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人机摄影测量在砂质海岸生态系统调查中的应用
1
作者 余威 刘敏聪 +4 位作者 王孟 刘悦 李济坤 阳杰 李团结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4-149,共6页
砂质海岸是非常优质的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悠闲价值和美学价值。应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生成砂质海岸正射影像的平面精度达厘米级,数字高程模型的高程精度达到亚米级别。本文基于无人机正射影像,分别应用绿叶指数(GLI)、绿红植被指... 砂质海岸是非常优质的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悠闲价值和美学价值。应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生成砂质海岸正射影像的平面精度达厘米级,数字高程模型的高程精度达到亚米级别。本文基于无人机正射影像,分别应用绿叶指数(GLI)、绿红植被指数(GRVI)和红绿蓝植被指数(RGBVI)识别沙滩后滨植被面积,并与GIS数字化结果进行对比,误差分别为24.4%、7.4%和25.2%,绿红植被指数(GRVI)识别的结果与GIS数字化的结果最接近。大梅沙沙滩后滨植被种类有66种,多为园林绿化植被,原生植被较少。沙滩面积为16.3 hm^(2),其中干滩面积为8.1 hm^(2),潮间带面积为8.2 hm^(2)。无人机未接入RTK信号,根据生成的DEM提取高程数据与地面RTK实测高程平均差值为0.598 m,无人机实测的高程低于RTK实测结果。采用五镜头相机获取真实地物信息,构建了沙滩实景三维模型,生成了沙滩雕塑和沙滩后方局部建筑物实景三维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摄影测量 砂质海岸生态系统 三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胁迫下一种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的白化响应研究
2
作者 朱乐 沈贝祺 +3 位作者 曹政 齐钊 CHIN Yaoxian 王沛政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软珊瑚是海洋中最普遍的低等无脊椎动物之一,是海洋天然产物及海洋药物研究的热点生物种类。但软珊瑚与造礁石珊瑚均会因环境胁迫以及病害发生白化,目前珊瑚白化研究几乎都以造礁石珊瑚为研究对象,而对软珊瑚的研究极少。本研究通过对... 软珊瑚是海洋中最普遍的低等无脊椎动物之一,是海洋天然产物及海洋药物研究的热点生物种类。但软珊瑚与造礁石珊瑚均会因环境胁迫以及病害发生白化,目前珊瑚白化研究几乎都以造礁石珊瑚为研究对象,而对软珊瑚的研究极少。本研究通过对比不同白化状态下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的虫黄藻密度及多样性、共生细菌多样性、转录组表达等差异,初步研究了短指软珊瑚的白化适应机制。结果表明,短指软珊瑚遮光处理20天左右开始颜色变淡,30天左右完全白化,并无死亡,表现出一定的环境适应性。其白化状态的虫黄藻密度较对照组减少约98.69%,而半白化短指软珊瑚则减少约95.40%,虫黄藻密度下降会导致短指软珊瑚能量获取能力下降,从而会对短指软珊瑚各种生理功能产生影响。与正常短指软珊瑚相比,白化和半白化短指软珊瑚的虫黄藻α多样性和丰度均降低。短指软珊瑚白化后细菌α多样性变低,属于γ-变形菌纲的Endozoicomonas属成为短指软珊瑚共生细菌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对比不同白化状态下短指软珊瑚转录组数据,发现短指软珊瑚在白化过程中差异表达上调基因数目增加,而差异表达下调基因数目减少。代谢通路基因分析显示,白化后其蛋白消化与吸收相关的基因表达持续上升,而碳水化合物消化与吸收相关的基因表达显著下降,这些变化可能与白化珊瑚异养营养方式有关。以上结果初步阐述了光照胁迫下短指软珊瑚白化的适应性机制,可为今后进一步探索软珊瑚白化适应性机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化 生理差异 转录组 软珊瑚 虫黄藻 共生细菌群落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期间盐沼消波效应的观测研究——以珠江口芒洲湿地为例
3
作者 孙璐 黄盛 +4 位作者 赵军鹏 何薇 周水华 邓伟 陈新平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6,共8页
滨海盐沼可以减少风暴潮和台风浪的冲击,从而增强海岸抵御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经济损失,在保护海岸和防灾减灾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2020年6月台风“鹦鹉”活动期间珠江口芒洲湿地的现场实测波浪数据来分析其消浪功能,... 滨海盐沼可以减少风暴潮和台风浪的冲击,从而增强海岸抵御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经济损失,在保护海岸和防灾减灾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2020年6月台风“鹦鹉”活动期间珠江口芒洲湿地的现场实测波浪数据来分析其消浪功能,以定量研究盐沼植被的消波效应。