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诊科尿HCG与血常规二联在异位妊娠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泽俊 王凤河 姜洪彬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278-278,280,共2页
目的:探讨急诊科尿HCG与血常规二联在筛查异位妊娠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我院急诊宫外孕病历60例,分析尿HCG阳性诊断率及血Hb降低对异位妊娠破裂出血的诊断率。结果:尿HCG阳性59例,血常规示贫血者24例,以尿HCG为-线筛查,阳性率... 目的:探讨急诊科尿HCG与血常规二联在筛查异位妊娠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我院急诊宫外孕病历60例,分析尿HCG阳性诊断率及血Hb降低对异位妊娠破裂出血的诊断率。结果:尿HCG阳性59例,血常规示贫血者24例,以尿HCG为-线筛查,阳性率为98.3%(59/60)。出血量>400 mL组合并贫血及休克者的百分比增高。结论:尿HCG检测简单方便,准确,能迅速筛查宫外孕。血常规有助于进一步鉴别及判断内出血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异位 妊娠试验/尿 血细胞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科护患纠纷的多发原因及防范 被引量:6
2
作者 符燕妹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62-163,共2页
关键词 护士病人关系 急诊室 医院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32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邓明尧 吴国平 +1 位作者 罗桂娇 王光余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8期997-998,1003,共3页
目的:评价急性ST抬高患者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心肌微循环灌注与临床疗效关系。方法:32例患者共置入34枚支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30d内症状、心功能,比较手术前、后心电图变化。结果:本组患者32例,支架置入成功率100%。32... 目的:评价急性ST抬高患者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心肌微循环灌注与临床疗效关系。方法:32例患者共置入34枚支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30d内症状、心功能,比较手术前、后心电图变化。结果:本组患者32例,支架置入成功率100%。32例患者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4例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1例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术后心电图较术前有所改善,住院期间及术后30d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结论: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直PCI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变化 被引量:9
4
作者 刘笑然 黄鑫炎 +3 位作者 谭卫平 林耿鹏 刘扬丽 谢灿茂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313-316,共4页
目的:观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变化。方法:按入选标准收集25例中、重度COPD患者外周血,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CD34+正分选试剂盒进行磁珠纯化,用流式细胞分析仪分析其纯度,同时对入... 目的:观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变化。方法:按入选标准收集25例中、重度COPD患者外周血,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CD34+正分选试剂盒进行磁珠纯化,用流式细胞分析仪分析其纯度,同时对入选患者行常规心电图、肺功能、心动超声及血气检查。同期16例性别、年龄无差异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入选标准:年龄<70岁;肺功能正常;没有临床症状;无吸烟史。结果:经过分离纯化可得到93%表达CD34+细胞。COPD患者组与对照组外周血中的CD34+细胞数分别是(19.99±11.11)×104、(32.75±18.25)×104,患者组CD34+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CD34+细胞数与患者病程呈负相关(r=-0.689,P<0.05)。结论 :COPD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降低,与患者病程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心血管疾病 内皮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吴国平 黄晓辉 姚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8期858-860,共3页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射血分数(EF)的影响。方法:9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丹...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射血分数(EF)的影响。方法:9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另选择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于治疗前及治疗10d后测定并比较血清hs-CRP水平,行彩超检查记录射血分数,评价心功能,对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缓解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9.2%)(P<0.01);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0.01);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EF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有效地缓解ACS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并能降低血清hs-CR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急性冠脉综合征 超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庭学 吴国平 王光余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0期1296-1297,1300,共3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对照组61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对照组61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清TNF-αI、L-6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颈动脉管腔直径、平均斑块面积和血清TNF-αI、L-6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平均斑块面积以及血清TNF-α含量均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可显著调节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性细胞因子,通过抑制炎症损伤,发挥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肠溶阿司匹林 颈动脉粥样硬化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PD患者early-EPCsβ_2-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及其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刘笑然 黄鑫炎 +3 位作者 林耿鹏 谭卫平 刘扬丽 谢灿茂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96-1203,共8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中的早期内皮祖细胞(early-EPCs)是否表达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及其对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晨起从COPD患者与对照组抽取20 mL静脉血,用Ficoll密度梯度+磁珠分离法提取CD34^+细胞。