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1家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1
作者 林恒秀 张园园 +2 位作者 张缤月 吴月惟 李天发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7期1339-1345,共7页
白细胞介素-1家族是一组重要的细胞因子,在机体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包括感染及非感染性损伤)起着关键调控作用。目前,白细胞介素-1家族主要包括11种细胞因子,且在炎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多重效用。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白细胞介素-1家... 白细胞介素-1家族是一组重要的细胞因子,在机体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包括感染及非感染性损伤)起着关键调控作用。目前,白细胞介素-1家族主要包括11种细胞因子,且在炎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多重效用。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白细胞介素-1家族成员及其受体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将对白细胞介素-1家族新近在炎症过程中的研究热点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和复发性心包炎等心血管疾病的靶点治疗及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家族 心血管疾病 炎症 靶点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HG3调控miR-186对过氧化氢处理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郑婉 林云 +3 位作者 左琦 林燕仔 颜亚妮 符碧薇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2330-2335,共6页
目的:探讨小核仁RNA宿主基因3(SNHG3)对过氧化氢(H_(2)O_(2))处理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将Eahy926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H_(2)O_(2)组(500 mmol/L H_(2)O_(2))、H_(2)O_(2)+pcDNA3.1组(转染pcDNA3.1+500 m... 目的:探讨小核仁RNA宿主基因3(SNHG3)对过氧化氢(H_(2)O_(2))处理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将Eahy926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H_(2)O_(2)组(500 mmol/L H_(2)O_(2))、H_(2)O_(2)+pcDNA3.1组(转染pcDNA3.1+500 mmol/L H_(2)O_(2))、H_(2)O_(2)+pcDNA3.1-SNHG3组(转染pcDNA3.1-SNHG3+500 mmol/L H_(2)O_(2))、H_(2)O_(2)+pcDNA3.1-SNHG3+miR-NC组(转染pc-DNA3.1-SNHG3和miR-NC+500 mmol/L H_(2)O_(2))、H_(2)O_(2)+pcDNA3.1-SNHG3+miR-186组(转染pcDNA3.1-SNHG3和miR-NC+500 mmol/L H_(2)O_(2))。RT-qPCR检测SNHG3和miR-186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细胞存活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分别检测细胞SOD活性和培养液LDH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SNHG3和miR-186的靶向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_(2)O_(2)处理的Eahy926细胞中SNHG3表达、存活率、SOD活性显著降低,LDH水平、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过表达SNHG3,H_(2)O_(2)处理的Eahy926细胞存活率、SOD活性显著升高,LDH水平、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SNHG3靶向调控miR-186表达,过表达miR-186逆转了SNHG3对H_(2)O_(2)处理的Eahy926细胞活性、凋亡及SOD、LDH的影响。结论:过表达SNHG3可促进H_(2)O_(2)处理的Eahy926细胞存活,抑制细胞凋亡,提高SOD活性,降低LDH水平,对H_(2)O_(2)诱导的Eahy926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miR-186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HG3 miR-186 过氧化氢 血管内皮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锝~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评估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 被引量:1
3
作者 左琦 李天发 +2 位作者 王军 孙雯 肖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72-776,共5页
