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物种名录及其在国家公园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肖繁荣 梁伟 +3 位作者 严岳鸿 曾念开 郝馨 汪继超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1期43-49,50-55,共13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全国首批唯一地处热带且生物多样最高的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任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极其丰富的物种为保护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性是在生物多样性资源分...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全国首批唯一地处热带且生物多样最高的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任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极其丰富的物种为保护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性是在生物多样性资源分布不均、受胁程度不同以及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缓解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有效手段。为有序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推动国家公园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全国率先开展优先保护物种名录遴选工作,拟定了包含脊椎动物、植物和大型真菌在内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物种名录》。研究总结名录的遴选方法与结果,阐明名录对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的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海南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保护 优先保护 热带雨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片区牛肝菌目真菌物种多样性及资源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蒋帅 符永清 +4 位作者 符新华 陈运 邓晓华 陈徐敏 米红旭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86-2096,共11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片区拥有我国华南最为集中连片、面积最大且保存最为完好的热带雨林,真菌多样性丰富,其中具重要生态、科研和经济价值的牛肝菌目真菌更是种类多样。在过去的10余年,本研究采用踏查法对鹦哥岭片区的牛肝菌目...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片区拥有我国华南最为集中连片、面积最大且保存最为完好的热带雨林,真菌多样性丰富,其中具重要生态、科研和经济价值的牛肝菌目真菌更是种类多样。在过去的10余年,本研究采用踏查法对鹦哥岭片区的牛肝菌目真菌进行调查,采集标本近300号。利用形态解剖与分子系统发育相结合的方法,同时综合考虑生态特性及地理分布特征,鉴定出该目真菌5科37属82种,包括了以鹦哥岭片区为模式产地的2个属和26个物种,中国新记录种2个,海南新记录种20个。牛肝菌目真菌物种组成分析表明,鹦哥岭片区含10种以上的优势科为牛肝菌科,其物种数占物种总数的91.46%;含5种以上的优势属有6属,即金牛肝菌属(Aureoboletus)、条孢牛肝菌属(Boletellus)、新牛肝菌属(Neoboletus)、褶孔牛肝菌属(Phylloporus)、松塔牛肝菌属(Strobilomyces)和粉孢牛肝菌属(Tylopilus),这6属包含的种类占物种总数的48.78%。大型真菌资源利用价值评估表明,鹦哥岭片区的牛肝菌目真菌有食用菌20种、药用菌4种、毒菌8种,部分种类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肝菌目 大型真菌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公共资源理论的国家公园优质水资源配置与价值实现研究
3
作者 刘耕源 董珂 +4 位作者 徐俏 杨青 赵彦伟 陈钰 杨志峰 《中国工程科学》 2025年第5期41-53,共13页
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所涵养的优质水资源,是维持流域生态安全和支撑下游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不可替代的生态产品;然而,现有水资源管理体系未能有效识别和核算其生态溢出价值,致使出现优质水资源“高质低用”、分配效率低下和保护激励不足... 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所涵养的优质水资源,是维持流域生态安全和支撑下游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不可替代的生态产品;然而,现有水资源管理体系未能有效识别和核算其生态溢出价值,致使出现优质水资源“高质低用”、分配效率低下和保护激励不足等问题,亟需开展优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价值实现。本文引入超公共资源理论,揭示优质水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公共资源,而是由保护行为“释放”的新增稀缺生态资产,需建立专门的核算、分配与补偿机制;基于此,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例,构建了“源‒流‒用”三级递进式核算框架。核算结果表明,在国家公园水资源分配格局方面,优质水虽然占据了区域用水的重要份额,但更多流向了对水质要求相对不高的部门,而对高附加值产业和居民生活等优质水需求更迫切的领域供给不足,体现出资源利用未能与水质等级和经济价值相匹配;在流域尺度空间分异性方面,不同流域呈现出农业集中、工业依赖或生活用水主导等差异化格局,进一步凸显了优质水资源配置结构的不均衡问题。结合国内实践和国际经验,本文提出了“确权‒计价‒交易‒金融化”闭环的优质水权交易市场化机制构建路径,包括开展基于来源、水质、生态贡献的优质水分级确权,形成合理计价机制,搭建数字化交易平台,进一步引入绿色绩效融资工具、水生态服务凭证、优质水银行等金融工具,并加强政策与监管的制度化保障,以期为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全球自然资源治理探索出具有普适意义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优质水资源 超公共资源 生态产品价值 生态补偿 水权交易 绿色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保护模式探究
