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期因子在恶性肿瘤与炎症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黄琪锋 邓堂 +5 位作者 李丽华 钱进 李奇 徐双琴 汪航飞 刘笑然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4期1111-1115,1120,共6页
中期因子(midkine,MK),是一种肝素结合生长因子。最初发现MK仅在胚胎时期表达,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MK在许多疾病中均有表达,如肿瘤疾病(胰腺癌、肝癌、胃癌、肺癌等)、急慢性炎症性疾病(ARDS、慢性肾衰竭、COPD等),这与MK的分... 中期因子(midkine,MK),是一种肝素结合生长因子。最初发现MK仅在胚胎时期表达,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MK在许多疾病中均有表达,如肿瘤疾病(胰腺癌、肝癌、胃癌、肺癌等)、急慢性炎症性疾病(ARDS、慢性肾衰竭、COPD等),这与MK的分子结构、信号通路及生物学作用有关。尽管MK的信号通路机制尚未完全阐述,但研究其信号通路机制十分必要,对临床上一些疾病的治疗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从MK的分子结构及MK与相关疾病的相关机制归纳总结了MK如何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为MK可能会成为疾病诊断及治疗重要靶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期因子(MK) 信号通路 生物学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miR-126表达水平与脓毒症患者发生ARDS的风险及脓毒症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联 被引量:8
2
作者 林润 李乐辉 +2 位作者 吴国平 罗凌青 饶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83-1588,共6页
目的:评估血浆微小RNA(microRNA,miR)-126表达水平对脓毒症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发生风险的预测作用,及其与脓毒症疾病严重程度、炎症水平和患者预后的关联。方法:连续纳入172例脓毒症患... 目的:评估血浆微小RNA(microRNA,miR)-126表达水平对脓毒症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发生风险的预测作用,及其与脓毒症疾病严重程度、炎症水平和患者预后的关联。方法:连续纳入172例脓毒症患者。患者入院24 h内采集外周血并分离血浆,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血浆miR-126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炎症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和IL-17]表达量。同时记录患者28 d死亡率。结果:住院期间共50例(30.8%)患者发生ARDS,血浆miR-126在ARDS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ARDS患者(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显示,血浆miR-126表达水平可以区分ARDS患者和非ARDS患者,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AUC)为0.741(95%CI=0.666~0.81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miR-126高表达(P<0.001)是较高ARDS发病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在总体脓毒症患者中,血浆miR-126表达量与血清肌酐(P=0.004)、C反应蛋白(P<0.001)、降钙素原(P<0.001)、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II评分(P<0.001)、序贯器官衰竭(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P<0.001),以及炎性因子TNF-α(P=0.001)、IL-1β(P=0.002)、IL-6(P=0.011)和IL-17(P=0.002)水平均成正相关。此外,血浆miR-126在死亡患者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生存患者(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其可以预测脓毒症患者较高的28 d死亡风险,AUC为0.686(95%CI=0.601~0.771)。结论:本研究表明,较高的循环miR-126表达量可以预测脓毒症患者中较高的ARDS发病率,并且可以作为辅助脓毒症疾病监测和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MIR-126 发病风险 疾病严重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草枯中毒致肺损伤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奇 钱进 +6 位作者 黄琪锋 邓堂 李丽华 汪航飞 徐双琴 吴欣欣 刘笑然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309-314,320,共7页
百草枯是一种联吡啶二氯化物非选择性除草剂,上世纪风靡全球。因中毒死亡率极高且没有特效解毒药物而被大多数国家禁止使用,但其中毒死亡病例仍时常发生,因此对百草枯中毒的分子机制和解毒药物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百草枯中毒引起... 百草枯是一种联吡啶二氯化物非选择性除草剂,上世纪风靡全球。因中毒死亡率极高且没有特效解毒药物而被大多数国家禁止使用,但其中毒死亡病例仍时常发生,因此对百草枯中毒的分子机制和解毒药物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百草枯中毒引起肺、肝、肾、心、脑等多脏器功能障碍;分子机制复杂,有过度炎症反应学说、氧化还原反应失衡、氧化应激自由基损伤、钙超载、NO分子损伤、细胞凋亡等。针对百草枯中毒的治疗,近几年新研发的有百草枯抗体、通路靶点阻断剂及相关因子抗体应用等,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救治有效率没有明显改善。本文就百草枯中毒致肺损伤涉及信号传导通路的机制进行总结,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中毒 肺损伤 信号传导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绞股蓝总皂苷经PI3K/Akt/Bax信号通路对脓毒症大鼠脑损伤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邱名耀 吴梅秋 +2 位作者 张玮芳 林明霞 林先萍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29,共7页
