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2023年海南住院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中人类博卡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1
作者 肖美芳 Afreen BANU +7 位作者 曾湘粤 石盛洁 邓宛心 彭箬岩 吴日宝 王杏虹 尹飞飞 常猛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103-1110,共8页
目的:探讨2021~2023年期间海南住院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群体中人类博卡病毒(HBoV)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其感染率、易感人群的性别与年龄、年度与季节流行特点、单一与混合感染情况、临床表现及相关风险因素,为博卡病毒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探讨2021~2023年期间海南住院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群体中人类博卡病毒(HBoV)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其感染率、易感人群的性别与年龄、年度与季节流行特点、单一与混合感染情况、临床表现及相关风险因素,为博卡病毒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患者样本,通过呼吸道病原体靶向高通量测序(tNGS)技术检测HBoV的感染。利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HBoV感染率及其季节性变化,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感染儿童的主要症状及其与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关系。结果:在收集的19 339例样本中,共检测到583例HBoV阳性病例,检出率为3.01%。HBoV感染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感染高峰分别出现在3月和10月,同时非药物干预措施对HBoV的流行趋势无明显影响。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和鼻塞,少数病例出现了严重的呼吸道并发症。年龄在0~5岁的儿童感染率最高,男童略高于女童。结论:海南儿童中HBoV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年龄是影响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应加强对高风险儿童群体的监测和防护,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减少HBoV感染带来的健康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博卡病毒 新冠肺炎疫情 住院儿童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中北部地区牛体表蜱种鉴定及蜱携带无形体属病原体情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邓宛心 李鲲 +5 位作者 黄艺 彭箬岩 王高玉 贾毅博 牛毅 尹飞飞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49-657,共9页
目的:研究海南牛体表蜱虫的种类及蜱携带无形体属病原体的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海南中北部9个县市为样本采集点,从牛体表采集蜱虫样本。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蜱种鉴定,并以16S rRNA、groEL和gltA为靶基因,利用PCR方法检... 目的:研究海南牛体表蜱虫的种类及蜱携带无形体属病原体的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海南中北部9个县市为样本采集点,从牛体表采集蜱虫样本。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蜱种鉴定,并以16S rRNA、groEL和gltA为靶基因,利用PCR方法检测蜱虫携带无形体属病原体情况。并进一步采用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揭示海南牛体表蜱虫携带的无形体属病原体种间关系。结果:本研究共采集335只蜱虫,包括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44只、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291只。PCR检测结果表明,该地区蜱中存在候选博莱无形体(Candidatus Anaplasma boleense)、边缘无形体(Anaplasma marginale),阳性率分别为0.60%(2/335),0.90%(3/335)。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本实验获得的无形体与已知的无形体同源性较高。结论:海南中北部地区牛体表的优势蜱种为微小扇头蜱,并且蜱虫携带无形体属病原体,本研究为该地区无形体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扇头蜱 无形体属病原体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鼠戊型肝炎病毒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3
作者 汤婷 田秀颖 +6 位作者 邓宛心 李子涵 杨聘 雷胜 杜江 尹飞飞 崔秀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521-1526,共6页
目的: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属于戊型肝炎病毒科(Hepeviridae),包括四个属,即HEV-A、-B、-C和-D。HEV是一种正单链,长约7 kb的裸露RNA病毒,可以引起急、慢性戊型肝炎,特别是孕妇感染HEV后死亡率较高。目前,普遍认为只有HE... 目的: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属于戊型肝炎病毒科(Hepeviridae),包括四个属,即HEV-A、-B、-C和-D。HEV是一种正单链,长约7 kb的裸露RNA病毒,可以引起急、慢性戊型肝炎,特别是孕妇感染HEV后死亡率较高。目前,普遍认为只有HEV-A对人类具有致病性。然而,近期在中国香港、西班牙和中非等地区陆续报告由HEV-C,即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戊型肝炎病例,说明HEV-C也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毒,可传染于人类。在前期工作中,课题组从海南省澄迈县捕获的褐家鼠粪便中检测到了HEV-C基因部分片段。为进一步了解海南HEV-C基因分子特征,本研究中扩增了HEV-C全长基因,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方法:使用Trizol试剂从海南省澄迈县捕获的褐家鼠粪便中分离HEV RNA,并利用Oligo dT引物进一步转录合成cDNA。接着用PCR方法扩增HEV的四个ORF区,并用Sanger法测序,拼接全长HEV基因。利用MEGA X软件的Clustal W方法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本研究中扩增的HEV-C为C1型,与广东省湛江市褐家鼠中发现的HEV-C1(基因号:LC549184)的同源性是93.1%,但与我国云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湖北省等地区的同源性比较远,分别为65.7%、65.9%、85.4%。结论:本研究首次针对海南省褐家鼠携带HEV-C1全长基因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该研究结果提示海南省存在HEV-C的鼠-人传播的潜在风险。因此,应继续控制鼠类的同时,也应预防鼠HEV传染人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啮齿类动物 鼠戊型肝炎病毒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real-time PCR技术的TTV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4