结果表明,台风“鹦鹉”期间,芒洲湿地测得风暴潮最大增水达0.43 m,漫滩时间大于6 h;实测波浪通过宽度100 m和230 m盐沼植被带的波高衰减率分别为90.5%和97.2%,植被减灾能力为优;根据波高衰减率经验公式的估算结果,波浪经过植被宽度100 m和200 m的波高衰减率分别为94.0%和97.0%,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由于台风“鹦鹉”影响时间短、强度弱,现场测得水位均在1 m以下,而盐沼植被的平均株高约为2 m,植被冠顶未被淹没,因此可将植被看作透空式堤防,其茎叶的摩擦阻尼作用导致波能衰减;并且现场测得有效波高均在0.10 m以下,同时也未发生植被大量倒伏甚至茎秆断裂的情形,因此盐沼植被充分发挥了消波作用。综上,虽然芒洲盐沼面积仅为3.39 km 2,但是其消波效果仍然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洲湿地 台风“鹦鹉” 盐沼 消浪 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天敌暴发导致珊瑚礁退化的高分遥感监测与分析——以南海太平岛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郑金辉 任广波 +4 位作者 胡亚斌 张飞飞 马毅 李明杰 王瑞富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56-1873,共18页
珊瑚生物天敌黑皮海绵、长棘海星在世界范围内暴发严重威胁珊瑚礁生态健康,然而目前珊瑚礁领域尚缺乏生物天敌暴发后对珊瑚礁地貌类型影响的定量研究。文章利用太平岛珊瑚生物天敌黑皮海绵、长棘海星2次暴发事件前后,覆盖太平岛2016—2... 珊瑚生物天敌黑皮海绵、长棘海星在世界范围内暴发严重威胁珊瑚礁生态健康,然而目前珊瑚礁领域尚缺乏生物天敌暴发后对珊瑚礁地貌类型影响的定量研究。文章利用太平岛珊瑚生物天敌黑皮海绵、长棘海星2次暴发事件前后,覆盖太平岛2016—2022年的26期Sentinel-2遥感影像,结合高分辨率GF-2(PMS)遥感影像和卫星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Google Earth平台中的数据,开展中国南海太平岛珊瑚礁地貌类型遥感影像分类实验,对密集珊瑚沉积区、稀疏珊瑚沉积区、珊瑚丛生区、沙坪、浅礁前斜坡等珊瑚礁地貌类型演变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结合专家解译知识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算法开展的太平岛珊瑚礁地貌类型分类,最高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6.46%和0.94。2)在2种珊瑚生物天敌暴发期间,太平岛的珊瑚礁丛生区、密集珊瑚沉积区、稀疏珊瑚沉积区等珊瑚礁地貌类型面积有显著下降;黑皮海绵暴发后对密集珊瑚沉积区影响最大,其面积减少72.92%;长棘海星暴发后对珊瑚丛生区影响最大,其面积减少59.17%。3)2016—2022年,太平岛珊瑚礁退化率高于恢复率,其中2017年3—6月珊瑚礁退化率最高,为23.88%;在2017年6—9月珊瑚礁恢复率最高,为18.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黑皮海绵 长棘海星 高分遥感 太平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液的不同处理方法对石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测定准确性的影响
5
作者 曹冰冰 许子清 +6 位作者 田鹏 孙富城 贾志宇 肖家光 钟颖惠 王伟 牛文涛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5-622,共8页
珊瑚和虫黄藻形成的共生关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营养和结构基础。共生虫黄藻密度的测定成为了研究珊瑚和虫黄藻间共生关系的关键技术。由于虫黄藻共生于珊瑚虫的内胚层细胞中,传统的虫黄藻液的处理方法存在藻细胞分离不彻底和藻细胞聚... 珊瑚和虫黄藻形成的共生关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营养和结构基础。共生虫黄藻密度的测定成为了研究珊瑚和虫黄藻间共生关系的关键技术。由于虫黄藻共生于珊瑚虫的内胚层细胞中,传统的虫黄藻液的处理方法存在藻细胞分离不彻底和藻细胞聚团等问题,严重影响到虫黄藻密度测定的准确性。本研究使用曲拉通(TritonX-10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氨苄西林(AMP)3种化学试剂并结合物理振荡,采用两两组合的方式,处理盾形杜沙珊瑚(Duncanopsammia peltata)的虫黄藻液。通过比较处理后测得的虫黄藻密度差异,探究藻液的不同处理方法对虫黄藻密度测定准确性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的藻液处理方法。实验结果显示,虫黄藻液经过化学处理和物理处理后,测得的虫黄藻密度均有显著提升。在化学处理中,经过SDS处理后的虫黄藻液测得的虫黄藻密度最高。SDS处理既能显著减少上清液中的藻细胞浓度,又能显著减少藻液中藻团的数量。振荡处理能够显著减少藻液中藻团数量和藻团面积,减轻藻细胞聚团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经过SDS和振荡处理后,虫黄藻液测得的虫黄藻密度最高,是最佳的藻液处理组合。本研究有助于提高珊瑚生理和生态等研究中共生虫黄藻密度测定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黄藻密度 藻液 造礁石珊瑚 共生关系 处理方法 珊瑚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acuta)热休克蛋白HSP70家族特征及进化分析
