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生志愿者安宁疗护实践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何昭好 高星 +2 位作者 李斌 邢树平 周文杰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医学生志愿者参与癌症晚期患者安宁疗护志愿服务实践的感受和体验,为医学生志愿者安宁疗护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参与安宁疗护志愿服务的10名医学生志愿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法分析访谈资料... 目的探讨医学生志愿者参与癌症晚期患者安宁疗护志愿服务实践的感受和体验,为医学生志愿者安宁疗护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参与安宁疗护志愿服务的10名医学生志愿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法分析访谈资料。结果提炼出4个主题,即认同安宁疗护理念、积极体验、消极体验、安宁疗护相关技能欠缺。结论充分运用医学生志愿者认同安宁疗护理念及积极体验激发其志愿服务的热情,针对其消极体验和相关技能欠缺,安宁疗护机构应完善志愿者管理,加强死亡教育、沟通交流技巧和灵性照顾能力培训,提升医学生志愿者的安宁疗护胜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终患者 癌症 医学生 志愿者 安宁疗护 情感支持 死亡教育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三维导航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腰骶部矢状位平衡参数变化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马承榕 陈焕雄 +4 位作者 李国军 何小元 王良盛 黄涛 孟志斌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4期315-320,共6页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导航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传统开放TLIF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腰骶部矢状位参数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导航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传统开放TLIF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腰骶部矢状位参数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行单节段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1例。其中导航辅助MIS-TLIF组患者31例,传统开放TLIF组患者30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矢状位影像学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节段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S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融合节段的椎间隙前高(anterior disc height,ADH)和椎间隙后高(posterior disc height,PDH),计算椎间隙平均高度(disc height,DH),骨盆-腰椎匹配值(pelvic incidence to lumbar lordosis mismatch,PI-LL)。结果:导航辅助MIS-T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传统开放TLIF组(P<0.05)。导航辅助MIS-TLIF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LL、SL、PI-LL、DH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而PI、PT、SS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开放TLIF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LL、PI-LL、DH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而PI、PT、SS、S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的改变值与SL的改变值(r=0.433,P<0.05)有显著相关性;SL的改变值与ADH的改变值(r=0.621,P<0.05),PDH的改变值(r=0.527,P<0.05)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实时导航辅助MIS-TLIF与开放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在短期内均可恢复DH,改善LL及PI-LL,使术后腰骶部矢状面序列的排列更为协调,但只有导航辅助MIS-TLIF能显著提高SL。与开放TLIF相比,实时导航辅助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脊柱融合术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坏死在骨科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苏天 温鹏 +1 位作者 黎祥涛 崔红旺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11期91-94,共4页
程序性坏死是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凋亡和坏死,程序性坏死是一种由死亡受体介导的Caspases非依赖性细胞死亡模式,具有坏死样形态特点,又受到死亡信号的调控。当细胞凋亡被抑制时,死亡受体与配体结合,在细胞内通过受体相... 程序性坏死是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凋亡和坏死,程序性坏死是一种由死亡受体介导的Caspases非依赖性细胞死亡模式,具有坏死样形态特点,又受到死亡信号的调控。当细胞凋亡被抑制时,死亡受体与配体结合,在细胞内通过受体相关蛋白激酶(RIPK)1/RIPK3/混合谱系激酶配体(MLKL)信号触发程序性坏死,导致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机体的许多生理调节过程,而且还参与了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影响患者预后。近年来研究发现,程序性坏死在骨质疏松、椎间盘退行性变、脊髓损伤、骨关节炎等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程序性坏死在骨科相关疾病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可为今后骨科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坏死 骨质疏松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髓损伤 骨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