4
作者 汤月丽 汤炎非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9期596-604,共9页
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是世界上种群10只以下的濒危哺乳类动物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NbS)理念下保护的第一个案例。结合NbS的概念和实践,梳理海南长臂猿保护经验,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解读在NbS理念下的海南长臂猿... 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是世界上种群10只以下的濒危哺乳类动物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NbS)理念下保护的第一个案例。结合NbS的概念和实践,梳理海南长臂猿保护经验,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解读在NbS理念下的海南长臂猿保护模式,提高公众对海南长臂猿保护工作的认识。为加强海南长臂猿保护与周边社区发展的融合,进一步加大海南长臂猿保护工作的社区参与度和保护成果对社区发展的惠及面,从保护意识和经济社会效益提升方面提出建议,深化了海南长臂猿保护模式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并助力该模式的推广。研究提出濒危物种保护工作重点是解决生存环境的保护,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环境维护。阐述的海南长臂猿保护模式,补充了NbS在濒危物种保护领域的实践案例,为推进濒危物种保护和社区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濒危物种保护 海南长臂猿保护 社区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类型分类
5
作者 李哲 张安安 +6 位作者 杨琦 张德旭 臧润国 刘世荣 龙文兴 柳帅 冯广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6期1-17,共17页
【目的】海南长臂猿生境供给是种群发展的瓶颈,了解海南长臂猿现有栖息地的植被组成及其分布状况,为促进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为研究对象,以0.5 km网格的方式对栖息地植被进行调查,得到物种和环境数据... 【目的】海南长臂猿生境供给是种群发展的瓶颈,了解海南长臂猿现有栖息地的植被组成及其分布状况,为促进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为研究对象,以0.5 km网格的方式对栖息地植被进行调查,得到物种和环境数据。并利用多元回归树方法对栖息地植被进行分类,再根据《中国植被》和《海南植被志》的分类原则,以优势种原则划分和命名群系,得到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类型,最后再结合遥感影像,利用ArcGIS软件绘制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群系分布图和海南长臂猿栖息地食源植物群系分布图。【结果】1)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天然林植被划分为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地雨林、热带针叶林、热带云雾林这4个植被型,分别包含13、17、1、1个群系,合计32个群系。主要优势群系有:鹅掌柴-水锦树-黄心树群系(Form.Schefflera heptaphylla-Wendlandia uvariifolia-Machilus gamblei)、厚壳桂-厚皮香八角-陆均松群系(Form.Cryptocarya chinensis-Illicium ternstroemioides-Dacrydium pectinatum)、厚壳桂-白颜-黄叶树群系(Form.Cryptocarya chinensis-Gironniera subaequalis-Xanthophyllum hainanensis)、海南杨桐-思茅松-鹅掌柴群系(Form.Adinandra hainanensisPinus kesiya-Schefflera heptaphylla)。2)海南长臂猿栖息地食源植被划分为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地雨林这2个植被型,分别包含8、6个群系,共14个群系。主要优势群系有:厚壳桂-黄叶树-油丹群系(Form.Cryptocarya chinensis-Xanthophyllum hainanensis-Alseodaphne hainanensis)、海南杨桐-鹅掌柴-细齿叶柃群系(Form.Adinandra hainanensis-Schefflera heptaphyllaEurya nitida)、鹅掌柴-橄榄-禾串群系(Form.Schefflera heptaphylla-Canarium album-Bridelia balansae)。3)在海南长臂猿栖息地食源植被上,海南长臂猿5个家族群的食源植被类型丰富度依次为:B家族群(10种)>A家族群(9种)>C家族群(7种)=D家族群(7种)=E家族群(7种)。【结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主要以热带山地雨林和热带低地雨林植被型为主,植被组成相对丰富,但不同家族群的食源植物类型组成有较大差异,尤其是A、B、C、D 4个家族群与E家族群之间的食源植被差异最明显,A、B、C、D 4个家族群栖息地内热带山地雨林和热带低地雨林植被的面积比例大致持平,植被类型相对丰富,而E家族群所有植被类型均属于热带低地雨林,植被类型相对单一。本研究可以为海南长臂猿现有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的植被恢复提供重要参考价值,有利于改善海南长臂猿生境质量,促进海南长臂猿物种恢复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植被分类 国家公园 多元回归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现有天然林栖息地与松树林潜在栖息地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柳帅 张德旭 +7 位作者 张安安 李哲 龙文兴 臧润国 张志东 陈远 冯广 陈玉凯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5-127,共13页
