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发性肺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檀丽丽 黄巍 +3 位作者 杨子璇 阙平鑫毅 张宏 唐宋琪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56-769,共14页
作为一种预后不良的慢性进行性肺病,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其治疗方法仍在不断探索。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作用的重要工具。本文将基于IPF动物模型与人IPF在疾病表... 作为一种预后不良的慢性进行性肺病,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其治疗方法仍在不断探索。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作用的重要工具。本文将基于IPF动物模型与人IPF在疾病表型等方面的相似度,从药物和环境因素所诱导的纤维化机制、组织病理学改变、纤维化阶段、造模时间等方面梳理IPF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阐述不同动物模型的优缺点、特征及应用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纤维化 动物模型 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智仁抑制PFKFB3介导的糖酵解对糖尿病肾病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
2
作者 李小燕 袁勇 +5 位作者 王晶 马天鹏 李丽丹 颜子杰 肖曼 谢毅强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81-489,共9页
目的:利用体内和体外模型探究益智仁对糖尿病肾病上皮间充质转化的潜在治疗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内实验:db/m小鼠作为空白组,将db/db小鼠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恩格列净组)、益智仁低、中、高剂量组。通过HE染色观察肾... 目的:利用体内和体外模型探究益智仁对糖尿病肾病上皮间充质转化的潜在治疗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内实验:db/m小鼠作为空白组,将db/db小鼠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恩格列净组)、益智仁低、中、高剂量组。通过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改变,采用RT-qPCR、Western blot检测肾脏组织中PFKFB3、E-cadherin、Col3α1和Vimentin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体外实验:将HK-2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以及益智仁含药血清不同剂量组(低、中、高剂量组),同时设立恩格列净阳性对照组。经过24 h的药物干预后,首先通过划痕实验评估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并据此确定最佳药物浓度。随后,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K-2细胞中PFKFB3、E-cadherin、Col3α1和Vimentin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技术进一步验证EMT中关键蛋白Col3α1的表达情况。结果:体内实验:HE染色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肾小球体积增大、基底膜增厚,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管腔变窄,益智仁及恩格列净干预后各治疗组肾脏病理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E-cadherin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PFKFB3、Col3α1、Vimentin的表达水平则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E-cadherin表达上调(P<0.05),PFKFB3、Col3α1、Vimentin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体外实验: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增强(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含药血清组以及恩格列净组的HK-2细胞迁移能力均有所降低(P<0.05),其中以10%含药血清组降低最为明显;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E-cadherin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PFKFB3、Col3α1、Vimentin的表达水平则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E-cadherin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PFKFB3、Col3α1、Vimentin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ol3α1荧光表达水平升高,给予药物处理后Col3α1荧光表达水平下降。结论:益智仁通过抑制PFKFB3介导的异常糖酵解改善糖尿病肾病上皮间充质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智仁 糖尿病肾病 糖酵解 上皮间充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坐骨神经痛模型大鼠脊髓蛋白质组学分析
3
