处理(100%M)。施肥4个月后采集不同处理0~10 cm、10~20 cm、20~40 cm和40~60 cm的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1)相比NPK处理,25%M处理显著提高0~10 cm、1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含量;75%M处理均显著提高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全氮(TN)含量;75%M、100%M处理显著提高0~1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NO_(3)^(-)-N)含量;25%M处理显著提高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NH_(4)^(+)-N)含量;100%M处理显著提高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AvP)含量。2)相比于CK处理,75%M处理显著提高10~2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C(β-1,4-葡萄糖苷酶,BG)、N(L-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LAP)、P(酸性磷酸酶,AP)循环酶活性。3)随机森林模型结果表明,影响C、N、P循环酶活性的主要因子有pH、SOC、土壤含水量(SWC)、TN、AvP、NH_(4)^(+)-N、NO_(3)^(-)-N。4)与NPK处理相比,50%M、75%M和100%M处理橡胶单株累积产量分别提高11.9%、16.4%和11.8%。综上所述,75%的有机肥替代比例能提高土壤TN含量和土壤C、N、P循环相关酶活性,从而改善橡胶林土壤环境,也能更好地提高橡胶单株产量,有利于促进橡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有机肥替代 土壤酶活性 土壤酶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不同林分凋落物储量及其持水特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程思源 陈俏艳 +1 位作者 乔栋 戴黎聪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0-708,共9页
以海南热带雨林地区3种典型林分——橡胶林、原始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凋落物储量、持水量、持水率及凋落物吸水速率,探究热带雨林不同林分凋落物储量及持水特性。结果表明:1)原始林的凋落物储量(2.791 t/hm^(2))最大,显著... 以海南热带雨林地区3种典型林分——橡胶林、原始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凋落物储量、持水量、持水率及凋落物吸水速率,探究热带雨林不同林分凋落物储量及持水特性。结果表明:1)原始林的凋落物储量(2.791 t/hm^(2))最大,显著高于次生林(2.077 t/hm^(2))和橡胶林(1.660 t/hm^(2),P<0.05)。2)对于凋落物持水量和持水率,原始林和次生林均随着浸水时间的变化而增大,原始林的凋落物持水量和持水率高于次生林,随后趋于相对平稳,而橡胶林凋落物持水量和持水率随着浸水时间无明显趋势。整体而言,各林分凋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之间的关系呈较好的幂函数关系。3种林型最大持水量表现为:原始林(8.041 t/hm^(2))>次生林(6.251 t/hm^(2))>橡胶林(4.896 t/hm^(2));3)对于吸水速率和失水速率而言,失水率表现为:橡胶林>次生林>原始林;最大失水量表现为原始林(5.225 t/hm^(2))>次生林(4.626 t/hm^(2))>橡胶林(4.079 t/hm^(2)),而最大失水率表现为:橡胶林(246.319%)>次生林(222.649%)>原始林(189.748%);4)因原始林凋落物储量最大,其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均表现为原始林>次生林>橡胶林;最大拦蓄率和有效拦蓄率均表现为原始林≈橡胶林>次生林。综上,不同林分凋落物储量和持水性存在显著差异,原始林凋落物相比于其他2种林分具有较高凋落物储量和凋落物持水量以及较低的失去率,表明热带原始林凋落物的累积对于调节森林水量和减弱地表径流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储量 热带雨林 持水量 吸水速率 有效拦蓄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与猕猴种间冲突行为初报
20
作者 蔡成林 柳帅 +4 位作者 李萍 齐旭明 周照骊 陈远 龙文兴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4,共6页
种间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等,对动物种群动态的调控具有重要影响(Akçakaya et al.,2019;Mittelbach and McGill,2019)。当具有相似生态习性的物种同域分布,并且空间和食物等必要生存资源有限时,就可能发生种间竞争,进而... 种间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等,对动物种群动态的调控具有重要影响(Akçakaya et al.,2019;Mittelbach and McGill,2019)。当具有相似生态习性的物种同域分布,并且空间和食物等必要生存资源有限时,就可能发生种间竞争,进而导致其生态位的分化。种间竞争包括两种主要形式,即利用型竞争(exploitation competition)和干涉型竞争(interference competition)(Dhondt,2012;Chen et al.,2020)。同一资源对两种动物都非常重要,但两者竞争过程中不发生直接冲突,表现为利用型竞争;一种动物借助于行为干扰另一种动物使其得不到资源,且发生直接冲突,则为干涉型竞争(Kro‐nfeld-Schor and Dayan,2003;Dhondt,2012)。这些竞争关系可能影响物种种群的稳定,或者使物种对资源的利用发生转变以避免竞争,从而实现长期共存(Mittelbach and McGill,2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猕猴 种间竞争 干涉型竞争 同域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