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水平变化及氯沙坦对其干预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陈菊明 左琦 +5 位作者 宋艳玲 麦华德 纪新博 王雅纯 林芸芸 顾申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4-277,共4页
目的观察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在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氯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为心力衰竭组。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将心力衰... 目的观察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在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氯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为心力衰竭组。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将心力衰竭组患者分为NYHAⅠ级亚组10例、NYHAⅡ级亚组20例、NYHAⅢ级亚组26例、NYHAⅣ级亚组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心力衰竭组患者分为常规亚组和氯沙坦亚组,各34例。常规亚组予以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氯沙坦亚组在常规亚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沙坦50 mg/d,连续治疗2周。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的志愿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健康志愿者体检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水平、外周血EPCs水平。结果 NYHAⅠ级亚组、NYHAⅡ级亚组外周血EPCs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NYHAⅢ级亚组、NYHAⅣ级亚组外周血EPCs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常规亚组与氯沙坦亚组治疗后LVEF、外周血EPCs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BNP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氯沙坦亚组治疗后LVEF、外周血EPCs水平高于常规亚组,BNP水平低于常规亚组(P<0.05)。结论外周血EPCs水平在心力衰竭早期明显升高,而在心力衰竭晚期明显降低;氯沙坦能够提高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EPCs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干细胞 氯沙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临床阶段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彭锦 张缤月 +5 位作者 戴慧勇 曹佳 毛亮 朱玲玲 姚贤萍 张园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61-1465,共5页
目的分析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临床阶段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第九二八医院及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11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和试验观察组56例。对照组予常规... 目的分析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临床阶段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第九二八医院及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11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和试验观察组56例。对照组予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将对照组中ARB/ACEI替换为沙库巴曲缬沙坦。随访前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后分析两组的血压、6 min步行试验NT⁃proBNP、AST、ALT、SCr及血钾水平;并比较了两组的心超相关指标及再住院率、MACE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6MW、NT⁃proBNP、LVEDVI、LVESVI及E/e′结果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且对肾脏的保护作用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再住院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两组间的血压、肝功能、血钾、EF、LAVI水平及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临床阶段舒张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库巴曲缬沙坦 舒张性心力衰竭 NT⁃proBNP 二尖瓣E/e′ 药物疗效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