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通量测序和纯培养技术解析海南东寨港红树植物老鼠簕根际放线菌多样性及其潜在的功能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顺卿 何小稳 +4 位作者 吴金燕 易国辉 陈芊芊 谢欣宜 隋金蕾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98-1510,共13页
根际是土壤-植物根系-微生物进行物质交换的活跃地带。根际放线菌是根系放线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活性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本研究从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采集了5份红树植物老鼠簕根际土壤样品,采用高通量测序和传统纯培养相... 根际是土壤-植物根系-微生物进行物质交换的活跃地带。根际放线菌是根系放线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活性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本研究从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采集了5份红树植物老鼠簕根际土壤样品,采用高通量测序和传统纯培养相结合的策略探究样品中根际放线菌的多样性和产生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力。利用Illumina Novaseq6000测序平台对老鼠簕根际样品细菌的16SrRNA基因的V3~V4区域进行测序与分析,结果显示:(1)老鼠簕根际细菌共注释到32个门(包括25个有效鉴定的门),其中优势门是变形菌门;α多样性分析表明老鼠簕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非常丰富;(2)对放线菌门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注释到33个有效鉴定的属、4个暂定的属和28个未培养的新放线菌属,KEGG功能预测分析显示老鼠簕根际放线菌主要参与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同时,利用传统纯培养方法分离放线菌,经形态特征分群和排重,通过PCR扩增、测序并比对16SrRNA基因序列后进行放线菌多样性分析,利用琼脂扩散法筛选抑菌活性,通过基于PCR的基因筛选技术检测代表菌株可能存在的PKS-Ⅰ、PKS-Ⅱ和NRPS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结果显示:(1)共得到4个属的33株放线菌代表菌株,其中链霉菌属为优势菌属,有2个属未被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注释到;(2)代表菌株的NRPS和PKS-Ⅱ基因阳性率很高(90%以上),24.24%根际放线菌具有抗1种及以上指示菌的活性。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纯培养方法得出东寨港红树植物老鼠簕的根际放线菌多样性非常丰富,并具有较好的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的潜力,因此,该研究结果可为具有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筛选提供丰富的菌种资源,同时也为后续新药的开发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鼠簕 根际 放线菌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纯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产新鲜马缨丹花和嫩枝叶挥发油的GC/MS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何小稳 易国辉 +2 位作者 马寅正 薛伟玲 郭虹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62-164,共3页
目的:研究海南产新鲜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花和嫩枝叶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挥发油测定器提取了海南产新鲜马缨丹花和嫩枝叶中的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利用计算机谱图检索和峰面积归一化... 目的:研究海南产新鲜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花和嫩枝叶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挥发油测定器提取了海南产新鲜马缨丹花和嫩枝叶中的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利用计算机谱图检索和峰面积归一化法对马缨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结果:海南产新鲜马缨丹花和嫩枝叶的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16%和0.27%,分别鉴定出69种和85种化合物。结论:马缨丹花和嫩枝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倍半萜类,其中大根香叶烯D、α-石竹烯、β-石竹烯、大根香叶烯B在马缨丹花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分别为23.889%、18.763%、8.568%、7.154%,在马缨丹嫩枝叶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分别为23.011%、22.052%、8.704%、6.2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缨丹 挥发油 气相色谱j质谱联用技术(GC MS) 大根香叶烯D α一石竹烯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与海南慢性变应性鼻炎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陈赛明 黄静 +4 位作者 周小柳 李智群 陆菁菁 祝芙蓉 周利民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2期2019-2022,共4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结合蛋白基因(GC)遗传多态性与海南变应性鼻炎发病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在某医院就诊变应性鼻炎患者94例及健康对照标本113例进行病例比对研究,以质谱分型技术进行GC基因多态性位点识别,利用SNPStats网络分析软件进行基... 