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2年肝胆管癌NCCN指南关于胆囊癌的解读与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黄小龙 贾长库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33-1935,共3页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的常见肿瘤之一,在我国消化道肿瘤中居第五位,好发于老年女性。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手术切除是胆囊癌的唯一有效的治疗,但胆囊癌治疗效果多不佳,只有少数患者手术后能存活至5年以上。而且,由于胆囊癌发病...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的常见肿瘤之一,在我国消化道肿瘤中居第五位,好发于老年女性。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手术切除是胆囊癌的唯一有效的治疗,但胆囊癌治疗效果多不佳,只有少数患者手术后能存活至5年以上。而且,由于胆囊癌发病相对少见,发现时情况复杂、多样,在,临床实践中,许多临床医生对于胆囊癌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认识,仍相当混乱。故而,实现胆囊癌诊治过程规范化、标准化,做到诊疗有章可循是临床上应重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癌 NCCN 肝胆管癌 消化道肿瘤 解读 指南 治疗效果 临床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53
2
作者 杨彦 林师佈 +2 位作者 韩霖 黄小龙 涂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6-530,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7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7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分别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PDC...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7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7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分别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PDC组)(n=20)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T管引流(TTD组)(n=56),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胆总管残余结石、胆瘘和胆道感染)发生率。术后随访2~12个月。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无1例中转开腹。PDC组和TTD组患者在手术时间[(106.2±15.8)min vs(147.5±23.2)min]、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2.9±8.1)h vs(49.4±6.5)h]、腹腔引流管拔管时间[(3.5±1.3)d vs(5.7±2.6)d]、术后住院时间[(6.3±1.5)d vs(11.4±2.0)d]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7、-3.61、-2.64、-26.34,P值分别为0.036、0.021、0.034、<0.001)。2组患者术中出血、术后胆瘘、胆道残余结石和胆道感染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从有限病例进行初步研究发现,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结石 腹腔镜检查 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肝切除治疗存在门静脉变异的肝癌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贾长库 翁杰 +3 位作者 韩霖 符誉 黄小龙 陈有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245-3245,共1页
患者女,42岁,上腹部隐痛4个月。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乙肝小三阳”,口服中药后腹痛减轻,当地医院复查B超示右肝实性低回声结节,转我科进一步治疗。
关键词 静脉变异 治疗 肝切除 肝癌 医院诊断 上腹部隐痛 乙肝小三阳 低回声结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 被引量:7
4
作者 贾长库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49-1451,共3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HNE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7月至2010年1月我中心的9例患者资料。结果:PHNET的临床表现是多样和非特异性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胀及右上腹疼痛,放射...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HNE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7月至2010年1月我中心的9例患者资料。结果:PHNET的临床表现是多样和非特异性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胀及右上腹疼痛,放射影像学没有特异性,很难和肝细胞肝癌相鉴别。诊断PHNET依靠于免疫组化方法以及排除肝外瘤灶。突触素(Syn)、嗜铬粒蛋白A(CgA)以及CD56是PHNET的免疫组化标志,它们的阳性表达在诊断PHNET上表现出非常重要的地位。完整的肿块切除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结论:化疗、经动脉化疗栓塞以及射频消融治疗,都可在术前和术后应用以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神经内分泌 诊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F187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5
作者 唐荣 郑林媚 +7 位作者 张震生 武金才 郑进方 陈良 丁驿超 陈平平 章家超 曾勇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0期1531-1536,共6页
目的:探讨RNF187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与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RNF187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HCC组织标本中RN... 目的:探讨RNF187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与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RNF187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HCC组织标本中RNF187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RNF187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且在有子灶或血管癌栓的HCC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子灶或血管癌栓患者的癌组织(P均<0.05)。RNF187高表达组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均<0.05);Cox分析显示RNF187高表达是肝癌术后生存(HR=1.313,95%CI=1.128~1.537,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NF187在肝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肿瘤复发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或将成为肝癌复发转移及预后预测的分子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RNF187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肝切除术和开腹肝切除术对肝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林师佈 杨彦 +3 位作者 涂伟 吴开玲 陈枫 林大宁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1期1646-1650,共5页
目的:评估腹腔镜辅助肝切除术(LH)和开腹肝切除术(OH)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科行肝切除术的患者,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后,将患者随机分为LH组(51例)和OH组(59例),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变... 目的:评估腹腔镜辅助肝切除术(LH)和开腹肝切除术(OH)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科行肝切除术的患者,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后,将患者随机分为LH组(51例)和OH组(59例),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LH组术后第1天、第2天和第3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均较OH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H组术后第1天、第2天和第3天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亦较OH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术后第7天血清ALT、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凝血酶原时间(PT)在LH组中升高显著低于O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这些指标在LH组恢复均快于OH组。结论:与OH相比,LH对患者术后肝功能影响较小,有利于病人术后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切除术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肝功能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脾异位结节1例报告 被引量:5
