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尖峰岭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成因及其与抱伦金矿的关系 被引量:66
1
作者 谢才富 朱金初 +5 位作者 丁式江 张业明 陈沐龙 付杨荣 付太安 李志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493-2508,共16页
尖峰岭复式岩基主要由尖峰岭超单元的中粗粒似斑状、细粒似斑状、粗中粒及细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组成。该超单元富硅、富钾、弱过铝一准铝质,碱度率较高,属碱性系列。总体上富含 Rb、Cs、Th、U、Pb、Zr、Hf、Y 等微量元素,强烈亏损Ba、Sr... 尖峰岭复式岩基主要由尖峰岭超单元的中粗粒似斑状、细粒似斑状、粗中粒及细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组成。该超单元富硅、富钾、弱过铝一准铝质,碱度率较高,属碱性系列。总体上富含 Rb、Cs、Th、U、Pb、Zr、Hf、Y 等微量元素,强烈亏损Ba、Sr、P、Ti 和适度亏损Nb、Ta。轻重稀土分异较明显,(La/Yb)_N=8 29~30.36;中等—强烈亏损 Eu,δEu=0.43~0.05;早期单元稀土元素含量高而晚期单元明显降低。(^(87)Sr/^(86)Sr)_i和 T_(2DM)较高,分别为0.71658~0.71703和1639~1709Ma;而ε_(Nd)(t)值较低,为-7.59~-8.46。锆石 SHRIMP U-Pb 法获得其结晶年龄为249±5Ma。尖峰岭超单元的成因类型介于 S 型和铝质A型花岗岩之间,并且类似于高热(HHP)花岗岩,是在早三叠世后造山环境岩石圈拆沉、热软流圈上涌的动力学机制下,地壳变杂砂岩或变砂屑岩受到幔源流体富集后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熔融温度大约为770~790℃,压力约(10~12.5)×10~8Pa(相当于深约34~42km)。熔体侵位后发生过较强的结晶分异作用。岩体内部降温至约300℃的时代(221~209Ma)与其外接触带上抱伦金矿的成矿时代(220~200Ma)相一致,比岩体结晶年龄晚了约30~40Ma。岩体内部长期保持中高温环境,有利于形成热水溶液对流循环系统而成矿。但该岩体主要是为金成矿作用提供了热动力,而不是主要提供了热液流体和矿质,因此,将抱伦金矿称为'与高热花岗岩伴生的热液型矿床'更恰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期 尖峰岭岩体 高热花岗岩 抱伦金矿 后造山 SHRIMP U—Pb年龄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刺槐林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2
作者 李世杰 魏天兴 +5 位作者 于欢 范德卉 叶小曼 江姗 辛鹏程 谢宇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2-140,150,共10页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刺槐林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特征关系,分析刺槐纯林与刺槐混交林群落空间结构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晋西黄土区人工林营造及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山西黄土区典型人工刺槐纯林和混交...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刺槐林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特征关系,分析刺槐纯林与刺槐混交林群落空间结构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晋西黄土区人工林营造及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山西黄土区典型人工刺槐纯林和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刺槐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群落结构特征、土壤理化特征与二者相关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1)刺槐混交林的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刺槐纯林(p<0.05),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刺槐混交林各植被层生物量显著高于刺槐纯林(p<0.05)。各人工刺槐林分均处于不稳定状态,刺槐混交林群落稳定性优于刺槐纯林。(2)刺槐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刺槐纯林(p<0.05),刺槐纯林各土层容重均高于刺槐混交林。(3)研究区人工刺槐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土壤水分显著相关,刺槐纯林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均弱于刺槐混交林。[结论]刺槐混交林具有较高的林下植物多样性、灌草生物量和群落稳定性,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因此,在晋西黄土区未来的生态恢复过程中,营建方式建议采用刺槐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植物多样性 生物量 群落稳定性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乐东抱伦金矿床成矿时代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玉琳 丁式江 +1 位作者 张小文 傅杨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84-87,共4页
抱伦金矿产于尖峰花岗岩体外接触带附近,直接赋矿围岩为下志留统陀烈组绢云母石英千枚岩。定年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形成时代为205~230Ma,千枚岩变质作用主要发生于约210Ma,金矿成矿时代为210~190Ma。这一结果提供了矿床可能为岩浆成... 抱伦金矿产于尖峰花岗岩体外接触带附近,直接赋矿围岩为下志留统陀烈组绢云母石英千枚岩。定年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形成时代为205~230Ma,千枚岩变质作用主要发生于约210Ma,金矿成矿时代为210~190Ma。这一结果提供了矿床可能为岩浆成因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抱伦金矿 成矿时代 矿床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景观+经济”模式的矿区生态修复与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以陕西省府谷县三道沟煤矿沉陷区为例
