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4例年轻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明华 罗志飞 +4 位作者 陈明净 吴文婷 郑艺菲 袁振亚 翁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7-340,共4页
目的探讨一组年龄≤40岁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nasal type,ENKT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和海口市人民医院病理科2004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 目的探讨一组年龄≤40岁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nasal type,ENKT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和海口市人民医院病理科2004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年龄≤40岁ENKTL病例共24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CD20、CD3、CD5、CD56、TIA-1、Granzyme B和Ki-67在ENKTL中的表达,应用EBER原位杂交检测EBV表达,同时收集临床数据,分析该组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本组年龄≤40岁的ENKTL病例中,患者年龄15~40岁,中位年龄29岁,男女比为2∶1。免疫表型:CD20、CD5(-),CD3、CD56、TIA-1和Granzyme B(+),Ki-67增殖指数30%~95%,EBER原位杂交肿瘤细胞均阳性;肿瘤原发部位主要位于上呼吸道,尤其多见于鼻腔及鼻咽部;中位生存期21个月,预后与病变部位(鼻或鼻外)、是否同时伴有其他疾病及是否接受治疗相关。结论本组≤40岁ENKTL病例具有与其他年龄组相似的临床病理特征,伴有较高的HBV感染率,中位生存时间21个月,预后与病变部位(鼻或鼻外)、是否同时伴有其他疾病及是否接受治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 HBV感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29c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
2
作者 张永芳 李京城 +3 位作者 解娜 陈艳 陈俊明 黄幼生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3期968-974,共7页
目的:探讨miR-29c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预测miR-29c靶基因生物学功能。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胃癌微小RNA表达及临床数据,分析miR-29c在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收集胃癌及正常组织石蜡标本... 目的:探讨miR-29c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预测miR-29c靶基因生物学功能。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胃癌微小RNA表达及临床数据,分析miR-29c在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收集胃癌及正常组织石蜡标本,制作成组织芯片,使用miRNAscope技术检测miR-29c在胃癌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卡方检验分析miR-29c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TargetScan、Pictar、miRTarbase和Starbase数据库预测miR-29c的靶基因,并对潜在靶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结果:TCGA数据分析显示,与正常组织相比(n=41),miR-29c在胃癌组织(n=434)中表达显著下调(P<0.001)。miRNAscope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织相比,miR-29c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P<0.001),其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型显著相关(P<0.05)。数据库预测得到18个潜在靶基因,主要富集在DNA甲基化转移酶活性等生物学功能,以及癌症相关miRNAs等信号通路。结论:miR-29c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与胃癌患者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型相关,有望成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潜在标记物及分子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microRNA-29c miRNAscope TCG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GLI1基因改变的间叶性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解娜 黄幼生 +1 位作者 吴文婷 翁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2-827,共6页
GLI1基因改变的间叶性肿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间叶性肿瘤,好发于头颈部,为世界卫生组织头颈部肿瘤分类(第5版)中新增的肿瘤类型。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左舌部的GLI1基因改变的间叶性肿瘤,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复习。
关键词 舌肿瘤 GLI1 间叶性肿瘤 病理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部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2例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李影 黄幼生 解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5-217,共3页