目的评价^(99)锝~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门控心肌灌注显像(^(99)Tc^m-MIBI G-MPI)对诊断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的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选取经临床确诊的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60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两组,A组26例合并糖尿病,B组3... 目的评价^(99)锝~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门控心肌灌注显像(^(99)Tc^m-MIBI G-MPI)对诊断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的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选取经临床确诊的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60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两组,A组26例合并糖尿病,B组34例不合并糖尿病,应用^(99)Tc^m-MIBI G-MPI检查检测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部位、程度及范围,比较两组心肌缺血的差异。结果 A组心肌灌注显像异常阳性率显著高于B组(96.15%比73.53%,χ~2=5.43,P<0.05);A组心肌灌注异常部位供血冠状动脉总支数显著多于B组(82.67%比62.67%,P<0.05);A组心肌灌注异常总节段数显著多于B组(P<0.05),其中A组前壁、间壁及心尖部位和下壁心肌灌注异常节段数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单支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心肌灌注异常的比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99)Tc^m-MIBI G-MPI对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心肌缺血评估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血管病变 心绞痛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 心肌缺血 门控血池显像 99锝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时间变化速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23
4
作者 黄珊 杨洋 +1 位作者 孟庆雯 左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44-1947,共4页
目的探讨收缩期(STR)和舒张期(DTR)的时间变化速率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对15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以将患者分成非... 目的探讨收缩期(STR)和舒张期(DTR)的时间变化速率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对15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以将患者分成非CAS组(IMT≤0.9 mm,n=88)和CAS组(IMT> 0.9 mm,n=67)。比较两组的血压变异性(BPV)指标,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血压时间变化速率与CAS关联性。结果动态血压参数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白天SBP、夜间SBP、24 h SBP、24 h STR、24 h DTR、白天STR、白天DTR、夜间STR和夜间DT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心血管疾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后,24 h STR(OR=1.46,95%CI:1.01~2.11,P=0.042)和夜间DTR(OR=1.48,95%CI:1.11~1.97,P=0.007)与CAS独立关联。而当同时调整传统危险因素和动态血压监测参数后,仅夜间DTR(OR=1.41,95%CI:1.12~1.76,P=0.003)与CAS独立关联。结论 STR和DTR的时间变化速率与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存在、程度有关,提示在评估血压变化时应考虑这两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时间变化速率 动态血压监测 颈动脉粥样硬化 血压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冠状动脉瘘所致胸痛一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左琦 李天发 +1 位作者 张玉卓 张光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4-405,共2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0岁,因“反复胸痛半年,再发作加重20天”于2017年2月21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病史2年。有吸烟史30年。入院查体:血压118/88mmHg(1mmHg=0.133kPa),心前区可闻及持续性杂音。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瘘 冠状动脉造影 超声心动图 胸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作用机制及初步验证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孟庆雯 刘华江 +6 位作者 丁顺 黄珊 杨洋 张玉卓 杨珊珊 左琦 谢毅强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9期1463-1471,1478,共10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探索黄芪的活性成分,挖掘黄芪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靶基因点及作用机制。基于预测结果,在糖尿病心肌病模型小鼠对关键信号通路进行验证。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平台(TCMSP)检索黄芪,设定ADME参数,明确其有效活性成...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探索黄芪的活性成分,挖掘黄芪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靶基因点及作用机制。基于预测结果,在糖尿病心肌病模型小鼠对关键信号通路进行验证。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平台(TCMSP)检索黄芪,设定ADME参数,明确其有效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将蛋白名称统一转换为对应的“Gene Symbol ID”。