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性粒细胞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
1
作者 杨珺铭 罗艳婷 +1 位作者 何宏 钟兴武 《国际眼科杂志》 2025年第2期230-234,共5页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高发的致盲性疾病,当前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该疾病的发生和进展通常受到真菌毒力及宿主免疫反应的显著影响。在疾病进程中,先天性免疫反应首先被激活,其中中性粒细胞在抗真菌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虽然中性粒细胞在...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高发的致盲性疾病,当前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该疾病的发生和进展通常受到真菌毒力及宿主免疫反应的显著影响。在疾病进程中,先天性免疫反应首先被激活,其中中性粒细胞在抗真菌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虽然中性粒细胞在清除病原体方面具有重要功能,但是其过度或异常激活可能引发组织损伤,从而加重病情。因此,探究中性粒细胞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机制,对于优化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文章旨在综述中性粒细胞的主要杀菌机制,包括吞噬作用、脱颗粒、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形成,并探讨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效应及潜在机制。对于真菌性角膜炎机制探究,有利于施行的精准干预并增强其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真菌性角膜炎 免疫 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术中巩膜切口闭合方法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谢春瑶 黄雄高 《国际眼科杂志》 2025年第3期390-394,共5页
玻璃体切除术是最常用的眼科手术之一,被认为是眼科手术的一次重大革命。其作用是切割患者混浊的玻璃体或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的牵拉,恢复透明的屈光间质和促进视网膜复位,目的是通过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以提高患者的视觉功能。目前玻璃... 玻璃体切除术是最常用的眼科手术之一,被认为是眼科手术的一次重大革命。其作用是切割患者混浊的玻璃体或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的牵拉,恢复透明的屈光间质和促进视网膜复位,目的是通过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以提高患者的视觉功能。目前玻璃体切除术中巩膜切口闭合的常用方法为可吸收线缝合,约1 mo左右可吸收,易导致异物感、特发性巩膜炎、感染等并发症,文章综述了各类玻璃体切除术中巩膜切口闭合新方法的优缺点,通过研究下述新方法在视力、视敏度、眼压、结膜下出血以及并发症(如脉络膜积液/出血、眼内炎等)的不同,旨在进一步证实新巩膜切口闭合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更好地应用到临床,以便于临床医生能以最小的损伤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结膜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术 微切口玻璃体切开术 漏性巩膜切开术 无缝合线 切口闭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在真菌性角膜溃疡中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罗艳婷 杨珺铭 +4 位作者 罗雅琪 吴瞬亮 彭梓轩 何宏 钟兴武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582-1587,共6页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真菌感染的发生主要取决于真菌毒力和宿主免疫防御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角膜被认为是免疫特权器官,驻留的巨噬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细胞,其极化响应微环境表现出的异质性。感染早期,巨噬细胞向M1极化,促...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真菌感染的发生主要取决于真菌毒力和宿主免疫防御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角膜被认为是免疫特权器官,驻留的巨噬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细胞,其极化响应微环境表现出的异质性。感染早期,巨噬细胞向M1极化,促进炎症发生,利于真菌清除但产生细胞风暴加重免疫损伤;感染后期,巨噬细胞向M2极化,可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但可能产生免疫抑制甚至免疫逃逸,不利于病原清除。促炎反应与抗炎反应之间的平衡是保持角膜功能完整性的关键。目前抗真菌药物治疗有限,因此除了抗真菌治疗外,寻找一种针对免疫反应引发的炎症反应的治疗靶点尤为重要。文章综述了真菌性角膜溃疡中巨噬细胞亚群的表型特征和功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探索巨噬细胞极化的具体机制及其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影响,基于巨噬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对巨噬细胞分化进行靶向调节可能是未来治疗和管理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极化 M1/M2 真菌性角膜溃疡 免疫 中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相关干眼症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陈宝仪 郑振优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30期74-78,共5页
干眼症是一类慢性眼表疾病,因其较高的发病率成为眼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长期的眼部不适症状可对患者心理造成负面影响。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障碍,其特征包括心理状态异常及某些躯体化症状,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显示抑郁症与干眼症可能存... 干眼症是一类慢性眼表疾病,因其较高的发病率成为眼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长期的眼部不适症状可对患者心理造成负面影响。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障碍,其特征包括心理状态异常及某些躯体化症状,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显示抑郁症与干眼症可能存在密切关系。尽管目前两者共同致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已有部分研究提供新的发现和研究方向。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探讨抑郁症与干眼症的潜在机制和联系,分析抗抑郁药物对眼表的影响,并为治疗抑郁症相关干眼症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症 抑郁症 抗抑郁治疗 发病机制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