报告2例耳部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2例患者均为先天性,皮损发生于耳部。例1.患者男,20岁。左耳前反复出现溢脓,伴瘙痒和疼痛近20年。皮肤科检查:左侧耳轮脚前方一瘘口,皮肤表面可见一约1cm破溃口,表面红肿。例2.患者女,31岁。出生后即... 报告2例耳部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2例患者均为先天性,皮损发生于耳部。例1.患者男,20岁。左耳前反复出现溢脓,伴瘙痒和疼痛近20年。皮肤科检查:左侧耳轮脚前方一瘘口,皮肤表面可见一约1cm破溃口,表面红肿。例2.患者女,31岁。出生后即发现右耳郭后方肿物。皮肤科检查:右耳郭后方一隆起的2.0cm×1.2cm类圆形肿物,表面皮肤完整,质中,界清。2例患者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均表现为真皮内毛囊漏斗部扩张,毛囊周围皮脂腺呈结节状增生,毛囊及皮脂腺周围的胶原纤维增生、硬化;其中例1可见软骨成分及一些粗大的神经。2例患者均诊断为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构瘤 囊性 毛囊皮脂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microRNA表达谱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黄幼生 解娜 +2 位作者 张艺馨 罗志飞 薛逢贵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91-595,共5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方法采用Exiqon miRNA芯片检测3对胃癌组织及其配对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iRNA差异表达情况,随机选取10个上调或下调差异表达的miRNA应用qPCR技术验证;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方法采用Exiqon miRNA芯片检测3对胃癌组织及其配对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iRNA差异表达情况,随机选取10个上调或下调差异表达的miRNA应用qPCR技术验证;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及其靶向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芯片结果显示,在3对胃癌组织中有111个miRNA出现差异表达(差异倍数>2,P<0.05),其中上调表达95个,下调表达16个。进一步行qPCR验证的10个miRNA的表达情况与miRNA芯片结果一致(P=0.040)。聚类分析显示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存在明显的差异表达,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及pathway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miRNA涉及胃癌的凋亡、周期转换、分化、侵袭、转移及各种肿瘤通路的激活等。结论胃癌组织中miRNA存在异常表达,可能涉及胃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MIRNA 差异表达 生物信息学 MIRNA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癌组织中CDC6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罗志飞 黄幼生 +5 位作者 解娜 杨丞 阮细玲 张艺馨 王惟江 王敏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CDC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121例结肠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CDC6的表达,分析CDC6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C6在93.39%(113/121)的结肠癌组织中呈细胞核和细胞质阳...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CDC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121例结肠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CDC6的表达,分析CDC6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C6在93.39%(113/121)的结肠癌组织中呈细胞核和细胞质阳性,仅在5.79%(7/121)的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呈细胞核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C6表达升高与肿瘤转移、TNM分期明显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级等无关(P>0.05)。CDC6高表达组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54.9%(28/51),而低表达组为81.82%(1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C6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增高与癌转移、TNM分期及患者生存期相关,其有望成为结肠癌预后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CDC6 免疫细胞化学 组织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病毒shRNA沉默Rac1表达抑制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艺馨 黄幼生 +4 位作者 解娜 周晓明 王敏健 吴文婷 郑艺菲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48-1154,共7页
目的探讨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ras-related C3 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1,Rac1)促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TCGA数据及qPCR法分析Rac1基因在胃癌及其配对正常胃黏膜组... 目的探讨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ras-related C3 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1,Rac1)促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TCGA数据及qPCR法分析Rac1基因在胃癌及其配对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慢病毒包装Rac1 shRNA沉默胃癌MGC-803细胞Rac1基因表达;CCK-8、细胞克隆实验检测Rac1基因表达沉默前、后胃癌细胞增殖、克隆能力的变化情况;qPCR、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法检测Rac1基因沉默前、后EMT标志物、ERK1/2及p-ERK1/2表达变化。结果与配对正常胃黏膜组织相比,Ra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增高(P<0.05),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TNM分期相关(P<0.05)。