6
作者 李子若 罗晏杰 +2 位作者 曹政 Chin yaoxian 王沛政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136,共14页
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在生物细胞或组织免受热或氧化应激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是已知高度保守的蛋白质之一。由于全球环境持续升温,珊瑚大面积白化、死亡,珊瑚如何应对持续升温的抗逆机制是科学研究热点。本研究... 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在生物细胞或组织免受热或氧化应激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是已知高度保守的蛋白质之一。由于全球环境持续升温,珊瑚大面积白化、死亡,珊瑚如何应对持续升温的抗逆机制是科学研究热点。本研究从高温胁迫短指软珊瑚测序蛋白序列数据库分析鉴定出了28个HSP70蛋白家族成员,均为酸性亲水蛋白,大部分蛋白质结构较为稳定。亚细胞定位表明HSP70蛋白主要分布在珊瑚细胞核、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内质网上也有少量分布。信号肽预测表明, 28个HSP70蛋白成员中26个没有信号肽,大部分不属于分泌蛋白,不存在跨膜结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短指软珊瑚HSP70蛋白家族成员聚成5大类。短指软珊瑚HSP70蛋白家族结构和保守基序分析中预测到了10条保守基序motif分为5个亚族。短指软珊瑚HSP70蛋白家族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α-螺旋的含量占比大。28个HSP70家族蛋白中有25个预测到了N-糖基化位点,且位点个数在1~9范围内。28个HSP70家族蛋白均预测到磷酸化位点和O-糖基化位点,总个数分别在41~96和1~23范围内。本研究HSP70家族蛋白结果为今后珊瑚在应对全球升温胁迫中的适应机制等方面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指软珊瑚 热休克蛋白 HSP70家族 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黎安港海草床碳储量评估 被引量:7
7
作者 杨熙 余威 +1 位作者 何静 黄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6-125,共10页
本研究对海南黎安港海草床碳储量进行了评估,并对我国南海区近岸现存海草床总碳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黎安港海草床中海草植物碳储量、100cm深度沉积物碳储量和总碳储量分别为(179.75±102.28) MgC、(7795.86±2923.75)MgC... 本研究对海南黎安港海草床碳储量进行了评估,并对我国南海区近岸现存海草床总碳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黎安港海草床中海草植物碳储量、100cm深度沉积物碳储量和总碳储量分别为(179.75±102.28) MgC、(7795.86±2923.75)MgC和(7975.61±2907.15)MgC;南海区近岸现存海草床总储碳量约为357 008.86 Mg C。研究发现,黎安港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0.56%±0.25%,海草植物储碳密度为(1.60±0.91)MgC·ha^(-1),100cm深度沉积物储碳密度为(69.61±26.11)MgC·ha^(-1),均明显低于全球平均值(分别为2.50%、2.52 Mg C·ha^(-1)和139.70 Mg C·ha^(-1))。黎安港有些裸滩区域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和储碳密度要高于相邻的海草生长区,鉴于海草生长区与其周边一些裸滩区域存在有机碳的交换转移,建议将海草生长区周边的一些裸滩区沉积物碳储量也纳入海草床总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 碳储量 裸滩 黎安港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线粒体分子标记指示的西沙太阳长棘海星(Acanthaster solaris)的扩散迁移
8
作者 夏利栋 李敏 +4 位作者 袁运裕 马洪林 那广水 CHIN Yaoxian 王沛政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472,共8页
