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小切口肾移植手术6例报道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德胜 王毅 +6 位作者 徐剑 张善斌 蒋鸿涛 刘厚琴 徐亮 甘惠玲 曾凡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5期1191-1193,1200,共4页
目的:报道6例超小切口肾移植(super-minimal incision kidney transplantation,SMIKT)病例,进一步探索其在肾移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6例SMIKT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1个月瘢痕评分及肾功能情况。结... 目的:报道6例超小切口肾移植(super-minimal incision kidney transplantation,SMIKT)病例,进一步探索其在肾移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6例SMIKT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1个月瘢痕评分及肾功能情况。结果:6例受体肾移植平均手术时间为(95±33)min,切口大小平均为(6.1±1.1)cm,术后3 d平均疼痛评分分别为2.7±0.7、2.2±0.3、2.3±0.5。术后使用镇痛泵镇痛,第2天均停用,术后1个月手术疤痕评分6.85±0.58,血肌酐(98±16)μmol/L。结论:本研究SMIKT切口长度短,对病人损害小,对于体重指数<25 kg/m2的受体可尝试应用此种术式。目前样本量较少,且随访时间短,需更多的样本来充实数据,进一步证明其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小切口 肾移植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侵袭性曲霉菌病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潘胜辉 孙江波 徐剑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5期1194-1200,共7页
侵袭性曲霉菌病是一种机会性真菌感染疾病,肝移植术后侵袭性曲霉菌病的危险因素在不断地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侵袭性曲霉菌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最多发生于肺部。侵袭性曲霉菌病的诊断方法在不断地更新,包括血清学检查、聚合酶链... 侵袭性曲霉菌病是一种机会性真菌感染疾病,肝移植术后侵袭性曲霉菌病的危险因素在不断地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侵袭性曲霉菌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最多发生于肺部。侵袭性曲霉菌病的诊断方法在不断地更新,包括血清学检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新一代测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侧流试验以及一些正在研究的新的标志物,使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诊断更加明确。伏立康唑是治疗及预防侵袭性曲霉菌病的首选药物,随着越来越多耐药菌株的出现,免疫治疗可能会成为辅助治疗或单独治疗侵袭性曲霉菌的方案。本文通过总结肝移植术后侵袭性曲霉菌病的诊疗进展,希望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侵袭性曲霉菌病 半乳甘露聚糖检测 新一代测序 伏立康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大右半肝与全肝移植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Meta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江波 潘胜辉 +1 位作者 陈维佳 徐剑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928-941,共14页
目的:比较扩大右半肝移植(extended right liver transplantation,ERLT)与全肝移植(whole liver transplantation, WLT)在术后生存率和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04月15日收录的关于对比ERLT与WLT治疗终末... 目的:比较扩大右半肝移植(extended right liver transplantation,ERLT)与全肝移植(whole liver transplantation, WLT)在术后生存率和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04月15日收录的关于对比ERLT与WLT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研究,对合格文献进行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率数据提取,获得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研究按照制定的检索方式检索出文献共计1 349篇,最终共获得20项符合纳入标准且质量评价合格的文献,涉及1 304例ERLT和9 070例WLT患者。与WLT相比,ERLT术后胆道并发症[OR=1.77,95%CI=(1.39, 2.25),P<0.000 01]、胆漏[OR=2.16,95%CI=(1.64, 2.84),P<0.000 1]、血管总并发症[OR=2.00,95%CI=(1.48, 2.70),P<0.000 1]、肝动脉血栓[OR=2.06,95%CI=(1.50, 2.83),P<0.000 01]、再次肝移植[OR=1.93,95%CI=(1.53,2.45),P<0.000 01]方面发生率更高,而在胆道狭窄[OR=0.74,95%CI=(0.48, 1.15),P=0.18]门静脉血栓[OR=1.72,95%CI=(0.84, 3.49),P=0.14]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OR=1.27,95%CI=(0.80, 2.02),P=0.32]方面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在生存率方面,ERLT的1年移植肝存活率[OR=0.64,95%CI=(0.54,0.76),P<0.000 01]及患者生存率[OR=0.75,95%CI=(0.62, 0.91),P=0.003]与WLT相比更高,而在5年移植肝存活率[OR=0.97,95%CI=(0.76, 1.23),P=0.78]和5年患者生存率[OR=0.94,95%CI=(0.78, 1.14),P=0.54]无显著差异。上述指标经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检验,未发现单篇较大的异质性和发表偏倚。结论:ERLT能够安全有效的治疗成人终末期肝病,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与WLT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大右半肝移植 肝动脉血栓 原发性无功能 胆道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灌注在劈离式肝移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孙江波 潘胜辉 +1 位作者 陈维佳 徐剑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8期1435-1440,共6页