4
作者 郅三占 白清才 +5 位作者 于欢 王丹 魏天兴 范德卉 李世杰 谢宇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4-111,共8页
煤炭高强度开采造成地表沉陷及地质灾害频发,而传统的煤矿沉陷区生态治理模式成本高、实施阻力大、生态效益差,难以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当前,矿区生态修复亟需探索可行的生态修复未来模式和实施路径,通过模式创新,... 煤炭高强度开采造成地表沉陷及地质灾害频发,而传统的煤矿沉陷区生态治理模式成本高、实施阻力大、生态效益差,难以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当前,矿区生态修复亟需探索可行的生态修复未来模式和实施路径,通过模式创新,实现矿区生态修复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陕西省府谷县三道沟煤矿沉陷区的生态修复案例为实例,围绕“现状-问题-对策-效果”的逻辑链,通过实地调研,系统分析沉陷区生态治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对沉陷区的生态修复路径、模式与技术进行多层次剖析,并客观评价基于“生态+景观+经济”模式下的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三道沟煤矿沉陷区在治理实践中采取精细化分区策略,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原则,重点推进林业复垦和农业复垦工程,成功建成沉陷区生态林和农田示范区,实现了该区生态系统的结构修复和功能重建,有效促进了该区自然和乡村人居环境的协同发展。本实例证明,在以“生态+景观+经济”为核心的矿区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模式中,能显著提升生态效益,对同类型煤矿沉陷区的生态治理具有推广意义,可为实现矿区地质环境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统一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矿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参考和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沉陷区 修复路径 绿色矿山 生态产品 生态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东寨港海域重金属含量检测及与海域pH和盐度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鑫 郝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期52-55,共4页
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考察了海南岛东寨港海水中重金属含量与海域pH、盐度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Ni、Zn、Hg含量与海域pH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As含量与海域pH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Ni、Zn、Cu与海域盐度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 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考察了海南岛东寨港海水中重金属含量与海域pH、盐度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Ni、Zn、Hg含量与海域pH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As含量与海域pH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Ni、Zn、Cu与海域盐度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As与盐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重金属含量对海域pH的直接作用大小顺序为As>Ni>Hg>Zn>Cu>Cd>Pb;重金属含量对海域盐度的直接作用大小顺序为Ni>Pb>Cu>As>Zn>Hg>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含量 PH 盐度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抱伦金矿区发现微古植物化石 被引量:3
6
作者 符国祥 符策锐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9年第1期110-111,共2页
抱伦金矿区位于海南省乐东县抱伦农场豪岗岭,又叫豪岗岭金矿。自1989年发现以来,民采金常年不衰。已探明储量接近大型规模。今年开始规模勘探,可望取得突破性进展。矿区地层过去定为寒武系陀烈群1。本次完成两条实测剖面和1∶... 抱伦金矿区位于海南省乐东县抱伦农场豪岗岭,又叫豪岗岭金矿。自1989年发现以来,民采金常年不衰。已探明储量接近大型规模。今年开始规模勘探,可望取得突破性进展。矿区地层过去定为寒武系陀烈群1。本次完成两条实测剖面和1∶5万区域地质填图,并首次发现丰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地层 微古植物 化石 早志留世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雷琼地区新生代古海岸线重建与琼州海峡演化
7
作者 王超群 莫位明 +2 位作者 胡健民 张磊 胡道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00-2410,共11页