应用DisGeNET数据库得到糖尿病心肌病发生发展的作用基因,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药物及疾病重叠基因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网络),采用Cytoscape 3.6.0构建疾病-药物-靶基因网络图和通过Cytohuba插件筛选出10个最为密切的靶基因。然后,将重叠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的富集分析。动物实验采用21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黄芪组,每组7只。对各组小鼠心肌进行HE染色对比病理形态变化,同时采用Western Blot对MAPK信号通路关键分子ERK1、p-p38进行比较。结果:黄芪包含了20个活性成分,相应的靶点188个,糖尿病心肌病的相关靶点220个,与黄芪重叠的靶点37个;将黄芪与糖尿病心肌病的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得到重叠基因PPI网络图,共有37个节点,391条边。将PPI网络图导入到Cytoscape3.6.0软件中,采用cytoHubba插件中的MCC算法得到最为显著的前10位hub基因,分别为AKT1、TP53、CASP3、MMP9、EGF、IL-10、CXCL8、IL-1β、VEGFA、PPARG。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条目40个,细胞组成(cellular component,CC)条目23个,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条目22个,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94条信号通路主要涉及PI3K-AKT、MAPK、HIF-1、FOXO、TNP pathway等炎症或凋亡调控途径等;动物实验显示黄芪可以改善糖尿病心肌病小鼠心肌组织的炎症状态,模型组心肌组织ERK1、p-p38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组,采用黄芪进行干预后,ERK1、p-p38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治疗糖尿病心肌病具有多靶点、多成分、多通路的作用特点,可通过调控MAPK信号通路ERK1、p-p38等蛋白表达,发挥抗炎、抗氧化应激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糖尿病心肌病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逆向溶栓与血栓抽吸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STEMI患者疗效比较 被引量:6
7
作者 林燕仔 李天发 +4 位作者 张玉卓 陈以婷 颜亚妮 王哲尊 关富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344-350,共7页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别接受冠脉内逆向精确溶栓联合支架植入术、血栓抽吸联合支架植入术、传统支架植入术后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别接受冠脉内逆向精确溶栓联合支架植入术、血栓抽吸联合支架植入术、传统支架植入术后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且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 related artery,IRA)血流TIMI 0级并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184例,根据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溶栓组(n=57例)、抽吸组(n=57例)、传统组(n=70例)。观察各组患者支架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率(no reflow phenomenon,NRP)、术后1 h心电图ST段回落率(1 hour ST segment resolution,1h STR)≥50%比例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差异;对比术后1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差异。结果:(1)近期疗效:溶栓组无复流现象发生率低于抽吸组及传统组,1h STR≥50%比例高于抽吸组及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远期疗效:术后1年溶栓组的LVEDD低于抽吸组及传统组,LVEF高于抽吸组及传统组,MACE发生率低于抽吸组及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内逆向精确溶栓联合支架植入术在STEMI患者中应用可减少无复流的发生及改善远期心功能,降低近期及远期的MACE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逆向精确溶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缺氧/复氧对心肌细胞内ROS、MAPKs活性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凌学斌 王军 +3 位作者 綦苗苗 李继科 郭峻莉 李天发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7期481-487,共7页
目的:研究缺氧、缺氧/复氧条件对大鼠心肌细胞(H9c2)活性氧(RO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活性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使用化学性低氧模型诱导剂氯化钴(CoCl_(2))处理H9c2心肌细胞建立缺氧、缺氧/复氧模型。在不同浓度CoCl_(2)(15... 目的:研究缺氧、缺氧/复氧条件对大鼠心肌细胞(H9c2)活性氧(RO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活性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使用化学性低氧模型诱导剂氯化钴(CoCl_(2))处理H9c2心肌细胞建立缺氧、缺氧/复氧模型。