本研究以西沙及鹿回头不同太阳长棘海星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两种线粒体分子标记(COⅠ基因序列和线粒体控制区CR序列)测序分析,阐述了西沙及鹿回头不同岛礁太阳长棘海星的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以及基因流情况。研究表明线粒体控制区C... 本研究以西沙及鹿回头不同太阳长棘海星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两种线粒体分子标记(COⅠ基因序列和线粒体控制区CR序列)测序分析,阐述了西沙及鹿回头不同岛礁太阳长棘海星的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以及基因流情况。研究表明线粒体控制区CR序列多态性远高于COⅠ基因序列多态性,两种分子标记均揭示东岛多样性最高,鹿回头多样性最低,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单倍型分析表明西沙及鹿回头太阳长棘海星均存在起源于一个原始单倍型的可能。与COⅠ序列单倍型相比,线粒体控制区CR序列单倍型在不同群体分布较为均匀。太阳长棘海星之间均存在至少一个从南向北的基因流方向,以及由西沙群岛海域中间向外迁移扩散,而相反方向基因流很小。上述结果为今后对西沙及鹿回头长棘海星暴发预测和管控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长棘海星 线粒体分子标记 遗传结构 分子系统地理 西沙群岛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东北部春、夏季表层海水CO_(2)分压的24 h变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许欣 王翔 +6 位作者 胡慧娜 向荣 蔡钰灿 刘长建 张伟杰 陈际雨 马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26,共13页
周日观测对掌握近海碳酸盐体系变化和海-气CO_(2)交换过程是必要的,有助于降低碳源汇评估的不确定性。针对北部湾东北部的英罗湾-安铺港海域,于2018年4月和8月利用24 h定点逐时采样观测了该区域表层海水碳酸盐体系及相关要素,分析了春... 周日观测对掌握近海碳酸盐体系变化和海-气CO_(2)交换过程是必要的,有助于降低碳源汇评估的不确定性。针对北部湾东北部的英罗湾-安铺港海域,于2018年4月和8月利用24 h定点逐时采样观测了该区域表层海水碳酸盐体系及相关要素,分析了春、夏季的表层海水CO_(2)分压(p CO_(2))24 h逐时变化规律及其调控因子。观测结果表明,春、夏季p CO_(2)变化范围分别为530~628μatm和427~748μatm,平均海-气CO_(2)通量分别为(1.7±0.8)mmol/(m^(2)·d)和(1.2±0.8)mmol/(m^(2)·d),均表现为大气CO_(2)的弱源。其中春季p CO_(2)24 h逐时变化受温度的影响相比夏季更显著,而夏季p CO_(2)对潮汐作用以及区域内沿岸河流、地下水等淡水汇入引起的生物生产和呼吸代谢过程增强的响应更明显。海水升温主导了春季区域表层高p CO_(2)的形成,夏季咸淡水的物理混合过程中增强的生物生产对表层溶解无机碳(DIC)起到降低作用,区域内的红树林、盐沼等生态系统对淡水端的DIC添加有一定的贡献。水团DIC浓度与总碱度(TA)的比值变化可反映英罗湾-安铺港海域p CO_(2)湾内高、湾外低的总体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英罗湾-安铺港 CO_(2)分压 海-气CO_(2)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宣德群岛中北部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10
作者 刘晓红 石军 +2 位作者 徐阁 王德鸿 娄全胜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140,共7页
【目的】研究西沙宣德群岛中北部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为了解该海区生物生产力现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19年2月(冬季)、8月(夏季)在西沙宣德群岛中北部海域对浮游动物群落及水深、水温、盐度、溶解氧质量浓度、... 【目的】研究西沙宣德群岛中北部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为了解该海区生物生产力现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19年2月(冬季)、8月(夏季)在西沙宣德群岛中北部海域对浮游动物群落及水深、水温、盐度、溶解氧质量浓度、叶绿素a质量浓度等相关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该区域浮游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及环境影响。【结果】调查两季共发现91种浮游动物和13类浮游幼体,其中冬季发现浮游动物58种,浮游幼体6类;夏季发现浮游动物77种,浮游幼体10类。冬、夏两季均是桡足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浮游幼体;夏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61.20±92.25)m^(-3)远高于冬季(31.01±17.89)m^(-3)(P<0.01)。两季优势种截然不同,冬季优势种为磁蟹溞状幼体(Porcellana larvae)、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等,夏季优势种为中型莹虾(Lucifer intermedius)、短尾类幼体(Brachyura larvae)等。