古海岸线重建能为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海陆格局演变提供重要的线索。笔者等基于钻孔资料重建了北部湾—雷琼地区新生代以来古海岸线变迁与琼州海峡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北部湾—雷州半岛—海南岛(雷琼地区)新生代经历了古近纪北部湾古湖... 古海岸线重建能为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海陆格局演变提供重要的线索。笔者等基于钻孔资料重建了北部湾—雷琼地区新生代以来古海岸线变迁与琼州海峡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北部湾—雷州半岛—海南岛(雷琼地区)新生代经历了古近纪北部湾古湖、新近纪—早更新世早期古琼州海峡、早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峡湾和全新世琼州海峡四个演化阶段。古近纪北部湾形成NEE向互不连通的断陷盆地并充填河—湖相沉积,渐新世晚期海水间歇性入侵北部湾古湖并连通孤立的断陷盆地;中新世早—中期(23.3~10.4 Ma)南海西北部海岸线快速后退,北部湾古湖演变为古琼州海峡,中新世晚期—上新世(10.4~2.58 Ma)海岸线继续后退形成宽阔的古琼州海峡,早更新世早期海退及火山喷发导致古琼州海峡萎缩;早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气候频繁波动控制了峡湾与陆地的不断转化,而末次盛冰期大幅度海退直接导致北部湾—雷琼地区从海转陆;15~12 ka BP以来海岸线快速后退并在12~11 ka BP期间短暂停留,北部湾再次由陆转海,之后海平面继续上升,琼州海峡于11 ka BP自西向东完全打开,至6 ka BP海平面达到现今海平面以上2 m左右,现今海陆格局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岸线重建 古雷琼海峡 全新世琼州海峡 新生代 北部湾—雷州半岛—海南岛 雷琼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箱模型中底板倾斜角度对承压含水层海水入侵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林国庆 徐亚茹 +3 位作者 刘中业 纪汶龙 黄卓雄 莫位明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2,共9页
滨海地区普遍存在向海倾斜的承压含水层,但含水层底板的倾斜角度对海水入侵的影响程度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室内砂箱试验,并应用显色示踪技术,综合分析不同底板倾斜角度承压含水层海水入侵的动态过程,探究海平面高度、地下淡水流量和含... 滨海地区普遍存在向海倾斜的承压含水层,但含水层底板的倾斜角度对海水入侵的影响程度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室内砂箱试验,并应用显色示踪技术,综合分析不同底板倾斜角度承压含水层海水入侵的动态过程,探究海平面高度、地下淡水流量和含水层岩性对向海倾斜的承压含水层海水入侵的影响。研究发现,底板倾斜角度对承压含水层的海水入侵有显著影响。在咸淡水界面稳定时,底板倾斜角度与咸水楔长度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咸水楔长度随倾斜角度的增加而减少。在定水头条件下,底板倾斜角度的增加导致地下淡水排泄量减少。在定流量边界条件下,尽管底板倾斜角度的变化不影响地下淡水排泄量,但咸水楔面积却随倾斜角度的增加而减小。当含水层岩性从粗砂变为细砂时,由于其渗透系数降低,咸水楔长度减少,尤其是在定流量条件下,其缩短更为显著。研究表明,对于向海倾斜的承压含水层,底板倾斜角度较小时,海平面升高和地下淡水流量减少对海水入侵的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入侵 底板倾斜 室内试验 承压含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流条件下地下水含盐量对基坑坑底冻结温度场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9
作者 任继勋 佳琳 +3 位作者 阳建新 胡俊 林小淇 曾东灵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58,166,共9页
地下水含盐量不同会影响土体的热力学性质,探究渗流条件下地下水含盐量对基坑坑底冻结温度场的影响,可为市政地下工程、矿井工程、海底隧道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运用COMSOL水热耦合模块对含盐量不同的地下水基坑坑底冻结温度场发展规律... 地下水含盐量不同会影响土体的热力学性质,探究渗流条件下地下水含盐量对基坑坑底冻结温度场的影响,可为市政地下工程、矿井工程、海底隧道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运用COMSOL水热耦合模块对含盐量不同的地下水基坑坑底冻结温度场发展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冻结壁的厚度和路径分析得到渗流条件下地下水含盐量对基坑坑底冻结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地下水含盐量>3%时,渗流对基坑坑底冻结帷幕的形成影响较大,相较于上游,下游区域受到的影响更明显;随着地下水含盐量的增加,积极冻结40 d后冻结帷幕温度逐渐升高,降温速率逐渐减慢,形成的冻结帷幕厚度也逐渐变薄,含盐量越高,冻结效果越差,降温速率越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坑底冻结 水热耦合 渗流场 含盐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古栋滑坡成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易志坚 黄润秋 +3 位作者 吴海燕 何顺勋 杨建 周龙寿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72-1079,共8页
唐古栋滑坡位于楞古水电站拟选的上、中坝址和下坝址之间,且滑坡规模巨大,对水电站坝址的选择和水工建筑物的布置有决定性的影响,对滑坡成因机制的研究对于分析该河段类似斜坡的变形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滑坡地质环境条件和滑... 唐古栋滑坡位于楞古水电站拟选的上、中坝址和下坝址之间,且滑坡规模巨大,对水电站坝址的选择和水工建筑物的布置有决定性的影响,对滑坡成因机制的研究对于分析该河段类似斜坡的变形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滑坡地质环境条件和滑坡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物理模拟中的底摩擦试验方法和离散元数值计算对唐古栋滑坡的成因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滑坡为沿强风化层内陡倾坡外和缓倾坡外结构面组合阶梯状滑面剪断层面滑动的滑移-拉裂式的巨型岩质滑坡。滑坡失稳过程为前缘坡体首先发生变形失稳破坏,然后中后部边坡不断蠕滑变形,最终前缘抗剪段失效导致中后部整个边坡的失稳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栋滑坡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宁远河口海岸线变迁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罗昆 丁波 龙根元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87-192,共6页
