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饵料微藻对马氏珠母贝生理代谢和碳氮收支的影响
1
作者 任鹏 张兴志 +3 位作者 刘敬灿 吕淑果 王爱民 刘春胜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5-243,共9页
为明确饵料种类和质量浓度对马氏珠母贝生理代谢及碳氮收支的影响,在水温(26.0±0.5)℃下,将壳长(55.06±1.22)mm、湿质量(23.26±1.12)g的马氏珠母贝饲养在200L砂滤海水的塑料桶中,投喂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亚心形扁藻... 为明确饵料种类和质量浓度对马氏珠母贝生理代谢及碳氮收支的影响,在水温(26.0±0.5)℃下,将壳长(55.06±1.22)mm、湿质量(23.26±1.12)g的马氏珠母贝饲养在200L砂滤海水的塑料桶中,投喂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亚心形扁藻,每种藻类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2、4.4、6.6mg/L(干质量),研究微藻种类和质量浓度交互作用下马氏珠母贝的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排粪率及钙化率等生理代谢指标,以此计算马氏珠母贝的碳氮收支。试验结果显示:饵料种类和质量浓度显著影响马氏珠母贝摄食率[13.36~39.14mg/(g·h)](P<0.05);球等鞭金藻组,马氏珠母贝摄食率随饵料质量浓度变化先升后降;其他两组则随饵料质量浓度升高而升高。饵料种类显著影响马氏珠母贝耗氧率和排氨率(P<0.05),其中亚心形扁藻组耗氧率较低[0.63~1.34mg/(g·h)],牟氏角毛藻组排氨率较高[0.44~0.71mg/(g·h)]。饵料种类和质量浓度显著影响马氏珠母贝生长碳收支,本试验条件下,生长碳占比随饵料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相同饵料质量浓度条件下,生长碳占比为球等鞭金藻组>牟氏角毛藻组>亚心形扁藻组。低饵料质量浓度下(2.2mg/L),马氏珠母贝排泄氮占比较高(36.75%~81.63%),生长氮占比较低(-26.91%~29.48%)。在饵料较高质量浓度下(4.4、6.6mg/L),马氏珠母贝生长氮占比为球等鞭金藻组>亚心形扁藻组>牟氏角毛藻组。本试验量化了不同微藻种类及质量浓度下马氏珠母贝各生理代谢及碳氮收支参数,可为提升双壳贝类养殖技术及生态适应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微藻种类及浓度 生理代谢 碳氮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饵料种类及浓度对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生理代谢及碳氮收支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任鹏 刘敬灿 +5 位作者 鲍凌翔 胡青松 张兴志 彭金霞 王爱民 刘春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79-987,共9页
为了探究饵料种类及浓度对翡翠贻贝生理代谢和碳氮收支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测量了3种微藻饵料(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和亚心形扁藻)及3个饵料浓度(2.2、4.4和6.6 mg/L,干重)交互作用下翡翠贻贝的摄食率、呼吸率、排泄率、排粪率及钙... 为了探究饵料种类及浓度对翡翠贻贝生理代谢和碳氮收支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测量了3种微藻饵料(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和亚心形扁藻)及3个饵料浓度(2.2、4.4和6.6 mg/L,干重)交互作用下翡翠贻贝的摄食率、呼吸率、排泄率、排粪率及钙化率,继而对翡翠贻贝在相应条件下的碳氮收支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翡翠贻贝摄食率受微藻种类影响不明显,但随饵料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呼吸率和排泄率主要受饵料种类影响,且饵料种类和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高饵料浓度条件下牟氏角毛藻组呼吸率高于亚心形扁藻组和球等鞭金藻组;饵料种类和浓度显著影响翡翠贻贝排粪率,在相同饵料浓度下,牟氏角毛藻处理组排粪率高于其他两种微藻组;同种微藻条件下,排粪率随饵料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翡翠贻贝钙化率受饵料种类及浓度影响不显著。碳收支方面,排粪碳与生长碳占翡翠贻贝所摄食碳量的78.37%~96.22%。各饵料组生长碳占比随饵料浓度增加而升高,投喂高浓度(4.4和6.6 mg/L)球等鞭金藻和牟氏角毛藻的翡翠贻贝生长碳占比较高(71.75%~74.49%)。氮收支方面,球等鞭金藻组和亚心形扁藻组翡翠贻贝生长氮随饵料浓度增加而增加,而排泄氮呈相反趋势。低饵料浓度条件下,牟氏角毛藻组生长氮和排粪氮最高,而排泄氮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翡翠贻贝 微藻种类 饵料浓度 碳氮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蓝碳生态价值实现的新模式:适宜的碳普惠机制 被引量:5
3
作者 吴丹 阳平坚 黄德生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0-46,75,共8页
蓝碳是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碳汇之一,但蓝碳生态系统往往是依赖自然资源获取收入群体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生计来源。论文分析了蓝碳生态价值实现助力双碳目标和平衡群体发展的双重作用,探究了其对我国当前碳交易体系提出的创新发... 蓝碳是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碳汇之一,但蓝碳生态系统往往是依赖自然资源获取收入群体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生计来源。论文分析了蓝碳生态价值实现助力双碳目标和平衡群体发展的双重作用,探究了其对我国当前碳交易体系提出的创新发展需求,并进一步阐释如何将碳普惠机制作为蓝碳生态价值实现的通道,以海南为例探索构建了本地化的蓝碳普惠模式。研究认为,碳普惠机制将控排企业以外的减排增汇行为进行量化并予以激励,有利于推进和创新发展碳市场,促进碳减排;适宜的机制设计可以助力以蓝碳生态系统为生计群体的平衡发展。碳普惠有望成为我国碳市场的重要补充,是蓝碳价值实现的重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碳 生态价值实现 碳普惠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