7
作者 陈家诚 陈小菁 +5 位作者 庄春雨 刘富金 罗是是 陈良 武金才 周开伦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31-1133,共3页
异位脾组织分为先天性脾组织植入和后天获得性脾组织植入,前者原因和机制不明,有学者[1]推测其可能为早期发育时脾髓质细胞经脾静脉流入肝小叶中进行种植性生长。后者多为脾脏受外力作用导致脾破裂后,脾组织种植于腹腔内或胸腔内导致,约... 异位脾组织分为先天性脾组织植入和后天获得性脾组织植入,前者原因和机制不明,有学者[1]推测其可能为早期发育时脾髓质细胞经脾静脉流入肝小叶中进行种植性生长。后者多为脾脏受外力作用导致脾破裂后,脾组织种植于腹腔内或胸腔内导致,约在26%~67%的创伤性脾破裂患者中发生,从发生脾破裂到诊断脾组织异位植入的间隔时间约为5个月~32年。异位脾组织结节常好发于小肠系膜、大网膜、后腹膜、肾、肾上腺、肠管、胰腺、膈肌、胸腔、肝内或者卵巢[2-5]。先天性肝内异位脾脏组织结节较罕见,诊断上极易造成误诊,严重干扰治疗方案的制订。通过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的报道,期望对今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组织植入 肝切除术 活组织检查 针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喹通过影响胰腺癌细胞自噬和线粒体功能对吉西他滨耐药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陆路 黎东明 +4 位作者 王学国 宋丹 王太成 赵红岩 吴晓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26-933,共8页
目的:探讨氯喹(CQ)对吉西他滨(GEM)耐药胰腺癌(PC)细胞的影响,阐明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低浓度依次递增法建立GEM耐药PC PANC1细胞株(PANC1/GEM),分为GEM耐药(PANC1/GEM)组、 CQ组和GEM耐药组+CQ (PANC1/GEM+CQ)组,并以PANC1细胞... 目的:探讨氯喹(CQ)对吉西他滨(GEM)耐药胰腺癌(PC)细胞的影响,阐明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低浓度依次递增法建立GEM耐药PC PANC1细胞株(PANC1/GEM),分为GEM耐药(PANC1/GEM)组、 CQ组和GEM耐药组+CQ (PANC1/GEM+CQ)组,并以PANC1细胞为对照组。CCK-8法验证PANC1/GEM细胞株是否成功建立;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中自噬小体数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自噬标志蛋白胞浆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Ⅰ)、膜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LC3-Ⅱ)和P62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应用JC-1法、DCFHDA法和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ROS)水平和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2 (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和裂解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建立PANC1/GEM细胞株,与PANC1细胞比较,GEM对PANC1/GEM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PANC1/GEM组、CQ组和PANC1/GEM+CQ组细胞中自噬小体数量明显增加且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升高(P<0.05),PANC1/GEM组和PANC1/GEM+CQ组细胞中P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CQ组细胞中P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PANC1/GEM组比较,PANC1/GEM+CQ组细胞中LC3-Ⅱ/LC3-Ⅰ比值明显降低(P<0.05),P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PANC1/GEM组和PANC1/GEM+CQ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ROS水平和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CQ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ROS水平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与PANC1/GEM组比较,PANC1/GEM+CQ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ROS水平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PANC1/GEM组和PANC1/GEM+CQ组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 CQ组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PANC1/GEM组比较,PANC1/GEM+CQ组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CQ能够明显促进耐药PC细胞对GEM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C细胞自噬,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促进细胞中ROS的产生,从而上调GEM所诱导的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喹 胰腺肿瘤 吉西他滨 耐药细胞 细胞自噬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CD83促进耐受性DCs和T_(reg)细胞增殖和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
9
作者 宋奇锋 高良辉 +1 位作者 李望 张译中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00-1305,1312,共7页
目的 探索可溶性CD83(sCD83)发挥免疫抑制活性的分子机制。方法 分离6~8周龄C57B/6小鼠骨髓祖细胞培养骨髓衍生树突细胞(DCs)和脾脏内CD4^(+)T细胞。分别向细胞培养物中加入10μl PBS处理(Control组)或10μl 10μg/ml的可溶性CD83处理(s... 目的 探索可溶性CD83(sCD83)发挥免疫抑制活性的分子机制。方法 分离6~8周龄C57B/6小鼠骨髓祖细胞培养骨髓衍生树突细胞(DCs)和脾脏内CD4^(+)T细胞。分别向细胞培养物中加入10μl PBS处理(Control组)或10μl 10μg/ml的可溶性CD83处理(sCD83组)。流式细胞术测定DCs中的非成熟DCs(imDCs)和CD4^(+)T细胞中的CD4^(+)CD25^(+)FOXP3^(+)T细胞,即调节性T(T_(reg))细胞的细胞计数所占百分比。Western blot测定imDCs胞内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表达水平及T_(reg)细胞内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激酶B(Akt)、细胞核和细胞质核因子-κB亚基RelB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的表达水平。ELISA测定DCs培养上清液中犬尿酸的水平以及imDCs和CD4^(+)T细胞共培养系统中白细胞介素(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IL-12的水平。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sCD83组表达表面标志物CD40、CD83、CD86、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的DCs细胞计数所占百分比降低(P<0.05);DCs培养上清液中犬尿酸的水平上升(P<0.05)。与Control组相比,sCD83组Treg细胞计数所占百分比升高(P<0.05);胞内PTEN和细胞质RelB的表达增强(P<0.05),而p-Akt、细胞核RelB和PD-1的表达降低(P<0.05);Akt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imDCs与CD4^(+)T细胞共培养物上清液中,与Control组相比,sCD83组IL-10和TGF-β的水平升高(P<0.05),IL-12的水平降低(P<0.05)。结论 sCD83能够抑制CD4^(+)T细胞核内RelB的水平调节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影响DCs和T_(reg)细胞的细胞间通讯,促进耐受性imDCs和T_(reg)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抑制剂 可溶性CD83 耐受性DCs 调节性T细胞 核因子-κB亚基RelB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