目的:探讨维生素D结合蛋白基因(GC)遗传多态性与海南变应性鼻炎发病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在某医院就诊变应性鼻炎患者94例及健康对照标本113例进行病例比对研究,以质谱分型技术进行GC基因多态性位点识别,利用SNPStats网络分析软件进行基因型的共显性、显性、隐性、超显性四种模型的验证,统计学软件SPSS25.0进行等位基因的组间差异分析。结果:rs7041多态性位点的三种基因型TT、GT、GG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0.4%/42.5%、44.7%/42.5%、14.9%/15%,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rs222016位点的三种基因型AG、GG、AA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4.8%/40.7%、12.8%/25.7%、40.4%/33.6%,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基因型GG在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接近显著差异(P=0.062),而等位基因G在健康对照组中的发生频率显著高于变应性鼻炎组(P<0.05)。结论:GC多态性位点rs7041多态性与海南人群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无显著关联,rs222016位点基因型GG及等位基因G可能对海南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具有抵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维生素D 蛋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P2R1基因遗传变异对海南变应性鼻炎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赛明 周小柳 +4 位作者 李智群 李志路 庞思蓓 舒宏臻 周利民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1期1871-1873,共3页
目的:探讨CYP2R1(cytochrome P450family 2subfamily R member 1)基因多态性位点rs12794714多态性对海南人群慢性变应性鼻炎的影响,为其遗传诊断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就诊的海南本地慢性变应性鼻炎患者94例及同期在该院体检科... 目的:探讨CYP2R1(cytochrome P450family 2subfamily R member 1)基因多态性位点rs12794714多态性对海南人群慢性变应性鼻炎的影响,为其遗传诊断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就诊的海南本地慢性变应性鼻炎患者94例及同期在该院体检科体检的健康人群113例,所有患者提取基因组DNA利用Snapshot技术进行序列测定及分型。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进行组间差异化分析。结果:rs12794714多态性位点在海南人群中均可检测出AA、AG、GG三种基因型它们在慢性变应性鼻炎组中的分布频率为20.2%、46.8%、33%,在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为18.6%、38%、43.4%。共显性模型、显性模型、隐性模型及超显性模型验证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A和G在实验组中的分布频率为54%和46%,在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为63%和37%,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s12794714单核苷酸多态性对海南慢性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家族 维生素D信号通路 遗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哌喹抗性系的建立及其抗性表型特征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郭虹 周利民 +4 位作者 潘在用 黄宪希 薛伟玲 吴金燕 易国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7期865-869,875,共6页
目的:建立伯氏疟原虫(P.b.)抗哌喹(PQR)系鼠疟模型;比较其抗性表型基本特征。方法:采用鼠-鼠间血传、药物剂量递增法对P.b.ANKA哌喹敏感株(PQS)进行抗性培育,通过测定PQS ED50和PQR ED50计算抗性指数及抗性稳定性;显微镜观察虫体形态变... 目的:建立伯氏疟原虫(P.b.)抗哌喹(PQR)系鼠疟模型;比较其抗性表型基本特征。方法:采用鼠-鼠间血传、药物剂量递增法对P.b.ANKA哌喹敏感株(PQS)进行抗性培育,通过测定PQS ED50和PQR ED50计算抗性指数及抗性稳定性;显微镜观察虫体形态变化、计数原虫率,记录分析小鼠接种后存活时间及肝、脾及体重变化等特征。结果:磷酸哌喹(PQ)起始剂量7 mg/kg,传14代,历时8个月,PQ浓度达35 mg/kg时,抗性指数大于敏感株>186倍;P.b.PQR光镜下形态变化显著,原虫率上升缓慢、致病力下降,感染鼠存活时间延长、贫血程度较轻,肝脾肿大显著等。去除药物压力传代6次后,RI仍>100,抗性表型无明显改变。结论:建立了P.b.ANKA株PQR系,该系抗性相对稳定,抗性表型特征明显。该模型的建立,为深入研究PQ抗性分子机制及抗性相关免疫调节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哌喹 抗性系 鼠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PCR方法检测中国人群CYP2C19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7
6
作者 薛丽 叶玉兴 +1 位作者 易国辉 白玉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9期1101-1105,1110,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方法。方法: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组DNA,分别用一对等位基因特异性(allele-specific,AS)的反向引物与共用正向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电泳分析对应的PCR产物来判断CYP2C1...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方法。方法: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组DNA,分别用一对等位基因特异性(allele-specific,AS)的反向引物与共用正向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电泳分析对应的PCR产物来判断CYP2C19基因型。在AS引物3′端倒数第三位或第二位引入错配碱基改进特异性。采用优化后方法对278例健康人进行CYP2C19基因型分析。结果:AS-PCR可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引入第二个错配碱基可提高检测特异性。经直接测序验证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建立和优化的AS-PCR方法适用于CYP2C19基因多态性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氧化酶2C19 遗传多态性 基因型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快速定量检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方法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6
