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1个月血钙、甲状旁腺素、碱性磷酸酶的变化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转锁 王新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3047-3050,共4页
目的观察Graves病患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血钙、甲状旁腺素、碱性磷酸酶的变化,探讨骨代谢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36例初诊Graves病患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集空腹静脉血,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甲状旁腺... 目的观察Graves病患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血钙、甲状旁腺素、碱性磷酸酶的变化,探讨骨代谢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36例初诊Graves病患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集空腹静脉血,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甲状旁腺素(PTH)、促甲状腺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生化法测定血钙、磷、碱性磷酸酶(ALP)、肝功能,以55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raves病组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前血钙、ALP水平升高,血PTH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前相比,Graves病患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1个月后血钙降低,血PTH、ALP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诊Graves病患者骨转换增强,骨吸收/骨形成比增加。抗甲状腺药物治疗1月后骨吸收增强明显改善,骨形成增强持续,有利于骨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ES病 甲状旁腺素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taglitin对胰岛β细胞凋亡机制的影响
2
作者 谭丽玲 郑海龙 +1 位作者 曾维新 杨川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A01期111-112,共2页
目的本研究主要是模拟在不同葡萄糖浓度不同作用时间下,以胰岛β细胞株为观察对象,探讨在西格列汀药物的作用下对β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方法实验分为低葡萄糖和高葡萄糖组,在不同的葡萄糖浓度下,以生理盐水做对照组,分别... 目的本研究主要是模拟在不同葡萄糖浓度不同作用时间下,以胰岛β细胞株为观察对象,探讨在西格列汀药物的作用下对β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方法实验分为低葡萄糖和高葡萄糖组,在不同的葡萄糖浓度下,以生理盐水做对照组,分别将胰岛β细胞株各分为GLP-1、生理盐水、西格列汀三组,进行细胞培养,按分组药物干预细胞,观察48至72h,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胰岛β细胞凋亡率。结果1.低糖条件下,48h,西格列汀组及GLP-1组早期胰岛β细胞凋亡率及坏死细胞均较对照组低(P<0.05);72h后,西格列汀组及GLP-1组早期胰岛β细胞凋亡率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胰岛β细胞坏死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2.高糖条件下,48h,西格列汀组早期胰岛β细胞凋亡率及坏死细胞率高于GLP-1组(P<0.05);72h后,胰岛β细胞存活率、早期凋亡率及细胞坏死率均低于GLP-1组及对照组(P均<0.05)。结论不同葡萄糖环境下,西格列汀均有减少胰岛细胞功能缺陷及凋亡,尤其在高糖环境下,随着时间的延长,葡萄糖毒性导致胰岛细胞凋亡及坏死尤为显著,西格列汀能够对抗胰岛细胞凋亡,在相对较长时间的糖毒性状态下这种保护作用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taglitin 胰岛Β细胞 胰高糖素样肽-1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在评价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9
3
作者 蔡舒婷 孙雯 刘红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7-182,共6页
目的探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在评价绝经后女性骨密度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完成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的绝经后女性166例,问卷采集信息,应用FRAX计算代入或不代入股骨颈骨密度时各研究对象10年内骨质疏松性骨... 目的探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在评价绝经后女性骨密度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完成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的绝经后女性166例,问卷采集信息,应用FRAX计算代入或不代入股骨颈骨密度时各研究对象10年内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并结合骨密度测定结果、OSTA及IOF 1 min测试题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骨量异常组年龄较高、体重较轻、BMI较低、身高变化较多、绝经年限较长,两组间具有既往骨折史的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有或无BMD时,骨量异常组10年内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均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3有或无股骨颈BMD时,FRAX预测值与股骨颈骨密度T值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而有和无股骨颈BMD的FRAX预测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4随着年龄或骨质疏松风险的增长,骨量异常发生率逐渐上升,10年内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显著升高。5不代入BMD时,10年内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识别骨量异常的ROC曲线的AUC为0.705(P<0.001),cutoff值为3.75%,准确度为中等;10年内髋骨骨折概率识别骨量异常的ROC曲线的AUC为0.743(P<0.001),cutoff值为1.75%,准确度中等。结论 FRAX能够反映机体骨密度变化,全面评估骨折风险,并可作为一项基本的筛检工具,应用于识别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 骨折风险评估工具 骨密度 绝经后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范围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和高血压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康静 李洮俊 +3 位作者 方团育 袁晓丹 宋润珞 楼青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09-614,共6页