应用慢病毒沉默MGC-803细胞Rac1表达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Rac1干扰组细胞增殖、克隆能力显著下调(P<0.05);胃癌细胞E-cadherin表达上调,N-cadherin、vimentin、Snail、MMP-9表达下调,ERK1/2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Rac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TNM分期有关;下调Rac1基因表达后能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及EMT,可能与阻断ERK1/2磷酸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上皮-间质转化 RAC1 ERK1/2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产活婴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丁莉利 牛海艳 杨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16-818,共3页
患者29岁,孕2产0,2016年9月1日末次月经。因输卵管因素行IVF—ET助孕,于2016年9月16日移植2枚鲜胚,移植15天后血HCG(+),获单胚妊娠,移植后持续予黄体酮支持保胎治疗至孕3+个月。患者孕12+周因先兆流产我院门诊予地屈孕酮片... 患者29岁,孕2产0,2016年9月1日末次月经。因输卵管因素行IVF—ET助孕,于2016年9月16日移植2枚鲜胚,移植15天后血HCG(+),获单胚妊娠,移植后持续予黄体酮支持保胎治疗至孕3+个月。患者孕12+周因先兆流产我院门诊予地屈孕酮片保胎治疗,症状好转后停药。患者孕早期无早孕反应,孕4+个月有胎动,孕期定期产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胎 完全性 胎儿共存 P57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切片后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DNA质量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郑晶 蒙秋萍 翁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5-477,共3页
目的分析冷冻切片后再行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的DNA质量,探讨其在分子病理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已行术中快速冷冻病理诊断的肺腺癌14例,分别提取同一病例冷冻切片后剩余组织蜡块及常规包埋组织蜡块DNA,检测DNA浓度及OD260/OD280... 目的分析冷冻切片后再行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的DNA质量,探讨其在分子病理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已行术中快速冷冻病理诊断的肺腺癌14例,分别提取同一病例冷冻切片后剩余组织蜡块及常规包埋组织蜡块DNA,检测DNA浓度及OD260/OD280值,行内参基因PCR扩增以检测DNA完整性,并以ARMS法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冷冻切片后固定包埋组织提取DNA浓度及OD260/OD280均值,分别为157.33 ng/μL及1.96,均较常规包埋组织低;所有冷冻后包埋组织提取的DNA均具有100 bp及200 bp的PCR产物,但仅部分能扩增出300 bp及400 bp的PCR产物,DNA完整性稍逊于常规固定包埋组织;冷冻后包埋组织与常规包埋组织EGF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组织冷冻后再行甲醛固定及石蜡包埋,会使得组织DNA进一步降解及片段化,但仍适用于ARMS法的分子病理学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切片 石蜡包埋 DNA 分子病理 ARM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SOAT1联合多种标记物在肝细胞性肝癌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晶 魏尚 +1 位作者 邓慧孜 牛海艳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22期1717-1723,共7页
目的:探究甾醇氧-酰基转移酶1(SOAT1)在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联合多种标记物(HSP70、GS、CD10、CD34)在诊断肝细胞性肝癌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收集58例肝细胞性肝癌组织、配对癌旁肝组织及12例良性肝病变组织样本,制... 目的:探究甾醇氧-酰基转移酶1(SOAT1)在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联合多种标记物(HSP70、GS、CD10、CD34)在诊断肝细胞性肝癌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收集58例肝细胞性肝癌组织、配对癌旁肝组织及12例良性肝病变组织样本,制作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OAT1、HSP70、GS、CD10、CD34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相关性。结果:SOAT1在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表达上调(P<0.01),且表达水平与肝细胞性肝癌患者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SOAT1与HSP70、GS、CD34表达相关(P<0.01);肝细胞性肝癌诊断阳性符合率分别为CD34100.00%、GS 89.66%、HSP7082.75%、CD1063.79%、SOAT163.79%;而在癌旁组织中诊断阴性符合率分别为SOAT1100.00%、CD1098.27%、HSP7096.55%、CD3434.48%、GS 5.17%;良性肝病变组织中诊断阴性符合率分别为SOAT1100.00%、CD1083.34%、HSP70100.00%、CD348.33%、GS 0%。以任意3种标记物阳性为诊断标准,不将SOAT1计入标记物行列,58例肝细胞性肝癌中有39例可被诊断,诊断率为67.24%;而将SOAT1计入标记物行列,58例肝细胞性肝癌中有48例可被诊断,诊断率可提高至82.76%。结论:SOAT1在肝细胞性肝癌中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且在低分化肝细胞性肝癌表达水平更高,提示SOAT1可作为肝细胞性肝癌的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指标之一。SOAT1、HSP70、GS、CD10及CD345种标记物中,敏感性较好为CD34及GS,而特异性较好则为SOAT1、CD10及HSP70。SOAT1与HSP70、GS、CD10、CD34联合应用,在肝细胞性肝癌的辅助诊断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性肝癌 SOAT1 免疫组化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囊高分化脂肪肉瘤伴去分化1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敏健 黄幼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73-1174,共2页