7
作者 傅琼瑶 陈春羽 +5 位作者 邬娇 邬强 覃西 钱士匀 易国辉 夏乾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734-1738,共5页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并评价一种快速、准确、特异检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定量检测方法。方法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Ⅲ型分泌系统保守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构建重组质粒作为DNA标准品,优化荧光定量PCR体系,同时进行方...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并评价一种快速、准确、特异检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定量检测方法。方法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Ⅲ型分泌系统保守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构建重组质粒作为DNA标准品,优化荧光定量PCR体系,同时进行方法学评价,并与以16S rRNA基因为靶序列的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对比。结果建立了检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其线性范围为1×101~1×1010拷贝/μL;其灵敏度为10拷贝/μL;批内变异系数(CV)为1.43%~4.6%;对用24份模拟血液标本和67份稻田土壤标本分别采用本法和对照方法进行检测,本菌配制的模拟标本采用两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且能准确定量,阳性率为100%,而含有其他常见感染细菌的标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土壤标本中有12份标本采用本法和与细菌培养法均为阳性,但是对照方法未能检测出其中两份低浓度的土壤标本。结论建立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定量PCR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等特点,可作为环境中该菌检测和疫区类鼻疽病诊断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实时荧光定量PCR 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ntrobin与BRCA2蛋白间相互作用及其细胞定位 被引量:5
8
作者 薛丽 杨芳 +3 位作者 张贺龙 赵锦荣 张文红 白玉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17-1023,共7页
为分析乳腺癌易感基因2(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2,BRCA2)蛋白与中心体BRCA2相互作用蛋白(centromal BRCA2interacting protein,centrobin)间相互作用及其细胞定位的关系,探讨二者功能上的联系,本研究采用哺乳细胞双杂交... 为分析乳腺癌易感基因2(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2,BRCA2)蛋白与中心体BRCA2相互作用蛋白(centromal BRCA2interacting protein,centrobin)间相互作用及其细胞定位的关系,探讨二者功能上的联系,本研究采用哺乳细胞双杂交实验检测体内结合并初步判定BRCA2分子上的结合区域 免疫共沉淀实验进一步验证其体内结合活性,GST-pulldown法检测其体外结合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BRCA2蛋白的细胞定位及在有丝分裂各期centrobin的细胞定位.结果显示,BRCA2与centrobin间存在体内和体外结合,且BRCA2分子的结合区域主要位于2393-2952氨基酸残基处 外源表达BRCA2定位于中心体,在有丝分裂各时相centrobin均定位于中心体.BRCA2与centrobin在体内形成复合物,并存在直接物理结合作用,二者存在细胞空间定位的一致性.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BRCA2在中心体复制中的调控作用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体 乳腺癌易感基因2 中心体的BRCA2相互作用蛋白 有丝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抗哌喹系小鼠IFN-γ、TNF-α及IL-4分泌细胞的抗性免疫调控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黄宪希 周利民 +2 位作者 易国辉 薛伟玲 郭虹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577-581,587,共6页
目的:通过检测及比较伯氏疟原虫(Pb)ANKA株抗哌喹(PQR)系及敏感(PQS)系感染小鼠脾细胞中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4(IL-4)细胞因子分泌细胞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哌喹抗性相关免疫调节机制。方法:80只昆明小... 目的:通过检测及比较伯氏疟原虫(Pb)ANKA株抗哌喹(PQR)系及敏感(PQS)系感染小鼠脾细胞中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4(IL-4)细胞因子分泌细胞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哌喹抗性相关免疫调节机制。方法: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A(PbPQS)、B(PbPQR)和C(对照组,NC)3组,应用ELISPOT技术测定各组小鼠脾细胞分泌IFN-γ、TNF-α和IL-4的斑点形成细胞数(SFCs)。