作者 唐甸峰 范佳佳 +3 位作者 白凤媛 蔡仁军 刘涛 徐秋玲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101,共9页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观察正常组和坐骨神经痛模型大鼠脊髓蛋白标志物,以及各差异蛋白所参与的生物学过程,探讨坐骨神经痛的发生机制。方法:将12只SD雄性大鼠按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观察正常组和坐骨神经痛模型大鼠脊髓蛋白标志物,以及各差异蛋白所参与的生物学过程,探讨坐骨神经痛的发生机制。方法:将12只SD雄性大鼠按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在大鼠左侧坐骨神经进行结扎造模,每组3只用于定量蛋白质组学鉴定蛋白标志物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从大鼠脊髓组织中共鉴定到5975个蛋白,其中正常组与模型组间有51个差异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有9个蛋白表达增加,42个蛋白表达降低。其中Cyp51a1和Cad表达下降。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主要涉及丙酮酸代谢、辅助因子生物合成中的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代谢、胰岛素等信号通路。结论:坐骨神经痛的产生机制可能与Cyp51a1、Cad的表达,以及谷氨酸和谷氨酰胺的代谢存在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痛 蛋白质组学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缩泉益肾方通过抗脂代谢紊乱和抗氧化应激延缓秀丽隐杆线虫衰老的作用
4
作者 李丽丹 王诗芸 +6 位作者 李小燕 王琦 陈彤 于欣 肖曼 马天鹏 谢毅强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42-1646,共5页
目的 探讨缩泉益肾方延缓秀丽隐杆线虫衰老的作用。方法 评估缩泉益肾方水提取物的抑菌能力。将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及daf-16(mu86)I、skn-1(mg70)Ⅳ和TJ356 (daf-16:GFP)突变株在含或不含缩泉益肾方的培养液中培养,评估其寿命、生殖力(... 目的 探讨缩泉益肾方延缓秀丽隐杆线虫衰老的作用。方法 评估缩泉益肾方水提取物的抑菌能力。将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及daf-16(mu86)I、skn-1(mg70)Ⅳ和TJ356 (daf-16:GFP)突变株在含或不含缩泉益肾方的培养液中培养,评估其寿命、生殖力(线虫产卵数)、运动能力(咽泵频率、头部运动、身体扭动)、抗应激能力、脂褐素沉积及TJ356(daf-16:GFP)突变株的核移位变化;油红O染色法检测线虫脂质积累变化,活性氧(ROS)试剂盒检测线虫ROS水平,RT-qPCR法检测daf-16、sod-3、gst-4、skn-1 mRNA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缩泉益肾方各剂量组抑菌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缩泉益肾方中剂量组野生型线虫寿命增加,daf-16(mu86)I和skn-1(mg70)Ⅳ突变株寿命、线虫产卵数无显著差异(P>0.05);缩泉益肾方中剂量组野生型线虫运动能力升高(P<0.05,P<0.01),抗热应激和抗氧化应激能力升高,脂褐素沉积减少(P<0.01);TJ356(daf-16:GFP)突变株核移位升高;脂质堆积减少(P<0.01);抗氧化应激和衰老相关基因daf-16、sod-3、gst-4、skn-1 mRNA表达升高(P<0.05,P<0.01)。结论 缩泉益肾方可通过抗脂代谢紊乱和抗氧化延缓秀丽隐杆线虫的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泉益肾方 秀丽隐杆线虫 衰老 脂代谢紊乱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三针”通过自噬途径抑制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炎性坏死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武莉华 高静 +3 位作者 王孟雨 傅文 史册 赖名殷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961-969,共9页
目的:观察“智三针”对卒中后抑郁(PS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63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9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先构建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CAO/R)模型,术后第4天起采用孤养联合CUMS 21 d构建缺血... 目的:观察“智三针”对卒中后抑郁(PS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63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9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先构建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CAO/R)模型,术后第4天起采用孤养联合CUMS 21 d构建缺血性PSD模型。造模24 h后,予针刺组“智三针”针刺干预,帕罗西汀组盐酸帕罗西汀(10 mg/kg)灌胃给药,假针刺组非穴不透皮假针干预,3‑MA组自噬抑制剂3‑MA(2.5 mg/kg)腹腔注射,3‑MA+针刺组3‑MA注射后针刺干预。1次/d,共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糖水偏好率评估大鼠行为学,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Beclin‑1、BNIP3、LC3、NLRP3、NF‑κB、IL‑1β、IL‑18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形态,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和自噬小体。结果:造模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加重(P<0.001),糖水偏好上升(P<0.01),海马Beclin‑1、BNIP3、LC3、NLRP3、NF‑κB、IL‑1β、IL‑18表达均升高(P<0.05)。