作者 贾毅博 王高玉 +4 位作者 邓宛心 林彩云 杨华 陈运春 尹飞飞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89-497,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具有更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TTV检测技术,为揭示TTV在多种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方法:为了更精确、灵敏的检测TTV,本研究分析了目前公布的所有亚型的TTV基因序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UTR区域... 目的: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具有更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TTV检测技术,为揭示TTV在多种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方法:为了更精确、灵敏的检测TTV,本研究分析了目前公布的所有亚型的TTV基因序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UTR区域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并与文献报道应用较为广泛的PCR检测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在1×10^(7)~1×10^(1) copies/μL标准品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1.000,斜率为-3.446,检测下限为1×10^(1) copies/μL。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组内变异系数为7.22%,表明本方法重复性、稳定性较强。针对30份临床样本,使用本研究建立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及目前被多个研究所使用的4套引物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灵敏度显著高于文献中报道的4种方法(P<0.01);Sanger测序结果表明,本方法检测出的30份阳性样本均为TTV,检测特异性为100%。结论:本研究采用基于TaqMan探针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法,检测灵敏性高、覆盖基因型范围广,尤其对于TTV病毒载量较低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定量检测,对于TTV病毒的致病性及作为免疫标志物的应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rque teno virus 基因组扩增测序 Real-time PCR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源TTV病毒海口株的基因组分析及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悦 王珊珊 +12 位作者 王文琪 周换换 陈锦龙 易玉芳 马天明 崔秀吉 黄艺 王高玉 彭箬岩 胡小媛 何昌华 吕刚 尹飞飞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241-246,共6页
目的:对海南省海口市褐家鼠体内发现的鼠源torque teno virus(RoTTV)地方流行株RoTTV3-HMU1进行全基因组扩增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并建立一种基于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检测RoTTV3病毒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法。方法:基于高通量宏病毒组... 目的:对海南省海口市褐家鼠体内发现的鼠源torque teno virus(RoTTV)地方流行株RoTTV3-HMU1进行全基因组扩增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并建立一种基于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检测RoTTV3病毒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法。方法:基于高通量宏病毒组测序分析结果设计特异性扩增引物,采用PCR方法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拼接。并根据RoTTV3保守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设计特异性引物,以构建的含ddrp基因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优化实验条件,建立RoTTV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结果:成功拼接获得一株海南省海口市褐家鼠携带的RoTTV的基因组序列,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病毒属于RoTTV3基因型。本实验建立RoTTV3 real-time PCR检测方法,标准曲线在1×10~2~1×10~8拷贝/μL浓度时呈现良好线性关系,其扩增系数为1.000,溶解曲线只出现1特异性峰,检测灵敏度达到10~2个拷贝。结论:本实验首次获得海口地区RoTTV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对RoTTV的起源及进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建立的RoTTV3 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为RoTTV3的流行病学调查奠定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源Torque teno VIRUS 基因组扩增测序 real-time PCR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种传统中药提取成分体外抗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胡小媛 尹飞飞 +2 位作者 张俊清 李永辉 张旭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21期1601-1607,共7页
目的:对三叉苦水提物、黄皮叶水提物、路边青水提物、裸花紫珠水提物、胆木醇提物、胆木水提物、角花胡颓子醇提物、角花胡颓子水提物和竹叶椒醇提物共9种传统中药提取成分体外抗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 目的:对三叉苦水提物、黄皮叶水提物、路边青水提物、裸花紫珠水提物、胆木醇提物、胆木水提物、角花胡颓子醇提物、角花胡颓子水提物和竹叶椒醇提物共9种传统中药提取成分体外抗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SV)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通过细胞培养技术评估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利用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选择细胞存活率大于50%的药物浓度,通过体外细胞感染模型评估药物抗HRSV的效果。结果:路边青水提物、裸花紫珠水提物和角花胡颓子水提物半数有效浓度(EC_(50))分别为0.05 mg/mL、0.03 mg/mL和0.05 mg/mL,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分别为18.60、21.67和56.80。结论:路边青水提物、裸花紫珠水提物和角花胡颓子水提物具有较好的抗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中药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 细胞毒性 抗病毒作用 治疗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口市儿童肺炎患者呼吸道标本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性与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12