通过Wes...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中的早期内皮祖细胞(early-EPCs)是否表达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及其对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晨起从COPD患者与对照组抽取20 mL静脉血,用Ficoll密度梯度+磁珠分离法提取CD34^+细胞。通过Western blotting、RT-PCR及流式细胞术测定early-EPCs的β_2AR表达。体外培养early-EPCs,应用β_2AR的激动剂、抑制剂及下调β_2AR的表达量,通过Transwell法测定early-EPCs的迁移能力。结果:来自COPD患者的early-EPCs可见β_2AR mRNA及蛋白的表达强于对照组细胞(P<0.01)。两组细胞均表达β2AR,但COPD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的β2AR阳性细胞分别是82.9%和55.7%。外源性β2AR抑制剂、β2AR抗体及下调β_2AR的表达均可改善COPD患者early-EPCs的迁移能力。结论:β_2AR在COPD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中的early-EPCs均有表达。降低β_2AR的表达可影响COPD患者early-EPCs的迁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内皮祖细胞 β2-肾上腺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护理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冯冰霞 陈丽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461-2463,共3页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并于第1、3、7天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并于第1、3、7天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第1天的SAS评分分别为56.1±1.37,55.7±1.21,明显高于中国正常成人模值33.80±5.90,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3天和第7天时干预组SAS评分降为43.2±1.28、34.8±1.04,与对照组的48.6±1.06、42.7±1.5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天时两组患者SCL-90各项因子与中国常人模值比较,除敌对和偏执两项外所有因子均超出常模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3天和第7天,干预组SCL-90评分与的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除敌对与偏执两项外,P<0.01,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发生心绞痛、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够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理护理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洛酮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45例临床探讨 被引量:3
9
作者 梁居雄 王军 +1 位作者 周邦奋 郭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钠洛酮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新进展。方法:随机设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对45例与35例进行观察,除常规治疗外,治疗组加用钠洛酮早期治疗,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有效率72.22%。两组比较,... 目的:探讨钠洛酮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新进展。方法:随机设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对45例与35例进行观察,除常规治疗外,治疗组加用钠洛酮早期治疗,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有效率72.22%。两组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钠洛酮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纳络酮 临床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肺复苏成功后的监护 被引量:3
10
作者 冯冰霞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33-235,共3页
关键词 心肺复苏 监护 心脏骤停 人工心脏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PD患者外周血中EPCs增殖、迁移、黏附及血管形成功能研究
11
作者 刘笑然 刘杨丽 +3 位作者 林耿鹏 黄鑫炎 谭卫平 谢灿茂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1463-1468,共6页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黏附及小管形成等功能。方法:体外培养分离COPD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中EPCs,采用MTT测定细胞不同时间段的OD值,观察EPCs增殖情况。应用Transwell测定细胞对基质细...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黏附及小管形成等功能。方法:体外培养分离COPD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中EPCs,采用MTT测定细胞不同时间段的OD值,观察EPCs增殖情况。应用Transwell测定细胞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迁移能力。通过对细胞HUVEC的黏附及late-EPCs小管形成实验判断COPD患者外周血中EPCs对血管内皮的修复能力,并用NOS/SCID下肢股动脉内皮损伤模型观察患者EPCs修复功能。结果:COPD患者的EPCs和对照组单个集落细胞数量分别是22.0±7.0、62.0±12.9(100倍,10个随机视野),两者存在明显差异(P<0.001)。细胞迁移实验中发现,COPD患者组early-EPCs对SDF-1迁移细胞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迁移的细胞数量分别是0.425×104、0.775×104(P=0.039),通过流式分析发现COPD患者组early-EPCs表达C-X-C家族趋化因子受体4(CXCR4)数量较对照组少,两者分别是(55.1±9.9)%、(91.5±6.7)%。Late-EPCs对HUVECs形成小管黏附实验中,两者有明显差异(P<0.001),分别是26.4±8.1、35.2±7.3/×10(10随机视野)。小管成形实验中,COPD患者的late-EPCs不能形成完整的小管;动物在体实验中发现,COPD患者组late-EPCs在受损血管处黏附较对照组少。结论:COPD患者外周血中EPCs增殖、迁移、黏附等功能降低,血管形成功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心血管疾病 内皮祖细胞 C-X-C家族趋化因子受体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络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疗效观察
12
作者 陈泽俊 王凤河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60-361,共2页
目的:观察纳络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疗效。方法:将2006年我院急诊科急性乙醇中毒病例,按入院先后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10%葡萄糖1000mL+维生素C2.0g、维生素B60.1g静脉滴注,呋塞米20mg静脉注射(血压低者不... 目的:观察纳络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疗效。方法:将2006年我院急诊科急性乙醇中毒病例,按入院先后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10%葡萄糖1000mL+维生素C2.0g、维生素B60.1g静脉滴注,呋塞米20mg静脉注射(血压低者不用);治疗组用盐酸纳洛酮0.4~0.8mg+10%葡萄糖40mL静脉注射治疗,根据病情酌情维持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洛酮 酒精中毒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比较 被引量:16
13