患者男性,68岁,无明显诱因阴囊渐进性肿大1年入院。体检:双侧阴囊内可触及多个肿物,质地中等,最大者大小6cm×5cm×4cm,可推动,活动度可,透光试验阴性。右侧腹股沟区站立时见一隆起肿块,大小7cm×6cm,呈椭圆形,... 患者男性,68岁,无明显诱因阴囊渐进性肿大1年入院。体检:双侧阴囊内可触及多个肿物,质地中等,最大者大小6cm×5cm×4cm,可推动,活动度可,透光试验阴性。右侧腹股沟区站立时见一隆起肿块,大小7cm×6cm,呈椭圆形,可回纳,与阴囊肿块无明显相连。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肉瘤 阴囊 去分化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21调控胃癌POLD1基因的初步机制探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阮细玲 黄幼生 +4 位作者 翁阳 杨丞 陈孟柚 胡嘉影 徐恒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4-409,共6页
目的分析p21调控胃癌POLD1基因表达的初步机制,以探索基于降低胃癌POLD1基因表达并阻断癌细胞恶性增殖的分子靶点。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Cytoscape、String分析p21与POLD1基因的相互关系;干扰胃癌细胞中p21基因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 目的分析p21调控胃癌POLD1基因表达的初步机制,以探索基于降低胃癌POLD1基因表达并阻断癌细胞恶性增殖的分子靶点。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Cytoscape、String分析p21与POLD1基因的相互关系;干扰胃癌细胞中p21基因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POLD1基因及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DK2、CDK4、p53、PCNA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共沉淀实验分析p21与POLD1基因编码的蛋白p125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21通过CDK2、PCNA与POLD1直接关联,并与CDK4等细胞周期因子间接相关。干扰胃癌细胞中p21的表达后,POLD1、CDK2、CDK4表达上调,而p53表达下调。免疫共沉淀实验未检测到p21与p125直接相互作用。结论p21能负调控胃癌中POLD1基因的表达,这种调控作用与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DK2、CDK4、p53、PCNA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P21 POLD1 p125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760调节integrinβ3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聪 黄幼生 蔡仁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3854-3858,共5页
目的探讨miR-760在非小细胞肺癌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qRT-PCR检测miR-760表达,MTT和CyQUANT检测细胞活力与增殖,划痕和Matrige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与侵袭。Western blot检测粘连蛋白(integrinβ3)及细胞周期蛋白(c... 目的探讨miR-760在非小细胞肺癌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qRT-PCR检测miR-760表达,MTT和CyQUANT检测细胞活力与增殖,划痕和Matrige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与侵袭。Western blot检测粘连蛋白(integrinβ3)及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表达。结果 miR-760 m RNA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过表达miR-760抑制A549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而抑制miR-760表达则显著增强A549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integrinβ3和cyclin D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且在A549-760(+)组最低,A549-760(-)最高。结论过表达miR-760可能是通过integrinβ3/cyclin D1信号抑制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760 非小细胞肺癌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EBP1在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细胞癌中表达意义的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邓慧孜 郑晶 +1 位作者 翁阳 魏尚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5期1151-1155,1161,共6页
目的:探讨SREBP1蛋白表达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91例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细胞癌及配对癌旁肝组织样本,制作成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SREBP1蛋白在癌... 