【目的】比较相同海拔海南长臂猿现有天然林栖息地与松树林潜在栖息地的林分结构、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探究二者生境质量差异,科学评估松树人工林恢复状况,为海南长臂猿种群生态空间扩展奠定基础。【方法】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 【目的】比较相同海拔海南长臂猿现有天然林栖息地与松树林潜在栖息地的林分结构、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探究二者生境质量差异,科学评估松树人工林恢复状况,为海南长臂猿种群生态空间扩展奠定基础。【方法】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海拔400~800 m区域长臂猿现有天然林栖息地和松树林潜在栖息地为对象,参照CTFS规范在2种生境分别建立59个400 m^(2)样方,调查并分析2种类型生境内林分结构、森林植物及长臂猿食源植物的多样性特征及其差异。【结果】共调查到天然林栖息地植物93科259属450种,其中食源植物43科70属86种,茜草科植物占优势;松树林潜在栖息地植物74科186属301种,其中食源植物29科46属60种,山茶科植物占优势。天然林栖息地森林的树木平均胸径6.30±5.90 cm、平均树高6.02±4.92 m、平均冠幅5.21±12.52 m^(2)、平均冠层厚度2.10±1.65 m和植株密度6 136±1 930株·hm^(-2),这些林分结构因子均高于松树林潜在栖息地(平均胸径5.19±4.19 cm,平均树高5.04±3.38 m,平均冠幅2.87±7.75 m^(2),平均冠层厚度1.99±1.62 m,植株密度5 517±1 901株·hm^(-2));随着径级和树高增大,松树林潜在栖息地森林的树木密度相较天然林栖息地明显减少。在整体尺度上,天然林栖息地内森林群落植物物种的Shannon-Wiener指数与丰富度指数最高(H’=4.37, S=452);松树林潜在栖息地内大型食源植物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与丰富度指数最低(H’=4.37, S=452),但均匀度指数最高(E=0.83)。在20 m×20 m样方尺度上,天然林栖息地不同类型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均显著高于松树林潜在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t=4.72, P=0.02;食源植物:t=4.61, P=0.01;小型食源植物:t=2.03, P=0.02),大型食源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及物种丰富度指数均极显著高于松树林潜在栖息地(ShannonWiener指数:t=5.03, P<0.001;物种丰富度:t=4.58, P<0.001)。2种生境间的森林群落植物相似性在科水平上最高(C_(J)=0.76);在物种水平上以小型食源植物最高(C_(J)=0.67),大型食源植物最低(C_(J)=0.31);植物物种β多样性差异为大型食源植物(F=1.64, P<0.001)>森林群落植物(F=48.10, P<0.001)>食源植物(F=7.72, P=0.01)>小型食源植物(F=7.72, P=0.01)。【结论】与天然林栖息地相比,松树林潜在栖息地缺乏适合海南长臂猿夜宿的大型阔叶乔木和大型食源植物,森林群落植物和大型食源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显著低于天然林栖息地,目前不能满足海南长臂猿种群的生存需求;但松树林内小型食源植物的物种组成与天然林栖息地相近,具有发展成为长臂猿栖息地的潜力;大型食源植物是当前松树林潜在栖息地恢复所需的生态关键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松树林 林分结构 植物物种多样性 食源植物 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初探 被引量:2
7
作者 黄佳欣 杜彦君 +3 位作者 李东海 龙文兴 汪继超 汤炎非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78-1687,共10页
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全球最具有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地,强调全球突出普遍价值的完整性和在全球的唯一性。世界自然遗产有助于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在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海南潜在世... 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全球最具有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地,强调全球突出普遍价值的完整性和在全球的唯一性。世界自然遗产有助于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在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原生动植物及植被群落(亚洲北缘热带雨林)为研究对象,从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特有种等生物生态过程方面,评估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全球突出普遍价值。结果表明:(1)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分布有3 653种野生维管植物,资源植物种类丰富。陆栖脊椎动物有540种,各类野生动物占全国的比例高达10%~30%,生物多样性极高。(2)植物区系独特,海南岛的热带雨林植被区划属于印度-马来雨林群系,属马来区的部分呈现出热带性和与中国华南大陆的共源性显示出明显的热带边缘性质,为中国华南植物区系与亚洲热带雨林的过渡类型。(3)植物区系中的植物物种特有性较低,特有属仅有7个,特有种仅约占岛内植物的1/10,较低的特有性表明了其大陆起源特征,是生物多样性不可替代的元素,具有鲜明的环境指示特色。该研究明确了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在全球背景下的突出普遍价值,为海南未来申遗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世界遗产地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物种多样性 突出普遍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雄性海南长臂猿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宏基因组学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依蒙 毕玉 金崑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8-675,共8页
