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脓肿致脓毒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基于PNI、SII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泽标 李秋呈 +1 位作者 吴秋萍 邢柏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30-938,共9页
目的:探讨肝脓肿致脓毒症的危险因素,并基于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 index,PNI)、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SII)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于海南医学院第... 目的:探讨肝脓肿致脓毒症的危险因素,并基于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 index,PNI)、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SII)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要诊断为细菌性肝脓肿的21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n=71例)和非脓毒症组(n=144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计算患者的PNI值及SII值,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预测肝脓肿患者并发脓毒症的最佳界值,转化为二分类变量;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肝脓肿患者并发脓毒症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进一步绘制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预测模型效能和临床实用性。结果:215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中,未行肝脓肿穿刺70例(70/215)、行穿刺培养但病原学阴性8例(8/215)、行穿刺培养且病原学阳性137例(137/215);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14例(114/137),为本研究中肝脓肿患者最常见的菌株;经ROC曲线分析,PNI诊断肝脓肿患者并发脓毒症的AUC为0.760(95%CI:0.697~0.816),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03、0.681(P<0.05);SII的AUC为0.756,(95%CI:0.693~0.81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32、0.722(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肝脓肿患者并发脓毒症的6个独立预测因子(P<0.05),包括性别、PNI、SII、治疗方法、糖尿病,以上述5个预测因子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肝脓肿患者并发脓毒症风险,列线图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AUC分别为0.886(95%CI:0.837~0.934),相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为0.845、0.806。结论:肝脓肿中以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常见,性别为男性,患有糖尿病、PCT值>10 ng/mL、SII升高是肝脓肿患者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而抗感染联合脓肿穿刺引流、PNI值升高为患者的保护因素。基于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肝脓肿患者并发脓毒症具有较好的准确性、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脓肿 脓毒症 预后营养指数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列线图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5例发热患者院外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俞亚转 周宝桐 +1 位作者 刘正印 李太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5-701,共7页
目的探讨因发热住院患者就诊北京协和医院前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收集2021年4月13日—2022年8月1日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在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地区,患者体温峰值、病程... 目的探讨因发热住院患者就诊北京协和医院前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收集2021年4月13日—2022年8月1日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在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地区,患者体温峰值、病程、最终诊断、在北京协和医院之前的诊治情况如医疗机构信息、实验室检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结果共纳入405例患者,男∶女=1.18(219/186),平均年龄50岁。患者来自全国各地,主要是北京市(131例,32.3%)、河北省(103例,25.4%)。大部分患者为中高热及以上(348例,85.9%)。近半数(198例,48.9%)曾就诊于三甲医院。外院经过病原学和影像学初步诊断为各种器官组织感染的有263例(64.9%),最常见的是呼吸系统感染,其次是消化系统感染。全部患者均接受了抗菌药物治疗,最常予2种抗菌药物(33.3%),极少数给予8~9种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共有502人次,女227人次(45.2%),男275人次(54.8%)。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治中,243例(60.0%)患者最终诊断为感染性疾病所致发热,细菌感染110例(27.2%),另162例(40.0%)患者属于非感染性发热。外院诊断的发热原因与北京协和医院最终诊断相符合的仅87例(21.5%)。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应用抗菌药物的疗程和种类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频率最高的前三种抗菌药物是:头孢菌素类(246次,22.8%)、喹诺酮类(239次,22.1%)、青霉素类(113次,10.5%)。外院就诊过程中,有5例(1.2%)患者未查血常规,107例(26.4%)未查降钙素原,62例(15.3%)未查C反应蛋白,255例(63.0%)未行血培养,只有114例(28.1%)患者进行全部检查。结论发热患者无论病因诊断是否感染性疾病,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也比较常见。临床医师给发热患者予抗感染治疗前应充分评估,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常用指标决定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同时用药前完善血培养等病原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抗菌药物应用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血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