结果:在PbPQS或PbPQR感染小鼠后3、6d时IFN-γSFCs A、B两组均显著增高,3d时A组高于B组(P=0.05),而6d时B组明显高于A组(P=0.002),TNF-αSFCs的增加B组明显高于A组(3d:P<0.001,6d:P=0.037),IL-4SFCs A、B两组增高无显著性差别。B组3种细胞因子SFCs 22d间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6d时IFN-γSFCs及TNF-αSFCs增至峰值,9d时IL-4SFCs增至峰值,22d时3种细胞因子SFCs再度增加。结论:感染早期Th1免疫反应的有效活化、其后向Th2免疫反应的偏移以及感染后期3种细胞因子的协同抗原虫作用是影响PbPQR感染小鼠早期原虫增殖低下、其后原虫率上升以及最终疾病转归恢复的重要因素,抗性的产生与宿主免疫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哌喹抗性 细胞因子 酶联免疫斑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种假丝酵母菌耐药相关基因GeXP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金燕 易国辉 +4 位作者 周利民 黄宪希 薛丽 薛伟玲 郭虹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1477-1481,共5页
目的:利用GeXP多重基因表达遗传分析系统,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7种假丝酵母菌耐药相关基因RNA表达水平的方法。方法:设计7种(MDR1、FlU1、CDR1、CDR2、ADH1、ERG3、ERG11)已知与白假丝酵母耐药相关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及假丝酵母ITS基因参照... 目的:利用GeXP多重基因表达遗传分析系统,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7种假丝酵母菌耐药相关基因RNA表达水平的方法。方法:设计7种(MDR1、FlU1、CDR1、CDR2、ADH1、ERG3、ERG11)已知与白假丝酵母耐药相关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及假丝酵母ITS基因参照引物,优化多重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用热带假丝酵母标准株来验证多重反应体系的特异性,通过比较标准株和临床敏感株,剂量依赖株及耐药株各基因表达峰图,分析不同菌株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经过优化反应条件,可同时扩增出假丝酵母耐药相关的7种基因特异片段,耐药株和剂量依赖株的ERG11、CDR2、CDR1、MDR1和ERG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敏感株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结论:建立了多重基因表达检测体系,GeXP多重基因表达检测方法具有高通量、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快速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基因表达 假丝酵母菌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S结合RPS0两步PCR快速鉴定临床5种假丝酵母菌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金燕 张蕾蕾 +4 位作者 易国辉 刘飞 周利民 王华民 郭虹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292-296,共5页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鉴定常见假丝酵母菌种类的基因检测技术。方法:提取假丝酵母菌基因组DNA;第一步PCR用通用引物扩增ITS基因;第二步三重PCR用种特异性引物扩增RPS0基因;分别对已知及未知样本检测、验证。结果:ITS基因扩增,光滑假丝酵母...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鉴定常见假丝酵母菌种类的基因检测技术。方法:提取假丝酵母菌基因组DNA;第一步PCR用通用引物扩增ITS基因;第二步三重PCR用种特异性引物扩增RPS0基因;分别对已知及未知样本检测、验证。结果:ITS基因扩增,光滑假丝酵母菌(Cg)和克柔假丝酵母菌(Ck)分别得到与预期结果吻合的881bp和419bp的PCR产物;白假丝酵母菌(Ca)、热带假丝酵母菌(Ct)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Cp)的ITS扩增片段均略大于500bp;RPS0三重PCR对Ca、Ct和Cp DNA扩增,分别得到约310bp、147bp及110bp的片段,与预期结果相符;30株已知假丝酵母菌两步PCR检测结果,种类符合率为100%;43株未知样本两步PCR鉴定结果,经RPS0扩增产物序列测定,符合率亦为100%。结论:建立了ITS通用基因结合RPS0种特异基因鉴定5种常见假丝酵母菌种类的两步PCR技术,该技术简单、快速、准确及廉价;对双重感染患者更有鉴别优势,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丝酵母菌 PCR鉴定 内部转录间隔区 核糖体蛋白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患者口腔真菌的携带特征及其药敏检测 被引量:2
12
作者 易国辉 吴金燕 +4 位作者 潘在用 张蕾蕾 王华民 薛伟玲 郭虹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2期1536-1538,1542,共4页
目的:通过对临床非真菌病患者口腔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药敏检测,了解不同患者的真菌携带状况、种群分布及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等,为临床防治真菌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92例住院患者常规棉拭子口腔取材、真菌分离培养、科玛嘉显... 目的:通过对临床非真菌病患者口腔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药敏检测,了解不同患者的真菌携带状况、种群分布及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等,为临床防治真菌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92例住院患者常规棉拭子口腔取材、真菌分离培养、科玛嘉显色法鉴定,分析不同疾病、年龄段患者假丝酵母菌的检出情况,并进行氟康唑、两性霉素B、酮康唑、氟胞嘧啶及伊曲康唑纸片法药敏测定。结果:92例样本经真菌培养,分离出53例(57.61%)假丝酵母菌;受检患者多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其次为呼吸系统感染;60岁以上患者分离率(65.15%)显著高于60岁以下组(38.46%)(P<0.05);显色法鉴定白假丝酵母菌28例,热带假丝酵母菌8例,其它假丝酵母菌17例;所分离的真菌对5种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酮康唑的耐药性最高。结论:临床患者口腔黏膜真菌携带具有分离率高、年龄及病种相对集中的特征;菌群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分离株耐药性较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真菌 临床患者 携带率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变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丹 米飞 +2 位作者 董建勇 张云润 吴金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期36-39,共4页