作者 邓明尧 吴国平 +1 位作者 冯旭霞 罗江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35-1636,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高剂量组45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低剂量组4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托伐...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高剂量组45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低剂量组4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VEGF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高剂量组临床疗效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表达均有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上调更为明显,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UAP安全有效,并可明显提高血清VEGF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不稳定性心绞痛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与TIMI危险评分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4
作者 邓明尧 吴国平 +1 位作者 冯旭霞 罗江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77-1278,共2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cetoris,UAP)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与TIMI危险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97例UA患者与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GDF-15的表达水平。采用TIMI危险评分方法将UA患...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cetoris,UAP)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与TIMI危险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97例UA患者与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GDF-15的表达水平。采用TIMI危险评分方法将UA患者分为3组,比较各组间GDF-15表达水平差异。分析GDF-15与TIMI危险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UA患者血清GDF-15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TIMI危险评分分组之间血清GDF-15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GDF-15表达水平与TIMI危险评分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血清GDF-15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UA患者危险分层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生长分化因子15 TIMI危险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庭学 吴国平 王光余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2期1600-160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8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Ⅰ组43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Ⅱ组4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托...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8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Ⅰ组43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Ⅱ组4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VEGF和NO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Ⅰ组总有效率(93.0%)明显高于治疗Ⅱ组(80.0%)(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和NO表达均有增强,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Ⅰ组提高更为明显,与治疗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20 mg/d可明显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VEGF和NO水平,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脑卒中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索美拉唑三联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生长素和生长抑素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和章 吴国平 王光余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713-715,共3页
目的:通过测定十二指肠溃疡(DU)埃索美拉唑三联治疗前、后血清/血浆中胃生长素(Ghrelin)和生长抑素(SST)的含量,探讨Ghrelin和SST在十二指肠溃疡循环血中表达情况以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方法及放射免疫方法分别检测64例DU患者,血清/... 目的:通过测定十二指肠溃疡(DU)埃索美拉唑三联治疗前、后血清/血浆中胃生长素(Ghrelin)和生长抑素(SST)的含量,探讨Ghrelin和SST在十二指肠溃疡循环血中表达情况以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方法及放射免疫方法分别检测64例DU患者,血清/血浆中Ghrelin和SST的水平。结果:血清中Ghrelin的水平治疗前显著高于治疗后(P<0.01)。血浆中SST水平治疗前高于治疗后(P<0.01)。Ghre-lin与SST之间的相关系数,DU:r=0.457(P<0.05)。结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血清/血浆中Ghrelin及SST的水平是显著增高的,治疗后均降低,说明Ghrelin及SST与十二指肠溃疡的确存在一定的关系。Ghrelin及SST在消化性溃疡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索美拉唑 十二指肠溃疡 胃生长素 生长抑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评价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疗效 被引量:6
17
作者 邓明尧 吴国平 罗桂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7期859-861,共3页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评价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通过口服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性高血压82例,记录用药前、后24h平均压、白昼平均压、收缩压负荷值以及杓型曲线的变化,经统计...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评价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通过口服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性高血压82例,记录用药前、后24h平均压、白昼平均压、收缩压负荷值以及杓型曲线的变化,经统计学处理前、后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后24h平均压、白昼平均压、收缩压负荷值以及杓型曲线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性高血压是有效、安全的,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血压监测 厄贝沙坦 苯磺酸氨氯地平 老年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克次体病67例误诊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云武海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2期108-108,共1页
关键词 立克次氏体病 误诊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