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P<0.001),糖水偏好上升(P<0.001),海马Beclin‑1、BNIP3、LC3表达升高(P<0.001),NLRP3、NF‑κB、IL‑1β、IL‑18表达降低(P<0.01);帕罗西汀组神经功能缺损无显著差异(P>0.05),糖水偏好率上升(P<0.001),Beclin‑1、BNIP3、LC3表达升高(P<0.01),NLRP3、NF‑κB、IL‑1β、IL‑18表达降低(P<0.01);假手术组及假针刺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3‑MA组神经功能缺损加重(P<0.05),糖水偏好下降(P<0.05),海马Beclin‑1、BNIP3、LC3表达降低(P<0.01),NLRP3、NF‑κB、IL‑1β、IL‑18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3‑MA组相比,3‑MA+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P<0.001),糖水偏好上升(P<0.001),Beclin‑1、BNIP3、LC3表达升高(P<0.001),NLRP3、NF‑κB、IL‑1β、IL‑18表达下降(P<0.01);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假手术组海马神经元结构完整,未见自噬小体;PSD模型组和假针刺组海马神经元病理变化明显,自噬小体散在;药物组神经元细胞排列相对整齐,可见自噬小体;3‑MA组海马神经元形态和结构破坏,可见单个自噬小体;针刺组和3‑MA+针刺组海马神经元结构较完整,自噬小体典型可见。结论:“智三针”对缺血性PSD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和抑郁行为有明显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激活海马神经元自噬,抑制神经元细胞炎性坏死,改善神经元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后抑郁 智三针 细胞自噬 炎性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玉蟾内丹养生理论对于身-心-自然-社会互动关系的构建 被引量:2
6
作者 余泱川 董秀娟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66-69,共4页
南宋道士白玉蟾的内丹养生学说向为古代中医药学所推崇。结合宋代思想文化背景和当时禅宗及道教其他学派对于身心关系的认识,阐释了白氏“以生为乐”生命价值观的思想实质;梳理了其关于身、心内涵及“性命双修”中二者关系的论述,以及... 南宋道士白玉蟾的内丹养生学说向为古代中医药学所推崇。结合宋代思想文化背景和当时禅宗及道教其他学派对于身心关系的认识,阐释了白氏“以生为乐”生命价值观的思想实质;梳理了其关于身、心内涵及“性命双修”中二者关系的论述,以及他对于如何在自然、社会环境中进行身心调适的辨证认识;从儒道合流的角度提炼了白玉蟾宇宙观中关于身心、自然、社会同构而统于“道”的基本认识,同时分析了这一思想体系的构建过程。最后,通过联系西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相关内容,探讨了白玉蟾相关论述对于如何认识中医传统身心健康思想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玉蟾 身心关系 医学模式 心理社会因素 内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干预对慢性睡眠剥夺大鼠PVT脑区食欲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7
作者 吴琼 黄禄宇 +3 位作者 李佳欣 康晓娜 沈巍 孙曌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0期1565-1572,共8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睡眠剥夺(chronic sleep deprivation,CSD)大鼠丘脑室旁核(the paraventricular thalamus,PVT)食欲素受体1(orexin receptor 1,OX1R)和食欲素受体2(orexin receptor 2,OX2R)的调节作用,分析电针改善慢性睡眠剥夺大...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睡眠剥夺(chronic sleep deprivation,CSD)大鼠丘脑室旁核(the paraventricular thalamus,PVT)食欲素受体1(orexin receptor 1,OX1R)和食欲素受体2(orexin receptor 2,OX2R)的调节作用,分析电针改善慢性睡眠剥夺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组(Control)、模型组(CSD)、电针组(CSD+EA)、假针刺组(CSD+SA)共4组,每组12只大鼠。选用改良的多平台水环境法(modified multi-platform method,MMPM)构建CSD大鼠模型。电针组选用“百会”“神门”“内关”“太冲”进行14 d的电针干预。采用脑电肌电检测技术观察大鼠的睡眠差异,实时荧光定量、蛋白免疫印记检测大鼠PVT脑区OX1R、OX2R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CSD模型组大鼠觉醒期(WAKE期)时间显著增加,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期)、快速眼动睡眠期(REM期)累计时间减少(P<0.001,P<0.01),PVT内OX1R的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量均呈显著升高趋势(P<0.01,P<0.001);电针治疗后CSD大鼠的睡眠-觉醒平衡得以恢复,WAKE期累计时间显著减少,且NREM期、REM期和总睡眠时间均显著延长(P<0.001,P<0.01),降低PVT中OX1R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P<0.01,P<0.001)。假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PVT中OX1R、OX2R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针可有效调节CSD大鼠睡眠觉醒节律及焦虑状态,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SD大鼠PVT脑区食欲素受体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慢性睡眠剥夺 脑电 丘脑室旁核 食欲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