近年来研究表明,真菌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存在明显变化,范围在10 kb到100多kb之间。这种变化引起了真菌学家、遗传学家及进化生物学家的浓厚兴趣。该研究综述了影响真菌物种内及物种间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变化的一些因素,包括内含子、线粒体... 近年来研究表明,真菌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存在明显变化,范围在10 kb到100多kb之间。这种变化引起了真菌学家、遗传学家及进化生物学家的浓厚兴趣。该研究综述了影响真菌物种内及物种间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变化的一些因素,包括内含子、线粒体质粒和其他可移动遗传因子。了解和认识真菌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变化,可以更好地帮助理解真菌乃至其他真核生物的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基因组尺寸 内含子 线粒体质粒 可移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米微粒DNA芯片检测EGFR基因突变
14
作者 薛丽 费晶晶 +1 位作者 宋毅 白玉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8期1019-1023,共5页
目的:研制以金纳米微粒标记和银染色信号放大技术为基础的DNA芯片,用于快速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方法:氨基修饰的寡核苷酸探针固定于醛基化玻璃片基制备DNA芯片,5′-生物素标记引物用于PCR扩增EGFR基因第18、19、20、2... 目的:研制以金纳米微粒标记和银染色信号放大技术为基础的DNA芯片,用于快速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方法:氨基修饰的寡核苷酸探针固定于醛基化玻璃片基制备DNA芯片,5′-生物素标记引物用于PCR扩增EGFR基因第18、19、20、21外显子片段,杂交后含互补序列的PCR产物结合于芯片,金纳米微粒借助表面包被的链亲和素识别标记于PCR产物5′-端的生物素而与之结合,再经银染色法放大杂交信号,依据芯片杂交结果判读EGFR基因突变,并用DNA直接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所制备的DNA芯片可快速检测肿瘤组织标本中EGFR基因突变,检测敏感性达到10-9 mol/L,可检出标本中5%的基因突变。结论:所制备的DNA芯片具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且操作简便,适用于临床肿瘤组织标本基因突变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DNA芯片 金纳米微粒 银染色法 药物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L基因突变检测新方法及RRTI患者的突变研究
15
作者 薛丽 赵新 +3 位作者 杨芳 赵锦荣 张文红 白玉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0期1248-1252,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MBL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并分析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中突变频率及发病相关性。方法:PCR扩增MBL基因第一外显子区段,核酸外切酶和碱性磷酸酶降解,清除PCR产物中残余引物和dNTPs,经引物延伸反应荧光素(R110或TAMRA)标记终止...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MBL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并分析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中突变频率及发病相关性。方法:PCR扩增MBL基因第一外显子区段,核酸外切酶和碱性磷酸酶降解,清除PCR产物中残余引物和dNTPs,经引物延伸反应荧光素(R110或TAMRA)标记终止碱基特异性掺入引物的3′-末端,测定荧光偏振值判断掺入碱基及突变类型。用所建立方法检测46例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患儿和50例健康对照的MBL突变。结果:所建立方法检测MBL突变经测序验证完全正确。在临床RRTI患儿及对照组中发现54位密码子G>A突变,健康儿童中野生纯合型(G/G)39例(78.00%)、杂合型(G/A)8例(16.00%)、纯合突变(A/A)3例(6.00%);RRTI患儿中野生纯合型(G/G)18例(39.13%)、杂合型(G/A)22例(47.83%)、纯合突变(A/A)6例(13.04%);RRTI患儿组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和对照组均未检测到52和57位密码子突变。结论:MBL 54G>A突变与RRTI发病风险相关,所建立的MBL基因多态性快速检测方法可用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辅助诊断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基因突变 反复呼吸道感染 荧光偏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疟原虫纯化新方法的研究
16
作者 黄宪希 易国辉 +2 位作者 周利民 薛伟玲 郭虹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592-595,598,共5页