利用1987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4个时相的多源遥感影像(TM,ETM+,Rapid EYE和Quick Bird),基于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技术,采用密度分割法和二值化合并处理,开展了宁远河口1987—2015年间4个阶段海岸线信息提取,并分析了海岸线时空变... 利用1987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4个时相的多源遥感影像(TM,ETM+,Rapid EYE和Quick Bird),基于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技术,采用密度分割法和二值化合并处理,开展了宁远河口1987—2015年间4个阶段海岸线信息提取,并分析了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海岸线变迁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987—2015年间,宁远河口海岸线长度总体呈增加趋势,海岸线总长度增加了约8. 14 km;宁远河口海岸带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河口内河道红树林资源基本消失,人工养殖区规模逐年扩大,河流入海口水体水质逐年下降;河口三角洲区域海岸线总体上表现为淤积,河口以西区域表现为侵蚀;海岸线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海岸侵蚀淤积、滩涂围垦养殖、人工岛屿及防沙堤坝建设等;宁远河口的侵淤形势不容乐观,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人工岛屿西侧海岸线将进一步被侵蚀,而防沙堤坝东侧的淤积将进一步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远河口 海岸线变迁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焦家金矿蚀变岩中元素的质量迁移 被引量:33
12
作者 丁式江 翟裕生 邓军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8-31,共4页
焦家金矿蚀变构造发育 ,且有良好的分带性。根据各蚀变带组分的变化计算表明 :早期的红化蚀变金仅有少量的富集 ,增加约 0 .7倍 ,相当于金的预富集阶段 ,而红化基础上的绢英岩化蚀变 ,金大量富集 ,为原来的 5 0倍左右。焦家金矿主成矿... 焦家金矿蚀变构造发育 ,且有良好的分带性。根据各蚀变带组分的变化计算表明 :早期的红化蚀变金仅有少量的富集 ,增加约 0 .7倍 ,相当于金的预富集阶段 ,而红化基础上的绢英岩化蚀变 ,金大量富集 ,为原来的 5 0倍左右。焦家金矿主成矿阶段表现为体积增加型 ,体系外有大量成矿流体的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迁移 蚀变岩 金矿床 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Ⅳ)改性壳聚糖小球对F^-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喻文超 郭亚丹 +2 位作者 黄照杰 范镇荻 徐朋飞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73-876,883,共5页
制备了Zr(Ⅳ)改性壳聚糖小球(ZrCh),并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进行分析,同时考察pH、共存阴离子对ZrCh吸附F^-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对ZrCh的FTIR和XRD分析,证明了Zr(Ⅳ)参与了吸附F^-过程。(2)中、碱性条件... 制备了Zr(Ⅳ)改性壳聚糖小球(ZrCh),并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进行分析,同时考察pH、共存阴离子对ZrCh吸附F^-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对ZrCh的FTIR和XRD分析,证明了Zr(Ⅳ)参与了吸附F^-过程。(2)中、碱性条件下有利于ZrCh对F^-的吸附。ZrCh对F^-的吸附速率较快,在60min内达到吸附平衡。20℃时,F^-平衡质量浓度为1mg/L的平衡吸附量达到6.5mg/g,而实际最大吸附量达到15mg/g以上。(3)ZrCh对F^-的吸附用拟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方程能很好地描述。ZrCh对F^-的吸附过程是物理吸附过程,其吸附主要是由壳聚糖骨架上的Zr(Ⅳ)对F^-的静电引力和OH-与F^-的离子交换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Ⅳ)改性壳聚糖小球 除氟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生成的新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瑞宗 杨诚 李柏延 《导航定位学报》 2014年第3期80-82,共3页
基于卫星定位系统的实时动态差分法测量技术具有实时、高效、高精度等优势,已在测绘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数字高程模型的引入对于测量来说是一次革新,可大幅度地提高测量的效率和准确性。以小海流域为例,研究了影响实时动态差分法数据... 基于卫星定位系统的实时动态差分法测量技术具有实时、高效、高精度等优势,已在测绘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数字高程模型的引入对于测量来说是一次革新,可大幅度地提高测量的效率和准确性。以小海流域为例,研究了影响实时动态差分法数据精度的一些因素(格式、坐标转换带来的误差)之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并结合实测的实时动态差分法数据,用一个全新的方法制作了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通过比较发现,验证数据精度得到了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 数字高程模型 实时动态差分法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上白垩统盆地原型及其大地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青林 张航飞 +1 位作者 张向涛 杨林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308-4321,共14页