目的观察绞股蓝总皂苷(GYPs)对脓毒症大鼠脑损伤的影响,并初步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Sham组、脓毒症脑损伤(SAE)组、GYPs组、GNE-317组、GYPs+GNE-317组,12只/组,除Sham组外均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SAE模型,造模后2 h,分别... 目的观察绞股蓝总皂苷(GYPs)对脓毒症大鼠脑损伤的影响,并初步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Sham组、脓毒症脑损伤(SAE)组、GYPs组、GNE-317组、GYPs+GNE-317组,12只/组,除Sham组外均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SAE模型,造模后2 h,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生理盐水、200 mg/kg GYPs溶液、40 mg/kg GNE-317溶液、200 mg/kg GYPs+40 mg/kg GNE-317溶液灌胃,灌胃体积2 m L/d,连续给药3 d。采用反射实验评估大鼠神经行为,之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损伤,TUNEL实验检测海马中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MDA水平和SOD活性,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p-Akt、凋亡调节因子Bax、Bad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Sham组大鼠一般情况良好,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正常;SAE组大鼠出现嗜睡、自发活动缺乏等症状,可见弥漫性神经元损伤;GYPs组大鼠活动及神经元形态趋于正常;GNE-317组大鼠活动及神经元形态比SAE组差;GYPs+GNE-317组同SAE组相近。相较于Sham组,SAE组大鼠凋亡细胞比例、MDA水平、cleaved-caspase-3、Bax及Bad蛋白表达增高(均P<0.05);GYPs组上述指标相较于SAE组均降低(均P<0.05);GYPs+GNE-317组上述指标相较于GYPs组均增高,相较于GNE-317组均降低(均P<0.05)。相较于Sham组,SAE组大鼠神经行为评分、SOD活性、PI3K蛋白及p-Akt水平降低(均P<0.05);GYPs组上述指标相较于SAE组均增高(均P<0.05);GYPs+GNE-317组上述指标相较于GYPs组均降低,相较于GNE-317组均增高(均P<0.05)。结论 GYPs可促进海马PI3K/Akt通路活化,抑制下游促凋亡因子释放,降低氧化应激,改善SAE大鼠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总皂苷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磷脂酰肌醇3激酶 蛋白激酶B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双琴 钱进 +7 位作者 黄琪锋 邓堂 李丽华 李奇 汪航飞 罗之谦 刘笑然 吕传柱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2期889-894,共6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疫情是一场全球范围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所有卫生组织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中国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2003年SARS-CoV爆发时的死亡人数,该病毒与SARS-CoV具有较高同源性,推测可能通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疫情是一场全球范围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所有卫生组织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中国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2003年SARS-CoV爆发时的死亡人数,该病毒与SARS-CoV具有较高同源性,推测可能通过S蛋白-ACE2途径感染细胞,引起气管上皮细胞损伤及肺泡损伤,进一步引起炎症因子风暴,触发细胞凋亡级联反应等机制导致急性肺损伤。在临床上早期主要以乏力、发热、咳嗽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随后累及呼吸道,演变成以肺部病变为主的新型传染病,影像学上肺部出现磨玻璃影,随着病情加重还可出现进行性低氧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死亡。目前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急性肺损伤的相关性尚未清晰,本文就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征、其致急性肺损伤可能的机制、感染后诊断以及目前治疗方案进行综述,以期为其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运动处方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康复效果评价 被引量:8
6
作者 谭春苗 陈淼 +1 位作者 王小环 邱育研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2-25,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运动处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1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海口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病房、呼吸内科住院的158例AECOPD患者为... 目的比较不同运动处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1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海口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病房、呼吸内科住院的158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上肢组、下肢组、综合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训练,上肢组采用抗阻训练和呼吸训练,下肢组采用耐力训练,综合组采用抗阻训练+呼吸训练+耐力训练。比较不同的运动处方对AECOPD患者运动能力、呼吸困难、缺氧情况及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干预后,综合组的6分钟步行试验、改良英国研究会呼吸困难指数、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FEV1)、体质指数较干预前改善明显(均P<0.05)。上肢组患者的FEV1较干预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下肢组患者的FEV1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综合组的PaO 2、PaCO 2改善明显(均P<0.01)。结论全身综合运动训练通过上肢和下肢的交叉循环运动,能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呼吸困难及缺氧情况,提高运动能力,降低营养不良风险,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运动训练 康复 急性加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