目的:拟应用去白细胞输血器,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纯化疟原虫的新方法,以去除宿主白细胞DNA干扰。方法:建立Pb ANKA株鼠疟模型;39只小鼠分为A组(新鲜虫血组,n=18)、B组(冻存虫血组,-80℃保存,n=16)及C组(正常对照组,n=5);应用去白细胞输血... 目的:拟应用去白细胞输血器,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纯化疟原虫的新方法,以去除宿主白细胞DNA干扰。方法:建立Pb ANKA株鼠疟模型;39只小鼠分为A组(新鲜虫血组,n=18)、B组(冻存虫血组,-80℃保存,n=16)及C组(正常对照组,n=5);应用去白细胞输血器对血样进行过滤纯化,观察比较过滤速度及血样处理(新鲜、冻存)对去除白细胞效果的影响;血细胞计数板和血涂片吉姆萨染色法计数各样本过滤前后白细胞、红细胞、原虫率并观察疟原虫形态和疟原虫密度。滤过后的血液提取DNA,PCR验证白细胞滤过效果。结果:经血细胞计数板计数,3组白细胞平均去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红细胞的回收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则仅见原虫。白细胞过滤后疟原虫形态及密度无明显改变。PCR鉴定PbGAPDH结果 A、B组均为阳性,而小鼠GAPDH均为阴性。结论:建立了白细胞输血器一步法纯化疟原虫的新方法。该方法简便、快速、廉价,是进行疟原虫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不可或缺的实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白细胞输血器 伯氏疟原虫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氧化物的保健作用及其个体化应用
17
作者 薛丽 白玉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8期1092-1094,共3页
关键词 营养学 营养基因组学 植物化学物质 抗氧化物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金微粒标记技术在基因芯片中的应用
18
作者 薛丽 白玉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571-573,共3页
基因芯片是20世纪90年代底兴起的高通量检测新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及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探针标记是其中关键技术之一,影响检测准确性和应用范围。标记材料可包括同位素、荧光素、化学发光物质、酶等,目前较多采用荧光素标记... 基因芯片是20世纪90年代底兴起的高通量检测新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及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探针标记是其中关键技术之一,影响检测准确性和应用范围。标记材料可包括同位素、荧光素、化学发光物质、酶等,目前较多采用荧光素标记和双波长共聚焦荧光扫描仪检测,除设备昂贵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芯片 纳米微粒 探针 银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SF蛋白的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分析鉴定
19
作者 夏乾峰 李灵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0期1353-1356,共4页
目的:构建hPSF蛋白原核表达质粒,在体外观察其与GAGE6调控区结合现象。方法:从人成纤维细胞中提取总RNA,利用hPSF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方法扩增hPSF cDNA编码序列,克隆入pET-28a载体中,构建重组载体pET-28-hPSF。将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 目的:构建hPSF蛋白原核表达质粒,在体外观察其与GAGE6调控区结合现象。方法:从人成纤维细胞中提取总RNA,利用hPSF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方法扩增hPSF cDNA编码序列,克隆入pET-28a载体中,构建重组载体pET-28-hPSF。将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通过SDS-PAGE和免疫印迹法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结果:酶切及测序结果显示,重组质粒构建成功;SDS-PAGE分析在相对分子质量约100kD处出现了1条蛋白条带,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所构建的重组载体可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hPSF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hPSF原核表达载体,并能够在大肠埃希菌中有效表达hPSF,为进一步研究hPSF的生物学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F蛋白 肿瘤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及稳定表达脂肪干细胞株的建立 被引量:2
20
作者 陆睿 彭誉 +10 位作者 刘亦恒 马志健 付媛 陈明会 李剑星 杨浩池 许革新 李博 符玲玲 冯素文 张海英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4期2107-2111,共5页
目的:构建携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重组慢病毒载体,并转染构建高表达BDNF的小鼠脂肪干细胞株。方法:构建pHBLV-CMVIE-BDNF-ZsGreen-Puro慢病毒载体,测序鉴定载体构建情况,转染包装293T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情况。收集到的... 目的:构建携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重组慢病毒载体,并转染构建高表达BDNF的小鼠脂肪干细胞株。方法:构建pHBLV-CMVIE-BDNF-ZsGreen-Puro慢病毒载体,测序鉴定载体构建情况,转染包装293T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情况。收集到的病毒上清转染小鼠脂肪干细胞,Real-time PCR检测各组细胞BDNF mRNA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BDNF表达。结果:经测序鉴定成功构建了pHBLV-CMVIE-BDNF-ZsGreen-Puro慢病毒载体。小鼠脂肪干细胞内BDNF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升高。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BDNF慢病毒载体,建立了BDNF稳定表达的小鼠脂肪干细胞株,为BDNF基因修饰的脂肪干细胞在AD治疗的潜在应用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脂肪干细胞 慢病毒载体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