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范围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rine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UACR)与高血压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1309例中国台湾李氏联合诊所定期随访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3~12年(平均6年)。根据UACR的四分位数水... 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范围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rine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UACR)与高血压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1309例中国台湾李氏联合诊所定期随访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3~12年(平均6年)。根据UACR的四分位数水平将患者分为第1分位组即UACR<5.87 mg/g组(n=320)、第2分位组即5.87 mg/g≤UACR≤9.55 mg/g组(n=341)、第3分位组即9.56 mg/g≤UACR≤16.27 mg/g组(n=321)和第4分位组即16.27 mg/g<UACR<30.00 mg/g组(n=327)。分析正常范围内UACR水平和2型糖尿病患者新发高血压风险的关系。结果:UACR<5.87 mg/g组、5.87 mg/g≤UACR≤9.55 mg/g组、9.56 mg/g≤UACR≤16.27 mg/g组和16.27 mg/g<UACR<30.00 mg/g组高血压的发病率分别为71.3%(228/320)、77.4%(264/341)、82.9%(266/321)和80.4%(263/327),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校正基线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用药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因素后,Cox回归分析发现,与UACR<5.87 mg/g组相比,5.87 mg/g≤UACR≤9.55 mg/g组、9.56 mg/g≤UACR≤16.27 mg/g组、16.27 mg/g<UACR<30.00 mg/g组高血压的HR(95%CI)分别为1.075(0.896~1.289)、1.024(0.853~1.230)、1.215(1.010~1.462),趋势检验P值为0.018。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范围内的UACR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蛋白尿 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 2型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上动脉血流速度改变对药物治疗甲亢复发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光清 黄利 +2 位作者 郑海龙 梁娴 赵妍妍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647-650,653,共5页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甲亢后检测甲状腺上动脉血流速度相对变化是否能预测甲亢药物治疗后复发。方法:根据甲亢诊疗规范选择和治疗70例甲亢患者,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药物治疗前、疗程结束时的甲状腺上动脉血流参数,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选...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甲亢后检测甲状腺上动脉血流速度相对变化是否能预测甲亢药物治疗后复发。方法:根据甲亢诊疗规范选择和治疗70例甲亢患者,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药物治疗前、疗程结束时的甲状腺上动脉血流参数,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选择30例无甲状腺功能异常者作对照。结果:70例甲亢患者治疗停药后6个月有26例复发,复发率是37.1%。复发与未复发患者治疗前峰值流速差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750,P=0.445)。治疗后未复发与复发者的峰值血流速度分别为(41.37±9.67)cm/s和(50.41±11.37)cm/s,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0.538,P=0.001)。治疗后未复发与复发者的MV1-MV2/MV1分别为0.57±0.07和0.47±0.09,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5.526,P<0.001)。治疗后复发者与正常者的峰值血流速度ROC曲线下面积为0.773,取40.3cm/s为截断值时,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65.0%。治疗后未复发与复发者的MV1-MV2/MV1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取0.525为截断值时,敏感性为86.4%,特异性为69.2%。结论:测定甲亢药物治疗前后甲状腺上动脉血流速度下降幅度对预测甲亢复发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 药物治疗 复发 甲状腺上动脉 彩色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焦亡在糖尿病心肌病中作用与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敢 钟江华 陈小盼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3年第5期495-500,共6页