潮汕坳陷MZ-1井揭示的中生界为深入分析南海北部晚中生代的构造演化提供了关键性的资料.基于MZ-1井的标定,开展了系统的地震剖面构造-地层解释,在中生代地层内识别出Tm30区域性不整合面,同位素定年确定该界面发育于早白垩世末至晚白垩世... 潮汕坳陷MZ-1井揭示的中生界为深入分析南海北部晚中生代的构造演化提供了关键性的资料.基于MZ-1井的标定,开展了系统的地震剖面构造-地层解释,在中生代地层内识别出Tm30区域性不整合面,同位素定年确定该界面发育于早白垩世末至晚白垩世初,落实了潮汕坳陷上白垩统的分布.此外,在研究区西南部识别出大型的兴宁—东沙逆冲推覆带,主要由多条NW—SE向延伸、西倾的叠瓦状逆冲断层及其伴生的不对称褶皱组成,其明显控制了上白垩统厚度分布.由此可见,上白垩统构造层不具有张裂盆地的典型特征,因此南海北部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的转换不会早于晚白垩世末.研究认为,在南海地区特提斯残留洋盆关闭的总背景下,在约80 Ma时期,南海地块与华南陆块强烈碰撞挤压,在靠近碰撞带处的礼乐滩、潮汕坳陷西南部形成褶皱冲断构造体系,进而控制了潮汕坳陷晚白垩世周缘前陆盆地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汕坳陷 上白垩统 逆冲推覆带 盆地原型 周缘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TOPSIS耦合模型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评价 被引量:6
16
作者 阳建新 李发菊 段伟强 《中国矿业》 2023年第2期24-30,共7页
为了量化评价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CA-TOPSIS耦合模型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评价方法。基于事故致因“4M”要素理论,本文从人员要素、设备要素、环境要素、管理要素四方面总结了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17个评价指标,并... 为了量化评价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CA-TOPSIS耦合模型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评价方法。基于事故致因“4M”要素理论,本文从人员要素、设备要素、环境要素、管理要素四方面总结了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17个评价指标,并构建了PCA-TOPSIS耦合评价模型。首先采用PCA模型计算了各评价因素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代入TOPSIS模型,最终得到了各评价煤矿的安全管理指数(SMI)。利用此评价模型对陕北榆神府矿区的六个典型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区的SMI分布在0.473~0.584之间,四个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为良,两个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为中。该评价模型可以使煤矿清晰地掌握其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可以为煤矿针对性地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生产管理 PCA-TOPSIS耦合模型 安全管理指数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区靖海凹陷结构和构造演化分析
17
作者 韩晓影 张青林 +3 位作者 庞雄 任建业 杨林龙 张航飞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8-490,共13页
靖海凹陷为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的重点盆地之一,系统深入研究盆地结构特征及演化过程有助于深化对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的认识,为深水油气勘探提供新思路。本次研究以靖海凹陷2D地震资料的地质构造解释为基础,描述新发现的拆离断层的几... 靖海凹陷为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的重点盆地之一,系统深入研究盆地结构特征及演化过程有助于深化对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的认识,为深水油气勘探提供新思路。本次研究以靖海凹陷2D地震资料的地质构造解释为基础,描述新发现的拆离断层的几何学特征,对比靖海凹陷东、西部结构样式差异性;通过沉降史模拟结果和典型拆离断层生长发育过程分析,恢复了靖海凹陷自新生代以来的沉降和构造演化过程;结合研究区深部资料与国外深水盆地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盆地结构和构造演化过程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和岩石圈的伸展、减薄以及破裂作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靖海凹陷东部与西部的盆地结构样式存在差异性,西部发育大型拆离断层及其所控制的拆离盆地系统,东部则呈现为由多个简单的南断北超的半地堑盆地所构成的复式地堑结构。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断陷期和坳陷期,其中断陷又可细分为断陷Ⅰ幕和断陷Ⅱ幕。盆地断陷Ⅰ幕对应于南海北部陆缘伸展阶段,高角度断层普遍发育;盆地断陷Ⅱ幕对应于南海北部陆缘减薄阶段—剥露阶段,拆离断层发育;当南海北部岩石圈完全破裂之后,盆地进入到坳陷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深水盆地 结构特征 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地勘单位内部资产经营责任制
18
作者 吴国爱 安志忠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1999年第4期32-34,共3页
本文分析了地勘单位三个不同阶段经营方式的特点, 提出在地勘单位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 就应当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 才能为由原来的事业单位逐步改组。
关键词 地勘单位 经营机制 承包经营 资产经营 责任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