在不同浓度CoCl_(2)(150、300、450、600、900、1200、2400μmol/L)以及不同时间(4、12、16、24、48 h)下处理H9c2心肌细胞,采用MTT检测其活力;采用双氯荧光素(2',7'-dichlorofluorescin diacetate,DCFH-DA)、二氢乙啶荧光探针(dihydroethidium,DHE)检测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p-p38、p-ERK1/2和p-JNK)及Caspase-3活性水平。结果:使用300~1200μmol/L CoCl_(2)处理H9c2心肌细胞后,细胞存活率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4、16 h后缺氧组ROS表达均升高(P<0.05),p-JNK、p-p38及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P<0.05),p-ERK表达无明显变化。缺氧/复氧组与缺氧组相比,ROS、p-p38,p-ERK1/2、p-JNK及Caspase-3活性表达更高(P<0.01)。结论:复氧可进一步加重缺氧引起的H9c2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活化ROS/MAPKs通路,证实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心脏缺血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复氧 活性氧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氯化钴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属对脑卒中患者设立预先指示的态度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吴小昙 曾德菲 +1 位作者 郑海华 史宝欣 《医学与哲学》 2020年第2期18-22,共5页
通过方便取样法,抽取海口市某三级老年病专科医院脑卒中患者家属249名,使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家属对脑卒中患者设立预先指示(advance directives,AD)的态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生命终末期治疗的选择上,家属为自己选择的治疗与为... 通过方便取样法,抽取海口市某三级老年病专科医院脑卒中患者家属249名,使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家属对脑卒中患者设立预先指示(advance directives,AD)的态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生命终末期治疗的选择上,家属为自己选择的治疗与为患者选择的治疗一致性较差(Kappa=0.249,P<0.01)。家属的代理决策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是否有过住院经历、家属代理决策的结果、家属对AD的态度是影响家属对患者设立AD态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家属 预先指示 预立医疗照护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瘤免疫生物标志物ORMDL2在胶质瘤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严东明 梁健堂 +7 位作者 刘晓迁 李蒙勇威 丁顺 孟庆雯 张思远 唐才颖 刘启兵 杨堃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428-437,共10页
目的:探讨ORMDL2在人脑胶质瘤中的预后价值及其与免疫浸润的关系。方法:使用来自TCGA‑LGG&GBM,CGGA和GEO的临床生存数据评估ORMDL2的临床预后价值。使用pROC包检测ORMDL2的cut‑off值以绘制ROC曲线来证明其在鉴别胶质瘤诊断方面的价... 目的:探讨ORMDL2在人脑胶质瘤中的预后价值及其与免疫浸润的关系。方法:使用来自TCGA‑LGG&GBM,CGGA和GEO的临床生存数据评估ORMDL2的临床预后价值。使用pROC包检测ORMDL2的cut‑off值以绘制ROC曲线来证明其在鉴别胶质瘤诊断方面的价值。选择与ORMDL2最显著正相关的前300个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建立PPI网络并进行GO和通路分析。利用ssGSEA和TIMER 2.0数据库探讨ORMDL2 mRNA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结果:ORMDL2 mRNA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邻近正常组织,这种差异在高级别胶质瘤中最为明显。ORMDL2在人脑胶质瘤中表达增加,与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不良相关。此外,ORMDL2表达升高与包括巨噬细胞在内的一系列免疫浸润细胞有关。结论:ORMDL2在胶质瘤免疫细胞浸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ORMDL2 鞘脂 免疫浸润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症患者的临床及CT特征
11
作者 凌学斌 季永能 +3 位作者 林初芬 李天发 王军 蔡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1-397,454,共8页
目的:回顾分析45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轻症患者临床症状、不同发病阶段的实验室及胸部CT特征性改变,为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纳入武汉江汉方舱医院457例经核酸确诊的COVID-19轻症患者,通过采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表现、... 目的:回顾分析45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轻症患者临床症状、不同发病阶段的实验室及胸部CT特征性改变,为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纳入武汉江汉方舱医院457例经核酸确诊的COVID-19轻症患者,通过采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表现、入院前、住院期间及出院前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胸部CT影像学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及发病早、中、后期3阶段的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特征.