冬季调查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低于夏季(P<0.05),但丰富度指数冬季高于夏季(P<0.05)。【结论】该海域整体生物多样性丰富,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好,生态环境优良,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冬、夏两季均是桡足类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浮游幼体,且夏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远高于冬季;冬季调查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低于夏季,但丰富度指数冬季高于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宣德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珠江口两种网型网采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田丰歌 何静 +3 位作者 王符菁 黄颖华 庄泽彬 黄彬彬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59,共9页
【目的】研究珠江口海域两种不同浮游生物网网采浮游动物群落的差异,探讨在近岸及河口进行浮游动物调查时的适宜网型。【方法】于2017―2020年每年8月在珠江口海域分别用浅水Ⅰ型和Ⅱ型浮游生物网(以下分别称“Ⅰ型网”“Ⅱ型网”)采集... 【目的】研究珠江口海域两种不同浮游生物网网采浮游动物群落的差异,探讨在近岸及河口进行浮游动物调查时的适宜网型。【方法】于2017―2020年每年8月在珠江口海域分别用浅水Ⅰ型和Ⅱ型浮游生物网(以下分别称“Ⅰ型网”“Ⅱ型网”)采集浮游动物样品,分析并对比两种网型网采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多样性指数以及群落年际变化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在4次调查中,Ⅰ型网采集的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35.7~388.4 m^(-3),而Ⅱ型网采集的丰度为19 097.6~24 608.2 m^(-3),远高于前者。两种网型均能采集到较多对方未采获的种类。相似百分比分析(SIMPER)结果显示,两种网型调查结果的最主要区别在于中小型类群,尤其是以强额孔雀哲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为代表的中小型桡足类丰度差异,Ⅰ型网漏采多数中小型桡足类。Ⅰ型网调查得到的优势种信息同样严重低估中小型桡足类的优势程度。两种网型网采浮游动物的年际变化趋势不一致,Ⅱ型网采浮游动物的变化幅度较小。【结论】在近岸及河口调查研究中,Ⅰ型网和Ⅱ型网的调查结果有一定互补性,仅使用I型网难以全面真实反映调查海域的浮游动物生态状况,建议加强Ⅱ型网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浅水Ⅰ型网 浅水Ⅱ型网 年际变化 群落特征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熙 李开枝 +1 位作者 谭烨辉 吕意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0-122,共13页
本文分析了1999-2017年大亚湾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大亚湾海域海水温度呈显著下降趋势,盐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溶解无机氮浓度出现较大幅度提升,2008-2017年间大亚湾溶解无机氮浓度平均值比1999-2... 本文分析了1999-2017年大亚湾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大亚湾海域海水温度呈显著下降趋势,盐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溶解无机氮浓度出现较大幅度提升,2008-2017年间大亚湾溶解无机氮浓度平均值比1999-2007年提升了72.73%;大亚湾浮游植物种类数变化趋势不明显,主要优势种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为区域第一优势种,其次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游植物总丰度、硅藻丰度、甲藻丰度以及主要种类中的柔弱伪菱形藻、中肋骨条藻和叉角藻(Ceratium furca)丰度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均呈下降趋势。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溶解无机氮浓度大幅升高以及外海水入侵加强所引起的海水温度降低和盐度上升导致了浮游植物丰度的上升、优势种的单一化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浮游植物 长期变化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有机碳垂向分布特征及有机碳储量估算 被引量:1