劈离式肝移植(split liver transplantation,SLT)是目前扩增移植肝源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劈离后的两个半肝属于边缘供肝,采用常用的静态低温保存(static cold storage,SCS)会使得冷缺血时间(cold ischemia time,CIT)增加,从而增加了相关... 劈离式肝移植(split liver transplantation,SLT)是目前扩增移植肝源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劈离后的两个半肝属于边缘供肝,采用常用的静态低温保存(static cold storage,SCS)会使得冷缺血时间(cold ischemia time,CIT)增加,从而增加了相关术后并发症,这限制了SLT的进一步发展。机械灌注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边缘供肝在保存过程中的损伤,减少缺血再灌注的发生,能够与SLT形成优势互补。目前机械灌注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老年供肝、脂肪肝等其他类型的边缘供体肝移植中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近些年研究发现,机械灌注在SLT应用有更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因此本文将综述机械灌注在SLT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和相关机制,以减少SLT在保存过程中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劈离式肝移植 机械灌注 冷缺血时间 缺血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血型抗体IgG、IgM对基因修饰猪外周血PBMC和RBC杀伤作用初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良杰 冯豪 +6 位作者 杜嘉祥 李涛 夏强兵 蒋鸿涛 潘登科 陈刚 王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目的:探讨人血型抗体IgG、IgM对基因修饰猪外周血PBMC和RBC的结合和杀伤差异,为猪-人异种肾移植临床应用的供体猪血型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抽取20例健康正常人、20例终末肾病患者和20例脑死亡器官捐献者血清,并根据ABO血型分成4组(A... 目的:探讨人血型抗体IgG、IgM对基因修饰猪外周血PBMC和RBC的结合和杀伤差异,为猪-人异种肾移植临床应用的供体猪血型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抽取20例健康正常人、20例终末肾病患者和20例脑死亡器官捐献者血清,并根据ABO血型分成4组(A血型:n=20;B血型:n=17;AB血型:n=7;O血型:n=16)。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组人血清分别与O血型野生型(WT)、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敲除(GTKO)、胞苷酸N-乙酰神经氨酸羟化酶基因敲除(GTKO/β4GalNT2KO)、β1、4-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2基因敲除(GTKO/CMAHKO)和3种基因敲除(TKO/hCD55)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红细胞(RBC)的抗体结合或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试验(CDC)。结果:A血型、B血型、AB血型和O血型人血清抗体IgM和IgG分别对WT猪PBMC,GTKO猪PBMC,GTKO/β4GalNT2KO猪PBMC,GTKO/CMAHKO猪PBMC,TKO/hCD55猪PBMC的结合和杀伤无明显差异。A血型、B血型、AB血型和O血型人血清抗体分别对WT猪RBC,GTKO猪RBC,GTKO/β4GalNT2KO猪RBC,GTKO/CMAHKO猪RBC,TKO/hCD55猪RBC的结合无明显差异。结论:O型血的TKO猪可能是目前最佳基因型供猪,且受者可能不需要考虑血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血型 基因修饰猪 异种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木抗肝癌活性的网络药理学及初步细胞筛选研究
6
作者 陈维佳 周明艳 +2 位作者 胡继成 祝哲 徐剑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881-889,898,共10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胆木抗肝癌的作用机制,并通过细胞筛选初步验证胆木抗肝癌活性。方法:利用网络药理学筛选胆木与肝癌的共同靶点,构建蛋白互作网络以及进行富集分析及作用机制预测,并将胆木的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胆木抗肝癌的作用机制,并通过细胞筛选初步验证胆木抗肝癌活性。方法:利用网络药理学筛选胆木与肝癌的共同靶点,构建蛋白互作网络以及进行富集分析及作用机制预测,并将胆木的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利用CCK8、细胞凋亡及PCR等体外细胞实验进行初步验证。结果:经筛选获得胆木活性成分14种,相关的靶点587个,与肝癌靶点映射后共同靶点有288个,主要有TP53、SRC、STAT3等核心靶点。其中异长春花苷内酰胺、短小蛇根草苷、喜果苷等化合物可能是胆木抗肝癌的潜在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介导癌症通路、PI3K/Akt和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抵抗等信号通路,参与蛋白质磷酸化、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等过程,发挥抗肝癌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胆木活性成分与肝癌核心靶点产生稳定的结合;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胆木中主要成分异长春花苷内酰胺对肝癌细胞具有细胞毒性,抑制肝癌细胞增殖(P<0.001),内在机制是下调肝癌HepG2细胞SRC、STAT3、MAPK3的基因表达(P<0.05),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P<0.001)。结论: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胆木活性成分抗肝癌的潜在机制及初步药效作用,为胆木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木 肝癌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体外细胞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