结果:本研究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8±11)岁,男女比为1∶1.52,退休人员发病比例最高,达135例(29.5%),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190例(41.6%),与COVID-19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144例(31.5%),合并高血压病史29例(6.3%)、2型糖尿病10例(2.2%).临床表现发热312例(68.3%),高热组发热持续天数大于低热组(P<0.001);干咳373例(81.6%),咳痰138例(30.2%),痰中带血10例(2.2%);气促102例(22.3%);胸闷26例(5.7%);乏力167例(36.5%);肌肉酸痛24例(5.3%);腹泻57例(12.5%);食欲减退31例(6.8%),睡眠差91例(19.9%).发病早期高热组、低热组与体温正常组比较,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血小板(PLT)水平明显下降(P<0.05),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01);高热组与低热组相比,WBC、中性粒细胞(NEUT)、LYM水平降低(P<0.05),hs-CRP水平升高(P<0.001).与发病早期相比,发病中期、后期的WBC、NEUT、LYM、单核细胞(MONO)及PLT水平升高(P<0.05),hs-CRP水平下降(P<0.001).胸部CT检查在发病早期无影像学改变11例(2.4%),单侧病变93例(20.4%),双侧病变353例(77.2%),早期病变性质常见磨玻璃影334例(74.9%)、斑片高密度影95例(21.3%);中期主要表现磨玻璃影279例(64.1%)、斑片高密度影71例(16.3%)、实变影74例(17.0%)、网格影77例(17.7%)、纤维条索影50例(11.5%);后期主要表现磨玻璃影182例(41.7%)、斑片高密度影52例(11.9%)、实变影41例(9.4%)、网格影152例(34.9%)、纤维条索影147例(33.7%)、实性结节影12例(2.8%),从发病早期至发病中期、再到后期,磨玻璃影、斑片高密度影、纵隔淋巴结增大例数逐渐减少,而实变影、网格影、纤维条索影、胸膜增厚例数逐渐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患者少见的CT影像学改变为胸腔积液2例(0.4%)、气胸1例(0.2%).结论:COVID-19轻症患者大多存在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以发热、干咳、咳痰、气促、乏力为常见临床表现,发病早期发热峰值较高,WBC、LYM、PLT下降显著,在发病中期及后期逐渐恢复正常水平,胸部CT在发病早期到中期表现炎性渗出增多,病灶扩大进展,后期病灶缩小,纤维增生明显为恢复期影像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轻症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症患者发病早期临床诊治与发热的相关性
12
作者 林初芬 凌学斌 +4 位作者 季永能 林诗彬 孟庆雯 林静 李天发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0期1521-1526,共6页
目的:探讨457例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轻症患者起病时临床表现、抽血检查、胸部CT征象、治疗与发热的相关性,总结COVID-19发病早期特点。方法:纳入2020年2月9~26日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核酸检测阳性的确诊... 目的:探讨457例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轻症患者起病时临床表现、抽血检查、胸部CT征象、治疗与发热的相关性,总结COVID-19发病早期特点。方法:纳入2020年2月9~26日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核酸检测阳性的确诊病例,回顾性分析发病早期体温正常与发热患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病原体血清学检查、胸部CT征象及药物治疗的特征。结果:COVID-19轻症患者发病早期发热组312例,平均(47.6±10.9)岁,男性128例,发热峰值38(36.8,38.6)℃,发热持续天数2(0,3)d,接触确诊COVID-19患者史90例,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131例,合并2型糖尿病10例,高血压病20例,冠心病5例。发热组主要症状干咳260例,咳痰104例,咳血痰9例,胸闷20例,气促87例,乏力105例,腹泻43例,睡眠障碍61例,其中发热组合并气促、咳痰例数高于体温正常值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组的WBC、NEUT、LYM、PLT均低于体温正常组水平,而WBC<4.0×109/L、LYM<1.0×109/L、PLT<100×109/L及hs-CRP均高于体温正常组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6例患者行病原体血清学检查显示甲/乙流感IgM抗体阳性3例、呼吸合胞病毒IgM抗体阳性2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4例、腺病毒IgM抗体阳性4例,发热组与体温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早期胸部CT检查结果显示,胸部无影像学改变11例,单侧肺病变93例,双侧肺病变353例,发热组磨玻璃影228例,斑片高密度影65例,实变影6例,与体温组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YM[OR=0.24,95%CI(0.139~0.415),P<0.001],LYM<1.0×109/L[OR=5.12,95%CI(3.07~8.65),P<0.001],PLT<100×109/L[OR=6.1,95%CI(1.36~27.33),P<0.05],及hs-CRP[OR=1.03,95%CI(1.02~1.05),P<0.001]是影响COVID-19轻症患者出现发热的独立的影响因子。临床使用中成药者416例,抗病毒药物328例,抗生素172例,发热组使用抗病毒及抗生素药物人数高于体温正常组(P<0.05),高热组联合使用抗生素高于低热组(P<0.05)。结论:COVID-19轻症患者发病早期存在流行病学特征,主要症状为发热、干咳、咳痰、气促,胸部CT多累及双肺,呈磨玻璃影、斑片高密度影为主,发热患者在WBC、LYM、PLT、hs-CRP指标上存在明显变化及影响抗感染方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轻症 发病早期 临床诊治 发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