哺乳动物的肠道中存在庞大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与宿主自身的消化吸收、能量代谢和免疫防御等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现存海南长臂猿种群小、分布范围狭窄、近亲繁殖隐患高... 哺乳动物的肠道中存在庞大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与宿主自身的消化吸收、能量代谢和免疫防御等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现存海南长臂猿种群小、分布范围狭窄、近亲繁殖隐患高,尚未摆脱物种灭绝风险,目前对该物种现存种群的肠道微生态研究匮乏。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4个家庭群内的5只成年雄性海南长臂猿为研究对象,在旱季通过非损伤取样法及宏基因组学技术对采集到的粪便中的微生物进行测序分析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成年雄性海南长臂猿肠道优势细菌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55.78±9.19)%)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33.13±11.88)%),优势菌属为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23.09±9.68)%)和梭菌属(Clostridium,(4.12±1.22)%);优势真菌属为根孢囊霉属(Rhizophagus,(26.13±11.29)%)和新美鞭菌属(Neocallimastix,(11.24±3.14)%);优势古菌属为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13.99±1.50)%);其肠道中的病毒种类多为肌尾噬菌体(Myoviridae,(26.90±11.74)%)、长尾噬菌体(Siphoviridae,(20.71±7.73)%)和微小噬菌体(Microviridae,(18.28±14.34)%)等对宿主无害的噬菌体。肠道微生物基因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大部分基因与新陈代谢相关,如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等,海南长臂猿肠道优势菌群与海南长臂猿的食性相吻合,这对了解该极危物种的肠道微生态特征及其功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肠道微生物 宏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不同海拔栖息地的森林群落特征
9
作者 柳帅 张安安 +4 位作者 龙文兴 冯广 齐旭明 陈远 杨怀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6期18-28,共11页
【目的】通过比较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不同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结构特征,探究海南长臂猿现有低海拔次生林栖息地(海拔400~800 m)与高海拔原始林栖息地(海拔800~1200 m)群落特征差异,有助于科学评估现有... 【目的】通过比较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不同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结构特征,探究海南长臂猿现有低海拔次生林栖息地(海拔400~800 m)与高海拔原始林栖息地(海拔800~1200 m)群落特征差异,有助于科学评估现有次生林栖息地对海南长臂猿种群的生态供给情况,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奠定基础。【方法】以海南长臂猿现有栖息地为对象,在不同海拔栖息地内共布设122个间距为0.5 km、面积为400 m^(2)的网格固定监测样地,调查样地内木本植物种类及胸径、树高、冠幅等测树因子,比较现有栖息地不同海拔森林群落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结构特征差异。【结果】高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有56科98属167种,其中小径级植物优势种为药用狗牙花(Tabernaemontana bovina,重要值IV=5.21%),大径级植物(IV=3.94%)、食源(IV=6.28%)与夜宿(IV=9.44%)植物优势种均为白颜树(Gironniera subaequalis);低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有45科75属99种,小径级、大径级、食源与夜宿植物优势种分别为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IV=6.43%)、南亚松(Pinus latteri,IV=7.57%)、鹅掌柴(Heptapleurum heptaphyllum,IV=14.30%)和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IV=22.50%)。高海拔生境森林群落内小径级(t=-4.26,P<0.001)、大径级(t=-6.18,P<0.001)、食源(t=-6.58,P<0.001)和夜宿(t=-8.31,P<0.001)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以及夜宿植物的相对多度(t=-4.69,P<0.001)均极显著高于低海拔生境,食源植物相对多度显著高于低海拔生境(t=-2.92,P=0.004)。高海拔、低海拔生境的森林群落乔木冠层可分别划为3、2个亚层,第1亚层优势种分别为黄杞(Engelhardia roxburghiana,IV=5.99%)、南亚松(IV=21.75%);高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冠层厚度(CT:5.95±2.77 m;t=16.82,P<0.001)、树高(H:15.33±4.97 m;t=13.00,P<0.001)、单位面积样地内植物冠幅面积(Crown area:2.65±1.08 m^(2)/m^(2);t=26.69,P<0.001)均极显著高于低海拔生境(CT:3.99±1.70 m;H:12.32±3.67 m;Crown area:0.82±0.61 m^(2)/m^(2)),单位面积样地内胸高断面积(Basal area:0.004±0.001 m^(2)/m^(2);t=4.68,P=0.012)显著高于低海拔生境(Basal area:0.003±0.001 m^(2)/m^(2))。【结论】现阶段低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的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结构与高海拔栖息地仍存在较大差异,生境内大量分布的南亚松限制了群落内其他食源树种生长,尚不满足海南长臂猿种群发展的生态需求。未来在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保护与恢复过程中,需适当考虑择伐低海拔生境内的南亚松、黄牛木等先锋优势树种,抚育群落内鹅掌柴等食源及夜宿植物,补植低地雨林内适合海南长臂猿取食、夜宿的大型食源植物,如榕属(Ficus)植物等,加快现有低海拔生境向低地雨林老龄林的演替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森林群落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次生林 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