糖尿病心肌病(DCM)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增加,给人类医疗带来了巨大负担。但目前DCM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了解DCM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寻找新的DCM治疗方案。细胞焦亡为一种伴有炎症反应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目前... 糖尿病心肌病(DCM)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增加,给人类医疗带来了巨大负担。但目前DCM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了解DCM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寻找新的DCM治疗方案。细胞焦亡为一种伴有炎症反应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其在DCM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了解与DCM相关的不同细胞焦亡通路以及心脏不同细胞发生焦亡对DCM的影响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本文就细胞焦亡在DCM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靶向药物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焦亡 糖尿病心肌病 NLRP3炎症小体 炎症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线还是生长障碍线:静脉双膦酸盐对儿童骨骼的特殊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郑文彬 李大伟 +7 位作者 李路娇 赵笛辰 王鸥 姜艳 夏维波 邢小平 余卫 李梅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1-197,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双膦酸盐类(bisphosphonates,BPs)药物治疗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患儿,X线检查见长骨两端出现致密条带的性质。方法选取2012-2017年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的OI患儿60例,按照2∶1随机分配,分别予静脉输...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双膦酸盐类(bisphosphonates,BPs)药物治疗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患儿,X线检查见长骨两端出现致密条带的性质。方法选取2012-2017年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的OI患儿60例,按照2∶1随机分配,分别予静脉输注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ZOL)5 mg/年或口服阿仑膦酸钠(alendronate,ALN)70 mg/周治疗。测量治疗期间生长速度的变化,检测骨转换生化指标,采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测量腰椎及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分析X线片所见长骨两端致密条带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基线年龄、身高、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OL组患者治疗12、24个月后长骨两端分别出现一条和两条致密线,口服ALN组治疗期间患者骨骼未出现致密线。治疗24个月后,ZOL和ALN组腰椎骨密度分别增加66.8%±39.5%和67.8%±34.4%,股骨颈骨密度增加51.8%±36.6%和53.0%±33.6%(与基线相比,均P<0.01)。ZOL和ALN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分别下降28.0%±28.2%和24.2%±24.8%,血清β交联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cross-linked 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水平则下降37.5%±24.6%和31.8%±30.0%(与基线比较,均P<0.05)。两组身高较基线明显增加,生长速度与正常儿童相似,提示ZOL不影响患儿生长速度,长骨两端致密线为静脉BPs引起骨骼矿化短期增加而致的特殊斑马线,并非生长障碍线。结论本研究首次在中国OI儿童患者中发现静脉唑来膦酸治疗导致长骨两端出现特异性斑马线,条带数目与静脉双膦酸盐治疗次数相同,患者生长速度正常,其并非生长障碍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症 儿童 唑来膦酸 斑马线 生长障碍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NA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的研究
8
作者 王乐乐 陈小盼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1期1939-1942,共4页
目的:最近研究发现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种潜在的新型生物标记,并且其异常表达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如桥本甲状腺炎、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等。现就miRNA的生物起源及不同miRNA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 微小RNA 桥本甲状腺炎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D蛋白组学分析RhoE基因敲除对糖尿病大鼠心脏组织中蛋白质表达的影响及机制
9
作者 赵鋆 施凯佳 +6 位作者 伍彩霞 邹园 吴林栩 陈旭 申志华 郭峻莉 揭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23期1761-1770,1778,共11页
目的:分析RhoE基因表达改变对糖尿病大鼠心脏组织中蛋白表达谱的影响及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6周龄雄性RhoE基因敲除(KO)与野生型(WT)SD大鼠以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STZ,70 mg/kg)复制急性1型糖尿病模型(T1DM),以注射等量柠檬酸钠... 目的:分析RhoE基因表达改变对糖尿病大鼠心脏组织中蛋白表达谱的影响及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6周龄雄性RhoE基因敲除(KO)与野生型(WT)SD大鼠以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STZ,70 mg/kg)复制急性1型糖尿病模型(T1DM),以注射等量柠檬酸钠盐水为对照,1周后连续3 d测定大鼠空腹血糖,以血糖浓度≥16.7 mmol/L为造模成功。2周后取出各组大鼠心脏,采用四维非标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4D-LFQ),检测心脏组织中蛋白质的表达,筛选差异表达蛋白(DEP),生物信息学分析DEP相关功能和涉及的信号通路与蛋白-蛋白互作网络。结果:成功建立T1DM大鼠模型。以表达倍数(FC)>1.5倍且P<0.05为筛选标准,共鉴定到可定量的蛋白总数为2931个。非糖尿病状态下,KO组与WT组相比,上调表达蛋白26个,下调蛋白45个;糖尿病状态下,与WT组相比,KO组显著上调的蛋白数量为19个,显著下调的蛋白数量为28个。GO注释结果显示大多数差异表达蛋白位于细胞外基质区,生物学功能主要集中在免疫反应、能量代谢等过程。KEGG分析提示RhoE敲除后心脏组织中DEP参与的信号通路主要为核糖体、脂肪消化吸收等。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发现KO组心脏组织中上调蛋白中Col1α1和Col1α2相互作用的蛋白较多,下调蛋白中参与核糖体通路的相关蛋白在网络互作较多。结论:RhoE敲除后明显改变了糖尿病心脏组织中蛋白质表达谱,影响多条与糖尿病心肌病关系密切的信号通路,研究结果为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标靶筛选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心肌组织 RHOE 蛋白质组学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