目的:探讨SREBP1蛋白表达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91例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细胞癌及配对癌旁肝组织样本,制作成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SREBP1蛋白在癌及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卡方检验分析SREBP1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结果显示,SREBP1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配对癌旁肝组织(P<0.001);SREBP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患者的肿瘤分化、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均显著相关(P<0.05);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细胞癌病毒低载量组(0~10^(3)IU/mL)相比,SREBP1蛋白在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细胞癌病毒高载量组(>10^(3)IU/mL)中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1)SREBP1蛋白的表达与肝细胞癌存在相关性,且呈现高表达趋势,为后续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相关的脂质代谢调节机制研究提供方向及理论依据;(2)SREBP1蛋白表达与乙肝病毒复制活性存在相关性,为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癌发生、发展相关机制探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EBP1 肝细胞癌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脂质从头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在难治性鼻窦炎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曾银萍 牟忠林 +1 位作者 丁顺 罗志飞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821-827,共7页
目的:通过检测难治性鼻窦炎鼻黏膜中树突状细胞的表达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探究其与难治性鼻窦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正常鼻黏膜、30例慢性鼻窦炎组织和30例难治性鼻窦炎组织分别进行组织病理学染色,检测各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目的:通过检测难治性鼻窦炎鼻黏膜中树突状细胞的表达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探究其与难治性鼻窦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正常鼻黏膜、30例慢性鼻窦炎组织和30例难治性鼻窦炎组织分别进行组织病理学染色,检测各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标记检测各组CD83和CD11c表达情况,以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差异统计,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测各组CD83和CD11c共表达与嗜酸性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结果:难治性鼻窦炎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标志物CD83和CD11c的阳性表达与另外两组比较均显著增加(P<0.05),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各组CD83和CD11c共表达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两者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难治性鼻窦炎组织中树突状细胞数目明显增多,且与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呈正相关关系,表明树突状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难治性鼻窦炎发生及发展中起着相互促进作用,进一步得出树突状细胞参与了难治性鼻窦炎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鼻窦炎 嗜酸性粒细胞 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旁腺癌1例
16
作者 阮细玲 牛海艳 +1 位作者 翁阳 李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00-1500,共1页
患者男性,34岁, 2016年12月因腰腿痛1个月余入院。血钙3.45 mmol/L, 甲状旁腺激素(PTH)426.6 pg/mL。超声示右侧甲状腺 结节,临床行右侧甲状旁腺及右叶大部分甲状腺切除术 。术中见右侧甲状旁腺肿物,最大径3.5 cm,界尚清, 质硬,有包膜。... 患者男性,34岁, 2016年12月因腰腿痛1个月余入院。血钙3.45 mmol/L, 甲状旁腺激素(PTH)426.6 pg/mL。超声示右侧甲状腺 结节,临床行右侧甲状旁腺及右叶大部分甲状腺切除术 。术中见右侧甲状旁腺肿物,最大径3.5 cm,界尚清, 质硬,有包膜。PTH及血钙:术前患者PTH 422.3 pg/mL ,血钙2.6 mmol/L;术后15 min患者PTH 73.4 pg/mL 、血钙2.46 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肿瘤 病理诊断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结硅胶性肉芽肿超声特征及其诊断效能
17
作者 陈开良 黄利 +2 位作者 刘玉 袁振亚 吴文婷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98-401,共4页
目的观察淋巴结硅胶性肉芽肿(SGL)的超声特征,评价其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15例(24枚)SGL及25例(25枚)腋窝淋巴结反应性增生(HL)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对比观察其超声特征,分析超声对SGL的诊断效能。结果SGL与HL病灶横径、边... 目的观察淋巴结硅胶性肉芽肿(SGL)的超声特征,评价其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15例(24枚)SGL及25例(25枚)腋窝淋巴结反应性增生(HL)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对比观察其超声特征,分析超声对SGL的诊断效能。结果SGL与HL病灶横径、边界、淋巴门、内部回声、后方回声、“暴风雪”征(前界清晰、后缘模糊的高回声团)、血流分级及血流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长径及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超声发现21枚淋巴结内出现“暴风雪”征,均提示SGL,并与术后病理一致。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根据术前超声声像图出现“暴风雪”征诊断SGL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87.50%(21/24)、100%(25/25)、100%(21/21)、89.29%(25/28)及93.88%(46/49)。结论“暴风雪”征是SGL特征性超声表现,有助于诊断S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 肉芽肿 超声检查 硅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