13
作者 姜广甲 史华明 +7 位作者 张纯超 庄泽彬 王伟平 冯艳青 王欣睿 邓伟 吕向立 谢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158,共7页
海洋水体中的有机碳包括颗粒有机碳(POC)和溶解有机碳(DOC),在海洋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边缘海有机碳分布特征、来源等研究较多,而对于有机碳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2021年5月在南海北部的有机碳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POC和DOC的... 海洋水体中的有机碳包括颗粒有机碳(POC)和溶解有机碳(DOC),在海洋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边缘海有机碳分布特征、来源等研究较多,而对于有机碳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2021年5月在南海北部的有机碳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POC和DOC的垂向变化特征,估算了该海域不同样点的有机碳储量,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有机碳垂向分布多样,总体来看,表层有机碳含量高于底层。由于水深的变化,近岸有机碳储量低于离岸水域,但其有机碳含量水平较高。同时发现,南海北部海域颗粒有机碳含量(储量)与溶解有机碳含量(储量)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说明两者可能具有相似的动力变化机制或源汇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颗粒有机碳 溶解有机碳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沿海海草床分布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初探 被引量:7
14
作者 郭治明 杨熙 +2 位作者 余威 杨振雄 吕意华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9-478,共10页
为探究华南沿海海草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地区差异及其与海草群落间的关系,2020年在华南沿海12个海草床区域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布设33个调查断面99个站位,在主要群落参数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nMDS排序、相... 为探究华南沿海海草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地区差异及其与海草群落间的关系,2020年在华南沿海12个海草床区域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布设33个调查断面99个站位,在主要群落参数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nMDS排序、相似性百分比分析等群落生态学统计方法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海草群落的关系。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9大门类199种,其中,软体动物种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39.7%。各区域底栖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55.7 ind/m2,青葛—龙湾(琼海)的平均栖息密度最低,珍珠湾(防城港)的平均栖息密度最高;平均生物量为118.36 g/m2,最低值出现在义丰溪(汕头),最高值出现在珍珠湾。各区域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以潮间带泥沙滩常见腹足类、双壳类和多毛类为主;底栖动物的种类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1.12,最低值出现在唐家湾(珠海),最高值出现在铁山港(北海);各调查区域底栖动物主要群落参数大致呈现“北部湾>海南沿岸>珠江口及粤东”的规律。华南沿海海草床分布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地理位置相近的海草床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相似性程度较高。海草密度越大,总生物量越高,越有利于底栖动物的种类多样性指数维持在更高水平。以大、中型海草为主的海草床,相较于面积小,以小型海草为主的海草床,其区域内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学 海草床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特征 华南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