7
作者 麦文慧 尹飞飞 +2 位作者 卓珠琳 郑青 陈柳虹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93-1199,共7页
目的调查海口市肺炎患儿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临床分布、耐药状况及克隆传播情况,为预防和治疗儿童流感嗜血杆菌性肺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海口市妇幼保健院5342例住院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患儿呼吸道标本流感嗜血杆菌阳性情况... 目的调查海口市肺炎患儿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临床分布、耐药状况及克隆传播情况,为预防和治疗儿童流感嗜血杆菌性肺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海口市妇幼保健院5342例住院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患儿呼吸道标本流感嗜血杆菌阳性情况,检测菌株耐药性,并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其同源性。结果5342例肺炎患儿共分离352株流感嗜血杆菌,检出率为6.59%;男患儿检出率为7.10%,女患儿检出率为5.82%;年龄<30 d检出率为0.30%,30 d~为8.45%,2岁~为11.62%,4岁~为12.88%,≥6岁为2.56%,各年龄段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春季检出率为14.04%,夏季为4.48%,秋季为4.62%,冬季为4.40%,各季节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42.60%(141/331),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氨苄西林、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分别为76.43%、69.19%、51.36%,对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30%,对美罗培南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1%。51株流感嗜血杆菌经MLST测序分成15个ST型;其中ST107包含11株(21.57%),主要分布在4个月~1岁患儿(9株)和3岁患儿(2株)。结论海口市肺炎患儿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具有遗传多样性,且发生社区克隆传播,以2~3岁幼儿感染多见。春季是感染高发季节,ST107是春季流行优势克隆型。经验治疗时须谨慎使用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氨苄西林和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和β-内酰胺酶阴性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升高,临床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嗜血杆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耐药性 儿童 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与新型全氟化合物对育龄期女性生殖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林彩云 谢美华 +3 位作者 尹飞飞 曾良英 张军 杨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3期997-1002,共6页
目的:探讨传统与新型全氟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在育龄女性中的暴露水平及对育龄期女性生殖激素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于2013~2015年间对433名正常育龄期女性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其年龄、月经... 目的:探讨传统与新型全氟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在育龄女性中的暴露水平及对育龄期女性生殖激素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于2013~2015年间对433名正常育龄期女性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其年龄、月经初潮年龄、产次、BMI、教育水平和家庭收入情况等信息,同时采集血液样本检测生殖激素水平,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中PFAS浓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Quantile g-computation模型来评估PFAS混合暴露与生殖激素的关联。结果:研究人群血浆中全氟和多氟烷醚类化合物:6∶2全氟聚醚磺酸(6∶2 Cl-PFESA)、8∶2全氟聚醚磺酸(8∶2 Cl-PFESA)和六氟环氧丙烷二聚酸(HFPO-DA)的检出率分别为100%,99.8%和99.9%。且全氟和多氟烷醚类化合物的浓度:6∶2 Cl-PFESA(2.27 ng/mL)、8∶2 Cl-PFESA(0.07 ng/mL)和HFPO-DA(0.03 ng/mL)处于较高水平。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发现支链PFAS异构体与孕酮成正相关:1m-PFOS(β=0.131,95%CI:0.021,0.242),br-PFOS(β=0.119,95%CI:0.005,0.234),混合暴露模型中发现PFAS与孕酮呈正相关(β=0.549,95%CI:0.323,0.774)。结论:本研究采用混合暴露模型的分析方法评估PFAS混合物的联合作用,反应了多种环境PFAS暴露与生殖激素的关联,发现了育龄期妇女新型PFAS浓度处于较高水平,证实PFAS暴露可能与育龄期女性生殖激素紊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 生殖激素 混合暴露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恙虫病流行及临床研究进展(2010-2020) 被引量:16
9
作者 谢晓菲 王高玉 +6 位作者 黄艺 唐川宁 彭箬岩 胡小媛 杜江 秦爱平 尹飞飞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9期1505-1509,共5页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Ot)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热性疾病。主要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播,啮齿类动物在恙虫病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等原因,我国恙虫病感染病例数和流行区域呈明...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Ot)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热性疾病。主要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播,啮齿类动物在恙虫病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等原因,我国恙虫病感染病例数和流行区域呈明显增加和北扩趋势。本文基于文献总结分析了2010~2020年我国各地区恙虫病发病情况、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研究等进展。结果表明Kato、Karp、Gilliam型为我国恙虫病东方体主要流行基因型;恙虫病在我国各地区均有分布,其中云南、广州、福建等地是高发区;传播媒介种类呈明显地理差异;本病发病高峰期与季节温度、人群年龄、职业等相关。对我国恙虫病流行趋势变化、人群感染风险、环境影响等因素的研究,将为优化媒介防控措施、完善临床诊治方案、提高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及精准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 恙虫病东方体 流行区域 流行趋势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酯对育龄人群及其子代生殖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林彩云 尹飞飞 +1 位作者 王惠子 杨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6期1261-1268,1275,共9页
我国育龄妇女总生育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研究表明,年龄和遗传等因素与生育率有显著相关性,此外,环境内分泌干扰也可损害生育力。随着新型环境污染物的大量使用,其对育龄夫妇生育能力影响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热点。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种常用塑... 我国育龄妇女总生育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研究表明,年龄和遗传等因素与生育率有显著相关性,此外,环境内分泌干扰也可损害生育力。随着新型环境污染物的大量使用,其对育龄夫妇生育能力影响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热点。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种常用塑料制品中的增塑剂,普遍存在于玩具、食品包装、建筑材料、电子与医疗部件、个人护理产品、办公学习用品等塑料包装产品中,是环境污染的主要物质。多项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不仅能造成环境及水源的污染,还因其生殖毒性、遗传毒性、免疫毒性、神经毒性、致畸、致癌等多种毒性作用,对人类健康尤其是对育龄人群及其子代生殖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当前邻苯二甲酸酯及新型替代品在生殖健康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尚存在争议,毒性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邻苯二甲酸酯对亲本世代、子代(包括胚胎)的生殖发育及遗传毒性等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推进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物有效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其对生殖健康风险的预测,从而为邻苯二甲酸酯对育龄阶段人群不良生殖结局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 育龄人群 生殖毒性 遗传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粒病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黎优优 王高玉 +5 位作者 黄艺 彭箬岩 唐川宁 吕刚 尹飞飞 杜江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3期1027-1031,共5页
沙粒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感染人类并导致不同程度的疾病病死率。沙粒病毒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宿主,人类致病性沙粒病毒包括引起人类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的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和导致人类出血性疾病的拉沙热病毒... 沙粒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感染人类并导致不同程度的疾病病死率。沙粒病毒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宿主,人类致病性沙粒病毒包括引起人类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的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和导致人类出血性疾病的拉沙热病毒和塔卡里伯病毒群。啮齿动物约占哺乳动物种类的43%,目前在啮齿目动物体内发现30余种高致病性的病毒,其中就包括沙粒病毒。啮齿类动物主要受到沙粒病毒科的哺乳动物沙粒病毒属的感染。本文对沙粒病毒的基因蛋白结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情况和预防控制等做一综述,为沙粒病毒的研究和预防机制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粒病毒 啮齿目动物 动物源性病原体 传染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人灵长类动物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天明 强钰 +1 位作者 任广旭 吕刚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390-393,400,共5页
隐孢子虫是一种新现的单细胞人兽共患病原体。通过侵犯人和动物的小肠上皮细胞,导致宿主产生以腹泻为主的多种临床症状,可通过水源性、食物源性以及宿主间相互传播,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研究显示,非人灵长类动物可感染多种隐孢子... 隐孢子虫是一种新现的单细胞人兽共患病原体。通过侵犯人和动物的小肠上皮细胞,导致宿主产生以腹泻为主的多种临床症状,可通过水源性、食物源性以及宿主间相互传播,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研究显示,非人灵长类动物可感染多种隐孢子虫基因型,且该物种与人类基因相似度高,故需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就隐孢子虫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的感染率、基因型、人兽共患风险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孢子虫 非人灵长类动物 基因型 人兽共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啮齿动物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进展
13
作者 赵威 周换换 +2 位作者 徐柳莲 马天明 吕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39-1143,共5页
毕氏肠微孢子虫是一种新现的人兽共患病原体,以前被认为是一种肠道原虫,最近被划分为真菌。该病原体主要侵染宿主小肠上皮细胞引起腹泻等临床症状,并且可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具有重要公共卫意义。研究表明,啮齿动物可感染或携带多种毕... 毕氏肠微孢子虫是一种新现的人兽共患病原体,以前被认为是一种肠道原虫,最近被划分为真菌。该病原体主要侵染宿主小肠上皮细胞引起腹泻等临床症状,并且可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具有重要公共卫意义。研究表明,啮齿动物可感染或携带多种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本文就近年来啮齿动物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率、基因型、人兽共患风险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氏肠微孢子虫 人兽共患 基因型 啮齿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